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电筒也有春天

 xc活人的娄子 2014-07-14

  不一样的“光明一号”
  
  小时候,不少人都玩过家里那支手电筒,银色外壳、橘色灯光、旋转灯盖聚焦反射镜,看着光圈变大变小。然而,这种游戏的新鲜感不会太久。随着逐渐长大,那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手电筒或许早已遗忘。

  30岁的黄克曾是一个内向寡言的男人,不善通融人际,虽然是厂里最好的电子师傅,在新一轮的企业改组当中,也难逃下岗的厄运。当时,黄克的女儿刚刚出生,巨大的压力像刀子一样逼在他头上。

  不久,黄克在成都城隍庙电子市场找到一份工作,月薪6000元,但没有一天休息日,一年360天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修家电、安装安监系统……一年过后,黄克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还有轻度抑郁症,他想再这样下去,身体一定会出问题的。

  黄克索性辞职。犹如一只刚从笼子里放飞的鸟儿,在城隍庙电子市场内走走看看,自由自在。一家专卖LED(中文名叫发光二极管)的小店,将他的脚步吸引了进去。
  这种比绿豆还小的东西,卖2元钱一个(现在的价格只需0.15元一个)。这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它可以用较少的电量散发出更强的光源,因此它比传统灯泡更省电。

  突然,黄克想起小时把玩过的手电筒,都是用小小的白炽灯泡,装两节干电池,装备十分简陋,经常乐此不疲,“为什么不买回家来试一试呢?用LED代替白炽灯,做支更有亮度更耐用的手电筒!”

  黄克买了几个LED,随后又花了4元钱,在荷花池买了一支黄色的塑料壳手电筒。自制手电筒前,黄克前往成都著名的几家户外专卖店里调查,发现很少有LED手电出售,即便有价位也都在千元以上。

  制作过程中,黄克发现普通的小电池电压不够,无法点亮LED,必须要做一个控制板才行。第一次改造,黄克废掉了13只灯泡,两个筒身。那段时间,他不断地学习,寻找方法,好像在完成一篇科研论文,为了勇攀高峰而不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一周过后,黄克的第一支手电筒终于成功出炉,还为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光明一号。这也是小时他给玩过的那支普通小手电取的名字。那时,他最喜欢看到一团漆黑的时候,一束手电筒的光芒,为了看那一束光芒常常令自己身处黑暗之中,有时说不清楚爱光芒更多,还是转过头爱黑暗了。

  随后,黄克又一口气做出了“光明二号”和“光明三号”。他将家里不足4平米的阳台作为工作间,摆着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旧桌子和柜子,上面摆着焊锡膏、台灯、各种工具和材料。有朋友来他家见此情形后,笑他是个老顽童。

  没多久,黄壳的自制手电筒就派上了大用场。有次,妻子的单位组织去海螺沟旅游,黄克作为家属一并前往,回程,刚过二郎山时,旅游车发生故障,直到晚上10点,还没有修好,四周一片漆黑,妻子的同事们为了驱除无聊,便在黑暗中跳起舞。就在这时,黄克突然想起随身带的两支手电筒——两束温暖的光亮在黑暗中绽开,顿时欢呼声一片。

  只有身处黑暗,才能理解对光明的渴望。在强光手电筒的帮助下,师傅终于将车子修好,大家还纷纷议论着黄克的手电筒,邻座一位平常喜欢旅游的朋友,借去“光明一号”,翻来覆去打量,外表呈纯黑色,略显粗糙,显得很男人。他对“光明一号”爱不释手,羡慕地问,“老黄,你在哪买的?我也去买一支!”

  黄克说是自制时,这位朋友更是敬佩,随即出500元购买这支电筒。

  遇到平生第一个手电筒“知己”,黄克打心眼里高兴,他慷慨地将“光明一号”赠送给这位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