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辨证论治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   
【范围】   西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1.六淫气候突变,六淫肆虐,冷热失调,人体卫外之气未能及时应变,以致虚邪贼风伤人。
(1)风为主因本病主要由风邪侵袭肺卫皮毛所致。风虽为春季之主气,但流动于四时八方之中,失常则伤人而为淫邪,故为六淫之首,因此外感病常以风为先导。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故致病多犯上焦。 -   
(2)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 随季节之不同,风邪常与其它当令之时气相合为患。如春季之温、夏季之暑、长夏之湿、秋季之燥、冬季之寒等皆能随风邪杂感而为病。临床尤以风寒多见。   
2.时行病毒 时行病毒是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多因时令不正,故使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其致病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r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易生时行病毒,直袭肺卫,相染为患。时行病毒伤人,常可入里化火,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   
3.生活起居失当 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贪凉露宿、涉水冒雨、更衣脱帽等易致外邪乘袭。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御邪能力较弱,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如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脾虚痰湿偏盛者,易受外湿等。何以引起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或因平素体虚,稍有不慎,客邪乘虚伤人;或因过度劳累,体力下降,易自汗而肌腠不密,营卫失和,因而感受外邪;再如肺有宿疾,肺蕴痰热,肺卫调节功能失常,每易招致外邪相引而发病。   
二、病机   
1.发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一方面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密切相关。若内外相因,则发病迅速。   
2.病位主要在肺卫。肺主气,司呼吸,上通于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鼻与喉皆为清气升降出入的通道。若外邪从口鼻、皮毛乘袭,肺卫首当其冲,邪自皮毛而入,可内合于肺,邪从口鼻上受可直接犯肺,又可病及卫表。故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症状,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病位虽多局限肺卫,但若正气虚弱,或素有旧病,以及时行杂感,则可涉及其它脏腑。如外邪入里,病及少阳,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若痰湿之体,易受外湿,内外相因,可累及中焦脾胃等。   
3.病性 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实者因表里寒热及邪气之兼夹而有别,虚者则因气血阴阳之虚而有异。   
4.病势 总的发病趋势为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一般病程短而易于治愈。年老体弱,抗病能力较差者,外邪可由表及里,缠绵难解。若素有旧病,客邪加临宿疾,常可使病趋恶化,或变生它病。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可出现寒与热的转化与错杂。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则可转化为肺卫热证;若邪郁不解,或夹痰热湿浊,客于半表半里,形成邪犯募原之证;病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以致内外俱实,发为表寒里热证;若为时行病毒,入里化热较速,里热充斥,而为热毒炽盛之证;甚则热陷心包、引动肝风,则病情重笃。若反复感邪,正气耗损,由实转虚,或体虚感邪,正气愈虚,则病机转化为正虚邪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常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   
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一般病程为3~7天。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鉴别诊断   
1.鼻渊均可有鼻塞流涕,但鼻渊多流腥臭浊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并无腥味;鼻渊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感冒病程短,治疗后,鼻塞流涕症状消失较快。然而亦有感冒诱发鼻渊发作者,应予鉴别。   
2.热痹均有发热、恶寒、肢体关节痛,但热痹关节局部红肿掀痛,病程较长,病势较重。另外,热痹多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   
3.乳蛾均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但乳蛾又见咽部两侧红肿胀大,常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4.麻疹麻疹初起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与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胞浮胖、多泪、口腔粘膜出疹等。  
 5.瘟黄(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 瘟黄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嗽等肺卫症状起病,与感冒相似,但常伴纳呆、厌油、黄疸、右胁下疼痛等症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伤风与时行感冒   
(1)发病季节及特点 伤风于冬春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一般呈散发性;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有传染性,易广泛流行。   
(2)病情一般而言,风邪多首犯皮毛,故伤风病情多轻,全身症状不重;时行病毒,则直入经络,病及脏腑,故时行感冒病情多重,全身症状显著。   
(3)传变伤风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可以发生传变,时行病毒入里,则继发它病或见合病、并病。   
2.辨时令感冒风邪,除风寒、风热外,亦有与四时之气杂感为病者,因此应结合季节和节气,详审其证候表现。暑邪为患者,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为表现;湿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重痛、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为特征;燥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头痛、鼻干咽燥、咳嗽无痰或少痰,舌质少津为见症,就临床而言,风寒风热之候有夹湿夹燥者,此时舌苔变化常是重要指征。   
3.辨寒热注意恶寒发热孰轻孰重,口渴、咽痛之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的辨析。一般来说,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颈背强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红肿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4.辨虚实感冒有表虚表实之分。此处之虚实表明营卫开泄之程度,当从有汗无汗以分辨。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不过表虚表实只是相对而言,就人体整体状态而言,正气尚盛,故二者皆属实证。另外,有素体虚弱、感受外邪者,为体虚感冒,此属虚实夹杂之证。体虚感冒可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兼证来区别,其中以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为多见。   
二、治疗原则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是感冒之治疗原则。其治法归纳起来,不外疏表、宣肺两端。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夹燥以及体虚感冒均由外邪在表引起,故必须疏表。然而外邪的侵袭有轻有重,性质兼夹亦有不同,辛温、辛凉等解表药的选择,就应严格掌握。宣肺系指宣畅肺气使其清肃,一般针对喉痒、咳嗽、咯痰等而设,但肺主皮毛,宣布卫气于表,故宣肺法本身亦寓疏表之意。一般认为,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故宣肺之方多宜轻清,不宜重浊,此正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此外,清热法在感冒治疗上应用亦较广泛,但单纯靠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似不妥当。盖清热之品药性寒凉,性多凝滞,感冒之病机在于邪郁肺卫,当用疏散,单用清热之品,邪不得散,病难向愈,故清热药当伍于疏散之中。对于表里寒热错杂之感冒,可将解表与清热药并用,又可根据表里寒热轻重程度的差异分别采取或七解三清法或三解七清法或五解五清法等。至于暑湿杂感,又当清暑祛湿解表;燥邪感冒,则宜疏风润燥;体虚感冒,则宜扶正解表。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候分析鼻为肺窍,肺主皮毛,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阴寒之邪侵袭,津液未伤,故H不渴;脉浮主表,紧主寒,风寒在表,故脉见浮紧;舌苔薄白,表明邪未入里。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北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   方中用荆芥、防风疏风解表,辛温发汗以宣透外邪,用以为君;羌活、独活助荆芥、防风发散风寒,又可祛风止痛,为治肢节疼痛之要药,用以为臣;配以前胡、桔梗,旨在宣肺降气以止咳;柴胡清热升清,又可配川芎以清头目,茯苓健脾和中以化痰湿,以为佐使。共奏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之功效。   
②加减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③临证参考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从临床角度值得提出,疏表药一般药味不宜过多,麻黄、桂枝等应审慎应用。甚至近代医家有人强调柴胡、葛根、羌活等非在必要情况下亦以少用为宜,以防病轻药重过度表散而耗伤正气。   
(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此以风邪伤人为主,风邪外袭,卫外失职,则恶风;卫气浮盛于外,与邪抗争,则发热;风邪疏泄,风邪中于皮毛,腠理开疏,则卫失固外,因致营阴失守,故汗出,汗出则津液外泄,卫气外散,又兼风邪阻遏肌表,致使营卫失调;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邪外袭,经气不利,故项强不舒,或头痛;风寒犯表,肺气不利,则咳喘或咯白稀痰;脉浮主表,因汗出肌疏则见缓象;苔薄白亦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 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桂枝汤。药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中桂枝辛温解表,解肌发汗以散外邪,而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和卫;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调营;生姜、大枣以和中;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合用以成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之剂。   
②加减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⑧临证参考 外感风寒,分表实表虚,用药皆宜辛温,但表虚者不可用发汗峻剂。运用本类方药须注意服药方法,服药后,可喝少量热开水或热稀粥,冬季应盖被保暖,以助药力,令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若服药后汗出病瘥,即止服,不必尽剂,若汗出病未愈,可再继服。此外,调和营卫,使卫外得固,营阴内守,阴平阳秘,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故用本方加黄芪、龙骨、牡蛎等对等对小儿反复感冒的预防具有较好效果。   
2.风热感冒   
(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卫表失和,即出现发热恶寒等表证,但风热为阳邪,从火化,易伤阴耗津,故发热重,恶寒轻,口干欲饮;风热上受,首先犯肺,肺窍为风热所壅,则鼻塞,流黄浊涕,咳嗽痰黄;风热上犯于头则头痛,上犯咽喉则咽痛;身热无汗系由邪气实而腠理闭所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在表之象。   治法 辛凉解表,疏泄风热。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芦根、淡豆豉、桔梗、牛蒡子、荆芥穗、薄荷。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宣肺祛痰,芦根清热生津;荆芥辛散透表发汗,可增强解表作用。   
②加减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③临证参考注意煎服法,鲜芦根煎汤,候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邪未入里,无里热者,慎用桑白皮、黄芩、黄连等苦寒降敛之品,否则冰伏其邪,延长病程。   
(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腠理疏松,卫阳不固之体,复感风热表邪,风伤卫阳,腠理开泄,故发热汗出;风热上扰则头痛;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风热皆为阳邪,易化火伤津,故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   治法 辛凉轻解。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茅苇汤加减。药用白茅根、芦根、'白芍药、竹叶、桔梗、光杏仁、葱白。    方中自茅根、竹叶辛凉轻宣以解表;芦根、白芍生津护阴;桔梗、杏仁宣肺化痰,佐以葱白辛散透邪。   
②加减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咳嗽者,加浙贝母清热化痰宣肺;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   
③临证参考风热外感多发生于春季,但其它季节也可发生,只要临床表现为寒微热甚、头痛鼻塞、脉浮数、苔薄黄,即属风热感冒,据其有汗、无汗,分为表虚表实辨治。
   
3.表寒里热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粘稠或黄白相兼,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   证候分析素有内热,或肺有伏火,复感风寒之邪,则寒客于表,热蕴于里,形成外寒里热,俗称“寒包火”之证。故既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之风寒表证,又见咽痛、舌红、苔黄等里热之证。肺气不宣,则鼻塞声重,咳嗽,吐痰。苔薄白、脉浮数亦为表寒里热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清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新订清解汤。药用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薄荷、连翘、山栀、黄芩、桔梗、杏仁、前胡。   方中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解表散寒;薄荷、连翘、山栀、黄芩清透里热;桔梗、杏仁、前胡宣肺止咳化痰。   
(2)加减表寒较甚,恶寒、骨节痛者,加桂枝祛风散寒止痛,去黄芩、山栀以防苦寒留邪;里热较甚,咽喉肿痛者,去防风、羌活以防温燥助邪,加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若恶寒渐解,热势增高,izl渴鼻干,咳逆气急,甚则唇黯发青,舌红,苔黄,脉滑数,则已转为肺热之证,治当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加桑白皮、银花、连翘、鱼腥草、芦根、地龙,减去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之品。   
(3)临证参考寒甚热郁,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可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脉浮或浮数,当解表清里,方用柴葛解肌汤。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治当表里双解,宣通上下,用防风通圣散。   
4.热毒炽盛   证候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痰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洪数。   证候分析表邪犹存,入里化热,里热炽盛,正邪交争,则高热恶寒寒战、头痛;阳明里热炽盛,灼伤津液.肠道失润,则大便燥结;热毒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黄稠,或伴胸痛气急;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洪数均为表里热毒炽盛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降逆。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生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山栀子、苦桔梗、黄芩、连翘、竹叶、赤芍药、丹皮、知母、玄参、甘草。   方中生石膏、连翘、竹叶清热透邪;水牛角、黄连、山栀子、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生地、赤芍、丹皮、知母、玄参养阴和营;桔梗宣肺;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  
(3)临证参考若高热不退,时而昏谵,或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舌质红绛,脉细数,此为热陷心包之变证,治当清心开窍、凉血熄风,
常用清营汤煎汤送服下列药丸:
①高热时,用安宫牛黄丸,1日2次,每次1丸;
②出现昏谵时用至宝丹,1日2次,每次1丸;
③抽搐重,大便秘结时用紫雪丹,1日2次,每次1管,如痰多,先吸痰,然后再灌竹汤水30ml。必要时可用清开灵40ml,或穿琥宁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每日1~2次。亦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9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   
5.邪犯募原   证候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   证候分析邪郁不解,或夹痰饮湿浊,邪犯募原,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则寒热阵作,或午后热重;痰饮湿浊,易困阻气机,故头身重痛,胸闷脘痞;邪热内干,心神被扰,则心烦懊侬;痰浊上犯,则头眩,口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均为邪犯募原、夹痰饮湿浊之象。   治法 清热化浊,透达募原。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柴胡达原饮。药用柴胡、枳壳、厚朴、青皮、炙甘草、黄芩、桔梗、草果、槟榔、薄荷。   此方乃俞根初以吴又可达原饮为基础,去知母、芍药,加柴胡、青皮、枳实、薄荷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达邪;桔梗、薄荷疏表清热;厚朴、槟榔燥湿化浊,透达募原。   (2)加减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3)临证参考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或溅然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当和解少阳,解毒通腑,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寒热不甚者,亦可用达原饮加减治疗。   
6.时令感冒   
(1)感冒夹暑   证候恶寒发热,头痛,身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泛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夏令暑气当令,湿气偏甚,气候炎热,毛孔开泄,若气候突变,或贪凉乘风,起居不慎,必致风寒外柬,暑热内闭,卫气不得外达,故恶寒发热,身热骨楚;火热灼阴,则心烦口渴;湿热内蕴,故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暑热炽盛之象。   治法 解表清暑。   
方药运用 ’   
①常用方新加香薷饮。药用银花、连翘、鲜扁豆花、香薷、厚朴。   方中银花、连翘、鲜扁豆花清暑热;香薷辛散透表;暑多夹湿,故配伍厚朴、鲜扁豆花和中化湿。   
②加减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⑧临证参考此证乃外风合暑邪袭肺而成,当主用辛凉,参以芳香解暑之味,如鲜荷叶、鲜藿香、鲜薄荷、通草、六一散、丝瓜络、竹茹、西瓜皮等,使风暑分解,不损肺金。此证风与暑感于外,内热应于中,如失治误治,风、暑与火相拼,肺脏娇嫩,焉能胜之,临证不可不慎。   此外,若暑热外客,气阴两伤,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严重疲乏无力,口干,舌苔白,脉濡或虚大,治当益气养阴,祛暑清热,
方用清暑益气汤。   
(2)感冒夹湿   证候身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裹,骨节困重,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口粘腻,舌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长夏季节,雨湿正盛,风与外湿之邪侵袭,卫气被遏,故恶寒、身热不扬;湿困中焦,阻滞气机,则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口粘腻,大便溏泄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均为湿盛之征。   治法 化湿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防风、藿香、佩兰、藁本、川芎、蔓荆子、苍术、甘草。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疏风胜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苍术健脾燥湿;川芎、藁本、蔓荆子疏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②加减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③临证参考治疗表湿之法,一为辛散苦温祛湿,一为辛散芳香化湿。前者以辛温苦燥之品为主,盖辛温发散,开泄腠理,发越卫阳,苦燥刚烈,燥除卫表之湿,藉以使腠理开泄,郁遏之气得以发越。表湿得除,阳气伸展,营卫畅达,汗出邪解。后者以辛温芳香之品为主,盖辛温发散卫表,畅达表气,芳香以化除湿浊,宣畅气机,辛温芳化,便表邪得解,卫表湿邪得以宣化,气机畅达,诸证自除。此外,辛散芳香与苦温燥湿还能入里化脾湿,脾气伸展,气机宣畅,更利于表湿宣化。辛散苦温燥湿法的常用方有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前者发汗祛湿,祛风寒作用较强,兼能清里热,故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后者发汗祛风胜湿止痛,祛湿止痛作用较强,对头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之表湿盛疼痛著者尤宜。辛散芳香化湿法的常用方有藿香正气散和香薷散,前者散表寒作用强,且理气和中,适用外感风寒兼内伤湿滞之发热、恶寒、头痛、呕吐、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浮者,后者散表湿作用强,且能化湿和中,故适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 发热、头重头痛、胸闷倦怠、腹痛、吐泻等证。   
(3)感冒夹燥   证候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或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证候分析、外感秋燥之邪,表卫郁闭,故恶寒发热无汗;燥邪易伤津液,故见口鼻唇干燥、干咳、舌苔少津等表现;若初秋感受燥邪,则多见燥而偏热,可有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见证,称为温燥;而深秋外感燥邪,燥而偏寒,舌苔多薄白而干,其脉浮,则为凉燥。   治法 疏解风燥。偏于温燥者,宜清宣凉润;偏于凉燥者,宜轻宣温润。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温燥以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沙参、栀子、淡豆豉、梨皮、川贝母。   方中桑叶、豆豉、山栀轻宣泄热;杏仁、贝母宣肺化痰;沙参、梨皮养肺润燥。   凉燥宜选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半夏、前胡、桔梗、枳壳、陈皮、生姜、防风。   方中用苏叶、防风辛温微发其汗,以散邪于表,使卫气通达,津液布散而润燥;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达肺气,助苏叶以解表;配杏仁、前胡以宣肺止咳,更用陈皮、半夏、生姜诸品辛温以健脾理气,使中焦健运,痰湿得化,气机得畅,阴液以布。诸药合用,使表邪解,营卫通,气机畅,阴液布,而凉燥得解。   
②加减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干咳者,加炙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咽痒者,加蝉蜕、僵蚕疏风利咽;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山豆根解毒利咽。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疏风止痛;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③临证参考疏解风燥包括轻宣温润和轻宣凉润两法门。轻宣温润适用于外感凉燥之邪,选用质柔轻宣温散之品,轻宣外达,以疏散肌表,宣发肺气,外散表寒。内温肺金,肺得温润,清肃之令行,则宣发卫阳于肌表,输布津液于皮毛,使表气疏通,卫气畅达,劫津得释,凉燥外解,诸证自除,方如杏苏散之类。轻宣凉润法适宜于外感温燥之邪,以轻宣凉润之品为法,轻宣以疏散透发,开散表邪,宣畅肺气,使外邪得解,凉以外散表热,内清肺热,滋润之品以润肺生津。轻宣凉润,则外邪得解,卫气畅达,肺气清润,宣肃有常,则温燥自除。因此,临证之际,见有干咳咽痒,鼻干诸症,应分别寒热,认清是属津伤而燥还是津液不布之燥,不能盖用甘寒之品。此外,对温燥之治,因病已伤津,发汗不宜峻猛,以防表邪未解,反更伤阴耗津,古人此时用桑叶解表,盖桑叶乃表中润药,可谓高明。   
7.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畏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证候分析 素体气虚,表卫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犯表。气有温煦作用,虚则外寒,故时时畏寒;风寒外袭,肺卫失宣,则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脉浮等风寒表证;语言低怯、气短、倦怠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 益气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参苏饮加减。药用党参、苏叶、葛根、橘皮、前胡、半夏、茯苓、桔梗、枳壳、木香、生甘草。   方中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苏叶、葛根等疏风散邪;前胡、桔梗、半夏、橘皮宣肺化痰;枳壳、木香理气。   
②加减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纳谷不香者,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临证参考气虚甚者,加白术、黄芪益气固表,亦可用补中益气汤。气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祛风固表止汗。值得一提的是,正气不足之外感,单用表散,邪气难撼,徒伤表气,唯益气解表方是稳妥之策。   
(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气,阳虚则内寒自生,复感寒邪故得恶寒重、发热轻;若阳虚不得卫外,汗出较多,又使阳气更加耗散,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冷痛为风寒表证;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无力均为阳虚之象。   治法 温阳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用麻黄、制附子、北细辛。   方中麻黄解表;附子温阳;细辛辛温佐麻黄以解表,佐附子以温经。   
②加减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头痛者,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⑧临证参考 细辛用量应小于59;先煎麻黄,再下诸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作用强,适用于阳虚感冒恶寒重,无汗者;对于阳虚气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可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阳气虚弱,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时,不可误用发汗,否则必致厥逆亡阳,此当注意。阳虚感冒,正邪相争不烈,体温常不甚高,但临床其它症状多较明显,与发热程度不相对应,当仔细分辨。   
(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证候分析血虚之体感邪,邪犯肌表,故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等;但阴血不足,故同时又见有心悸、眩晕、脉细或结代、面色无华、唇甲淡白诸症;血虚汗源不足,故无汗或汗少。   治法 养血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葱白七味饮加减。药用葱白、葛根、淡豆豉、生地、生姜、麦冬、柏子仁。   方中葱白、豆豉、葛根、生姜辛散解表;地黄、麦冬、柏子仁等滋养阴血。  
②加减头痛者,加羌活、白芷疏风止痛;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自汗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无汗者,加苏叶、荆芥微发其汗,不可大发汗;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而见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⑧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妇人产后,临证应按表里寒热辨证论治。若气血两虚的病人,又感外邪而患感冒,可用薯蓣丸解表祛邪而不伤气血,补益气血而不碍解表。   
(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之体,内有燥热,感邪之后,发热汗多,更伤阴液,故阴虚之象愈加明显,则见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如肺阴素虚,失于清肃,内热灼伤血络,可见痰中带血;表邪未解,故有寒热、身痛等表证。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蓝地汤。药用板蓝根、生地黄、麦冬、知母、桑叶、苦桔梗、蝉蜕。   方中板蓝根、桑叶清热散风;生地、麦冬滋阴;佐以知母清热;桔梗、蝉蜕宣肺透表。   
②加减心烦口渴甚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阴虚感冒,最忌单用发散,若妄汗之,津液不堪重伤,肾阴更伤。故治疗本证当辛凉疏散与甘寒养阴并驾齐驱。此外,亦可选用加减葳蕤汤治疗。   此外,感冒日久,常并发它病,若反复感冒,体虚自汗者,宜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之;邪气留恋不解,发热微恶风寒,四肢关节疼痛,头目昏眩,胸胁苦满,宜以柴胡桂枝汤发散表邪,和解少阳;若邪气留恋,肺气不能宣降,燥咳日久不愈,以柴芍散加黛蛤散;若毒气淫心,胸闷憋气,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者,宜清心解毒,可选用银翘散和清营汤加减。
 
感冒方剂;
1.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1.荆防达表汤;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梗5克 川芎5克甘草3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7. 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用参苏饮加减。
6.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出现外寒内热,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临证参考:  
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  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  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荆防败毒散;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 气解表,或改用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 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 表清里。
加减2: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3.桂枝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 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 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 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 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
4.麻黄汤;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风寒夹湿证:
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5.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加减:
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8.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
 
6九味羌活汤;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风寒感冒,香薷饮;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姜厚朴5克 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
 
8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
 
9麻杏石膏汤加减;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10清解汤;薄荷叶12克 蝉蜕(去足、土)9克 生石膏(捣细)18克 甘草4.5克 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
11柴葛解肌汤;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白芍6克 桔梗3克 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
 
12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
 
13柴胡达原饮;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加减:
1. 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
2. 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
3. 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
 
14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实4克 红枣12枚 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风寒兼气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15参苏饮;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枳壳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 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 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 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6. 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16香苏散;紫苏叶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参23g茯苓23g,木香15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炙甘草15g   风寒兼阳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1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克(包) 炮附子5克 细辛6克 
加减:
1. 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 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
3. 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 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 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6.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
若阳气虚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
18参附再造丸;党参10g,附片6g,桂枝10g,黄芪15g,羌活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5g。
风寒兼血虚感冒证:感受风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苔白,脉细无力。
19葱白七味饮加减;葱白9克  豆豉6克  葛根9克  生姜9克  地黄9克  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加减2:
1. 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 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4. 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 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风热证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黄。
20银翘散或葱豉汤:银花10克(可用30-60克)连翘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构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头胀痛较甚的,加入桑叶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黄的,加入黄芩6克,知母6克。
4.热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鸭跖草9克。
5.热毒症状明显的,加入大青叶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肿痛的,加入一枝黄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参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感冒加减2:
1.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 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渐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 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 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 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 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辨证加减】
1.高热恶寒,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症,加黄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
2.如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加石膏、麻黄清宣肺热。
3.如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去荆芥,酌加板蓝根、玄参、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黄花、射干等清热利咽。 另用冰硼散或锡类散敷咽部。
 4.兼夹湿邪,头重体倦,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郁金以芳香化湿。
 5.如感受时行病毒,症状明显者,配合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草河车等以增强清热解表之功。
 6.秋令感受温燥致病,或风热化燥伤津,兼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数者,酌加南沙参、天花粉、 梨皮等清热润燥,此时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7.兼见里热者,加细生地黄、玄参、黄芩、知母以清热生津。
8.如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
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予滋阴解表,
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
加减:
1.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 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 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 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 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风热表虚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1茅苇汤;白茅根 芦根 白芍 竹叶 桔梗 杏仁 葱白加减: 1. 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 2. 咳嗽者,加渐贝母清热化痰宣肺; 3. 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 4. 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
若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淡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数。
22清瘟败毒饮;生石膏60克 生地9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黄连3克 栀子9克 桔梗4.5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玄参9克 连翘9克 甘草4.5克 丹皮9克 鲜竹叶6克加减:
1. 咳嗽、痰多者,加渐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
2. 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 风热兼燥证:(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
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多见于秋季
23银翘散合桑杏汤加减;银花5克 连翘5克 苦桔梗3克 薄荷3克 竹叶2克 生甘草2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2克  牛蒡子3克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贝母3克 香附3克 栀子皮3克 犁皮3克加减: 1. 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止痛; 2. 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 3. 干咳者,加炙枇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 4. 咽痒者,加蝉蜕、僵蚕情网利咽; 5. 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解毒利咽。 6. 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风疏风止痛; 7. 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风热兼阴虚感冒:身热微恶寒,无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24减葳蕤汤;玉竹9克 白薇9克 葱白9克 薄荷6克(后下) 桔梗9克 豆豉9克 甘草3克 红枣5枚 1.咽干口渴甚的,加入沙参10克、麦冬10克; 2.心烦口渴较甚,加入黄连6克,竹叶9克、天花粉10克; 3.咳嗽咽干,咯痰不爽的,加入牛蒡子9克、射干9克、瓜蒌皮10克。
 
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
25蓝地汤;板蓝根 生地 麦冬 知母 桑叶 苦桔梗 蝉蜕 加减: 1. 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 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 3. 咳嗽胸痛、痰中带者,可加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流浊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脘痞,泛恶,便溏,
26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克 银花9克 扁豆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辨证加减】
1.暑热偏盛的,加入黄连9克、山栀子9克(或黄芩9克、青蒿9克(最后下)或鲜荷叶10克、鲜芦根20克);
2.湿困卫表的,加入豆卷9克、藿香9克  佩兰9克
3.里湿偏重的,加入苍术9克、白蔻仁6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
4.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入滑石18克、甘草3克、赤茯苓9克
5.如暑热偏盛,身热明显,泛恶,肢体昏重,头昏且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泄热。
6.湿困卫表,身重肢楚,胸闷脘痞,可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
7.如里湿偏重,纳呆,脘痞,大便溏,可加苍术、陈皮、半夏和中化湿。
8.暑湿下注,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9.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10.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11.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12.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13.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14.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5. 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16. 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或黄芩、青蒿清暑泄热,亦可配合鲜荷叶,鲜芦根,
17. 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18. 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化湿和中,
19. 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27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 红枣2枚
【辨证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气虚感冒
28参苏饮【组成】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 前胡 人参 茯苓各23克 枳壳桔梗(去芦)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15克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
29玉屏风散: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30再造散 黄芪6克人参3克 桂枝3克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31加减葳蕤汤: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葱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大枣10g。 。加减: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经方治疗感冒
1)出现出汗,并且周身肌肉疼痛,怕风吹,怕寒冷,食欲减退,没有或者略有发烧时,就用桂枝汤。其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红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一般服用后会有微汗出,效果最好。如果没有出汗,就喝点热的米粥以帮助发汗。注意发汗后要马上换衣服,以防受风后反而会加重感冒。
2)出现无汗,并且周身肌肉关节非常疼痛,甚至于痛得就如鞭打一样,而且非常怕冷,发烧,怕风吹,怕寒冷时,就用麻黄汤其方:麻黄2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打碎,炙甘草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空腹时服用。
3)出现发烧,甚至于高烧40度,但病人自觉体内热而体外寒,怕冷,无汗,且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能喝水,食欲减退时,就用大青龙汤。其方:麻黄20克,杏仁20克,打碎,石膏3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生姜五片,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汗出。当年毛主席感冒后引起发烧,诸西医措手不及,最后还是请山东的刘惠民老中医用此方,一付而烧退。
4)如果发烧后先去挂水吃西药,久之高烧既退,却低烧不断时,那就表示人体的阳气被伤害了,对病邪的抵抗力下降了,因此,已经发不出高烧了。这时就要用当归四逆汤配合四逆汤来扶阳气,退低烧了。用;附子20g干姜15克甘草炙10g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5)出现后项强痛,头痛,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症状,就用葛根汤。其方:葛根30克,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葛根汤是治疗感冒后脖子后面紧,或者咽喉痛的好方子。一般小孩如果感冒后发烧,喉咙痛,或者出现脊柱强直抽搐时,就用此方。往往一付而烧退。
6)、病人外感风寒湿邪,如果出现咳嗽,痰多且色白,病人自觉身体冷痛且沉重,无汗,不渴,也没有胃口,喉咙痒,有时感觉背后两肩胛骨之间有一片冷冷的区域,转动肩胛有不顺畅感,或伴有发烧,此时就用
小青龙汤。其方:麻黄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桂枝20克,五味子20克,炙甘草20克,法半夏20克,细辛10克,后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寒湿的主方。此时病人所患之感冒,不单独有寒邪,还有湿邪。因此用此方时,
病人多有在水中或者雨中受寒史。小青龙汤治疗寒湿型感冒,服汗出即烧退,咳嗽就会好转。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数例久年咳嗽,配合金沸草散,效果十分明显【组成】旋覆花(90克)麻黄(90克)前胡(90克)荆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药(30克)功效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
7)病人外感风寒,出现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又畏寒怕冷,反复发作,数天不愈。食欲尚可,不渴。此时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其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10克,大枣4枚,切,杏仁10克,打碎。每付药加入五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这个方子也可以用来治疗疟疾的寒热反复发作。如果感冒风寒或者风热,病人或热或寒,或汗出,或症状不明显。辨不清该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时,即可先处以此方以开表透邪。
8)、病人外感风寒,如果出现自觉忽冷忽热,恶心,口苦,咽喉发干,食欲减退,心烦,眼睛发花,同时两胸肋部位有胀满感时,即可用小柴胡汤。其方:柴胡15克,法半夏15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生姜三片,大枣十枚,切,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各喝一碗。感冒后往往不康复。因为正虚,所以经常反复感冒,前面的感冒未愈,紧接着又来一次新的感冒,病人甚至于常年处于感冒状态之中。此时也可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来治疗虚人感冒,往往效果明显。
9)病人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感冒了,反正经常出现鼻塞、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痛、舌苔白腻、口中有腻感无味、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方:麻黄20克,细辛20克,后下,制附片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个帮助机体排除外邪的常用方子。服这个方子时一般病人没有发烧,但多伴随有面色苍白,平素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阳虚症状。也就是说,这是典型的少阴体质所用的方子。凡是少阴体质,多需长期扶阳,但也要时时用此方来扶少阴以开太阳,祛邪外出。一般服后面色转为红润,畏寒减轻,即是佳兆。
10).体虚之人出现感冒。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其方:柴胡15,桂枝20,白芍20,黄芩12,法半夏15,生姜三片,大枣6枚,切开,炙甘草10,党参15。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如果不出汗,要喝点热的稀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有效果。虚人反复感冒,这次感冒初愈,下次尚未感冒时,及时服此方可以有效地预防再次感冒。遇到流感或者天气大的变化,正常人也可连服三付此方,可以帮助预防感冒。平时总觉得身体虚弱,似有病又无病,但又浑身不适的人,即是虚人,可服用此方十余付,既可消除不适的各种症状,又能改善体质,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其实,这是从少阳与太阳两个层面来修复机体的。
11)常服玉屏风散亦是不错的扶正固表的好方法。其方:防风30克,生黄芪60克,白术60克。一付,共研成极细末,每日2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但要求是感冒已愈时服用此方。如果正在感冒期间,以不服为好,以防敛邪之弊。
12)阳气素虚之人若有外感,就可试用参苏饮这个方子,也有不错的效果。其方:苏叶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切,党参10克,木香10克,葛根1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满闷等症。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风寒感冒   
①感冒清热冲剂(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1袋,每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②正柴胡饮冲剂(合欢牌,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主治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清涕、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疾患。   
(2)风热感冒   
①银翘解毒丸(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江西牌,江西国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风热感冒、痄腮等。   
②桑菊感冒片(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江西牌,江西国药厂):每次4~8片,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风热之邪外伤皮毛、内舍肺络者。   
③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或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三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高热不退,还用于热毒引起的疮疡、疖肿等。   
④感冒冲剂(寿山牌,山东潍坊中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用于风热型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3)感冒外寒里热者 .防风通圣丸(桐君阁牌,重庆桐君阁药厂;锦塔牌,锦州中药厂;中州牌,郑州中药厂):每次69,每日2次,口服。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病初起、风疹湿疮。   
(4)暑湿感冒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长城牌或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3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②藿香正气水(长城牌,天津第一中药厂):每次5~lOml,每日2次,口服。用于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   
(5)注射剂   
①柴胡注射液(_---九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2--。4mi,每日1~2次,肌内注射。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的退热和解痛。   
②板蓝根注射液(三九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亦可每次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用于风热感冒。   
③穿琥宁注射液(戎州牌,I四J[I宜宾制药厂):每次40~80mg,每日3次,肌内注射;或每日400mg~640mg,用相当于药液5倍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分2次静脉滴注。    
用于感冒及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流感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等。   
④双黄连粉针(双皇连牌,哈尔滨中药二厂):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每次每公斤体重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用于风温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证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等。   
2.单验方感冒单验方   
(1)治风寒感冒方羌活、防风、紫苏各10g,生姜2片,苍耳子10g,水煎服,日1剂。   
(2)治风热感冒方  
①野菊花、大青叶、鱼腥草、淡竹叶各lOg,水煎服,日1剂。   
②大青叶20g,鸭跖草15g,桔梗6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感冒食疗方   
(1)治风寒感冒方   
①姜葱粥:糯米60g,生姜5g,连须葱白5茎。粥熟时,加入姜葱,再煮数沸,并加白糖少许。。食后可出汗。   
②葱白7根,豆豉9g,鲜生姜5g,陈皮6g,煎后加红糖30g调服。   
(2)治风热感冒方   
①黄豆香菜汤:黄豆20g,干香菜3g,水煎服,连服3g。   
②薄荷芦根饮:芦根30g,薄荷3~5g,水煎饮用。
  
(3)治暑湿感冒方   
①荷叶粥:粳米60g,鲜荷叶1张。以常法煮熟,加白糖适量,将荷叶盖于粥上,或将荷叶切碎,另用水煎,调入粥内 加白糖适量。   
②二豆羹:豆腐250g,淡豆豉15g,葱白15g,糖适量。先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略煮,后将淡豆豉加入,放水一 大碗,煎取小半碗,再放入葱白,煎滚后取出·趁热内服,盖被取微汗,每日1剂。  

(4)治时行感冒方   
①绿豆饮:绿豆50g,熬汤,加菊花5g,煎服。   
②冬瓜粥:粳米30g,小块冬瓜适量与米同煮,粥熟即可食用。   

(5)治气虚感冒方党参30g,茯苓15g,生姜6g,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 感冒简验方    (1)春风寒当令,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i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 .(2)夏月暑湿当令,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煎汤频服。  
(3)如为流行感冒,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或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等,煎汤服,一日一剂。
名医经验方;
1·风寒感冒正柴胡饮组成;柴胡(9克) 防风(3克) 陈皮(4.5克) 芍药(6克) 甘草(3克) 生姜(三五片)
2·风热感冒解毒合剂.药用;紫苏、荆芥16,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0,
3.体虚感冒泽泻汤.加味药物;泽泻20焦白术16牛膝11生姜3片,冰糖159,每日1剂,保温瓶中用开水15冲泡后服
4. 病毒感冒.药用;石解、玄参、生地、远志各13,生大黄(后下)7,薄荷(后下)、杏仁泥各10,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 各16,体弱者加生黄芪,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风寒证用麝香壮骨膏、风热证用消炎止痛膏贴于大椎、肺俞穴。或用胡椒、丁香各7粒,碾碎,以葱白捣膏,涂于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咽痛者,可外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痰粘不化者,亦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   

5.针灸和拔罐   风寒证者,选列缺、风门、风池、合谷,或取大椎、肺俞等穴拔火罐,或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灸。鼻塞加迎香穴,咳嗽加太渊穴,痰多加丰隆穴。   风热证者,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用泻法,咽痛可刺少商出血。   
6.刮砂疗法   用边缘平滑的瓷汤匙蘸润滑油(花生油或麻油)刮颈背,颈自风池穴向下,骨从背脊两旁由上向下。刮时用力要均匀,不要太重,防止刮破皮肤,刮到出现紫色出血点为止。   
【转归与预后】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风邪易侵,均可导致本虚标实之证。   时行感冒发病快,病情开始即较重,易于入里化热,成为毒热炽盛之证·且可变生热陷心包、肝风内动等诸般变证。   感冒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也不能认为感冒是小恙而忽视之,古人有“伤风不醒便成劳,,之说。如感冒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者,其预后又当别论。   
【护理与调摄】   
一、生活调摄   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可让患者直接吹风。温度与湿度适宜,不可太干燥。   高热患者以素流质饮食为宜,多吃新鲜水果,多饮水。热退第一天可进素半流食,两三天后改荤半流食,如瘦肉丝、鲜鱼汤;恢复期予以普食。严禁患者吸烟、饮酒,并忌食油腻、辛辣、燥热之品。   
二、辨证调护   对高热患者应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热退后按常规测体温。病人平时应注意盖被,用药宜微汗为度,不可大汗。汗出较多要更换衣服,但勿受凉。注意观察汗出后体温、脉搏的变化,这对判断病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不用水袋冷敷,以防遏邪。   
【预防与康复】   
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状况,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八段锦、跑步等,养成经常性参加户外活动的习惯。   
二、药物预防   对于气虚易感者,可服用防感健身片、玉屏风丸等;时行感冒流行期间,可用贯众159,板蓝根309,煎服,或贯众9~159,泡水代茶饮,连用2~3日;夏月暑湿当令,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9)预防。   
三、慎避时邪   一年四季,特别是冬春季节,一定要注意起居有节,并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
预防 .   
1.简验方   
(1) .春风寒当令,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i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 .   
(2)夏月暑湿当令,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煎汤频服。   
(3)如为流行感冒,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或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等,煎汤服,一日一剂。
2.加强锻炼,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以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及时增减衣被,避免淋雨受凉及过度疲劳。   
4.在感冒流行季节,劝阻患者去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   
5.醋熏蒸法室内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蒸薰/2小时,每曰或隔日一次,作为流行季节预防之用。   
【医论提要】   
感冒,据文献载,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诸多别名。“感冒”一词,首见于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书中论及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显然,此处之“感冒”非为病名,实乃作为动词之感受、冒犯之义。而“感冒”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病名出现,较早见于《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中“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首先提出“时行感冒”之名,云:“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   历代医家对感冒病因的认识,不外六淫邪气和时行病毒两条,六淫之中,又以风为主因。《素问·骨空论》云:p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后世更加明确感冒之因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夹不同季节当令之时气而为患。吴瑭在《温病条辨·杂说·风论》云:“《内经》日:风为百病之长;又日:风者,善行而数变。……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初之风,则夹寒水之母气;春末之风,则带火热之子气;夏初之风,则木气未尽而炎渐生;长夏之风,则夹暑气、湿气、木气;大雨而后暴凉,则夹寒水之气;久晴不雨,以其近秋也,而先行燥气;是长夏之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也。初秋则夹湿气,季秋则兼寒水之气,所以报冬也。初冬尤兼燥金之气,正冬则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起矣。……无论四时之风皆带凉气者,木以水为母也。转化转热者,木生火也,且其体无微不入,其用无处不有,学者能体察风之体用,而于六淫之病,思过半矣。”进一步阐发了风邪之特性,及因风邪而成感冒,有风寒、风热两大证型及兼夹的原理。   对时行病毒致病的认识,可上溯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其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迄及明清,温病学说巨大发展,对时行感冒之认识也日趋完善。虚邪为致病之邪气的通称,盖因邪气乘虚而得以侵入,故名。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对此论述颇详:“感冒,肺病也,元气虚而腠理疏也。经日:虚邪贼风,阳先受之。盖风者,天之阳气,其乘于人则伤卫;卫者,阳也,故日阳先受之。卫又即气也,肺主气,脾生气,故伤风虽肺病,而亦有关于脾,以脾虚则肌肉不充,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感冒之病位,正如沈氏所云:“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沈氏又提出“风为百病长,善行数变,无微不入,十二经、十五络、五脏六腑,皆能受风而为病。或经络受之,由皮毛而入肌肉、入腑;或由EI鼻受之,而入胃、入肠,或入骨空肢节。而心火与风易合,肝木与风 易引,肺舍在至高尤易感,又况头顶招风,眼招风,四肢受风湿。”说明了风邪致病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沈氏认为风邪可深入十五络而发感冒,而并非久病、久痛才可入络,确实颇有见地,临床对此种络脉受风感冒的严重性要充分认识。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用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证,用麻黄汤治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表实、表虚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曾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对伤风从六经辨证的学说。陈氏提出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少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足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足厥阴伤风用八物汤。此说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但后世采用者寥寥。《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中,朱震亨又提出tt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确立了感冒治疗的辛温、辛凉两大法则。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充实,到清代,对感冒之理、法、方、药的认识基本完备。感冒的治疗大法,当以发散为主。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将感冒虚、实之治概括为t·治实之法,秋冬与之辛温,春夏与之辛凉,解其肌表,从汗而散。治虚之法,固其卫气,兼解风邪,若专与发散,或汗多亡阳,或屡痊屡发,皆治之过也。”清代林习iilI琴在《类证治裁.伤风》则强调:伤风''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古代医家对体虚感冒尤为重视。“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散;一切阴虚者,皆宜补阴发散。……感轻而体虚者,散之当轻,宜参苏饮之属。,,(清.吴澄《不居集·屡散·论散法》)“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对于血虚感冒,唐容川在《血证论。感冒》中提出t。血家最忌感冒’’''然血家又易感冒”,治疗“唯和解一法,为能补正祛邪,宜先生其津,使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实,次宜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而外邪自解矣。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清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对时行感冒认识的深入,医家又较多采用了温热病的方药以治疗感冒。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中归纳了伤风治疗的八法,“一驱风,苏叶、荆芥之类;二消痰,半夏、象贝之类;三降气,苏子、前胡之类;四和荣卫,桂枝、白芍之类;五润津液,蒌仁、玄参之类;六养血,当归、阿胶之类;七清火,黄芩、山栀之类;八理肺,桑皮、大力子之类。’’并认为“八者随其症之轻重而加减之,更加以避风寒,戒辛酸,则庶几渐愈。”   
近代医家辈出,他们的诸多临床经验,极大丰富了感冒一病的辨证论治。例如施今墨对于外感病,着重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尤以辨表里(即详审表里比重)更具特色。
施氏认为,外感热病必内有蕴热,方易招致外邪,若无内因,仅有外因多不能伤人,故治表证不可只知发汗,尤当注意清里,在“清”和“解”两方面权衡轻重,自创七解三清(即解表和清里药味之比例为7:3,余此类推),六解四清、半解半清、四解六清、三解七清等法,务使用药时表里比重适当。
刘惠民对于外感病的治疗,亦主张既解表又清里,临证善用生石膏,视其为理想的解表清里药物。刘氏并重视脾胃之气的调理,认为脾胃为汗液资生之源,药常用麻黄、石膏配伍山药以健脾益胃,使邪热去而正不伤。刘氏应用表散药,注意三因制宜:春宜用薄荷、葛根,麻黄用量宜小;夏宜用藿香、香薷、滑石;秋宜用麦门冬、沙参;冬则必用生姜、桂枝、麻黄。他在解表时,对南方人多用豆豉、苏叶、荆芥、浮萍等轻清表剂,对北方人则必用麻黄,用量多在99以上,甚或与桂枝同用。湿邪重浊粘腻,不易速去,感冒夹湿或以湿邪为主所致之感冒,多缠绵难愈。
蒲辅周治疗感冒夹湿之证,以疏解为先,继用和脾消滞、清利湿热之法。
赵绍琴对于湿伤于表的湿邪感冒,多用辛香宣透之品,芳化湿浊,宣通腠理,使气机畅达,微微汗出,湿邪可尽去。药用藿香、佩兰、大豆黄卷、陈香薷、淡豆豉之类。由于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亦常配苏叶、桔梗、杏仁等宣肺降气之品,气化则湿化。湿易伤脾,脾能运湿,常用苍术、砂仁、蔻仁、谷麦芽等燥湿健脾消导之品,内湿较重者,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   对于感冒伤风与伤寒的关系问题,历代颇多争议,认为两者应明确区分。如在《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中朱丹溪告诫医者:“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伤风》中明确提出以邪之深浅和传变分辨伤寒与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提纲门·伤风》中,专列“伤风伤寒辨”,从临床症状方面详加辨析,认为,“风循经络,亦有六经传遍,其初起头疼身热与伤寒同,但伤风必鼻塞流涕,且多恶风,居暖室之中,则坦然自如,伤寒恶寒,虽近烈火,仍复怕寒。又伤风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烦,伤寒在表者,无汗而手足微冷。伤风在里,肺热而皮肤发疹;伤寒在里,胃热而肌肉发斑,皆各异也。”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亦云:“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中风,乃时行之杂感也。”反对此说亦不乏其人。
清代王学权《重庆堂随笔》云:“《伤寒论》之中风,为《难经》五种伤寒之一,即后世之伤风是也。盖伤与中,字义无殊,如云风伤卫、寒伤营是矣。”
雷少逸《时病论·伤风》中也说:“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诸家已详。”两种见解,可谓大相径庭。诚然,临床运用《伤寒论》某些方剂可有效地治疗感冒,但就伤寒包函范围的广泛性而言,伤风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辨伤风与伤寒的关键在于病邪的传变与否。   古今之人,多视感冒伤风为小恙,但古人又有“伤风不醒变成劳”之说。元气平和之人罹患感冒,表散和解便愈,甚或不药自愈。虚人则不然,如清代吴澄《不居集》所言:“若在肾水素亏,肝火自旺者,不过因一时风寒所束,遂作干咳、喉痛,此外邪本轻,内伤实重,医者不察,肆行表散,致鼓其风木之火上炎,反令发热头痛,继又寒热往来,益与清解,不至十剂,肝肾与肺三脏已伤损无遗,久者周年,近者百日,溘然逝矣。”因此他说:“伤风误表必成劳。”《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认为伤风“乃至难治之疾,生死之所关也。盖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误治之害,不可胜数。谚云'伤风不醒变成劳’,至言也。”说明对于感冒,尤其是体虚感冒,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失治、误治均可能发生严重的变证,临床切不可视感冒为小恙而忽视之。对于感冒的防护,明代张介宾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伤风》中指出“凡风邪伤人,必在肩后颈根大杼、风门、肺俞之间,由兹达肺最近最捷,按而酸处即其迳也。故凡气体薄弱及中年以后血气渐衰者,邪必易犯,但知慎护此处,或昼坐则常令微暖,或夜卧则以衣帛之类密护其处,勿使微凉,则可免终身伤风咳嗽之患,此余身验切效之法,谨录之以告夫惜身同志者。”   
【医案选粹】   
案一表寒里热案   刘X X,男,28岁。一周之前,暴感风寒,左臂骤然作痛,咳嗽剧烈,夜不安枕,经服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昨晚忽又咳血,大便四日未下,体温38.8。C。舌苔黄,脉浮紧。   辨证立法:脉象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寒痹阻经络左臂骤痛。肺主皮毛,风寒客肺症现咳嗽。大便不通,内热甚炽,遂致咳血。基本以五解五清法治之。   
处方:赤芍药6g 白芍药6g 川桂枝(炒)4.5g 炙苏子lOg 炙白前6g 片姜黄lOg 炙紫菀lOg 炙前胡6g 白杏仁lOg 炙麻黄39 嫩桑枝309 苦桔梗4.5g  大蓟炭6g 白苇根15g 酒黄芩lOg 小蓟炭6g 白茅根15g炙甘草3g 紫雪丹3g(温开水分两次冲服)   
二诊:前方服二剂,发热退,臂痛减,咳嗽见好,未吐血,大便已下。   处方:前方去大小蓟炭、紫雪丹,加旋覆花6g,新绛4.5g(前二味药同布包)。   
三诊:药服二剂,左臂痛已好,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周身似有气串走,酸楚不适,夙疾偏头痛又现。   处方:杭白芍lOg 片姜黄6g 川桂枝(炒)3g 酒地龙10g 白蒺藜15g 海风藤lOg 石楠藤lOg 蔓荆子6g炙甘草3g 旋覆花(红新绛4.5g同布包)6g。   (选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案二感冒夹湿案   薛××,男,60岁,1963年3月8日初诊。感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Ⅱ因}嗥且痛,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处方: 苏叶4·5g 杏仁6g 桔梗3g 炒枳壳3g 前胡3g 制香附3g 陈皮3g 荆芥3g 炒莱菔子4.5g 甘草1.5g 薄荷(后下)3g葱白(后下)3寸 三剂,一剂两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3月16日复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痒痛,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脉浮滑,秽苔未净。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处方:   苏叶6g 杏仁6g桔梗3g 炒枳壳4.5g 前胡3g 制香附4.5g 陈皮3g 僵蚕4.59 莱菔子炒4.5g炒神曲6g 甘草1.5g 豆豉99 葱白(后下)3寸 二剂,煎服法同前。   
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脉沉滑,秽苔未尽。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处方:炒苍术6g 厚朴4g 陈皮4.5g 炙甘草1.5g 法半夏6g 藿香梗6g 槟榔4.5g 炒枳实3g 炒神曲6g 大黄(另包后下)3g 生姜3片   二剂,煎服法同前。   继用香砂平胃丸三袋,早晚各服6g,白开水下,调理而愈。   (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案三伤风戴阳案   
1.石开晓病伤风咳嗽,未尝发热,自觉急迫欲死,呼吸不能相续,求余诊之。余见其头面赤红,躁扰不歇,脉亦豁大而空。谓日:此症颇奇,全似伤寒戴阳症,何以伤风小恙亦有之?急宜用人参、附子等温补下元,收回阳气,不然子丑时,一身大汗,脱阳而死矣。渠不以为然。及日落,阳不用事,愈慌乱,不能少支,忙服前药,服后稍宁片刻,又为床侧添同寝一人,逼其出汗如雨,再用一剂,汗止身安,咳嗽俱不作。询其所由,云连服麻黄药四贴,遂尔躁急欲死。然后知伤风亦有戴阳症,与伤寒无别,总因其人平素下虚,是以真阳易于上越耳。   (选自《寓意草》)   
案四鸿胪苏龙溪患伤风咳嗽,气喘,鼻塞流涕,余用参苏饮一剂以散寒邪,更用补中益气汤以实腠理而愈。后因劳怒仍作,自用前饮益甚,加黄连、枳实,腹胀不食,小便短少,服二陈、四苓,前症愈剧,小便不通。余日:腹胀不食,脾胃虚也;小便短少,肺肾虚也。悉因攻伐所致。投以六君加黄芪、炮姜、五味,二剂诸症顿退,再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五味,数剂痊愈。   (选自《薛氏医案》)   
案五阴虚感冒案   施××,男,成年。   初诊:1940年10月26日。   阴虚之火上升,风邪外乘,寒热不解,咽痛蒂垂,头痛不清,脉浮弦,苔薄腻。拟予育阴之中,佐以懈表,黑膏汤出入。   小生地四钱炒香豉三钱黑山栀一钱半京玄参一钱半冬桑叶三钱嫩射干八分生甘草八分苦桔梗一钱挂金灯八分藏青果一钱   二诊:寒热已减,咽痛亦瘥,头痛未清,夜不安寐,咳嗽。再以泄厥阴,安心神,宣肺化痰。   冬桑叶三钱甘菊花三钱 白蒺藜三钱薄荷炭八分辰赤苓三钱甜杏仁三钱 象贝母三钱净蝉衣八分冬瓜子四钱藏青果一钱荷叶边一角 辰灯芯一把   (选自《程门雪医案》)   
【现代研究】   中医之感冒涉及了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感冒为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成人每年患2~3次,儿童高2-3倍。由于它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均可自愈,但婴幼儿、老年患者及兼有宿疾的病人,易出现合并症,特别是流行性感冒的发病,其病情兼夹复杂,其感染者众多,最高可达人群中8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每2~3年一小流行,10年左右一大流行,造成的危害较大。国外资料报道,1957年美国因流感造成7万人死亡,1986年造成3万人丧生;1991年西班牙流感发病1 3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我国被认为流感大流行株的发源地和新变异株的多发地,北京地区中小学生发病率达10 o//~20 o//o,必须慎重对待。该病多系病毒感染,属于细胞内侵犯。中西药效果均不理想,但若能掌握中医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确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体现出中医的优势。近年来,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感冒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介绍如下。   
一、感冒的临床研究   
1·风寒感冒正柴胡饮临床协作组在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观察中,按《景岳全书》的正柴胡饮剂量比例,将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生姜等制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129。正柴胡饮组666例,结果服药48小时内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九成以上者共526例(79%),而板蓝根组238例中仅130例(54.6 o/4),正柴胡饮组疗效明显优于板蓝根冲剂组(中医杂志,1985,<12>:13)。 杜怀棠以荆防针治疗风寒表证发热患者60例,体温高于38'。C,病程在3天以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肌注荆防针(含荆芥、防风、羌活、独活)4ml,对照组肌注安痛定2ml,均为每6~8小时1次,同时服乳酶生1粒作安慰剂,共3次,记录用药后30、60、90、120分钟及24小时的体温,结果两组显效者分 别为22例和17例,有效者5例和9例,无效者各3例,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85,(10):30)。   
2·风热感冒唐英自拟解毒合剂治疗风热感冒100例,药用紫苏、荆芥15009,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 0009,加水25 000ml,浓煎成每ml内含生药49的合剂,50ml/日,分3~4次口服,病重热甚者3~4小时服1次。结果显效48例,无效8例(广西中医药,1987,(1>:5)。刘振义运用香石清解袋泡剂治疗病毒性上感高热239例,药物组成为香薷、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生石膏、知母、射干、板蓝根、藿香、滑石、熟大黄、甘草。10岁以下者每次1袋,10~15岁者每次2袋,15岁以上者每次2~3袋,均为2小时1次,开水浸泡15~20分钟后服。热退后再服1日,量减半,日3次。对照组320例以青霉素、感冒清热冲剂或板蓝根冲剂为治疗药物。结果:两组分别显效179、240例,有效60、6例,无效0、74例,有效率100 o%:75%,平均退热时间为18.68+9.64小时和83·10+19.07小时,症状消失时间为24.00±10.70和81.23土19.68小时,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92,<8>:29)。   
3·暑湿感冒 蒋见复等以清暑解热治疗病毒性感冒(属湿温者)450例,发热均在38。C以上,结果12小时获愈者137例(14.1%),24小时获愈者430例(95.6%)。90%以上的患者服药1~2帖即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P<o.001)。药物组成为石膏、知母、金银花、黄芩、葛根、豆卷、香薷、桑叶、六一散等。认为中医疗效好的原因是由于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暑令和炎热之气,以及风、寒、湿气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为致病因素,针对暑温的治疗采用清暑解热法,故可获得好的效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5)。 有人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夏季流感218例,药用豆蔻、藿香、石菖蒲、黄芩、射干、连翘各109,茵陈、滑石各209,木通、薄荷、川贝母各69,每日1剂,经3~6日治疗后,痊愈189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有效率99.5%,对照组80例,药用速效感冒丸,治疗3~6日后,痊愈18例,好转47例,无效15例,有效率81.2%,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o.01)(浙江中医杂志,1991,<7>:296)。   
4.时行感冒牛汝楫以螃蜞菊制剂治疗流行性感冒172例,每人每日用量相当于全草509,按制药方法不同,分别制成I号和Ⅱ号感冒片;对照组用吗啉600mg/日,称为I号感冒片。三组分组治疗105例,67例,36例,其治愈率分别为86.6%(91/105)、73.1%(49/67)和27.7%(10/36),I号感冒片较Ⅱ号感冒片好(P<o.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29)。姚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者50例,药用石膏、板蓝根、知母、羌活、甘草等,结果均在2日内退热(江苏中医杂志,1986,<1>:9)。   
 
5.体虚感冒
何耀普等用泽泻汤加味防治体虚反复感冒者85例,药物有泽泻209,焦白术159,牛膝109,卫分症状明显者加生姜3片,冰糖159,每日1剂,将药物置于保温瓶中,用开水1500ml,冲泡后,频频服尽,10日为1疗程,连服1~2疗程,结果痊愈80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94.1%,随访3年未感冒者21例,2年未感冒者28例,0.5~1年未感冒者31例(国医论坛,1992,(4):14)。
严强以滋阴通下清透法治疗病毒性感冒197例,药用石解、玄参、生地、远志各129,生大黄(后下)69,薄荷(后下)、杏仁泥各99,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159,体弱者加生黄芪,老年患者用量酌减,El2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结果:痊愈45例,显效29例,有效6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3.9%(中医药学报,1995,<6):19)。   
二、感冒的预防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对540名易感冒者进行防治对比试验表明,单服黄芪确有减少感冒发病和缩短病程作用,1281人的对比试验表明,黄芪加干扰素预防感冒优于单独使用低浓度干扰素。在150人中进行的预防流感的病毒试验,也证明二者合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医杂志,1980,(1):23)。张祥德采用补脾法防治易感冒成人81例,经防治前后的自身对照组证明,健脾益气药的疗效与机体免疫增高的程度相平行(辽宁中医杂志,1985,<1>:23)。牛汝楫以健康人群4431人El服螃蜞菊制剂预防流感,对照组4527人不服任何药物。预防组和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3.9%和9.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29)。   
三、感冒的实验研究   龚文对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急症研究所研制的退热1号口服液(又名热必宁颗粒剂)进行抗病毒研究,证明该药液在鸡胚和细胞培养上,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巨细胞病毒的抑制效果更为突出,这或许可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特别是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国病毒学,1983,<12):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