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诣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xc活人的娄子 2014-12-18

家庭教育诣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 日出东方 - 求学网

 

家庭教育诣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在心理学与佛学的临界点,有一门学科叫潜能开发。潜能开发强调人要成为自己,而不去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别人。

比如传统意义上的观念,都在说孩子不哭才是好的,成人有什么样的车子、房子才是成功的标志,而且有时候,人们甚至于只看标签,不看本身。一休和尚为此只喂衣服食物,当将军问其理由时,他说,“我今天穿了这件昂贵的袈裟,门卫才让我进来,所以你们请的不是我,是它……”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都在朝着同一个价值观运行,因此人们才拼命地追逐名利,就连孩子本来清纯的心灵,也不得不被污染成只能重学历,而不重能力,这就是逼着他们退化、自我染污,其实这就是在培养他们符合社会扭曲的价值观。

本来,这些孩子都有潜力成为自己,在自由、活泼的成长轨迹中活出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足以让自己满意。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社会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安全感的需要,必须把孩子定做、改造成为别人——那个符合大人们价值观,而不一定符合孩子本性的人。因此导致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起义”:逆反,因为他们实在不想成为别人,一旦有能力自食其力,他们一定会逃出去,让自己成为自己。

 如有的人从小就已经具备画家的潜质,对美术有极浓的兴趣,然而父母认为只有学好数理化才是正道,学美术有可能将来饭碗不保。于是对孩子拼命地打压,一次次地把孩子的作品撕碎,一次次地把孩子的脑袋按在数理化课本面前。为了能安全地活下来,为了免受打骂和屈辱,孩子表面上服从了,但那幅作品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本性并没有得以成长。于是,孩子暂时收敛,无奈地去应付家长。但同时,他肯定两边耽误:数理化没有学好,美术也没能发展。然而,父母为了满足自己内心中那个价值观,根本无视孩子也是个个体的人,有人的本性。在这种环境下,孩子长大了,可是,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追求美术的自己。

如果这个已经长大的人具有足够勇气跟父母说不,就等于放下了父母强加给他的价值观和安全感,那么从那一刻起,他重新拾起了画笔,替幼小的自己完成那幅作品——把十几年内耗的时间和精力再次衔接上。其实,他是让自己完整,成为了一个人,而不是父母要求的那个别人和想画画的自己——这两个较劲的人。

有些人逼着自己辍学而从头再来,有的人想方设法不在父母安排的单位工作,有些人极其逆反……其实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希望给自己的童年一个交代,不想再被改造,因为自己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错在两边实在是误会了!

其实人类在维护假我的过程中是相当疲惫的,因为一个孩子是轻松的,他会全然地让自己和感受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有一种情绪,他就会让自己和那个情绪在一起,即使是和小朋友有了矛盾,他的头脑中也会诞生出一个智慧去化解那个冲突。他完全有能力办成在他那个年龄所需要的一切。本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他按着这种自然的轨迹发展下去,他肯定是个生命力极强,非常真实、健康、成功的人,然而,由于监护人的需要,他不得不屈从于他们,为了共存,他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在那一刻,他就开始内耗自己,开始疲惫,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那个内耗始终没有离开,年龄越大就越疲惫。

而潜能开发,就是让他看见自己的疲惫,并感知那个第一时间,在那里卸掉环境强加的包袱,让那个当年的自己轻松起来……从而让那个轻松成为今天的自在。这个自在,就是心想事成的基础,正如那个孩子——解决人际关系(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对一个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决不会闹成今天的这个你死我活的局面;摔个跟头再爬起来,对一个孩子来说再容易不过,也决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耶稣才会说:“如果不成为孩子,就不会进入天堂的国度。”

而佛学的境界,比孩子的状态还要自在,甚至连那个所谓的自在都没了,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的家长问,“如果不改造孩子,将来上学跟不上怎么办?就算是在污染他,可社会就是这样,得保证他活呀!”

在此,我们并不想在上学和找工作的问题上兜圈子,从家长的提问可以看出,他们有太多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将来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事实。针对这个事实,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片森林充满了危险,母狮会怎样培养幼狮?人们都会说:“肯定教它更多的本领,确保在危险的条件下还能够生存。” 答案就是这样,明知将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了危险,如果不让孩子有自我生存的本领,事事都被代替,而没有了自立,只知道啃书本而不去通过实践培养生存能力和冒险精神,那么就算他功课不错,单位保险,他能真正安全吗?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吗?那么,最关键是的是要培养孩子的什么?

因此,环境越艰苦,就越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包括:从哪摔倒就从哪爬起来的勇气;和同事、领导、亲人之间化解矛盾、化敌为友的能力;敢走上台前推销自己,以及自我才华的自信;独立思维并听取意见、博采众长的智慧……而这些,书本上是根本学不到的,再高的分数也不和这些优秀的素质成正比。因此,就算是要应付应试教育,家长们也要为孩子看得远一点。

在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面对几千年来形成的、发展出来的价值观,常常有太多的力不从心和无力感。比如在一次与家长们讲座时,一位母亲问我,“如果孩子上课走神儿,不写作业,厌学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现在请你反过来,看看这个抱怨孩子的自己,就从这个当下的自己开始反省,看看孩子的上述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你自然会有解决之道,因为任何人代替不了你们的母子关系。”

当下,那个家长闭口不言,她的内心也承认孩子的上述问题缘于自己的夫妻关系不和,自己和先生由于工作太忙而顾不上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但是,她就是不敢往自己的内心看,就是不敢反省,他们的惯性太重了,根本放不下。于是,她当下采取了回避,选择了不去解决问题。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改变。像这样的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大有人在,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本来是希望通过心理医生来改变孩子,没想到全是自己的责任。此时,他们的观念与事实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股冲突导致的责任是他们无力面对的。但是,如果孩子一出生,或还没有出生时,他们就已经改变了观念,以健康的思维去迎接宝宝的出世,去看护宝宝、教育宝宝、引导宝宝,也许,他们今天便不会有那么多无奈。

后来,她也来做心理咨询,当她道出了长期与老公不和,婆媳关系不良,以及童年时父母重男轻女给她带来的自卑等心理后果,乃至自己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后,我问她怎样看待这些事。她回答:“唉,事情都过去了,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听到这里,我心里产生出一个悲哀,时间会淡化一切,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们尽可以胡作非为,反正时间过去了自己会没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可为什么人们还有那么多烦恼的无奈?

这就是固有的错误观念在起作用。其实,发生过的事给自己造成的感受,当刻意回避或采取“忘记”的办法时,它只是跑到了头脑中更深地地方,或积存在身体的其它部位,不是形成不良性格,就是形成器质型疾病,反正,那个负面的能量肯定会在身心起作用,它根本不会离去,不会化解,反而在无形中更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在以往的固有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已经走得太远,他们拉不回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拉不回自己的观念。因此,孩子越大,调整的成本就越高,当人之初时,一切都有可能。就像做生意的人,做得越大,越难转行,但什么都没做,或刚起步时,一切都可以改变。

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一再强调家庭教育,它可不是想当然,而是太庄重的一门学科,因为它是在为生命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