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也有“黄金周” 每年至少两次每次7天

 xc活人的娄子 2014-08-07

    又一个让人欣喜的“黄金周”就在眼前,很多市民已做好休闲计划,准备充分享受“黄金周”洒落的阳光和欢笑。其实,古时也有“黄金周”。唐宋时代的“黄金周”,对长沙逐渐成为一处“著名风景旅游到达地”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古人休假及“黄金周”

  古代当然也有节假日。众所周知的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就是传统节假日。

  农民放假,可以根据农事忙闲自己给自己放假。

  但当官差的官员们,却须认定,才能获得休假。

  美国汉学家杨联升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一书中,给人们绘制了一张《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

  A、古代官定常规假日

  汉朝到隋朝:官定假日为5天休假一次,称“休沐”(休息和洗头的日子)。

  唐代至元代,继承南北朝时南方地区的“旬假”、“旬休”制度,即每月第10天、第20天和最后一天(阴历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各休假一天。

  明清时期,取消旬休(但有长假可休)。

  民国时期,引进西方休假制度,把星期天定为官定假日。

  B、节假日及“黄金周”

  杨联升指出,唐宋时期,除了像今天星期天这类常规假日外,政府还规定官员在一些传统节日、新型庆祝性节日、宗教节日享受休闲的福利。这种节假日按节日性质可分别放假1天、3天、5天或7天。像春节和冬至等节日,每次可放7天假,已相当今天的“黄金周”。在唐代,除常规假日外,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宋代有54个各类节庆假日,但宋代的54个节庆假日,只有18个官员可自由活动,其余36个节假日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

  元代官方只认可16个假日

  明清时代只有3个官方认定的主要节庆假日,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但春节的假期可烠长达一个月,从阴历十二月二十即开始放假至元旦后上班,这就不仅仅是“黄金周”,而是“黄金月”了,因而春节习俗,打扬尘、过小年、除夕、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等春节习俗,在今天看来仍显得异常发达。

  实际上,明清时期,端午、中秋,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的地位已经牢固。

 C、婚假、丧假及探亲假

  至迟在唐代,婚假、丧假及探亲假已十分完备,很具人情味。唐代的婚、丧及探亲假情况如下:

  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每3年有30天(除旅程以外)探亲假;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

  婚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除旅程以外);

  丧假: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官100天。

  “黄金周”里的古长沙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湖南被称为“四塞之地”、有“重湖之险”,属比较边远的地区。随着大唐边疆的开拓、南宋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唐宋两朝“黄金周”等休假制度的推广,湖南为唐宋两代有烟霞癖的古人们漫游的一个重要到达地。

  从唐代开始,“长沙”、“潭州”及长沙城内外的山川人文,即开始在诗文中大量出现,超过了以前数千年文字累积的总和。

  杜甫晚年流寓长沙,记录了长沙的“黄金周”,所谓“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似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出……”可谓长沙版的“清明上河图”。

  “黄金周”休闲长假一经推行,在古代长沙的城市生活中,除了著名的室内楚舞继续得到人们的追捧、城市行乐继续流行外,本城居民还可以广泛开展城郊游乐。虽然没有私家车,自驾游,但明显,他们游玩的地域已越来越远。在唐代长沙,对于外地游客,城内的贾谊故居、定王台是旅游者必去的景点,而湘江边分出的“曲浦”,在长沙城外的东湖(即今白沙路一带),休闲的人们在如镜的水面划船,一直划到夕阳西下时;一些我们今天忘了的风景名胜,像望湘亭、元门寺、泐潭寺、湘西寺、临湘楼、长沙驿前南楼,甚至是今天国防科大所处的罗洋山,名气都很大,处处皆留下游人的足迹。“黄金周”甚至有游人会从长沙老远地跑到浏阳,就为去看两棵大枫树。当然,有了黄金周,做官的朋友也有了时间来接待宾客,一起到湘江上泛泛舟,爬爬岳麓山,或者就坐在类似今天“琴岛歌厅”的地方,边喝酒边观赏从中亚地区来的胡女表演的柘枝舞,或由扬州舞女表演甩动长袖,把腰子折得很低的绿腰舞。

  作为旅游到达地,长沙山清水秀的风景为诗人们不断夸赞,而长沙的松醪酒、猫头笋等也成为向外输出的著名土特产。直到宋代,苏东坡得到朋友送来的一支长沙猫头笋,仍然兴奋得又是作诗又是赋文。

  姜夔笔下的长沙“黄金周”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姜白石)直接用笔描写了自己在长沙“黄金周”一天的生活。

  姜夔在长沙至少度过了两个难忘的“黄金周”。他的第一个“黄金周”是在冰雪交加、湿冷异常的春节,心绪显得有些孤寂。当时,姜在长沙一位做官(职位为别驾,即通判)的朋友家作客。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正月初七那天,他行走于橘树竹林的曲径中,看到数十株官梅在冰天雪地里绽放,于是登上定王台,远望岳麓山,想起曾经在西楼雅集的热闹情景,而眼前景色凄冷,遂写下“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的著名词作。

  他在长沙过的第二个“黄金周”在“七月十五”。宋代的“七月半”,是“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乘舟放于江流之上赏月的一个绝佳时日,当时住在长沙过“黄金周”的姜夔,有个朋友,在长沙当类似于今天交通局局长的职务,专门负责管理湘江水面上的船只。这位朋友请他和一帮朋友坐上大船,浮于湘江之上,放乎中流,朋友们在船上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写诗,姜夔作了一首很不错的词《湘月》: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如果说姜夔的长沙“黄金周”只是注重一己的感受。从另一位诗人眼中,我们能看到,宋代时期长沙“黄金周”出游的景况,已丝毫不弱于唐代杜甫眼中所见到的长沙版“清明上河图”,此时在“黄金周”出游的人们,已不只是“长沙千人万人出”了。宋代的张祁放笔写道: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此种盛况,是不是与今天“黄金周”公园内游人摩肩接踵的情形很接近?并且,从这首诗中,我们还看到,“八景台”上的“潇湘八景”当时已形成旅游的品牌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