配色: 字号:
能源管理中的碳排放核算
2025-05-20 | 阅:  转:  |  分享 
  
能源管理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挑战与应对策略摘要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实现碳减排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排放核算作为能
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准确掌握碳排放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能源管理中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分析了当前
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推动能源领域的低碳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一、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
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能源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碳减排工作的推进。
通过精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清晰地了解能源生产、转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优化能源结构以及推动能源管
理的科学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二、碳排放核算方法2.1 排放因子法排放因子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活
动数据(AD)与排放因子(EF)的乘积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公式为:温室气体(GHG)排放 = 活动数据(AD)× 排放因子(EF
) 。活动数据指的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例如各类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净购入的电量等。排放因子则是与活动水平数据
对应的系数,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其数值可以采用国际权威机构(如 IPCC、美国环境保护署、欧洲环境机构等)
提供的缺省值,也可基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推算 。在国家、省份、城市等宏观核算层面,排放因子法能够对特定区域的整体碳排放情况进行宏观把
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地区能源品质差异、机组燃烧效率不同等因素,各类能源消费统计及碳排放因子测度容易出现较大偏差,这成为碳排
放核算结果误差的主要来源。例如,不同地区的煤炭含碳量和燃烧效率存在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排放因子进行核算,可能导致核算结果与实际排放
情况不符。2.2 质量平衡法质量平衡法主要通过计算输入碳含量与非二氧化碳的碳输出量之差来确定碳排放。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CO?)排放 =(原料投入量 × 原料含碳量 - 产品产出量 × 产品含碳量 - 废物输出量 × 废物含碳量)×44/
12 ,其中 “44/12” 是碳转换成 CO?的转换系数。这种方法基于具体设施和工艺流程进行计算,能够反映碳排放发生地的实际排放
量,不仅可以区分各类设施之间的差异,还能分辨单个和部分设备之间的区别。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如脱硫过程排放、化工生产企业过程排放等非化
石燃料燃烧过程,可视情况选择碳平衡法。当企业设备在年际间不断更新时,该方法的简便性更为突出。但质量平衡法对数据的详细程度要求较高,
需要准确掌握原料、产品和废物的含碳量等信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2.3 实测法实测法基于排放源的实测基础数据来汇总相关碳
排放量,可分为现场测量和非现场测量两种方式。现场测量通常在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中搭载碳排放监测模块,通过连续监测浓度和
流速直接测量排放量;非现场测量则是采集样品送至监测部门,利用专门设备和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相比之下,现场测量的准确性更高,因为非现
场实测时采样气体会发生吸附反应、解离等问题,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实测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实时排放数据,但设备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
且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或分散污染源,实施难度较大。例如,在一些小型燃煤锅炉中,安装 CEMS 系统的成本过高,企业可能难以承受。三、能
源管理中碳排放核算面临的挑战3.1 数据质量问题在能源管理的碳排放核算中,数据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却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数据的准
确性难以保证。部分企业或机构在能源消耗数据统计过程中,由于计量设备精度不足、统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等原因,导致数据存在偏差。一些老旧
的能源计量器具可能无法精确测量能源的消耗量,从而影响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数据的完整性也存在欠缺。对于一些复杂的能源生产和
消费过程,可能存在部分环节的数据缺失,如某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能耗数据未进行统计,使得碳排放核算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此外,数据的一致性也不容忽视。不同部门或系统之间的数据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能源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统计的能源消耗数据存在差异
,这给碳排放核算带来了困扰,难以确保核算结果的可靠性。3.2 核算方法不统一当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企业之间的碳排放核算方
法存在较大差异。在能源行业内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核算方法截然不同。对于传统燃煤电厂,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基于燃料消耗的碳
排放核算体系;而对于新兴的分布式太阳能、小型风电项目等,其在生产、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仍在探索和完善之中 。这种核算方
法的不统一导致不同主体之间的碳排放数据缺乏可比性,不利于对能源行业整体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在制定区域或国家层面的碳减排政
策时,由于各企业核算方法不一致,难以准确确定减排目标和分配减排任务。3.3 小型企业和分散污染源监测难题小型企业在能源消费中占据一
定比例,但其碳排放监测面临诸多困难。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缺乏专业的碳排放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以小型食品加工厂为例,可能
无法承担安装先进的碳排放监测系统的费用,也没有专业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分散污染源,如农业领域的碳排放源,具有高度分散性
和复杂性。农田会因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厌氧分解产生甲烷排放,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燃油消耗也会产生碳排放。针对这些分散且多样化的碳排放源,
目前缺乏精准且成本效益高的监测方法。传统监测手段要么成本过高,难以大规模应用;要么准确性欠佳,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碳排放情况,从而给碳
排放核算带来很大挑战。3.4 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核算复杂性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能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水能等的占比不断提高,而传统化石能源的占比逐渐下降。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增加了碳排放核算的复杂性 。对于可再生能源,虽然其在运行过
程中通常不产生碳排放,但在其全生命周期,包括能源设备的生产、运输、安装和维护等环节,会产生一定的隐含碳排放。目前,如何准确核算这部
分隐含碳排放尚未形成统一且成熟的方法。例如,在光伏电站的建设中,光伏板的生产过程涉及多个高能耗环节,其隐含碳排放的核算较为复杂,不
同的核算方法可能导致结果差异较大。此外,能源存储技术(如电池储能)的发展也给碳排放核算带来新的问题,电池的生产、使用和报废处理过程
中的碳排放如何准确核算,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四、应对策略4.1 加强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提高能源消耗数据
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在数据采集环节,推广使用高精度的能源计量设备,并定期对其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加强对统计
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数据统计和处理能力,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偏差 。同时,建立数据审核和验证机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轮审核,
比对不同部门或系统的数据,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存储,提高数据的
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保障数据质量。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能源消耗数据一旦记录便不可篡改,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4.2 统一核算
标准与规范由相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和规范,明确不同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流程。组织专家
团队对各类核算方法进行评估和优化,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核算体系 。加强对核算标准和规范的宣传与培训,确保各企业、机
构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定期对核算标准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能源行业的发展变化和新的技术要求。例如,针对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
时修订核算标准,明确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存储相关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有效性。4.3 创新小型企业和分散污染源监测技
术加大对小型企业和分散污染源监测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监测方法。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小型碳排放监测设备,如基于物联
网技术的便携式监测仪器,能够实时监测小型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上传至监测平台 。对于分散污染源,利用卫星
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大面积、分散碳排放源的快速监测和评估。通过建立模型,对农
田、林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进行估算,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大面积农田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
结合相关模型估算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4.4 适应能源结构变化优化核算方法针对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核算复杂性,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
存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研究。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综合考虑能源设备生产、运输、安装、运行和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建立
科学合理的核算模型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定期对能源结构变化对碳
排放核算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核算方法和参数,确保碳排放核算能够准确反映能源行业的实际碳排放情况。例如,随着可再生能
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的不断提高,适时更新电网碳排放因子等相关参数,以更准确地核算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五、结论碳排放核算是能源管理中
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通过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等多种核算方法,可以对能源生产、转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
量化。然而,当前能源管理中的碳排放核算面临着数据质量问题、核算方法不统一、小型企业和分散污染源监测难题以及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核算复
杂性等诸多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统一核算标准与规范,创新小型企业和分散污染源监测技术,并适应能源结构
变化优化核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能源领域的低碳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助力我国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在未来的能源管理和碳排放核算工作中,还需不断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持续完
善核算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形势和减排要求。珍惜能源、善用资源,米诺国际与您一起解锁得分低能耗!米诺国际源自全球领先的欧洲能源
服务商,自进入中国以来,主要从事能源管理和能源服务全领域,供应智慧供热、冷热计量和调控系统等全套软硬件设备,能够提供成熟的综合能源
服务、能耗节约整体解决方案,依托专业技术,提供热平衡/水力平衡调节、节能改造、能耗分析、数据交换等能源数据管理技术服务、能耗分摊计
费、账单结算和客户缴费等服务。米诺国际作为冷热源系统节能和托管运营服务的行业专家,致力于为供热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
、改造、运营管理等服务,以及能源站节能改造和智慧升级等项目的实施,开展各类节能审计服务,为大型公共、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提供能源托管运营服务。米诺国际长期以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助力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推进,并多渠道、全方位与各行业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组建多种合作模式,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能源低碳发展。我们的优势汇聚国内外优质的专家资源和技术团队,尤其在能源服务和运营管理上经验丰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系统、冷热计量设备和行业领先的专业技术,保障能耗数据真实可靠;团队工作认真负责、追求效率。秉持 “关注客户需求”的服务理念,从需求分析到项目执行,迅速响应、高效服务;一切皆可计量 All That Counts!
献花(0)
+1
(本文系minol2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