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炳元教授运用部位辨证诊治外科疾病的经验

 学中医书馆 2014-12-27
何炳元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对外科和皮肤科疾病的诊治颇具特色。尤其运用部位辨证诊治某些外科疾病,疗效显著。部位辨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1〕。此思想源于《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清代高秉钧归纳发病部位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外科部位辨证的思想。在其代表作《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 〔2〕何老师认为:以上、中、下三个部位作为探讨疾病共同规律的出发点,对临床诊治疾病具有简洁而有效的指导作用。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整理介绍如下。

     1 上部辨证

    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及上肢,按照经络运行图分析,生理状态的人体应为上肢上举,而非下垂,故纳入上部〔1〕 ;从人体上部的生理特点而言,是属于阳位,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卫阳固护,营阴内守,营卫互相为用,始自上焦,宣达布散于全身;而从致病因素的特点来讲,风性上行,易袭阳位,温热之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从发病特点来讲,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猛,善行而数变;从常见症状概括,总有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数等,局部红肿热痛、其肿宣浮、忽起忽消、痛无定处、走注甚速、溃疡则脓黄而稠等症;常见疾病,如头面部疖、痈、丹毒、疔诸疮;颈项多见颈痈、发颐、痄腮、有头疽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鹅掌风、手疔、红丝疔等。何老师诊治此类疾病喜用牛蒡解肌汤、银翘散、普济消毒饮、荆防败毒散等方剂。

    验案举例:李某,女,14岁,学生,2003年5月6日初诊,诊时右颌下肿痛3天。3天前由于“感冒”而诱发右颌下结块,初起皮色不变,肿胀形如鸡卵,灼痛,活动度不大。自服“三黄片”无效,逐渐漫肿坚实,热疼痛,皮色发红,伴发热、恶寒、咽痛、咳嗽、头昏头痛、口渴、便秘、尿赤。查体:T38.9℃,右颌下皮色红,肿势高突,根脚收束,按之仍硬,无波动感,扁桃体红肿,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血常规示白细胞8.3×10 9 /L,中性粒细胞0.72。诊断:颈痈(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该病特点在于局部症状具有风邪的致病特征,全身伴有明显的外感风温风热症,舌脉表现也说明证属风热(温)挟痰型。治当疏风清热、化痰消肿,以牛蒡解肌汤加味:牛蒡子10g、薄荷6g、荆芥10g、连翘12g、山栀10g、黄芩10g、牡丹皮10g、石斛10g、玄参10g、夏枯草15g、生石膏15g。水煎内服2剂后,诸症大减,肿块明显缩小,继服3剂,痊愈。

     2 中部辨证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也是气血化生、运行、转化的场所。何老师认为发于中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而从病因特点来讲,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气郁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故多为气郁、火郁;从发病特点而言,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所愿不遂,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进退。中部疾病,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肠鸣泄泻、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等;常见疾病如乳房肿物、腋痈、胁疽、背疽、缠腰火丹、急腹症及症瘕积聚等。何老师常选柴胡清肝汤、清肝解郁汤、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等方剂。

    验案举例:王某,女,28岁,公司职员,2004年8月3日因“左侧腰肋部水疱、刺痛3天”就诊。3天前由于情绪郁怒突觉左腰肋部疼痛灼热,并见皮肤有红斑及小水疱,自搽“炉甘石洗剂”未好转,且渐扩展到左胸部。伴发热、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查:左腰肋、胸部见五群簇集性绿豆到黄豆大之水疱,疱壁紧张,呈带状沿肋间神经分布,水疱周围绕以红晕,部分溃破渗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断:缠腰火丹(带状疱疹)。何老师认为此病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生热,火热溢于肌肤,流窜经络,使局部气血郁闭而发。腰肋部为厥阴肝经循行之所,故证属肝经郁热证。治宜疏肝泄火、通络止痛。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紫草、板蓝根各15g,黄芩、山栀子、柴胡、泽泻、车前子、枳壳、延胡索、郁金各10g,生薏苡仁20g,甘草6g。水煎内服3剂后,水疱开始缩小、结痂,疼痛减。原方加丹参30g、赤芍12g、牡蛎15g。5剂后,皮疹消退,疼痛基本消失,龙胆泻肝丸巩固半月告愈。

     3 下部辨证

    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其位居下,阴偏盛,阳偏弱,阴邪常袭;从病因特点分析,由于湿性趋下,湿性粘腻,故发于身体下部的外科疾病多夹湿邪;其发病特点,往往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或肿胀如棉,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二便不利;常见疾病,如湿热流注于下肢,可发臁疮、股肿、脱疽及下肢丹毒等。湿热下注于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如血淋、石淋等病。湿热瘀滞大肠则发痔、肛痈、肛裂、脱肛等。湿侵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发生湿疮、脚湿气等。湿热停聚男性前阴,则发子痈、精浊、囊痈、水疝等。何老师善用五神汤、萆渗湿汤、八正散等方剂治疗此类疾病。

    验案举例:张某,男,48岁,工人,2004年8月25日因“右小腿外侧红肿热痛4天”初诊。患者素有脚癣史5年,时常趾间糜烂、渗液,4天前由于趾间皮肤破损引起右侧小腿皮肤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色鲜红,肿胀灼痛,伴发热、胃纳不香、便秘溲赤。查:右小腿外侧肿胀红赤,稍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示:白细胞18×10 9 /L,中性粒细胞0.85。诊断:流火(下肢丹毒)。何老师认为该患者素体血分有热,复因湿热火毒之邪从肌肤破损处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成丹毒,舌脉等全身症状也说明属湿热毒蕴证。治当利湿清热解毒,方用萆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化裁:萆12g、薏苡仁15g、黄柏10g、赤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滑石15g、通草10g、牛膝10g、车前子10g、紫花地丁20g、银花15g、地肤子10g、防己10g、鸡血藤20g。水煎内服,每日1剂。4天后复诊,局部红斑明显缩小,肿痛减轻,趾间结痂,精神转佳。效不更方,继续守方治疗1周,临床症状消失。1月后随访未复发。

     4 体会

    何老师认为外科部位辨证,既与内科三焦辨证相联系,又具有鲜明的外科特点,临证时如能抓住要害,应用得法,可达独辟蹊径、执简驭繁之效。以上3例即是抓住病因与病位的辨证分析规律,侧重于疏风、理气、除湿之法而显效。如第一例患儿,此病虽为痈病,但因病位偏上,全身又兼明显的外感风温风热证,故先明其病因为风温挟痰,然后因势利导,用牛蒡子、薄荷、荆芥、黄芩、山栀子辛凉宣透、疏风清热,连翘、夏枯草、玄参、牡丹皮、石斛等清热消肿、化痰散结。何老师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总结出发于人体上部的颈痈,或风热挟痰,或气郁化火,或胃火壅盛,但仍以风邪上受者最多见,他曾治108例颈痈患者,其中风热(温)痰型有96例(占88.9%),均用疏风化痰法获效。同时,何老师强调虽然部位辨证对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尚须结合局部及全身症候、其他病史等,全面分析病情,辨别病因,不能单纯拘泥于发病部位。甚至要与其他辨证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