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智谋(五)

 荷花小女子 2012-06-07
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智谋(五)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智谋(五)

目录

第五章:谋权有术,术法种种

        如果把人的生命比做一只航船,把生活比做一片大海,那么,人的一生,在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中,生命的船舱将不断地获取我们所渴求、所企盼、所需要的一切,直到满载而归,抵达目标,抵达彼岸。

01、言语的价值有多大
02、笼络权贵的“名臣”
03、握手言和权势盛
04、用权得法权更大
05、一言既出万金轻
06、言而有信,千秋立业
07、王者无信必丧国
08、退而让之,进而取之
09、心如日月,光可鉴人
10、严惩恶子,感召天下
11、获权之术一种
12、一件丝袍动权威


01、言语的价值有多大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就放牛,给有钱人家作工,甚至一度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却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犹豫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还是让人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见到朱元璋,他高兴极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

  “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真命天子”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只有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拖出去砍了!”

  【人生点击】

  会说话的人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升官发财,不会说话的人却因为言语不当遭到灭顶之灾。可见说话的重要性。在社交场合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侃侃而谈不见得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却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02、笼络权贵的“名臣”
  
  “曾左彭胡”是清朝中兴的四大名臣,胡林翼虽然排名最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他去世得早,实则他的功勋与前三位相较,实不相差多少,而且在前三位最艰难的时候,全赖胡的大力扶持与帮助。胡林翼勇于任事,见识非凡,做事做官都很有一套。

  当胡林翼在湖北任军门提督时,一把手湖北巡抚满人官文,是个糊涂官,但很得朝廷的信任。胡林翼要全力支持曾国藩的前线战事,就必须同官文搞好关系,否则就很难办成事。

  某日官文大发请贴,说是要为夫人做寿。胡林翼备礼前往,及到门口,看见有些官员怒容满面,拂袖而去,这才知道官文是给五姨太做寿,而不是原配夫人。依当时习俗,姨太太是没什么地位的,尽管官文很喜欢这位姨太太,可还是有许多官员觉得难堪。

  以胡林翼的身份名望,完全可以不去拜寿。但胡林翼不仅进府拜寿,还在席间提出,自己的母亲没有女儿,一直想认个干女儿,五姨太如此人品,老太太定然满意。

  官文和五姨太见胡林翼能赏脸光临,已是大大的高兴,再听此言,更是心花怒放,这样一来五姨太的出身地位就风光了许多。第二天五姨太即前往胡府拜见老太太,正式认亲。

  在当时各省中,一般都是满人、汉人搭班子,多数合不来,互相牵制。唯有湖北,将相和睦,胡林翼得以全力做事,而官文不但不再添乱,还总在朝廷面前为其美言。

  【人生点击】

  如果这个胡林翼死要面子,或者正流行事,其下场是不堪设想的。为了守权和获取更大的权势,此人的卑微之举,设身处地而言,也是无可厚非的。中


03、握手言和权势盛
  
  无论如何,爱你的敌人一点也不吃亏。由于敌人的出现,你不断激励自己,不敢轻易懈怠,实际上占到了很大的便宜。

  清朝红顶官商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以宽容大度的胸襟,妥善对待商场中的对手,为他在商场中运筹帷幄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有一段时间,胡雪岩与庞二合伙做丝业收购生意。两人齐心协力,逼压洋人,抬高国人丝价,为了这件事,胡雪岩费了很大精力,做得实属不易。谁知到了临近交货时还出了一个乱子,那就是朱福年暗地捣鬼。

  作为庞二副手的朱福年,外号“猪八戒”,他自己野心勃勃,想借庞二的实力,在上海丝场上做江浙丝帮的首脑人物,因而对胡雪岩表面上不能不敷衍,暗地里却处心积虑,总想打倒胡雪岩。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地跟胡雪岩对着干,一切都在暗中操作。所幸的是尤五最先发现问题,派人告诉古应春,古应春又来告诉当时身在苏州的胡雪岩。听得古应春细说原委,胡雪岩渐渐想出了制伏朱福年的办法。

  其实很容易,只须将庞二请出来,几个人合伙给他演一出戏,慢慢揭穿他的把戏,朱福年就没有饭碗了。

  在对待吃里扒外的朱福年时,胡雪岩还是牢牢记住“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的道理。因此,胡雪岩对这件事的处理是极为漂亮的。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己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查清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治他一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之后请他走人,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心服口服。让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朱福年自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明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

  这一下,朱福年心惊不已,自己的过错自己知道,却不明白胡雪岩何以了如指掌,莫非他在恒记中埋伏了眼线?照此看来,此人莫测高深,真要步步小心才是。胡雪岩看到朱福年的疑惧流露在脸上,他便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这样一席话:“福年兄,你我相交的日子还浅,恐怕你还不知道我的为人,我的宗旨一向是有饭大家吃,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决不肯轻易敲碎人家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总要齐心协力,人人肯拼命,才会成功。过去的都不用说了,以后看你自己,你只要肯尽心尽力,不管心血花在明处还是暗处,我说句自负的话,我一定看得到,也一定不会抹杀你的功劳,在你们二少爷面前帮你说话。或者,你若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们二少爷肯放你,我欢迎之至。”

  这番话说得朱福年激动不已:“胡先生,胡先生,你说到这样的金玉良言,我朱某人再不肯尽心尽力,就不是人了。”他对胡雪岩是毕恭毕敬,显然是对胡雪岩彻底服帖了。

  浪迹社会,你的对手就是你的帮手,他能使你不轻易懈怠。要想在社会上过好,就要主动向你的敌人握手。有了这种胸怀,你的成就往往比不能容忍敌人的人高出许多。爱敌人的人也是最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人。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敌人和朋友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很难说清楚。也许,人们为了利益之争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集团、组织和阶层、阶级,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走到一起,又行动一致、思想相近,因此成了朋友。而敌人呢?可能是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具有无法避免的冲突的对象。

  这样一来,朋友与敌人的关系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你的父母、妻子、子女肯定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竞争者则多数会成为你的敌人。但这只是一种情况,实际上你与朋友、敌人的关系是不断调整,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正如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托马斯·潘所说那样:“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我们也没有永恒的利益,我们所有的是共同的利益,一种与英联邦一致的共同利益。”

  可见,敌人与朋友,只是相对而言的,也只是暂时的,并非永恒不变的。那种幻想拥有永远的朋友和怀有永久的仇恨的人,都有着一种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思想。

  朋友和敌人,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甚至是同病相怜,都可以结成朋友。而结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会的奋斗和交往中能够?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多的机会。敌人,也许是我们的错觉所致,或是我们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所致,使他在心理上印上了你仇恨的烙印。而你一旦想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一切全靠你的勇气和远见卓识,与朋友团结,与敌人握手。

  总之,冷眼看世间冷暖,笑谈人生得失,与敌人化干戈为玉帛,也不失为一种心满意足、春风得意的心境。

  【人生点击】

  浪迹社会,你的对手就是你的帮手,他能使你不轻易懈怠。要想在社会上过好,就要主动向你的敌人握手。

  爱敌人的人也是最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


04、用权得法权更大
  
  董宣,字少平,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陈留东南圉镇)人。做过北海相、江夏太守,为官清廉,执法严明。

  董宣在任北海相时,请当地很有势力的豪强公孙丹当了郡中的武官。这下,公孙丹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他准备建造自己的新住所时,请来的算卦先生说“当有死者”,因而,在破土动工前,他就让自己的儿子把一个过路的行人杀了,把尸体埋在房基地下,以求逢凶化吉。

  董宣知道此事后,立即派人捉拿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亲信三十多人不服,拿着兵器向董宣示威。董宣查明这一伙人的罪行,将他们逮捕入狱,后来又顺从民意,把他们全部斩首,以平民愤。

  这样一来,董宣惹怒了他的上司青州太守。于是一纸奏书上去,将董宣等九人关进监狱,判处了死刑。就在刑场上轮到董宣受刑时,光武帝的特使火速赶到,宣读圣旨,命令把董宣等人送进监狱。接着光武帝又派人了解事情原委,当他得知真相后,确认董宣没有错,下诏书赦免了董宣,并派为宣怀令。

  当时,令光武帝很烦心、很恼火的一件事是:住在京城的皇亲国戚,专横跋扈,连奴仆们也依仗主子的权势胡作非为,地方官都不敢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光武帝就任命董宣为洛阳令,以此约束皇亲权贵的不法行为。

  董宣认为,执法贵在一个“严”字。朝廷制定王法,不能只管老百姓,就是豪门贵族、皇亲国戚犯法,也同样要严加制裁。他在做洛阳令期间,严格执法,力抑豪强,京师震栗,被人们称做“卧虎”。

  董宣到任不久,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一个家臣在外边杀了一个人。按照王法,杀人者应当抵命。

  董宣心想:要是湖阳公主的家臣杀了人就不治罪的话,那怎么能治理好京师呢?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到湖阳公主那里去捕人。于是,他就带人天天在外边等着那个家臣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出游,跟随她的正是那个家臣。董宣看到后,立即叫衙役上去拦住公主的车驾,抓捕了那个家臣。

  湖阳公主觉得董宣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么做有损她的尊严,因此怒不可遏,大声斥责说:“大胆洛阳令,你有几个脑袋,竟敢拦我的车子、抓我的家臣!”

  董宣毫不畏惧。他拔出宝剑来往地上一划,当面责备公主不该放纵家臣杀人,并掷地有声地说:“杀人者抵命,这是朝廷的王法。您的家臣也不能例外!”说着,就让衙役把那个家臣拖下来立即杀了。

  这一下可把湖阳公主气坏了。她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哭啼啼诉说董宣怎样欺侮她,要光武帝好好教训教训他。光武帝听了,也怪董宣不该冲撞公主。

  光武帝立即召董宣进宫,吩咐人当着公主的面用刑杖杖打董宣。董宣沉着镇定地说:“我请求说完话再死!”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你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昂首挺胸,义正词严地说:“陛下中兴汉室,其德业可谓至高无上,但却放任家臣乱杀无辜良民,还将凭什么去治理天下呢?您用不着打,请准许我自杀!”说着就用头撞击殿柱,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赶紧叫小太监拉住董宣,要他不要再撞了,同时吩咐他给湖阳公主磕个头、认个错,顾全一下公主的面子。但是董宣不肯。小太监就把他的头往下摁,董宣则两只手撑着地挺着脖子,就是不低头认错。

  机灵的小太监明白不会真的把董宣治罪,也为了给公主留个面子,就大声回话说:“回皇上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光武帝听后,笑着对湖阳公主说:“董宣的脖子很硬,你看怎么办呢?”

  湖阳公主知道光武帝是在袒护董宣,不满地对光武帝说:“您当平民的时候,也暗藏过逃亡和犯罪的人,官吏们都不敢上门来找;现在您贵为天子,威权就不能行使在一个小小的县令身上吗?”

  光武帝又笑了笑,说:“就是因为我当了天子,所以不能再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干了。现在我要考虑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如何取信于民。”接着,就下令让这个硬脖子的县令出去了。

  为了嘉奖和支持董宣执法严明,光武帝赏赐给董宣钱三十万。董宣自己分文未留,把这三十万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

  此后,董宣在光武帝的支持下,依法严厉打击那些骄横霸道的不法之徒,就是贵族豪门,以至皇亲国戚,也不敢不收敛了。他自己也威名大振,被人们称为“强项令”。

  董宣居官清廉,直到七十四岁死在任上。董宣死后,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使者看到董宣的尸体用布被裹着,家中只有一辆破车,几斗大麦。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感慨地说:“董宣这样廉洁,到他死了我才知道!”于是,下令以大夫的规格安葬了他。

  【人生点击】

  古代圣贤说过,法是天下最高的准则;君臣上下贵贱都能遵从法纪,这就是大治;如果有好的法律制度但不能严格遵守执行,要实现大治是不可能的。依法治天下,重要的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取信于百姓。杀人者抵命,这是朝廷的王法,董宣依法杀了皇帝姐姐的家臣,光武帝嘉奖和支持执法严明的董宣,彰明法度,取信于民,从而有了社会的安定。


05、一言既出万金轻
  
  季布,秦朝末年楚国人。此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凡是他许诺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想方设法办到,兑现承诺,从不食言,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对于季布义侠诚信的品行,人们莫不交口称赞。后人常用“一诺千金”说明诺言的重要,并表示对别人诺言的尊重和信任。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如果能得到季布的一句应诺,比得到什么都宝贵。

  楚汉战争时,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将领。季布骁勇善战,曾多次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围困汉军,近使汉王刘邦一退,险些儿丢了性命。及至项羽乌江自刎以后,其舅舅丁公归附了刘邦,季布不愿投降,不得不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建立了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汉高祖。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于是发出诏令,以千两黄金为赏捉拿季布。诏令中还写道:“谁要胆敢窝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杀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季布只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平生取信于人,做了那么多侠义的事,在他危难之际,也就不可能会没有人救他。这是天理,也是人情。

  一天,季布躲到了濮阳(今属河南)一周姓人家中。周氏知道他是季布,就对他诚恳地说:“汉朝捉拿将军,马上就要搜查到我家。不是我不愿藏匿将军,实在是形势急迫,不便藏匿。将军如果愿意听我之言,我就斗胆献上一计;如果不愿听,我情愿先得自杀,以报答将军的恩德!”

  季布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听他的。周氏便让季布剃掉头发,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奴隶。然后把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给了一位叫朱家的义士。

  朱家心知他是季布,有心要保护他。买下后便让他去管理田园,又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做主,吃饭时要和他同桌。他曾经有恩于我,你要好好待他!”然后,自己则采办了些礼物,轻车快马赶到洛阳,求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他住在家中,喝了几天酒。席间,他向滕公问到:“季布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这么急于抓他?”滕公答道:“季布曾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差点要了陛下的命。所以陛下非常恼恨他,非要抓到他不可。”朱家又问道:“您看季布这个人怎么样?”滕公道:“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他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而且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家见滕公如此说,就趁机劝他为季布说情。于是说道:“人臣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羽效力,不过是他的职责。当过项羽的下属的,难道可以斩尽杀绝吗?如今陛下刚得天下,正是用人之时,却偏偏因为个人的一点恩怨追杀一个人,这在天下人面前显得何等小肚鸡肠啊!况且,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他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资助敌国,这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何不找个机会将这些道理奏明陛下呢?”

  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颇有侠肝义肠,现在又听他这么说,就知道季布可能藏在他家里。于是便答应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借故去面见汉高祖刘邦,并说道:“皇上刚得天下,正是用人之时,却因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恐怕不是高明之举。况且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国人皆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因而天下的人都敬重他,朋友更是愿意以死去保护他。如今皇上追捕得紧,说不定他已经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皇上何不赦免季布,使天下皆知皇上珍爱贤才呢?”

  滕公的这一席话,说得汉高祖刘邦频频点头。于是,他特赦季布,并召见季布,封季布为郎中。

  【人生点击】

  季布平生言而有信,从不食言,做了很多侠义之事,对他义侠诚信的品行,人们莫不交口称赞;在他危难之际,也多有人乐意为他效命。后人遂用“一诺千金”、“季布一言”、“季布千金”、“季诺”等表示诺言信实可靠,说话算数。我们应该学习季布,做一个重承诺、讲信用之人。

 

 

06、言而有信,千秋立业
  
  周成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诵。其父周武王死时,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

  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当时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

  当时周公仍代替尚是稚龄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

  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

  “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

  不料,成王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沉下脸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

  【人生点击】

  古人说“君子无戏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否则,长此以往,还有谁会相信自己呢?而这个与诚信之德渐行渐远的自己,又该如何在这个由密密麻麻的人际关系织就的人世间,觅得一席立足之地呢?不轻率许诺,并真诚信守自己曾经许下的每一个承诺,才是我们的立身处世之本。


07、王者无信必丧国
  
  周幽王(?—前771),姬姓,名宫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公元前781至771年在位。

  周幽王是个昏君,整天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响打进了监狱。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想把褒响救出来。于是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取名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给她,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逗她笑,却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这时,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为了讨好周幽王,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字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点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点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点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看见了都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于是,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到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乐声和歌声,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真的就笑了。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了虢石父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为太子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戎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的兵一到,就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申就是周平王。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于是周平王就把国都搬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周。

  【人生点击】

  为人应该诚实,不能以假象示人。否则,当自己终于表现真实的一面时,却再也不会有人对你会表现出“相信”了。那时,你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诚信”了,而会更多,甚至包括你的身家性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与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伊索寓言》中的《狼来了》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08、退而让之,进而取之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在晋献公被立为太子的时候,重耳已长大成人。晋献公即位那年,重耳已二十一岁了。晋献公即位第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因为骊姬进谗言的缘故,重耳被派守蒲城防备秦军。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献公在骊姬的挑拨下杀死了太子。当重耳去看望父亲时,骊姬又进馋言加害重耳。重耳非常害怕,没有向献公告辞就返回蒲城去了。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7年),献公派宦官履去杀害重耳。重耳翻墙而逃。宦官履在后面紧追不放,赶上前去斩下了他的衣袖。重耳没有办法,只好带着身边的一帮人投奔他生母的故国:狄国。这一年,重耳四十三岁。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还是不敢回国,只得在各国之间奔走流浪。大约在晋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重耳十分狼狈地离开郑国,来到了楚国。

  楚国是南方一个大国。国君楚成王意识到,以后要向北发展,就要和晋国取得谅解,搞好关系。这引起了他对重耳的重视。

  重耳来到楚国后,楚成王用相当于诸侯的礼节接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承当。随从赵衰说:“您流亡在外十几年,连小国都轻视您,何况大国呢?如今楚作为大国而坚持如此款待您,您就不必谦让了。这是上天在保佑您啊!”重耳于是以相应的宾客礼节会见楚成王。

  一次,楚成王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重耳。席间,成王对重耳说道:“您如果返回故国,当上了国君,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很恭敬地说:“美女和玉帛等物,君王您有的是;鸟羽、牛尾、象牙、犀角等物,就产在您的土地上。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您的好。”

  成王又说:“即便如此,您总该有所表示吧,到底想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说:“如果托君王的福,能返回晋国当上国君,倘若有朝一日晋楚失和,同您各领兵车在平原旷野相会,我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君王今日的盛情!”(古时候一日行三十里而宿,叫一舍。三舍就是三天的行军路程,即九十里。)

  重耳在楚国居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作人质的晋国太子圉从秦国逃亡,秦穆公因此怨恨太子圉。听说重耳在楚国,便派人来召季。楚成王说:“秦国和晋国毗邻接界,秦君又贤明,您就好好去吧!”并备厚礼为重耳送行。

  晋惠公十五年(公元636年),重耳在秦国重兵的支持下,趁着晋惠公死后晋国的混乱,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当国君的时候,楚国的势力已经达到黄河流域,有取代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势。晋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内部已经统一,国土也扩大了不少,国力逐渐强大。晋文公当政之后,更是加紧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训练军队,终于成了北方一大强国。

  新兴起的晋国,只有向南发展,才能成就霸业。这就必然与北进的楚国发生冲突。于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便不可避免了。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曹国相遇。以实力而论,楚强晋弱。晋文公一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锐,二也是为了实践自己“退避三舍”的诺言,便令晋军主动从曹(今山东定陶)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

  楚国的主将子玉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物。晋军后退,别的将领都主张楚也撤军,子玉则坚持不干,并命令楚军一直紧追到城濮,靠山扎下营寨。他以十分轻蔑的口气向晋文公下了一道战书,写道:“我愿与君王的部下在这里游戏一番。”

  晋文公派人回答道:“楚王的恩德我国国君还不肯罢休,那就请你们准备好战车,整顿好队伍,明天早上相见吧!”

  交战开始,晋军用诱敌深入、迂回抄袭的战术,打败了楚军。从此,楚国北进的打算受挫,逐渐向南退缩。晋文公的霸业就此确立了起来。

  【人生点击】

  讲究诚信,可以“不鱼水轻诺”,但须重践诺。晋文公在流亡时为感谢楚成王盛情款待,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几年后,当晋楚两军相遇时,晋文公真的让自己的军队后退了。晋军的后退,从主观上说,可能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锐,但在客观上,晋文公也确实实践了自己“退避三舍”的诺言。


09、心如日月,光可鉴人
  
  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陕西武功人,李渊次子。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承继帝位。

  一天散朝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龄在闲谈。他们正说着别的什么事,唐太宗忽然问道:“自古以来,国史为什么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呢?”房玄龄回答说:“因为一个正直尽责的史官中记着自己的过失。本朝的君主如果看到国史中记着自己的过失,很容易恼羞成怒,惩办史官,国史就很难撰写了。

  唐太宗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写什么,这又没有做错,怎么会得罪君主呢?你去把国史拿来给我看看,朕正想知道自己以前都有那些错误,好拿来作为鉴戒呢。”

  房玄龄这下可犯愁了。国史是由他负责监督撰写的,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里面记载着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让唐太宗看到这一段记录,他能不生气吗?

  因此,房玄龄心里非常不安。但是皇上已经下令了,又不能抗旨不遵。没有办法,房玄龄只好硬着头皮、提心吊胆地把国史拿给唐太宗看。

  唐太宗把国史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后,对房玄龄说:“其他都还好,只有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没有写清楚……”

  房玄龄一听,暗暗着急,心想这相真的糟了,看来皇上果然对此不满意。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忽然听唐太宗又吩咐道:“来人,去把史官叫来!”

  房玄龄越发着急了,他正想为史官辩解,唐太宗已接着原先的话题说了下去:“撰写国史是为了记录历史,经后人借监,所以一丝一毫也含糊不得,不能因为怕得罪皇上就对真相有所隐瞒。朕要把当时的情形详细地给他们讲一讲,好让他们把遗漏的地方补上。”

  房玄龄没有想到唐太宗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真是又惊又喜。他由衷地说道:“陛下真是心胸宽广,臣深感佩服!”

  唐太宗认真地说:“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迫不得已,这是关系国家安定的大事,没有必要隐瞒。写历史就要告诉后人真实的情况,这样才能够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朕是一国之君,更要做出表率。朕有责任将历史的真相告知后人。”

  唐太宗的诚实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敬。以后再有什么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从而才有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人生点击】

  写历史就要告诉后人真实的情况,给后人以借鉴。所以必须以事实为准,秉笔直书,据实而录,而不能以个人好恶隐匿真相,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从而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唐太宗李世民不隐瞒历史真相,表现了他作为一代君主的诚实和开明。


10、严惩恶子,感召天下
  
  隋文帝杨坚(541—604)登上皇位后,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勤政爱民,注意节俭。他还特别告诫孩子说:“治理国家,必须树立法制的权威,取信于民。我朝的法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惩处。”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他们分别叫杨勇、杨广、杨俊、杨秀和杨琼。三皇子杨俊在平灭位于江南的陈朝、结束中国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被封为秦孝王。他既是功臣,又是皇胄,觉得国法是管不到自己头上的,于是就放纵自己,胡作非为。他和他的手下仗势欺人,霸占别人田产,抢夺百姓妻女,而且放债求利,下层官吏和百姓深受其苦。

  隋文帝听说三皇子杨俊干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勃然大怒,立即派人查办此事。开始时,他还念及父子之情,只是惩办了杨俊的手下(因此受株连的有一百多人),以为这样可以使杨俊的所收敛。

  谁知杨俊恶习难改,他不仅依然我行我素,而且竟依照皇宫的规格来营造自己的王府,奢侈华丽到了极点。同时还从民间搜罗了大量的美女、歌妓,供其寻欢作乐。

  隋文帝见杨俊如此奢侈腐化,再也无法容忍了。他深切地认识到,如果再对杨俊庇护宽大,就会有更多的人效尤,以致危及隋朝的长治久安。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隋文帝断然下令削去杨俊的官职,先将其软禁起来,再依法惩处。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左武卫将军刘升以为这只是隋文帝的一时气愤之举,等气消了就没有事了,于是就向隋文帝进谏说:“秦王功劳很大,现在只不过是多花了朝廷几个钱把王府修整一下,也算不了什么大错,臣以为可以宽容,教育教育也就算了,还是恢复他的官职吧!”

  隋文帝说:“国家的法律是不能违犯的。皇子犯了法,也必须受到惩处。”刘升还是一个劲地为杨俊求情,劝隋文帝恢复杨俊的官职。只到隋文帝脸上显出愤怒的样子,刘升才停止了劝谏。

  这之后,朝廷重臣杨素也来进谏,说秦王虽有过错,但不应受到这样重的惩处,请隋文帝仔细斟酌,对杨俊手下留情。隋文帝对杨素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如果按照您的意思办理,那为什么不对皇帝的儿子特别制定一套法律呢?我倒是想赦免他,可是国法饶不了他啊!过去,周公还诛杀其弟管叔和蔡叔呢,我诚然远远不如周公,但也不能损害法律啊!”杨素听了隋文帝的这一席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三皇子杨俊听说父皇拒绝了大臣们的请求,知道自己罪不能免,又急又怕,吃不下,睡不安,很快就病倒了。他在病中给父皇写了封认罪书差人送去,请求从轻发落。

  隋文帝对送认罪书的人说:“你回去告诉俊儿,他犯的罪国法难容。我惩处他,心里也很难过,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子孙后代有所警惕,不敢再胡作非为。不然的话,隋朝的天下会被很快断送的。”杨俊听了这话,病情加重,不久就死去了。

  杨俊死后,隋文帝又吩咐把杨俊的府第充公。

  【人生点击】

  我国古代圣贤即认为,诚信的君主治理国家,依靠法制而不依靠计谋,法令是君主用来治国的,君主发布法令而不被执行,这就等于没有君主,国家也就危险了。所以,治理国家,必须树立法制的权威,取信于民;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惩处,正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隋文帝严惩违法乱纪的三皇子杨俊,以彰明法度,取信于民,应该说是一位诚信的君主。


11、获权之术一种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立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得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将宫殿修建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置,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地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好,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人生点击】

  见风使舵讨好主子当然是小人行为。但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和固执己见的主子,你不依顺他岂不是自找苦吃吗?自找苦吃也照样解决不了问题!


12、一件丝袍动权威
  
  范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走上政治舞名却是历经坎坷。

  他原是魏国人,早年有意效力于魏王,由于出身贫贱,无缘直达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年,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范雎之贤,馈以重金及牛酒等物,范坚辞没有接受。须贾得知此事后,以为范雎一定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秘密,非常生气,回国以后,便将此事报告了魏的相国魏齐。魏齐不问青红皂白,令人将范雎一阵毒打,直打得范雎肋断齿落,范雎装死,被用破席卷裹,丢弃在茅厕中。须贾目睹了这一幕,却不置一词,还随同那些醉酒的宾客一起至厕中,往范雎的身上撤尿。   

  范雎待众人走后,从破席中伸出头对看守茅厕的人说:“公公若能将我救出,我以后定当重谢公公。”守厕人便去请求魏齐,请求允许他将厕中的尸体运出。喝得醉熏熏的魏齐答应了,范雎算是逃出了一条活命。

  范雎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并改名换姓为张禄。此时的秦国正是秦昭王当政,而实际上控制大权的却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以及宣太后之弟穰候、华阳君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径阳君、高陵君。这些人以权谋私,内政外交政策多有失误,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里,形同傀儡。

  但范雎看出,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大舞台上,秦国是最具实力的国家,秦昭王也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国君,他更相信,在这里,他的抱负一定能够得以施展,于是几经周折,他终于见到了秦昭王。他以其出色的辩才,向秦昭王指出秦国政策的失误,他本人的孤立无权的地位,并提出了自己内政外交等一系列主张。

  秦昭王悚然而惊,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废太后,驱逐穰候、高陵、华阳、径阳四人于关外,将大权收归己有,并拜范雎为相。

  范雎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闻名于后世的“远交近攻”,而他所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他的故国魏国。

  魏国大恐,派出了使臣来向秦国求和,这个使臣便是范雎原来的主人须贾。不过,须贾只知道秦的相国叫张禄,而不知就是范雎,他还以为范雎早已死了哩。

  范雎得知须贾到来,便换了一身破旧衣服,也不带随从,独自一人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大惊,问道:“范叔别来还好吗?”范雎道:“勉强活着吧!”须贾又问:“范叔想游说于秦国吗?”范雎道:“没有。我自得罪魏的相国以后,逃亡至此,哪里还敢游说。”须贾问:“你现在干什么呢?”范雎道:“给别人帮工。”须贾不由得起了一丝怜悯之情,便留下范雎吃饭,说道:“没想到范叔贫寒至此!”同时送给他一件丝袍。

  席间,须贾问:“秦的相国张君,你认识吗?我听说如今天下之事,皆取决于这位张相国,我此行的成败也取决于他,你有什么朋友与这位相国认识吗?”范雎道:“我的主人同他很熟,我倒也见过他,我可以设法让你见到相国。”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没有大车驷马,我可是不能出门。”范雎说:“我可以向我家主人借一辆车。”

  第二天,范雎赶来一辆驷马大车,并亲自当驭手,将须贾送往相国府。进入相府时,所有的人都避开,须贾觉得十分奇怪。到了相府大堂前,范雎说:“你等一下,我先进去替你通报一声。”

  须贾在门外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出来,便向守门人问道:“这位范先生怎么这么半天也不出来?”守门人说:“没有什么范先生。”须贾说:“就是刚才拉我进来的那个人呀!”守门人说:“那是张相国。”

  须贾大惊失色,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脱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打扮,请守门人带他进去请罪。范雎雄踞堂上,身旁侍从如云。须贾膝行至范雎座前,叩头道:“小人没能料到大人能致身于如此的高位,小人从此再也不敢称自己是读书有识之士,再也不敢与闻天下之事。小人有必死之罪,请将我放逐到荒远之地,是死是活都由大人安排!”范雎问:“你有几罪?”须贾说:“小人之罪多于小人之发。”范雎道:“你有三大罪:我生于魏,长于魏,至今祖先坟茔还在魏,我心向魏国,而你却诬我心向齐国,并诬告于魏齐,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当魏齐在厕中羞辱我时,你不加阻止,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只如此,你还乘醉向我身上撒尿,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丝袍,看来你还没忘旧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过你替我转告魏王,赶快将魏齐的脑袋送来!要不然,我就要发兵血洗魏都大梁城!”

  此时的秦国,威行天下,无人敢与争锋;此时的范雎,位高权重,言出令随。魏齐吓得仓惶出逃,可赵、楚等国畏于秦国的兵威,谁也不敢收留他,魏齐终于被迫自杀。

  【人生点击】

  一件丝袍感动了手握大权者的心,从而保住了官和命,看来,财富动人心哪!倘若当时没有这件丝袍,须要的性命就难保了!


荷花小女子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音画图文

 职场技巧

 感悟哲理

 星座运情

 生活智慧

 史海钩沉

 健康智慧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