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市博物馆藏古代制瓷工艺

 书楼寻踪馆 2012-06-26

南京市博物馆制瓷工艺与唐三彩双鱼瓶  

南京市博物馆制瓷工艺与唐三彩双鱼瓶 - zy7312 - zy7312
 
 
南京市博物馆制瓷工艺与唐三彩双鱼瓶 - zy7312 - zy7312

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的坯料是高岭土(也称瓷土)、正长石和石英混和而成的,胎表还要施一层有玻璃质的釉,然后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成品质地坚硬、吸水率极低、敲击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温釉,焙烧的温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间,少数陶器可达到1000度。陶器的质地不如瓷器坚硬,吸水性比较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清脆。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等。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唐宋时期,白瓷也发展到高峰。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制瓷基本流程

1、取土 制瓷所用的瓷土都要取材提炼。一般先依山采土,然后碓(dùi)舂(chōng捣制),并将其中色澄质细者用溪水淘洗干净,再制成砖状的不(dǔn)子(特指做成砖状的瓷土块,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待用。 

2、练泥 练泥是决定瓷器材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其方法是把瓷土放入缸中,以水浸没,再用木棍不断地搅拌分离杂质,接着用马尾细箩过滤;最后将泥水倒入下铺细纱布的无底木匣内;待水干后取出,并用铁锹翻动使之结实。 

3、镀匣 瓷坯在入窑前必须装在匣钵内烧制,才能防止制品互相粘结,提高质量。匣钵为拉坯制成,所用的材料是较粗劣的不土,成型后先将其入窑空烧,再装坯烧制,这个过程就称为“镀匣”。

4、修模 古代烧制圆形瓷器,每一器物必先有一个模子,只有这样,瓷器的大小款式才可整齐划一。而模子必须同原器相似,且不能过大,约一尺的模坯烧成后会收缩至七八寸。所谓修模,而不叫造模,是因为一个模子通常要经过数次的修整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5、洗料 瓷器所用的色釉料,都须经过挑选、洗净、入窑炼熟的步骤。而瓷器上釉色之后,又要在外施一层白釉以呈现斑驳的色彩。 

6、做坯 做坯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对于圆形器,用拉坯车拉坯而成;对于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则将坯泥用布包裹后,以平板拍成片,再裁剪粘合成形

7、印坯 圆形器在拉成坯阴干时,为了防止碎裂,就需要印坯的工序。在坯稍干时,将泥坯置于模子内,或用手拍按使其周整,或将坯用小轮车旋转印拍,最后再阴干。接着,乳料工将器坯排列在长条的直木上,运送至下一道工序。 

8、旋坯 瓷坯的形制是由坯模而定,但器内外的光洁度却需要旋削加工而成。旋坯有专门的轮车,车中心立有一木樁(zhuāng同桩),大小与坯形相似,椿顶部用丝帛相裹以护坯。使用时将坯倒扣于椿上,一边转动一边用刀旋削,这样坯里外都能平整如一。古时制瓷,一般都将器把、坯足加长二三寸,为了便于画坯蘸釉时把握;待各项工序完成后,再由旋削工去柄挖足。  

9、画坯 画坯犹如添衣,是体现陶瓷器自身美感的重要步骤。古代画坯,分工十分明确细致,“画者不染,染者不画”,另外还有锥工、雕工、镂工等。一件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就需要画工先将红彩画于器上,而釉外的青花边线是出自旋坯工之手,器底的题款则由落款工完成。  

10、荡釉 荡釉也称为上釉,主要有三种旧法:对于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是用毛笔蘸釉涂于器上,缺点是釉层不匀;对于圆形器,通常都用将其放入缸内蘸釉的方法,但如果器物过大,由于器重极易破损;所以对大件圆器都用吹釉的手法,以一端蒙细纱的竹筒将釉吹于器上,其次数从三四遍到十七八遍不等。 

11、满窑 窑炉呈长圆形,犹如倒置的翁罐,高宽约为一丈有余,窑深则是高宽的数倍以上;其上罩有窑棚,烟囱有两丈多高。瓷坯制成后,装匣入窑,在窑炉内都呈分散排列。窑火有前中后的区别,一般视釉层的厚薄来定位放置。烧窑时则将炉砖留有一孔,用以试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若熟就止火,熏闷一昼夜后才可开窑。 

12、开窑 烧制瓷器的成功与否,窑火是关键。通常,开窑需三日,当窑中的瓷匣还呈紫红色时,窑工进窑取瓷。开窑工先用数十层湿布蘸冷水包裹头、脸、肩、背等处,然后入窑,并在热窑内放入新坯烘焙,以去除水分。 

13、彩器 五彩、斗彩以及珐琅彩器都需将各种色料研细调和才能上色。用色的方法有三种:用芸香油调和,用胶水调和及用清水调和,且都各有长处,油调便于渲染,胶调易于涂抹,水调则有利于堆填。 

14、炉烧 白瓷加彩后,需要复烧以固色。而此烧炉又不同于窑炉,有明炉和暗炉之分。明炉是开放式的,专用以烧制小件瓷器;暗炉为封闭式,高三尺径长两尺,专烧大器,可使器物受热均匀。 

 

南京市博物馆制瓷工艺与唐三彩双鱼瓶 - zy7312 - zy7312

 
 
南京市博物馆制瓷工艺与唐三彩双鱼瓶 - zy7312 - zy7312
南京市博物院 唐 唐三彩双鱼瓶
   1975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师范学校联合小组在扬州师范学校的唐城遗址内,出土了双鱼瓶及青花瓷枕残片,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唐三彩双鱼瓶成为唐城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三彩双鱼瓶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色分绿、黄、褐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从该器物的造型来看,应属于晚唐或五代的作品。该器物做双鱼形,鱼是民间最常用的馈赠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双鱼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绚烂多彩、富丽堂皇。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可再现唐代社会生活风貌,被誉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西安和洛阳,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也仅有河南巩县窑一处。专家认为,这只三彩双鱼瓶也为河南巩县窑出品。扬州并不是唐三彩的产地,但却是唐三彩集聚处,因为在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即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扬州之繁荣和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唐三彩的精品流通到扬州是非常正常的,但这件双鱼瓶能藏到当代为我们所发现,也算十分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