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1 五苓散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茯
苓9g  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 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猪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
    9g、滑石9g
     上5味,以水800ral,先煮四味,取400ral,去滓,再下烊
    化阿胶,温服,日 3次,每次140ml。
      (功效)清热利水,育阴生津。
      (主治}
       主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舌质红,苔水滑。
     副证:心烦不得眠,或咳,或呕,或下利,脉细数。
      (临证加减)
      1.热淋:加篇蓄、通草、瞿麦,以清热通淋。

    2.血淋、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蓟、大黄炭、仙鹤草,以
凉血止血。
    3.急性泌尿系感染,阴虚有热:尿色深,加连翘、蒲公英
败酱草、土茯苓,以清热利湿。
    4.急性肾盂肾炎阴虚型:加旱莲草、女贞子、三七粉,以
滋阴凉血、止血。
    5.肾结核阴虚:加生地、天冬、麦冬、元参、五味子、太
子参等滋阴凉血之味。
    6.猪苓汤加减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以猪苓汤加减,
治疗抗生素疗效不佳,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人,方以旱莲草易
阿胶养阴止血,并加入蒲公英,半枝莲加强抗菌消炎。[江苏中医,
1994,(1):16]
    7.猪苓汤化裁在肾系疾病的临床应用:以猪苓汤化裁,治
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
病。对肾小球肾炎,配合五苓散、真武汤、六味地黄丸加减;肾
病综合征全身水肿者,合五皮饮驱逐水湿,效果显著。[古方新甩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91]
    8.猪苓汤加味治疗乳糜尿;用猪苓汤加萆薢、黄柏、瞿麦、
生地、仙鹤草、白茅根,效果显著。[中国农村医学,1990,cs,:33]
    9.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生白术30~60g,猪苓、
茯苓各12~25g。气滞湿阻加柴胡疏肝散、平胃散;泛吐清水加半
夏、干姜;腹胀甚加木香、砂仁、地蛄蝼、大腹皮等;夹热加白
茅根、车前草;湿热蕴结加黄芩、黄连、知母、大黄、板蓝根、
山栀、虎杖、茵陈、枳实、厚朴、陈皮、砂仁;脾虚湿困加香砂
六君子汤、薏苡仁;肝肾阳虚加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便溏
加芡实、莲子、扁豆或四神汤;肝肾阴虚加一贯煎、白茅根、冬
瓜皮、葫芦瓢、车前草;鼻衄、齿衄加水牛角、茜草、生地;肝
脾大加土鳖虫、水蛭、三棱、莪术、桃仁或大黄廑虫丸;血白细
胞低重用黄芪、黄精、当归;红细胞、血小板低加鹿角胶、阿胶、

龟板、鳖甲等。顽固腹水用双氢克尿塞25-50mg,安体舒通20-
40mg,均每日3次口服,用3-5曰,间隔3-5日;并补充血浆、
白蛋白、鲜血。有感染用抗生素。腹水消失后用复肝汤(含党参、
黄芪、黄精、鳖甲、龟板、生地、丹参、桃仁、土鳖虫、制大黄、
虎杖、郁金、白术、云苓、板蓝根、茵陈。剂量酌情而定),稳定
后以蜜丸巩固。
   10。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猪苓,阿胶(烊兑)
各20g,茯苓25g,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5g。气虚加白参、
黄芪、白术、大枣;血虚加白芍;阴虚加龟板、鳖甲、枸杞子;
阳虚加肉桂、干姜;血瘀加丹参、郁金。每日1剂水煎分4次
服。[湖南中医杂志,1996,ts,:16]
11.猪苓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用猪苓汤加天花粉、天仙
藤治疗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8周为工个疗程。其依据是本综
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病机以初伤胃津,继灼肾液,兼夹湿
热为特点,这种燥湿兼具的病机模式恰与猪苓汤相似。[中国医药
学报,1994,(6):30]
 12。猪苓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报道:猪苓汤组,口服
猪苓、泽泻、阿胶各30g,茯苓15g,适当补给不同浓度晶体液
和葡萄糖液.[中医杂志,1982,c6,;34]
    13。猪苓汤治顽固性呕吐:阴伤而水热互结,气化不利则小
便不爽,津液不布则渴欲饮水。阴虚火旺,水火失济,心肾不
交,则见心烦不得眠。若水邪下渍肠道,则可见下利;上千胃
腑,则可见呕逆;上犯于肺,又可见咳。下利、呕、咳皆因水邪
流窜所致,而主证则不离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与心烦不得眠。
   14.本方去泽泻、阿胶、滑石,加白术,治“呕吐而病膈
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火者,”名猪苓散.[金匮要略]
  15.同名异方四首
  (1)猪苓汤: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升麻,治白痢。[沈
氏耳生书]
    (2)猪苓汤: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为末,饮调方寸
匕,日三。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与之,思水者,此
汤主之.[赤水玄珠]
    (3)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各等份,水煎.阿胶
烊化,食前温服。治淋沥。[济生拔粹]
    (4)猪苓汤:猪苓、黄芩、炒大黄、栀子、朴硝各一两,为
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空腹服,治脾黄。 
    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  [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三、五苓散证(71—74)
  [原文]
  太阳病,发汗後,大汗出,  胃中乾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舆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蛛  臼术十八蛛  茯苓十八蛛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搏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
息。
    [词解]
    (1)胃中干:指胃中津液不足。    .
    (2)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3)白饮:白米饮,即米汤。
    (4)方寸匕:匕,通匙。方寸匕,是一寸见方之量器,以抄散不落为度,中国计量
科学研究院<中国古代度量衡图录)考秦汉一寸,约今之2.3cm,是知方寸匕即边长约
为2。3cm的方形药匙。  ,
    [提要]  辨胃津不足与蓄水证的证治。
    [释义]  太阳病而使用汗法,总以遍身絷絷微汗为佳。如桂枝汤方后云:  “遍身
粱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方后云:“覆微似汗”,如
此则玄府宣达。腠理和畅,自必汗出邪解。今发汗而大汗出,非其法也,惟其如此,本
条记述了大汗出后的两种情况:其一,随大汗出,表病虽不复存在,然则汗多伤液,而
胃为水谷之海,主津液所生病,故汗后胃中津液不足,  自然之理也。足阳明经脉上通
于心,在胃液不足者,则燥热之气,上扰心神,故有燥热不得眠等,即是胃不和。则
卧不安。胃中虚燥,故口渴饮水,所幸液伤不重,燥热尚轻。更无结实之象,故只须少
量频饮汤水,补其不足,滋其干燥,并借助机体阴阳自和能力,以臻于康复。此时若因
病者所欲,而大量与水,无所节制,则有矫枉过正,饮停不化之忧。盖以邪微而液虚
尚轻者。欲速则不达也。其二,、大汗出后,仍见脉浮。发热知表证未尽,仍在太阳。然
则太阳表证,无小便不利,消渴之证,揆其机理,乃未尽之邪,兼入太阳之里,膀胱
者,太阳之里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
出矣”。惟其如此,则深入膀胱之邪,妨碍其气化功能,既无以通利小便,亦不能水津
四布,五津并行,故有小便不利,消渴等,谓之蓄水证,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解外
邪。
    本条前段为胃液虚之口渴,虽未言小便利与不利,但从大汗而液亏来看,暂时小便
不利,应在情理之中,若将息得宜,“少少与饮之”,随津液之充沛,则口渴、小便不利
渐除;后段为膀胱气化失职之消渴,小便不利,虽未言浮肿与否,然则饮入甚多,而小
便不利,则水液停蓄而肿,其理固然也,必得五苓散以化气行水,则小便通利,而浮肿
自消;水津四布而口渴自止,此为辨证之法度,亦为鉴别之要点。
    [选注]
    成无己:发汗已解,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胃气得润则
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盛也。微热消渴者,热
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中))
    (医宗金鉴):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令人津液内竭,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当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
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成也。经曰:膀胱者,津液
之腑,气化则能出矣。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
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用五苓散,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腑,
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上篇》)
    汪苓友:太阳病用麻黄汤发其汗,汗因大出,则胃中津液干,干则烦躁不得眠,即
(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者是也。欲得饮水者,人身津液为水之类,汗大出而津
液亡,内水耗竭,欲得外水以自救也,法宜少少与之,但令胃得水而不干,斯气润而
和,其病则愈。若发汗后,而脉尚浮者,表未尽解也。欲得饮水而小便不利,此是寒饮
荡涤胃中之热,下流而入于膀胱,膀胱热结,故不利也。微热消渴者,其人外则微热,
而表不解,内又消渴而饮水多,是太阳之经与腑俱病也。与五苓散以和表里,下水热。
愚按:此条论,当作两截看,太阳病发汗云云,至胃气和则愈,此系胃中干,烦躁作
渴,只须饮水以和胃气,非五苓散证也。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系水热结于
膀胱而渴,乃为五苓散证,前贤不察,皆一直看下,大失仲景之旨。愚又按:上云太阳
病,乃合伤寒中风而言之也。中风不可误发其汗,伤寒亦不可过发其汗,汗出太多,则
胃中干,势所必至,成注混同作解甚妙,  <条辨)及<尚论篇)列入太阳中风条下,何
其执也。((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尤在泾:伤寒之邪,有离太阳之经而入阳明之腑者,有离太阳之标,而入膀胱之本
者。发汗后,汗出胃干,烦躁饮水者,病去表入里,为阳明腑热证也。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病去标而入本,为膀胱腑热证也。在阳明者,热能消水,与水即所以
和胃:在膀胱者,水与热结,利水即所以去热。多服暖水汗出者,以其脉浮而身有微
热,故以此兼散其表,昔人调五苓散为表里双解之剂,非以此耶。((伤寒贯珠集.太阳
篇上))
    [评述]  诸注互有得失,成注虽简明扼要,而将汗后胃中液亏误为“里热甚实”,
将五苓散证误为“上焦燥也”,于理不符。(金鉴>所注,多有可取,然将本条前后二段
相连,以顺文衍释,则将后段之五苓散证,误为前“胃中干”之继续演变,似与临床实
际未合。汪注独出心裁,指出本条“当作两截看”,并云“太阳病,乃合中风、伤寒而

言之也”,是不惟义理周详,且与临床相符。尤注以标本气化立论,与本条甚为贴切。
另外,关于五苓散证之病机,诸家多以水热互结为词,若就大意以观,似无不可,若细
探其证治方药,则未可囫囵吞枣,盖从病因学而论,若病邪深入膀胱,果真化热,则宜
清热利水为法,而五苓散并非所宜也。由此可见,必是病邪尚未化热,方可用五苓散通
阳化气行水,否则热甚何以辛温通阳。然则“水热互结”之词,流传已久,且习已成
颂,因而谨作说明。
    [治法]  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方。
    [方义]  本方旨在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中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白
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兼以解表。苓、术、泽泻得桂枝之通导,则利水之效
显,桂枝得苓、术、泽泻之渗利,则化气之功速。
    方后云:“白饮和服”并“多饮暖水”,可助药力,发汗驱邪,汗出则玄府和畅,利
水则气化通利,表里气机俱畅,则病邪可内外分消,故曰:“汗出愈”。然则本方重在利
水,临床之际,不论表证有无,但求膀胱气化失职之真谛,均可酌情用之。
    [方论选]
    成无己: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乎,猪苓味甘平,甘虽甘
也,终归于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日渗泄,水饮内蓄,
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
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
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尿,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
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多饮
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伤寒明理论.卷四。伤寒
明理药方论))
    <医宗金鉴):……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腑,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枝
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
水不蓄矣。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不解,以桂易
桂枝,服后多饮暖水,令汗出愈。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
之表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柯韵伯:……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色黑入肾,以利水
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
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
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又啜稀粥之微义……。((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附翼.太阳方总论))
    汪苓友:原方只用桂,而成注又云桂枝,且云其味辛,能散湿润燥,作两可之论,
其义何居。<内台方议)云:桂与桂枝,可以两用,若兼表邪者,用桂枝,若专利水饮
者,却用桂也,若然,则上方中当用桂枝无疑。((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并治法
中))
    [点评]  成注本方以茯苓为君(亦有主张以二苓为君者),<金鉴)谓泽泻为君,历

来对本方君药之见解分歧。笔者以为,方名五苓散,是以二苓为君之证据,其功效以利
水为主,而利水多用淡渗,是二苓为君之佐证。至于泽泻为君之论,分析其原因,六要
二条,其一,本证之病机为“水热互结”(前已说明其是非),其二,泽泻咸寒,咸能人
肾,寒能清热,其实泽泻并非咸寒,(本草纲目>谓其甘寒无毒,全国统一教材(中药
学)第四版谓其甘淡寒,因此上述理论难以成立。汪氏对方中用桂,与用桂枝之区别,
说理明确。然则,汉以前桂与桂枝未分,临证从权可也。成注本(伤寒论),本方用桂,
而赵刻本(伤寒论)为桂枝,殆流传中之歧异也。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本方主治霍乱(即上吐下泻之证候),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见
386条。
    2)本方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见<金匮要略)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见(金匮要略)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医说):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其人自汗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
此名风湿,非伤寒也。阴雨之后卑湿,或引饮过多,多有此证,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
利,湿去则愈,切忌转泄发汗,小误必不可救。初虞世云,医者不识,作伤风治之,发
汗死,下之死,  巳未年,京师大疫,正为此,予自得其说,救人甚多。
    2)<伤寒百问经络图):用本方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
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又治黄疸,如黄橘子色,心中烦急,眼睛如金,小
便赤涩,或大便自利。若治黄疸煎山茵陈汤下,  日三服。
    3)(直指方):用本方治湿证,小便不利,经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治伤暑烦渴,引饮过多,小便赤涩,心下水气。又流行水饮,每二钱,沸汤调下。小
便不利,加防己佐之。又治血尿,内加辰砂少许,用灯芯一握,新水煎汤调下。又治便
毒,疏利小便,以泄败精,用葱二茎,煎汤调下。
    4)<奇效良方):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血淋。
    5)<名医指掌):本方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泻。
    6)<温病条辨):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
苓加厚朴秦皮汤(即本方去桂枝,加厚朴、秦皮)主之,五苓散亦主之。又,足太阴寒
湿,四肢乍冷,  自利,  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
加木瓜草果厚朴汤(即本方去桂枝,加木瓜、草果、厚朴、半夏)主之。又,霍乱兼转
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即本方加防己、薏仁,并加重桂枝剂量)主之。
又,  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即本方去桂枝,加黄
芩、白芍、陈皮、厚朴、木香)主之。又,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即本方加
寒水石)主之。
    (3)现代应用
    五苓散为千古名方,现代应用较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6期发表了郑
延辰等(五苓散应用近况)一文,综述了近十年来见诸报道的36篇文章,较为详尽。
笔者于此次编写过程中,又搜得文献若干,拟对郑文加以补充,凡属郑文均用引号标

尔。
    1)头痛、眩晕:头痛眩晕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之中,其病机错综复杂,大凡
病机属水气湿浊泛溢者,用本方可获良效,如刘明以本方治疗偏头痛及顽固性头痛,
疗效相当满意。王彩丽用本方加减治疗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6例,结果治愈14
例,好转2例。处方为茯苓、桂枝、白术、泽泻、陈皮、半夏、竹茹、石菖蒲各lOg,
车前子15g,钩藤30g,菊花12g。晕甚者加天麻lOg;失眠者加酸枣仁15g,夜交藤
15g;苔厚腻者加厚朴12g,苔黄者加黄芩12g。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美尼尔氏病60
例,结果60例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随诊:初发者经l一5年皆未复发;原来
反复发作者中,5年未发者4例,1年未发者18例,1年发作1次者8例。处方:茯苓
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lOg、半夏12g;
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Et一剂,分三次服。孙喜君等“。,用本方加味治疗
美尼尔氏病55例,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25g、桂枝5g、独活
30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5g半夏lOg。每日1剂,水煎2次后将药混合约500ml,分
3次服,10天为1疗程。症状消失后,改为散剂,服10天巩固疗效。结果:55例中1
疗程治愈者24例,2疗程治愈者17例,3疗程治愈者11例,无效3例,1年后随访,
复发6例,再服此方仍有效。
    2)“心血管疾病:曹兴亚介绍,应用本方化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30
例,显效71.4%,有效率92.9%,优于西药对照组。邢月朋报告,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方(葶苈子、党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车前子),治25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风心病心衰8例,冠心病心衰12例,肺心病心衰3例,先心
病心衰2例),结果显效工2例,好转11例,有效率92%,一般服药3—7剂见效,2—3
周心衰得到控制”。
    3)消化系病:腹泻一证,病机复杂,如属水气内停,或水液输布失调所致吐泻等,
使用五苓散,常能获得良好效果。陈良春等用本方加减治疗流行性腹泻112例,其
中男44例,女68例,年龄2—82岁。17—45岁者84例,病程1—7天。表现为卒然起
病,排泻水样便,便频,有脱水征。排除痢疾与食物中毒。拟方:茯苓、猪苓各15g、
白术12g、泽泻lOg、桂枝6g石榴皮15g、厚朴lOg、炒焦术30g。寒湿型加炮姜、苏
叶;湿热型去桂枝加黄芩、葛根、板蓝根;呕吐者去桂枝加半夏、藿香。结果112例全
部治愈,疗程半天一5天。范准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其中男195
例,女152例。年龄:小儿组184例,成人组163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半天一12
天。中医辨证:湿热型123例,伤食型165例,脾虚型59例。轻度脱水273例,中度
72例,重度2例。高渗脱水20例,低渗脱水20例,等渗脱水307。随机分为五苓散组
(工);对照1组(Ⅱ);对照2组(Ⅲ)。工组用五苓散(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g,1
岁以下;1—3岁;3—7岁;7—14岁,分别为工.2g;1.5g;2g;3g。日三次。Ⅱ组用
复方新诺明加121服补盐液(氯化钠3.5卧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2g、
加饮用水1000m1),轻度脱水按50—80ml/kg;中度脱水80—lOOml/kg,6小时内服完。
以后视脱水情况随补。Ⅲ组用复方新诺明加胃蛋白酶(成人每次lg,小儿每次0。3—
0.6g,1日3次)。结果:  工组治愈111例(95.7%),  Ⅱ组治愈101例(87%),  11组
治愈81例(70。4%)。  工组脱水纠正情况:轻度者纠正87例(95.6%),中度者纠正

23例(95.8%),重度者纠正1例(100%)。  II组按轻、中、重分别纠正79例
(86.8%);22例(91.7%);0例(0%)。I]I组分别纠正为69例(75.8%),  12例
(50%),0例(0%)。五苓散组治愈率最高(P<0.05),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P
<0.05)。刘明以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胃炎,证属脾虚湿盛者,3剂诸证消失。“伍本
彩以本方治疗3例呕吐证,皆应手而瘥。郭喜军报告,以本方加郁金、龙胆草等
治疗1例因胰头癌压迫胆总管致梗阻性黄疸,取得良效”。
    4)“呼吸系病:孙盛洪报告,用五苓散(茯苓20g、白术12g、泽泻lOg、桂枝
6C.猪苓lOg、商陆20g、党参15g、赤芍16g)与抗痨药同用,治疗6例结核性渗出性
胸膜炎,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缩短7天,且能避免因抽胸水而丢失蛋白质。蓝雅
娟[76J则以之治疗喘咳获得较好效果”。张腊林用本方加减治疗胸腔积液42例,年龄
22—67岁,病程7天一2年。其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5例,心肌病伴胸腔积液4例,
肺癌伴胸腔积液2例,外伤性1例。方药: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白术15g、
桂枝15g。阴虚有热者去桂枝加百部、百合、玄参、麦冬;胸部刺痛者加郁金、泽兰、
旋复花;咳嗽较剧者加炙紫菀、百部、川贝;气促明显者加苏子、杏仁;痰多者加法
夏、瓜蒌仁、葶苈子。每日1剂,分2—3次温服,14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服药
2疗程完全吸收)38例,好转(服药2疗程明显吸收)3例,无效1例。
    5)“泌尿、生殖系病:本方能广泛地应用于泌尿系病证,只要辨证准确,多可妙手
回春。如易安全报告,用五苓散加茅根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38例,结果治愈
36例,显效2例。基本方为茯苓、猪苓、泽泻各15g、桂枝9s\鲜茅根60g。表热者加
金银花、连翘;表寒者加荆芥、防风;疮毒者加千里光、野菊花;肝阳头痛者加钩藤、
夏枯草;呕吐者加黄连、半夏;脾肾两虚肿甚者加车前子、益母草;尿蛋白不消者加黄
芪、党参。陈齐鸣以黄芪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56例,随访半年,结果显效30例,
好转20例,有效率为89.3%。余光明报告,以本方加味治愈肾盂肾炎。孙界平
介绍,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20例早期肾功能不全,脾阳不振型加附子、厚朴、干姜;
水湿浸渍型加大腹皮、生薏仁、椒目、车前子;肾阳虚衰型加淫羊藿、巴戟天、鹿角
片;脾肾两虚型加厚朴、附子、法半夏。结果显效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0%。
程剑华等人则以本方加味(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浮肿者加桑白皮、茯苓皮,便秘
者加大黄,腰痛加杜仲)治疗化疗性肾衰24例,临床缓解率87.5%,总有效率
91.7%。苏大培用本方加味治疗肾积水多例效佳。章文亮、孔祥泰等则有以
本方化裁治疗尿潴留的经验,包括外伤性腰椎骨折、手术、产后及前列腺肿大等原因所
致者。章文亮报告6例(伴尿路感染4例,外伤性2例),基本方为泽泻、车前子、
白茅根各15g,萆藓、白术、茯苓各12g、桂枝6g、陈皮4g。一般服药2—3剂见效,
经治6例皆愈。杨香锦以本方加减(桂枝6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12g、萆藓
20g、白芷12g、蒲公英20g、连翘15g、川楝子lOg、黄芪30g、甘草6g),治疗淋病合
并睾丸炎93例,结果痊愈67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93.55%。另,于伯圭以
本方治疗遗尿有效。余光明(80)以本方加味治疗l例输尿管结石,3剂即排出黑褐色结
石1枚”。赵佐用五苓散加味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激素撤减过程进行治疗,认为慢性肾
小球肾炎经激素治疗未愈要求用中药治疗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方法是激素与中药联
用,使病人逐渐适应,最终达到完全摆脱激素而用中医药治疗的目的。经观察本病关键

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特别是膀胱气化功能起主导用,因此在恢复膀胱气化功能
的基础上,首先解除肺卫之证,消除感染,然后清热利湿,逐渐消除免疫变态反应,最
后健脾助肾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故选五苓散加苡米、山药、莲子等组成基本方,贯穿
治疗的全过程。具体分三步:1.麻杏甘石汤合五苓散为主方,解除肺卫症状;2.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为主方清利湿热,降低、消除变态反应,逐渐使激素减量至减
完;3.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为主方,增强免疫功能,至尿中蛋白消失为止。如果治疗
过程中出现急性发作或感冒当换用麻杏石甘汤合五苓散,控制后仍按原步骤进行。1973
年以来,共收治53例,3例未能坚持,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64岁,
病程6个月一10年,合并胸腹水14例,肾功能不全24例,均有长期服用激素史,并
有依赖性,激素治疗时间3个月一8年;最小使用量10—90mg/Et。治愈标准:1.自觉
症状全部消失,2.尿检及生化指标正常,3.追访未复发。结果50例患者全部治愈。其
中用药最少48剂,最多达198剂。
    张书林等用加味五苓散治晚期膀胱癌3l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43—
72岁,病程7个月至两年零4个月;8例术后复发,5例淋巴转移,2例肝转移,1例
宫颈转移。拟方:猪苓、茯苓、白术、生黄芪各15g、泽泻、海金砂、海藻各18g、桂
枝、地榆、生薏米、白花蛇舌草各30g。每剂煎汁600ml,分3次服,  日1剂。40天为
1疗程。血尿不止者加琥珀、仙鹤草;小便混浊加萆藓、射干;尿痛难忍加苍耳子并加
大海金砂用量;淋巴转移加黄药子、泽泻;肺转移加鱼腥草、瓜蒌;直肠转移加半枝
莲、穿山甲;宫颈转移加农吉利、石燕子。结果症状好转,癌肿得到控制或稍有发展,
存活五年以上3例,症状减轻,癌肿发展较慢,存活二年以上18例,症状时轻时重,
癌肿发展较快,不满两年死亡者10例。
    “在生殖系统方面,胡智荣L90J治疗1例阳痿,辨证为湿热下注,阻遏阳气,用本方
化裁而愈。侯桂莉以本方加味治疗水疝6例,均获满意效果。廖辉林则以本方加
味治疗1例结扎术后并发阴囊血肿,3剂血肿缩小,追服6剂血肿全消”。
    6)皮肤、五官科病证:“张相勖以本方加味治疗一例患病十年之久的顽固性荨
麻疹,证属内蕴湿邪,外客风寒。5剂皮疹减少,继进20剂而愈。司在和报告,以
本方加减化裁治疗斑秃、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等皮肤病,取效皆满意。另外,刘中
伟以本方加减治疗自汗和盗汗,效果良好。”
    “近几年,将五苓散用于五官科取得成功的报告越来越多。如程广里以本方合六
味地黄汤为基本方,辨治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25例(29只眼),痊愈25只眼,显效
2只眼,总有效率96。5%。张相勖报告一例急性青光眼,证属水饮冲逆头目者,治
用五苓散加味,共服药8剂,检查眼球已无坚硬感,视力恢复到左眼1。2,右眼0.7。”
高松寿报告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0例疗效观察。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
21—30岁4例,31—40岁23例,45—50岁10例,51—60岁2例,60岁以上1例。按
临床分型:眼底见早期水肿的为水肿型(l),伴渗出的为渗出型(Ⅱ),晚期2例
(III)。对工型分三组:五苓散组(A);五皮饮组(B);地塞米松组(C),三组同时用
维生素乙、丙及烟酸治疗,  Ⅱ、Ⅲ型用中药治疗。结果工型中A组治疗8例;B组13
例;C组13例,三组皆于三周内水肿消退而痊愈。其中A组1周内水肿吸收的5例,2
周2例,三周1例。B组分别为5;7;1例。C组分别为4;7;2例。Ⅱ型中用桃红四

物汤加减治疗4例,3例在1月内治愈,另1例在2月内治愈。Ⅲ型2例用明目地黄丸
治疗,皆于2个月内中心凹反光出现,视力恢复正常。叶晓群用加味五苓散治疗中
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45例,拟方:猪苓lOg、茯苓15g、桂枝3g、白术12g、
泽泻30g、薏仁30g、车前子15g。水肿吸收而渗出较多者,加柴胡lOg、陈皮6g、昆布
lOg、海藻lOg;黄斑区有硬性渗出者加川芎12g、赤芍12g、茺蔚子IOg。均收到比较
满意效果。认为本方与脾肾有关,因水湿上泛而引起。拟方能增强对视网膜血管的扩张
作用,有利于水肿及渗出物的吸收。孟万里等报告用五苓散加味治疗中,tL-性浆液性
视网膜病变30例,32只眼,其中男性26例,28只眼;女4例,4只眼。年龄16—45
岁28例,45岁以上2例。确诊后即用五苓散加丹参治疗:猪苓、白术各15g、泽泻
18g、桂枝7g丹参20g。水煎服,每日l剂,15天为1疗程,治疗期停用其它药物。
结果:治愈(症状消失,视力≥5.0,黄斑区水肿完全吸收,中心反射恢复)17只眼;
好转(症状改善,视力恢复2行以上,黄斑水肿区减轻,渗出物有所吸收)9只眼;无
效(视力、眼底症状均无改变)5例6只眼。认为本病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
与五苓散健脾祛湿化气行水之功相符合,故可奏效。“周志枢治疗1例中耳炎,证
属气化不足,水饮上逆者,方用五苓散加细辛,5剂而瘥。汪良华治疗l例卒发性
耳聋,证属阳虚水盛,壅阻耳窍者,方用五苓散加附子,7剂病愈。张相勖治疗1
例过敏性鼻炎,证属阳气不振,水运失常者,方用五苓散煎剂加服肾气丸,连服16剂
而证瘳。”
    7)妇科、儿科病证:  “李智芬以本方加桑寄生、大腹皮、木瓜、砂仁为基本
方,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09例,痊愈156例,总有效率98%;治愈率75%。王忠
全等以本方加桑白皮、杜仲、车前子为基本方,治疗羊水过多50例,结果治愈27
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96%。刘鹤超以本方加减治疗3例卵巢囊肿,疗效满意。
王建康~10s3治疗一乳腺小叶增生症,予本方加味,30剂痊愈。同时,他还介绍了以本方
治疗水湿下注成带下的成功经验。王忠全撰文介绍使用本方化裁治疗行经泄泻、行
经浮肿、胎水肿满、妊娠小便不通、脾虚带下等,取效良好。”
    “在儿科,婴幼儿腹泻颇为常见,刘禄江以五苓散加肉桂、干姜、党参、佩兰,
并随证加减,治疗本证100例,结果痊愈81例,显效n例,总有效率为92%。”吉田
政已[108]等报导五苓散坐药治疗小儿呕吐的效果,以双盲法与补中益气汤坐药比较探
讨。病人34例,五苓散坐药组16例(1),补中益气汤坐药组18例(II)。两组在性
别、年龄、呕吐次数,腹泻有无、疾病分类上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工组16例中,有效
12例,稍微有效2例,无效2例。Ⅱ组分别为5例、2例、u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显
著(P<0.05)。林志谋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一5岁。腹泻时
间2天内43例,.3—5天38例,6天以上9例。拟方:泽泻68.白术9g、茯苓lOg、猪
苓8g桂枝5g。发热者加葛根lOg、呕吐者加藿香6g、生姜3g。水煎多次频服。结果:
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其中24小时内止泻者u例,2天者
33例,3天者35例,4天者u例,平均2。5天。刘全报告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治
疗小儿腹泻36例,均以泻下如水注为主,其中20例挟有完谷不化,腹胀肠鸣;16例
有轻度发热,咽痛,呕吐、口渴等症(其中14例被诊断为小儿秋季腹泻,用西药治疗
无效而改用中药)。36例中6个月以下者12例,1一3岁18例。处方:附片3s.干姜

6g党参log、炒白术15g、茯苓15g、桂枝lOg、猪苓lOg、泽泻6g、粟壳3g苍术
6g陈皮6g。挟完谷不化者加焦三仙各6g,发热者加葛根lOg。呕吐者加竹茹6g。口
渴明显者加麦冬6g五味子6g。水煎取汁80—lOOml,分四次服。结果36例中经El服
1剂,大便次数减少,2剂痊愈者25例,占69.44%;2剂明显好转,3剂痊愈者9例,
占25%。4剂痊愈者1例,占2.7%;有效率为97.22%,仅1例因脱水严重,服4剂
后转住院治疗而愈。孙建华等报告五苓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收治112例,男65
例,女47例。年龄7—18个月。病程12小时一3天。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治疗组
(工)58例,对照组54例(Ⅱ)。拟方:泽泻lOg、猪苓lOg、茯苓6g白术4g、桂枝
4g,研末备用。工岁小儿每次6g,小于1岁或大于1岁者酌情加减。每次加水50ml,
煎煮后频服。每日3—4次。Ⅱ组按西药常规治疗。观察平均止泻天数。结果工组平均
止泻天数为2.30±0。35天,  Ⅱ组为4.12±1。34天,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
<0.01),  I组疗效高于Ⅱ组。罗胜久等用五苓散加减治小儿泄泻200例,其中男
96例,女104例,年龄15天一2.5岁;病程1—30天,方用五苓散加减:云苓6g、泽
泻4g、炒白术4g、猪苓3g、车前子6g、麦芽5g炒白扁豆6g、炒薏米6g、桂枝3g。
若体温下降,嗜睡烦躁者,加红参5g乌附片4g;胃脘胀满者加麦芽、焦楂各6g;腹
痛加白芍5g.木香3g;发热加葛根lOg;呕吐加半夏4g、苏叶3g,久泻加米壳、炮姜
各3g,日1剂,取汁200ml,分次频服。结果:临床治愈(服药l一3天,大便成形1—
2次/日,余症消失)160例,占80%;好转(服药1—3天,大便成糊状,2—3次/日,
余症消失)36例,占18%,无效4例。总有效率98%。“姜晓”报告以五苓散加味治
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良好。刘汉兴治一麻疹逆证,证属暴泻伤阴,阳随阴
竭。疹毒内陷者,治以本方加味,仅2剂而疹透神清。”
    8)其他:五苓散以疗效显彰,临床运用甚多,故有作者对古今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如李佺等报告五苓散方证规范化的探讨,依设计方案系统搜集古今医案478例加以
统计(X2)分析;结果认为本方证以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或白腻为主证。因子分
析法:证候病机病种如下:①脾虚湿盛或寒湿困脾、脾失健运,导致尿少,小便不利。
②脾虚湿盛,水停于腹部的臌胀。③水湿内盛泄泻。④外感未解,气化不行,水湿停蓄
致水逆,蓄水证。⑤痰湿呕吐,眩晕,咳喘。以脾虚健运失常为最基本病机。计算出最
佳用量:桂枝7.12g、肉桂4.55g、白术11.86g、茯苓19.06g、猪苓11。83g、泽泻
15.15g。该量与汉代一两=15.625g的换算比例计算出来的五苓散原方剂量相近。比
例:1:1.76:2.67:1.66:2.17(桂:术:茯:猪:泽),与原方基本一致。封银曼等报告
五苓散证治规律研究,经384例古今医案统计分析,结果于下:①男女老少皆可发病,
以中青年为多见。②四季皆可发病,夏季多,冬季少。③主要病因为外感寒邪及体质脾
虚;病机为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④诊断指标: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
次要指标:水肿,口渴,腹胀满,苔白腻。⑤基本治则:健脾利湿,温阳化气,内化水
饮,外解表邪。虽为表里同治之剂,但重在化气利水,而不拘表证有无。⑥药物平均用
量:桂枝7.2g、猪苓10.9g、茯苓18.5g、泽泻16.4g、白术12.6g、桂枝7.2g,其比
例为1.5:2。6:3.2:1.8:1。具体用量可以药物间比例关系适当调整。⑦剂型:多用汤剂。
服法:日1剂,分2次服,6天为1疗程,善后以健脾益气为主。
    (4)医案选

    1)淋证转癃闭。曾,患淋证,小便本难,近来变为癃闭。少腹硬满,小便肿胀,
苔白不渴,脉小而沉。下焦湿热,被外寒所遏,膀胱气化不行,最为急证,恐其喘汗。
肉桂五苓散加木香、乌药、枳壳。另,葱白一把,麝香0.09g(三厘),捣饼贴脐。原
按(柳宝诒按语):此温通法也。惟由淋变癃,气分必虚,补中益气等法,亦可随宜佐
用。(<柳选四家医案.曹仁伯医案))
    按:淋证转为癃闭,确属急证。少腹硬满,小便(当指前阴)肿胀,苔白不渴,脉
小而沉,是辨证依据。“下焦湿热”,疑有笔误,似以“湿盛”为妥,盖方中并无清热之
品,病情亦无热象。肉桂五苓散,即将五苓散中桂枝改作肉桂。葱与麝香捣饼敷脐为治
癃闭之著名验方,对本病之疗效,功不可没,故不可侧重看待五苓散。柳宝诒案云:
“补中益气等法,亦可随宜佐用”,然则,必见气虚下陷之证方可酌用,否则愈补愈涩,
不可不慎。
    2)肾虚肺气不宣水肿。病孩,全身浮肿,脐突,阴囊亦肿,平卧不能转侧,尿量
极少,有时每日只有50毫升,咳嗽发热。用速尿、山梨醇、黑白丑膏等,肿胀不减。
余投以五苓散合五皮饮加桔梗、杏仁以利肺气,结果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由不能
进食增至日食五到六两之多。水肿衰其大半后,改用补肾兼利尿之法而收全功。((岳美
中医案.谈治疗肾炎水肿的经验))
    按:本案在“肾虚肺气不宣型水肿”之下,从病情来看,似属急性肾炎,岳氏云:
“急性肾炎多属此类,慢性肾炎间亦有之;治疗上重在使气宣,而促进膀胱气化通畅。”
观本案,肿甚,尿量极少时用此法,疗效显著,后以补肾利水法收功,前后治法转换,
大见功夫。
    3)白带增多。患者冒雨劳动之后起病,  白带增多,伴下肢浮肿,苔白腻,脉濡。
处方:白术30g、猪苓10g、茯苓30g、桂枝10g、泽泻5g车前子30g、赤石脂20g。
水煎服。3剂后减轻,继服2剂而愈。(<吉林中医)1992;(6):27)
    4)眩晕。陈某,女,72岁,1995年10月22日初诊。1周前受寒起病,病后头晕
目眩,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在某医院经头颅C7平扫无异常,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用
吗叮啉、丹参脉络宁等药未效,邀余诊治。症见面色萎黄,起则头眩,恶心呕吐,胃脘
痞闷,时觉气从胃腔上冲胸咽,口渴欲饮,饮入即吐,小腹、右腰部胀痛,小便短少,
点滴而出,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B超提示:右肾盂积水。此气化不行,水饮内
聚,清阳不升之象。予五苓散加味:桂枝12g、茯苓30g、猪苓10g、泽泻9g、白术
10g、姜半夏9g。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1剂呕吐止,小便通畅,3剂眩晕大减,
小腹、腰酸痛消失,能下地行走。继进5剂。追访8个月未复发。((国医论坛>1997;
(4):14)
    5)多囊肾。陈某,男,31岁,农民。双侧多囊肾,已发现十余年,近五六年来,
时有浮肿,腰痛,渐至腹部可扪及肿大之肾脏,于95年10月初诊。诉腰痛,连及侧腹
胀痛,难以俯仰,乏力,短气,肛门坠胀,便意频繁但难以排出,勉力努责方可排出成
形软便,小便量较多,下肢浮肿,形体消瘦,精神萎顿,饮食少进,肤色黧黑,B超提
示双侧多囊肾,囊腔最大者40.5mm×38.0mm,化验结果表明,肾功能中等度损害。
扪其腹部,右肾肿硬如石,边界清晰,其下缘平脐,左肾触及不满意。压痛明显,血压
18.66/14kPa,脉弦缓,舌苔白薄。询知其母、兄均死于此病。治疗经过如下:处方:

柴胡、郁金、白芍、桂枝、焦术、猪苓、制三棱、制莪术各lOg,枳实15g,泽泻、王
不留行各20g,铁菱角(菝葜根)、益母草各30g。治疗中略有加减,如浮肿甚加金钱
草、海金沙;下腹及肛门坠胀加荔枝核、乌药、黄柏;大腹胀甚加厚朴;软坚散结加皂
角刺。服药1周,腰及侧腹胀痛明显减轻,肛门坠胀有所缓解,共服药4周,诸症减
轻,恢复轻微劳作。因其家境清寒.其后仅能断续服药,亦无力复查,历时4月余,  自
觉症状不明。扪其腹部,肿大之左肾下缘虽仍平脐,但已明显变软,无压痛,血压正
常。此乃先天性疾患,发展至此,必预后不良,然则依法论治,尚可缓解。笔者在检索
病历中发现,以往之治疗不外补脾利水、补肾利水法,如济生肾气丸之类,因而醒悟,
必另辟蹊径,别裁新方。盖肾脏肿硬如石,乃邪实太过之征,且僭踞肝经之位,亦显肝
经之证;小便量较多而浮肿,大便频繁,乃膀胱气化失职,津液输布异常所致。故以四
逆散与五苓散合方为之,随证加减,不冀病情缓解,逆象暂未发生。  (梅国强.仲景
“治未病”思想临证撮要。湖北中医杂志增刊.鄂。港。澳。台中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10月):7)
    [按语]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行水之方,古今临床应用恒多,  (伤寒论)以此治疗太
阳蓄水证、霍乱吐利以表证居多者。<金匮)以本方治疗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者。<医说)以本方治疗风湿,  (伤寒百问经络图):治障气温疟,  (直指方):治湿证及
伤暑烦渴,引饮过多,小便赤涩等,不胜枚举,即令温病学家,如吴鞠通之(温病条
辨),亦引本方治多种湿证或寒湿证候。现代临床运用,则更加广泛而深入,几乎涉及
各系统病证。要之,本方使用范围虽广,而使用本方治之原则不外以下数条:其一,本
方有化气行水和解表之双重功效,故凡水气不行而兼风寒在表者,恒可酌情用之,如风
寒表证而兼小便不利,发热恶寒,吐泻等。其二,本方虽曰化气行水,然观其方,多有
健脾化湿之品,故中焦湿盛,升降反常甚或累及下焦诸病,亦可用之,此即前述中(脾
胃)下.(包括泌尿、生殖系统)二焦证候使用本方之来由。三、下焦气化失司,水气内
停,复因清阳不振,而有冲逆于上者,用本方通阳化气行水,实为得当之治法。此类用
法,<金匮要略)已肇其端,如前述本方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者。后人
循此加以探索,用本方治疗五官科疾病、眼科疾病、头痛眩晕之类,是行水以利清阳
也。更有水气上逆,影响心肺功能者,故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仍可相
机而投,每获良效。其四、<灵枢。本脏>篇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
毛其应”,由此出发,并依据脏腑及其相应部位之相互影响,故有时化气行水,即所以
通畅三焦之运行;或治在水腑(膀胱),而功在水脏(肾);或治在其内,而效在其外,
此本方治疗某些肾病、三焦证候,乃至皮肤科疾病之渊薮。
    [现代研究]
    (1)五苓散与呋喃苯胺酸利尿作用的动物实验观察表明: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2ml,五苓散组,注入100%五苓散煎液(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9g,桂枝5g)
2ml,呋喃苯胺酸组,注入呋喃苯胺酸20mg/2ml,10分钟后观察尿量情况,观察120
分钟。结果表明:①五苓散组作用缓,维持时间长,平均排尿量大于呋喃苯胺酸组。
②五苓散组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③其利尿机理可能是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
的重吸收。
    (2)五苓散对大鼠实验性急性高血压影响的实验观察:取健康大鼠30只,雌雄不

分,体重300g左右,随机分为3组,五苓散组(工)、可乐定组(Ⅱ)和对照组(Ⅲ)。
每组10只,乙醚吸入麻醉后,分离左肾,夹住肾蒂部,然后用戊巴比妥麻醉,分离气
管,插入插管。找出颈总动脉,将含有肝素的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插入颈总动脉,固
定。其另一端接水银检压记描记。然后于股静脉处插入输液管,备用。待血压稳定后,
放开肾蒂夹,血压开始升高。由股静脉缓慢注入生理盐水0.5ml/100g;五苓散煎液
(猪苓9g、泽泻9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制成水煎醇沉液lg/m1),可乐定
0.1ml/100g,注意尿量变化。结果表明:  工、Ⅱ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使高血压模
型的血压不同程度的降低,与Ⅲ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以Ⅱ组降压作用显
著,但作用时间工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全过程中Ⅲ组尿量平均4ml,  Ⅱ组平均
8ml,  工组平均14ml。实验表明:①五苓散有明显降压作用,作用温和,维持时间较
长。②利尿扩血管作用可能为其降压作用的机理之一。③五苓散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④应用时不能久煎,以免影响疗效。
    (3)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对小鼠肝脏乙醇代谢的影响:课题研究了五苓散和茵陈五
苓散对诱发乙醇中毒后小鼠肝中乙醇代谢的影响,并讨论了五苓散对乙醇诱发肝脏损害
中脂质和谷胱胺肽代谢的影响以及该二种制剂对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
(AIDH)活性的影响。
    动物:4月龄雄性小鼠,均喂含35%脂肪,50%碳水化合物和15%蛋白质的高脂
饲料。每克冷冻干燥的五苓散水提取物中含有3.02g猪苓、3。02g茯苓、3.94g泽泻、
3.02g苍术和1。50g桂皮;茵陈五苓散水提取物中含有4.5g猪苓、4.5g茯苓、6。0g泽
泻、4。5g苍术、2.5g桂皮和4.0g茵陈蒿。
    方法:给小鼠15s/kg乙醇(即7ml的10%乙醇/只/天)共4周。五苓散和茵陈五
苓散的剂量为0.4g/kg(即7ml含10%乙醇的0.2%药液/只/天),共给药4周。4周后
处死小鼠测肝中脂质水平,各器官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水平和涉及肝中谷胱甘肽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
    结果:①在饲以乙醇一一高脂饲料组的小鼠肝中,脂质过氧化物(LP0)、甘油三
脂(TG)、磷脂(PL)和总胆固醇(7-CHO)升高。乙醇诱发升高的LPO和TG水平
通过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作用而下降,前者比后者更有效地使升高的PL和了.ClIO水
平下降。茵陈五苓散对高T.CH0水平作用不明显。②在乙醇一一高脂肪饲料的小鼠
中,肝、肾、脑中的GSH和GSSG降低,给药后使二者都上升,对GSSG升高不明显。
③肝中谷胱胺肽代谢酶活性:乙醇一一高脂饲料处理小鼠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
葡萄糖一6.磷酸脱氢酶(G-6.PO)、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一PGD)和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
(G。ST)的活性下降,给五苓散或茵陈五苓散后,可明显地抑制这些酶的活性。谷胱甘
肽过氧化酶(G—PX)和T.谷氨酰转肽酶(T—GPT)的活性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④肝中ADH和AIH的活性:由于给高脂饲料和乙醇而显著下降。乙醇的这种作用被五
苓散或茵陈五苓散所抵消。
    结果提示: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能改善乙醇的氧化所引起的肝细胞的损害。其原理
可能是:①增加了利尿及加快了乙醇过氧化速度和排出速度。②可预防乙醇引起的
GSH的耗竭。③改善乙醇性肝的GSH的代谢等。
    (4)五苓散对颅内高压症作用的初步观察(附二例脑压直接观察报告):两例患者

均作开放式侧脑室持续引流。为了观察五苓散对脑压的影响,于用药前,在上午8时,
将引流管接上密封式脑压表,每隔半小时观察并记录脑压一次,连续观察8小时,绘制
成用药前脑压曲线。以后于每天上午9时给病人饮五苓散煎剂(茯苓18g、猪苓8g、泽
泻18g、白术18g、桂枝12g)250ml,继而通过密封式脑压表观察,方法同上,并记
录。
    结果:两例脑压曲线在记录开始时均处于低值,后逐渐上升。在服用五苓散后,脑
压虽逐渐上升,4小时后又达到300mmHzO,至第五小时后逐渐下降,第6小时降至正
常,其后又逐渐上升至450mmH20,为当天最高值,可能是因药效已过而引起。
    结果表明:五苓散对严重颅内高压患者有一定的降压和延长颅内高压高峰出现时间
的作用。其降压可能是通过利尿而发生作用或水液重新分布而发生作用的[120]。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
    [原文]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
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舆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
者,舆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蛛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  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
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

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
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词解]
    (1)潠(xǔn训):同“嘤”。喷出。  (后汉书.郭宪传):  “含酒三潠”。“以冷水潠
之”,意即含水喷洒(病人),是古代的一种退热方法。
    (2)弥更益烦:烦热更重。弥、更、益义同,皆是“更加”之意。
    (3)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与三物小白
散”。无“陷胸汤”和“亦可服”六字,是。
    (4)身热……如上法:此四十八字(玉函)卷八无。
    [提要]  寒实结胸及文蛤散的证治。
    [释义]  寒实结胸是结胸证的一种,其病为寒邪与痰水相结于胸。因寒痰冷饮结聚
于胸膈,心胸阳气受阻,故可出现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等证。因水寒内结,阻滞胸阳,
而致气机不利、津液不布,故常见畏寒喜暖,喘咳气逆,甚至大便不通等证,脉多沉紧
有力。因属寒实结胸,故无发热、烦渴,而有小便清利,口中和,苔滑。治疗可用三物
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文蛤散证乃表邪不解,热与水结在表。病在表,当治以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桂枝
汤或麻黄汤之类发汗解表之剂。若反以冷水喷淋或冷水洗浴,这虽也是一种降温退热之
法,然用于太阳表证,不仅表不能解,反使邪热郁伏于内,不得外散。即“其热被劫不
得去”,故“弥更益烦”。烦者,热也,即发热比前加重。这是因为表热被冷水闭郁,皮
毛腠理收敛,阳气郁而不宣所致。由于寒凝于外,热郁于内,皮肤上泛起如粟粒状的
“鸡皮疙瘩”,此即“肉上粟起”。同时可有发热、无汗、身体酸痛等证。因寒凝热闭,
体表的津液得不到宣通,热与水结于太阳之表,故虽口渴而不欲饮水。证属表邪不解,
阳郁水结,治用文蛤散清热利湿。若服药后病不愈,又见烦渴、小便不利等证,为表邪
不解,水蓄膀胱,则当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解表利水。
  本条分别论述了寒实结胸与文蛤散、五苓散的证治,以体现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
同。
    [选注]
    柯韵伯: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
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当渴而反不渴者,皮
毛之水气入肺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又: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寒水相结,成热实结胸。太阴腹满时痛,而
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不四肢烦疼者也。名曰三白者,三
物皆白,别于黄连小陷胸汤也。旧本误作三物,以黄连栝蒌投之,阴盛则亡矣。又误作
白散,是二方矣。黄连巴豆,寒热天渊,云亦可服,岂不误人。(<伤寒来苏集。伤寒论
注卷四.三白散证>)
    张隐庵:此言邪之中人,必始于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腠;留而不去,则入于
经脉;留而不去,则入于府也。病在阳,病在太阳之皮毛也,当是之时,得汗而散也。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则入于肌腠矣。复留而不得去,则入于经脉矣。夫
经脉不能合心主之神气以流通,则烦;更不能由肌腠而达于皮毛,则益烦。弥更者,辗

转之意也。夫心主之神,合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水寒折之,不能合三焦而温肌肉,故肉
上粟起。心火不达,故意欲饮水。意欲饮水则当渴矣,反不渴者,假象也。文蛤外刚内
柔,秉离明之象,以资心主之气,故可服。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助脾土而达三焦,水
道行而经脉通矣。设更留而不去,则入于府而为寒实结胸。(<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
证篇下>)
    尤在泾:病在阳者,邪在表也,当以药取汗,而反以冷水潠之,或灌濯之,其热得
寒被劫而又不得竟去,于是热伏水内而弥更益烦,水居热外而肉上粟起。而其所以为
热,亦非甚深而极盛也,故意欲饮水而口反不渴。文蛤咸寒而性燥,能去皮间水热互结
之气。若服之不差者,其热渐深,而内传入本也。五苓散辛散而淡渗,能去膀胱与水相
得之热。若其外不郁于皮肤,内不传于膀胱,则水寒之气必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
寒实者,寒邪成实,与结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
剂,以散寒而除实也。本文小陷胸汤及亦可服七字,疑衔。((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
    (医宗金鉴):无热证下,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三物白散”,  “小陷胸汤”四字,
必是传写之误。桔梗、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温而能攻,与寒
实之理相属;小陷胸汤,乃栝蒌、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乎?“亦
可服”三字,亦衍文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评述]  诸家解释文蛤散证和寒实结胸的成因与病机,柯氏认为寒实结胸为太阴误
下所致,似嫌牵强,尤氏不仅指出水寒之气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同时强调“与结
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剂”道出了寒实结胸的特
征。此外,尤氏与<医宗金鉴)还分析了“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两句之讹。
尤氏认为“小陷胸汤及“亦可服”7字,疑衍”,颇有见地。
    [治法]
    1。清热利湿。
    2.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方药]
    1.文蛤散方。
    2。三物白散方。
    [方义]  文蛤。药材称海蛤,其性咸寒质燥,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微有利尿
作用,故上能清肺化痰而治咳逆上气,下能利小便而治水气浮肿。本证表邪不解,阳郁
水结,因水热之邪郁闭体表,故但用一味文蛤,既可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
水结。水热得解,阳郁得伸则烦随除。若服药后病不愈,而又见烦渴,小便不利等蓄水
证,则当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解表利水。
    寒实结胸,因胸中水寒结实,非热药不足以开水寒,非峻药不足以破结实。三物白
散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巴豆辛热有毒,攻逐寒水,泻下冷积,破其凝结,
为本方之主药。贝母解郁开结去痰,桔梗开提肺气,既可利肺散结去痰,又可载药上浮
使药力作用于上,更有助于水饮之邪泻下。三药并用,使寒痰冷饮一举而出。邪结于上
者,可从吐而解;邪结于下者,可从泻下而解。因三药颜色皆白,故名“三物白散”。
本方药性峻猛,吐下易伤胃气,故以白饮和服,既能和养胃气,又可制巴豆之毒性。若
欲加强泻下之力,可进热粥以助药力;若泻下过猛,可进冷粥以抑制泻下。用粥之冷热

  以调节药物作用,又可借水谷以保胃气、存津液。因本方药性峻猛,属温下寒实之剂,
  故身体羸弱,应减量而行。原方剂量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为了便于控制
  剂量,现有的按三味药等分,研极细末,和匀备用。用此方的关键在于巴豆的炮制,为
  减低毒性,大多制成巴豆霜用。巴豆霜制法: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
  微烘,压榨去油后碾细,过筛。
    [方论选]
    柯韵伯: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其能制水可知。咸能补心,寒能胜热,其壳能利皮
肤之水,其肉能止胸中之烦。……按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
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汤主之。审症用方,
则此汤而彼散,故移彼方而补入于此。(<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又:贝母主疗心胸郁结,桔梗能开提血气利膈宽胸。然非巴豆之辛热斩关而入,何
以胜硝黄之苦寒,使阴气流行而成阳也。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于胸,不使
速下耳。散者散其结塞,比汤以荡之更精。(<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四))
    张隐庵:按桔梗色白味辛,开提肺气之品,故本经主治胸痛。贝母色白,其形若
肺,能消郁结之痰。巴豆辛热有毒,主破坚积、开闭塞、利水道。用散者,主开胸痹,
以行皮肤而散水气也。((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下))
    (医宗金鉴):是方也,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
逐水,斩关夺门,所到之处,无不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悉尽无余。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然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
羸,鲜能善其后也。故羸者减之,不利进热粥,利过进冷粥。盖巴豆性热,得热则行,
得冷则止。不用水而用粥者,借谷气以保胃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方论):论曰,咸能软坚,能清热,能走肾以胜水,故有止烦化痰咳逆胸痹之
用。此仲景以之为因寒郁热,宿饮胶结主剂也。然易五苓之意,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
剂,故必不瘥,而后两解之图也。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
不能胜实结之热矣。((伤寒方论.和剂)不著撰人)
    [点评]  关于文蛤散主治问题,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本方为清热利湿之轻
剂,可用治水热互结于太阳之表。另一种意见,以柯氏为代表,认为“此等轻剂恐难散
湿热之重邪”,主张当改作<金匮>文蛤汤,颇得一些医家赞同。三物白散主治寒实结
胸,诸家认识基本一致,其中<医宗金鉴)注释较详,说理亦明。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文蛤散的应用
    1)主治表邪不解,阳郁水结证,见141条。
    2)主治渴欲饮水不止者,见(金匮要略.辨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后世医家对三物白散的应用
    1)(外台秘要):仲景桔梗白散(即本方)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
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方后云:若利不止者,饮冷水一杯则定。
    2)<类聚方广义):此方对肺痈、幽门痈、胃脘痈及胸膈中有顽痰而胸背挛痛者,
咳家胶痰缠绕、咽喉不利、气息秽臭者,皆有效。卒中风、马脾风、痰潮息迫、牙关紧

闭、药汁不入者,以本方吹鼻中,吐痰涎,咽喉立通。
    (3)现代应用
    1)呼吸系统:现代三物白散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尤常用于治疗肺痈,症见咳
唾腥臭、浊痰不畅、胸中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者。其主要作用是排脓、托毒
外出,加速空洞的闭合。黄氏等用本方治疗1例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女,6
岁,咳嗽气急,烦躁不安,呼吸快而浅,节律不整,鼻翼煽动,精神萎靡,出现三凹
证,口唇、指、趾末端微绀,咳声如拽锯。体温39。5%3,脉搏180次/分,呼吸45次/
分,肺部细湿罗音广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4。2 x 10。/L,  中性85%,淋巴15%。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有斑片状阴影。舌红、苔斑剥而干,脉细数。投三物白散2g,
加麝香少许,冷开水灌服。逾20分钟,呕吐痰水约150ml,呼吸立畅。次日诸症大减,
复用清肺益气化痰之剂半月余,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及胸片检查均正常。
    2)喉痹:喉痹见胸膈窒闷、痰鸣喘急、面色发绀、肢冷汗出、呼吸困难、濒于窒
息、便秘而身无大热者,都可用本方收效。黄氏等用三物白散治疗痰火缠喉之白喉
重症1例,用药2g,加麝香少许,冷开水送服。药后咳嗽加剧,呕吐、腹泻3次,患
儿竟怡然入睡。翌日,呼吸通畅,再服白散1.5g,加麝香少许,又呕吐痰水若干,临
床症状消失,局部伪膜脱落,血象正常。后用宣肺清热、利咽化痰汤剂善后调理,病灶
部位细菌培养3次阴性,半月后复查未发。
    3)流行性出血热:张氏等用三物白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例。耿氏等认为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若胃阳素虚或有寒邪,表邪入里,易寒水交结,阻滞三焦气机,形成寒
实结胸,多见于出血热低血压休克并少尿期,可用三物白散加味,温下寒实。
    4)其它:本方可用于冷痰蕴伏所致的痫病及狂乱。黄氏等治疗1例小儿消化不
良性腹泻,投药5g,片刻后,吐泻交作,皆宿食垢秽之物。次日,精神食欲正常,腹
泻、呕吐停止,大便常规正常。
    (4)医案选录
    1)肺痈:程某,男,45岁,以种田兼缝纫为业,素嗜烟,并有咳喘宿疾。某年
秋,因受感发热,咳嗽加剧,痰中见脓,有腥臭气。服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排脓之
品,热退,其他未愈。再延西医注射消炎针剂,咳嗽唾脓之证,时而小愈,时而增剧。
困卧床第,已将1年。患者因病势折磨,意志消沉。几欲自寻短见。其家人偕来恳求一
速效良方处治。愚细询其证,胸闷异常,右胸部并有痛感,时唾浊痰腥臭,咽干、不
渴,脉数,苔黄,是与(金匮)所云肺痈相符。又阅中医从前处方,如苇茎汤、泻白
散、排脓散、犀黄丸及鱼腥草、忍冬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都已服过,均未彻底收
效。细审此证,虽旷日持久,元气已损,然脉来有神,似尚未至竭绝程度。惟肺部浊痰
败脓,病久似已结成窠囊,必得攻坚拔积峻药,捣其病之症结处,背城一战,以冀转危
为安。遂用桔梗、川贝母各lOg,巴豆(去壳、炒黑存性)3g,共碾细末,以白开水调
下,作数次服。初一服未见动静,约工小时后,再服二次,服后须臾胸闷不舒,唾出浊
痰败脓约半升许,急令止药勿服。以米粥调养,和其胃气。从此以后,而胸膈见快,唾
出浊脓亦稀。改用扶土生金法。仿参苓白术散加化痰解毒药调理,而病愈。(<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1988,(2)17)
    2)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某男,2岁,面白体胖,5天前出现鼻塞、流清涕,二天来

有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呼吸迫促,以“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收住院。会诊时见:
体温36.5℃,呼吸48次/分,呼吸困难,吸气时长而费力,在天突、缺盆、心窝部有深度吸
气性下陷,喉中痰鸣,颇似曳锯,语言难出,汤水难下,大便三日未行,活动或哭闹时更见面
色发灰、烦躁不安、额上出汗等。脉细数,指纹青紫、已透关射甲,舌苔薄白,手足触之稍
凉,诊为急喉风,辨证为寒痰阻塞。急用三物白散0.15g,吹入咽部,5分钟后即开始呕吐
痰涎,量多,2小时后又连续腹泻2次,呼吸困难等症状开始好转,额汗渐止,并逐渐能平
卧安睡。以后虽尚有轻度呼吸急促和喘鸣症状,因急喉风的危急症状已解除,故停用三物
白散,改用宣肺理气化痰药调理。共住院5天,痊愈出院。按:本例病人,因痰涎阻塞气道
致喘鸣声嘶,痰阻脉络则指纹青紫,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故面灰、肢冷、烦躁不安、甚至额
上汗出。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三物白散能涌吐喉中痰涎,使喉头水肿减轻,化险为夷。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27)
    [按语]
    三物白散本为治疗寒实结胸而设,方用桔梗、贝母以开胸痹,化顽痰;巴豆辛温峻
热,为温下猛药,服后不但能使人剧烈的泻下,并可引起剧烈呕吐,而起“开通闭塞”
的作用。三药合用温寒逐水,涤痰破结。对气管食道间停潴壅塞的痰涎异物,可以通过
呕吐或泻下而迅速排除。临床运用的病例多有一定的热象,如体温升高、咳痰粘稠黄
浊、苔黄、脉数等,服药后,出现上吐下泻而病亦趋愈。此时用本方,取其峻逐痰浊之
力,痰浊一去,热亦随之而散。但本方毕竟偏温,故吐泻之后,可用冷粥调其偏,用清
热药除其余热,方可巩固疗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