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56、57集—《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本稿)

 青山不老001 2013-06-03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56、57集—《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本稿)

 

 北宋名臣—范仲淹(上)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是一个朝代的大臣,苏州吴县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江苏苏州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童年的生活十分贫困,两岁的时候父亲去逝了,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他改名叫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身世,奋发图强,独自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南京应天府书院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善长诗文的人。他通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节度推官,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

范仲淹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沉浮近四十年,先后任亳州、泰州、河中府、睦州、苏州、饶州、潤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处的地方官。他同情百姓的困苦,施政以养民为先,大力发展生产,取得了显赫的业绩。

在泰州任盐官时,范仲淹看到这一带海潮泛滥,吞没了大片良田房舍,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便上书朝廷,极力主张修筑海堤。

宋仁宗天圣二年,即公元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县令,主持修筑捍海堰。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终于修成了一条总长150里的捍海堰。从此,当地两千多流浪户陆续返乡,农业和煮盐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滨海人民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激之情,将捍海堰命名为“范公堰”。由于范仲淹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秘阁校理。

由于他刚正不阿,三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吏治腐败,财政危机,农民与士兵不断揭竿而起。边境上,契丹与党项结成犄角之势,不断侵扰宋朝边境。

景祐五年即公元1038年十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夏血战数年,宋军每战必败。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朝廷,恢复了他天章待制之职,并让他出任陕西路,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一带,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之后,又召为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等人确定了以防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正确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于骑射的当地百姓来补充军队。又招募流民开垦农田,作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的羌人,戍边数年,威振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头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并且蕃部纷纷归附宋朝,宋夏达成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对宋称臣。

庆历年间,因为内忧与外患交相侵迫。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七月,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改革。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呈上了《十事疏》,作为系统改革的基本方案。范仲淹提出的十事,绝大多数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当时称谓“新政”,历史上称谓“庆历新政”。范仲淹希望通过官僚政治体制的改革,缓解宋朝的危机。在政治方面,要求惩办贪官,严格按政绩考核官员。经济上,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挽救财政危机。军事上,在东京开封府地区招募民兵5万人,且耕且战,既可省养兵费用,有可加强军事的守卫力量。

然而,新政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侵犯了官僚阶级的利益,以夏捒为代表的一些人,欲置范仲淹于死地。他令女奴临摹范仲淹的笔迹,杜造了一封废皇帝的诏书。夏捒的阴谋虽然没有得逞,但是范仲淹等人却深感政治形势的险恶,无奈之下离开了朝廷。

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职务,贬至邓州知州,范仲淹“庆历新政” 改革至此宣告失败。

改革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范仲淹人生的失败,作为军事家,他上沙场秋点兵,显示了铮铮铁骨男儿的气节。作为政治家,他政坛大胆改革,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呐喊,不愧为可歌可泣的人杰楷模。

北宋名臣—范仲淹(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起这句千古名言,人们不禁会感慨只有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范仲淹,才会把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节和他的才思结合起来,成为历代大方之家崇尚的至理名言。

要说范仲淹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也是当之无愧,他曾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躯。他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个作品。范仲淹自己的诗文就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诗文或写湖光山色,优美而有情致,或叙事抒情,寄寓远大抱负,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的论说文重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意气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他十分推崇古代越国的范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范仲淹的作品集《范文正公集》里,集中了他大量的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庆历六年即1046年,范仲淹应朋友的邀请,撰写了一篇气势非凡,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反映了范仲淹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词的创作上,范仲淹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渔家傲》就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它反映了戍边生涯,把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的和谐统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自发征夫泪。”他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那样,保卫边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范仲淹的爱国爱民之情与他的文学才情,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再一次升华了他的满腔壮志与豪情。

范仲淹的读书时期曾在长白山即山东的邹平度过,十几年的生活给齐鲁大地留下了亮丽的文化景观。在邹平,当年范仲淹跟随母亲到达的河南村,后人建起了“范文正公祠”。

祠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经过元、明、清历代重修,整个古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它的前后两院,古木参天,竹影婆娑,景色优美。前院的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结构,斗拱飞檐,气势雄伟。殿内祀范仲淹坐像,殿前悬有二匾,各书“菜根味舍”和“长白书院”。后院为享殿,雕梁画栋,也很壮观。祠前有一座巍峨的诗碑,上刻范仲淹《留别乡人》诗:“长白一寒儒,登荣二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范仲淹墓在今天的河南洛阳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35亩。前域有范氏祠堂、山门、石坊、石翁仲、石单、石马等等。

范氏祠堂一旁的飨堂内悬挂着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是清代光绪帝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即为宋仁宗亲手书写的“褒贤之碑”四字。

祠堂后的范墓园中除了范仲淹本人墓之外,还有包括其母亲、儿子等后代墓多座,整座墓园内古柏林立,庄严肃穆。

范仲淹不管是征战沙场,还是文章才思,都非凡大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将继续祖祖辈辈的流传下去,范仲淹这位圣贤也将继续烙印在我们祖祖辈辈的记忆里。

(文本稿为本人根据视频资料整理)

附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