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鸣、耳聋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耳鸣、耳聋

一.肾精虚亏证: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膝软。舌红、脉细弱。
耳聋左慈丸加减;熟地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丹皮9泽泻9克茯苓9克 磁石6克(先煎) 石菖蒲4.5克 五味子1.5克
加减:
1. 若见阴血虚可加龟板、鳖甲;
2. 阳亢,加龙骨,牡蛎;
3. 火旺加知母、黄柏。

1.肾阴不足,内热较甚: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膝软。兼见体瘦色黑、口干舌燥、面红颧赤、手足心热,午后耳鸣,夜间鸣甚、脉沉细尺弱。或两尺脉大、舌淡红。治宜滋肾清热。
滋阴地黄汤;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白芍5克 当归5克 川芎3克 远志3克
          石菖蒲3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2.精气萎弱,肾脉不通耳窍:久病劳伤、恣欲、年老,头晕目花,咽干气短,腰痠膝软、瘦悴力疲、遗精早泄、脉细弱
大补元煎;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阿胶9克五味子9克 石菖蒲3克
        远志3克 炙甘草6克

3.精脱肾惫、阴虚及阳: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膝软。兼见耳鸣如潮声、蝉鸣、终日不休,先鸣后聋妨碍听闻、颜面暗晦、颧颊色黑、足冷、眼中昏黑、或见阳萎滑精。脉细弱涩、舌淡质润。
八味丸;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胡桃肉9克 枸杞子9克 菟丝子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补骨脂丸;熟地9克 磁石9克 当归9克 川芎5克 肉桂3克(焗) 菟丝子9克 川椒5克 补骨脂9克 白蒺藜9克
        胡芦巴9克 杜仲9克 白芷9克 石菖蒲3克

肉苁蓉丸;肉苁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千) 菟丝子(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 薯蓣 牛膝(去苗) 巴戟 杜仲             去粗皮,炙微黄) 续断 白茯苓 枸杞子 五味子 蛇床子 山茱萸各30克 茯神 远志(去心) 柏子仁各60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4.水不涵木,虚风扰上证:耳鸣暴聋,眩晕掉旋,头目胀瞀,寐少梦多,口苦心悸,脉弦或数,舌红。
滋水清肝丸加减;熟地黄10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白芍10克 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 磁石9克 龟板9克 五味子9克 石菖蒲3克 龙骨9克 柴胡6克
 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5.心肾两亏,水火不济证: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膝软。兼见五心烦热,面赤,怔忡少寐,腰膝痠楚,遗精梦泄,脉细数,苔薄舌红。此证水亏于下,上有虚热,宜滋水清心,泻南补北。
天王补心丹;人参1.5克(焗服) 酸枣仁3克 当归3克 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麦门冬3克 天门冬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1.5克 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知柏地黄丸加减;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龙骨5克 牡蛎5克 石菖蒲3克
               远志3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二.清阳不升证:耳鸣耳聋神疲、昏聩。食少便溏。懈惰无力。劳则耳鸣加重。脉细弱,苔白腻。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克)黄芩炒(9克)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地黄酒炒(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痰火郁结:
温胆汤;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60g) 陈皮(90g)甘草(30g),炙 茯苓(45g)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若痰多胸闷,大便不畅,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黄芩320g熟大黄320g粉碎成细粉,用水泛丸

风热上扰:
疏风清热  银翘散
〖组成〗连翘 银花 各一两 [各15g] 苦桔梗 薄荷 牛蒡子 各六钱 [各6g]竹叶 荆芥穗 各四钱 [各4g]  生甘草       淡豆豉 各五钱 [各5g],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

肾精亏虚:
耳聋左慈丸 ; 磁石(煅)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竹叶柴胡20g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 
本事地黄汤;柴胡(一两一分,去苗,洗净)人参(去芦)半夏(汤洗七次)黄芩(去皮)甘草(炙)生姜、大枣
          【用法】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若下肢清冷,阳萎腰酸,颧颊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
贞元饮;熟地黄21~60克 炙甘草3~9克 当归6~9克
1.(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3~5片,
2.气虚脉数至极者,加人参,
3.肝肾阳虚,手足厥冷者,加肉桂。)

黑锡丹,【组成】;(黑铅 硫黄各60克)

三.气郁、痰火,热壅上窍证:
若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
滋水清肝饮;生地黄10g,山萸肉15g茯苓10g当归20g山药10g丹皮12g泽泻10g,白芍10g,柴胡15g山栀12g,炒枣仁30g。
加味:
(1)潮热汗出,烦躁易怒,精神异常者加合欢皮20g,百合10g,豆豉30g,浮小麦10g;
(2)失眠,健忘,易惊,头晕痛者加夜交藤30g,制首乌20g,琥珀3g;
(3)月经先期,月经量过多者加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仙鹤草30g;
(4)全身酸痛,肌肉僵硬,抽筋加龙骨30g,牡蛎30g,寄生20g,木瓜30g;
(5)浮肿,心悸,胸闷者加益母草30g,桂枝6g,厚朴6g,瓜蒌10g;
(6)阴冷,阴道干涩者加淫羊藿10g,菟丝子12g,鹿角胶10g。每天1次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2周为一疗程,连服2疗程。 

清气不升:
益气聪明汤:人参25g,葛根20g,蔓荆子15g,白芍、黄柏各10g,升麻、炙甘草各5g。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辨证加减:
1.肝火上炎型加黄芩、栀子;
2.痰浊上蒙型加半夏、白术、茯苓;
3.瘀血阻窍型加赤芍、川芎。

若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症见憎寒壮热、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嗌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治宜清热疏泄、通解三焦。
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 防风1.5克 荆芥1.5克 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内湿痞隔,气不升降证:前症兼见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治宜益胃和中,行气化湿。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15克 砂仁15克 葛花15克 干姜6克 炒神曲6克 枳椇子10克 橘皮4.5克 泽泻6克 白术6克              猪苓4.5克人参4.5克 白茯苓4.5克 木香1.5克 莲花青皮0.9克
1.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3.偏寒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
4.临证可酌加枳椇子

脾不濡肺,气阴不足证:脾虚,土不生金,肺中气阴不足,症见嗌干少气,耳鸣耳聋者,宜益气生阴,
生脉散加蜡弹丸;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茯苓 山药 杏仁 黄蜡)。

若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症见憎寒壮热、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嗌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治宜清热疏泄、通解三焦。
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 防风1.5克 荆芥1.5克 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若肝经实火内燔、热甚湿轻,或兼神志不宁、心悸搐搦,躁扰狂起,当用苦寒泻火,直折其热。(非实火不可轻投)
当归龙荟丸;当归3克 龙胆草3克 山栀子3克 黄连3克 黄柏3克 黄芩3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0.5克 麝香0.15克

若兼长期火 郁不宣,郁怒不解烦闷,胁痛喜太息,耳下胀耳鸣着恼更甚,喉中有痰如盐梅。治宜舒郁为主,兼清痰火。化肝煎;青皮6克 陈皮6克白芍6克丹皮6克山栀子9克泽泻9克 郁金6克 香附6克 橘叶6克连翘6克竹沥9克贝母9克 

热郁于上,膈上烦热,心烦不安,大便不畅,
凉膈散加减;连翘6克 酒大黄3克 芒硝3克 甘草3克 栀子1.5克 黄芩1.5克 薄荷1.5克 竹叶7片 生蜂蜜1匙
 1.若上焦热重,心胸烦热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
 2.心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
 3.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躁欲饮,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黄,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
 4.吐衄不止,加鲜茅根、鲜藕节

四.风邪壅遏证: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或继转耳聋。头痛、眩晕。呕逆、烦闷。或致耳中作痒,痛连齿龈。客邪未解,则寒热身痛不除。脉浮、苔薄腻。
翘荷汤加减;薄荷4.5克 连翘4.5克 生甘草3克 黑栀子皮4.5克 桔梗9克 绿豆皮6克
 1.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2.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3.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加减:
1. 头目不爽,肝热上蒙,加蝉衣、僵蚕、蒺藜、菊花以清疏肝热。
2. 热甚,加羚羊角、苦丁茶。
3. 咽痛,加银花、牛蒡子等清咽。
4. 虚烦加豆豉以除烦。

伤寒不解,邪遏少阳证:伤寒不解,邪郁少旭,症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耳鸣耳聋,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清热透邪 。
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4克 黄芩9克 人参9克 半夏12克 炙甘草9克 生姜片9克 大枣12枚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9克。
 2.若口渴去半夏,加人参至14克;
 2.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克;
 3.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12克;
 4.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5.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
 6.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12克、干姜6克

.瘀闭耳窍,久年耳聋:考虑瘀闭耳窍,可通窍活血,
通窍活血汤合通气散;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6克(捣成泥)红花9克生姜9克老葱3克红枣7枚 麝香0.15克(粉,冲服)                    (柴胡 香附 川芎)。
 1.如见痰湿内阻,加半夏、瓜蒌皮、川贝、天竺黄;
 2.项强加葛根;
 3.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
 4.气虚,加党参、黄芪;
 5.瘀血明显,加当归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远志、酸枣仁;
 7.眩晕,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贞子、枸杞子;
 8.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
 9.便秘,加大黄;
 10.阴虚,加生地、玄参;
 11.血热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晕厥者,加至宝丹。 

单方.验方。
   1。通耳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穿山甲6克,茴香,木香、全蝎、元胡索、陈皮、菖蒲各3克,羌活,白僵蚕、川芎、蝉蜕各3克,甘草1.5克。右件       药为细末,每服3克,不拘时候温酒调下。(此方 辛温通窍、虫类搜剔。对气闭络塞可暂用). 
  2.菖蒲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石菖蒲30克(一寸九节者)、苍术150克(生用)、右判成块子,置瓶内,以米泔浸七日,取出苍术,只将菖蒲于甑上       蒸 三两时,取出焙干,捣为细末,每服6克,糯米饮调服,日三次。或将蒸熟者作指头大块子,食后置口中,时时       咀动,咽津亦可。 (此方通用利窍).
   3.蚯蚓,川芎各45克,为末,每服6克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圣济总录》。(此方治                                          气闭耳聋)
  4.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咀,茶汤下。《普济方》
   (二)食疗, ”
  1.猪肾一对,去膜切,以粳米二合、葱白二根、薤白七根,人参二分,防风一分,为末,同煮粥食。《奉亲养老方》                                                        ,(此方补肾疏上通窍,治老人肾虚络闭耳聋)
 
  2.益肾散《济生方》磁石(制)、巴戟、川椒(开口者)者各30克,石菖蒲、沉香、各15克,右为细末,每服6克,用猪             肾一只,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细咀,温酒调下。(此方温肾。镇坠               治肾中虚寒,浊气上蒙耳聋)
  3.烧铁投酒中饮之(或加菖蒲),仍以磁石塞耳,日易,夜去之。《千金要方》(此方意取摄气通窍) .
   4.磁石酒。用磁石、木通、菖蒲等分、袋盛酒浸、日饮。
   5.干柳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 日日空心食之。《太平圣惠方》
   (三)外治法,
   1.通耳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磁石(紧者豆大一块),穿山甲(烧存性为末,一字),右二味,用新绵裹了,塞所患                                                            耳内,口中衔少生铁,觉耳内如风雨声即愈。
   2.通耳散《普济方》
   穿山甲、蝼蛄各工5克,麝香少许,右为细末,以葱涎和剂塞耳,或为细末、葱管盛少许、放耳中,外用搐鼻药、即                  通。(搐鼻药用追风散,见9条)
  3.碱砂酒《古今医鉴》针砂30克、穿山甲末3克。右以穿山甲拌针砂,养一昼夜,拣出山甲,将针砂以酒二碗,浸三                            四日,噙酒口内、外用磁石一块,绵裹,塞耳。戒怒。
   4.熏耳治聋《肘后方》
   蚕退纸、作燃,入麝香6克,入笔管烧烟熏之,三次即开。
   5.磁石生研细,绵裹纳聋耳中,别用铁砂末纳不聋耳中,自然通听。《仁斋直指方》
   6.久聋、甘遂半寸,绵裹塞耳中,甘草半寸,咀口中即通《医学纲目》
   7。治耳鸣如流水声,不治久成聋方。《千金要方》生乌头掘得,乘湿削如枣核大,内耳中,日一易之,不过三日愈                                              。亦疗痒及卒风聋。
   8.聪耳丸《龚氏经验方》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须戒嗔怒。。
   9.追风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黎芦、雄黄、川芎、石菖蒲、全蝎、白芷、藿香、鹅不食草、薄荷、苦丁香各等分                                  ,麝香少许。右为细末,每用些少    吹鼻中。如无鹅不食草、加片脑少许。  
  10.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枣核大,绵裹、塞之.《太平圣惠方》
   11.蓖麻子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蓖麻子廿一个(去油用),皂角(煨取肉半锭)生地龙(中者一条)、全蝎二个(焙)、远志(去心)、磁石(火煅酒碎七次,     研细水飞),乳香各6克,右为细末,以黄蜡溶和为丸、塞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