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泻心汤类---48半夏泻心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半夏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  黄芩9g  干姜3g  人
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  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
濡或弦。
 {临证加减}
 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
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寒邪犯胃加良姜、乌
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
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
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工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
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
三七粉l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
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
反酸咖牡蛎、海螵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
三七粉(冲服)lO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每日 1剂,水煎
服:15曰为1个疗程。
  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

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
枚。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
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
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
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
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
吐频作加生姜。
    3.半夏泻心汤治疗老年胃痛。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2g,黄
芩、党参、大枣各lOg,黄连、干姜、甘草各6g。胃痛甚加元
胡、五灵脂;胃脘痞塞加枳实、木香;气血虚弱加黄芪、当归;
腹中肠鸣加防风、白芍;便血加白芨、地榆;脾虚加山药;大便
清稀加葛根、车前子;食滞胃肠加山楂。每剂用水500ml浸泡
10分钟,以武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工5分钟,取药300ml,分次
服完,每日l剂。胃痛消失改用益气健脾理气法善后.工周为1
个疗程,一般服5个疗程可治愈。
    4.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
痞满加枳实、厚朴;恶心呕吐加竹茹、橘皮;大便泄泻加白术、
云苓;便干加生地、麻子仁;胃脘疼痛加元胡;吞酸加乌贼骨、
煅瓦楞;口苦加龙胆草;食少加鸡内金、神曲;乏力加黄芪。每
日工剂,水煎服,8周为工个疗程。
    5.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
方,若呕酸者加海螵蛸20g,煅瓦楞20g,吴茱萸1.5g;嗳气者.
加旋覆花9g,代赭石24g;热偏盛者,重用芩、连,加地丁草5
寒偏盛者,重用姜、夏;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中焦虚寒证候突出
者,加炙黄芪30g,桂枝3g,炒白芍15g。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窦炎:本方含姜半夏12g,黄连
3g,干姜、炙甘草、黄芩、人参各lOg,大枣6g。热甚重用黄
连、黄芩;寒甚重用于姜;血瘀加延胡索、蒲黄;气滞痰凝加枳
实、白术;泛酸加乌贼骨、白芨。每日1剂,水煎,饭前30分

钟温服。[山东中医杂志,1994,t,,:296~297]
  7.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药用:法半夏、
黄芩各15g,党参20g,干姜、黄连、甘草各5g,白花蛇舌草
30g。肝郁气滞加枳实、香附、白芍、郁金;脾虚肝郁加香附、
云茯苓、白术、砂仁;脾气亏虚加云茯苓、白术、大枣、五爪
龙;脾虚胃热加蒲公英、云茯苓、白术、山栀子。每日1剂,水
煎服。6周为1个疗程。
    8.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基本方为党参、乌贼
骨、丹参各15g,清半夏12g,黄芩、白芨、延胡索各lOg,干
姜、枳实各9g,黄连、炙甘草6g,大枣5枚。内镜观察,溃疡
活动期,表面充血糜烂者去白芨、党参,加蒲公英、薏苡仁,以
增强利湿解毒之功;充血甚者加三棱,以破瘀消肿,加杏仁霜以
补脾胃通舟行水,排脓消肿,并对溃疡病灶的修复愈合有一定作
用;大便潜血阳性者加三七粉,若出血不止,可改用琥珀粉3g,
三七粉6g,用饴糖、白蜜各30g,冲汤吞粉送服,以扶元止血消
肿止痛;幽门管溃疡加苏木;球后溃疡加代赭石;溃疡面积大及
难治性溃疡重用黄芪;对于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见肠腺上皮化
生。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以预防恶变;胃酸多者加煅瓦楞;
胃脘挛急而痛者加白芍;舌苔厚腻加炒神曲。每日工剂,水煎
服,连服15~30天为一疗程。
  9。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黏膜脱垂症:基本方为姜半夏、
黄芩各12g,干姜、炙甘草各6g,党参8g,黄连9g,大枣6枚。
泛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痛甚加元胡、白芍;腹胀加佛手、木
酱`恶心呕吐加苏叶;吐血、黑便加花蕊石、桑白皮。每日l
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lO.半夏泻心汤治疗妊娠恶阻:妊娠恶阻因血虚火旺,肝脾
失调。痰饮气逆所致。故以半夏泻心汤泄热散寒,祛痰降逆,益
脾补正,其效颇佳。前贤对妊娠用药,姜、夏列为禁品,但临证

曾用至15g,未见任何副作用。以半夏12g,干姜lOg,黄连6g,
黄芩lOg,党参lOg,甘草6g、大枣4枚为基本方。火盛重用
芩、连;痰多重用姜、夏;脾不虚去党参,剧吐伤阴党参改为沙
参。服药3—6剂。
    11.半夏泻心汤治疗妊娠恶阻:本方含半夏lOg,黄芩8g,
党参25g,甘草、黄连各5g,大枣4枚。呕吐黄水、头晕、心
烦、苔黄腻者加竹茹15g。水煎服,每日1剂。饮食清淡,少食
多餐,忌肥甘厚味之品。[黑龙江中医药,1988,tl,:34]  
    1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神经紊乱综合征;治疗组基本方为姜
半夏6~12g,干姜6~10g,黄连3—6g,黄芩6~10g,党参10
-15g,厚朴lOg,枳实lOg,莪术10—15g,生姜30g,大枣5
枚。每日1剂,水煎服。嗳气、呃逆加降香lOg,代赭石15—
30g,泛酸加浙贝母(打碎)lOg,乌贼骨工5g;胃寒加吴茱萸6g
—15g;胃热、便干、口臭,去干姜、党参、加大黄lO—15g,
生牡蛎(先下)30g.[国医论坛,1997,t4,:10]
    1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肝郁胃热者加
丹皮、青皮、栀子炭;气血虚者加黄芪、白术、当归;胃阴亏者
加沙参、玉竹、生地。结果:止血时间为3—6天,平均4.3天。
[湖北中医杂志,1987,(3);22]
    1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贲门痉挛2: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
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
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
冬;便秘加大黄。
    15.本方去人参,再加甘草。治心下痞硬,肠鸣,下利频
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者,名甘草泻心汤。
    16。本方加生姜。治心不痞硬,按之不痛,干噫食臭,肠鸣
下利,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17.本方去黄芩加桂枝。治上热中寒,症见伤寒,胸中有
热,胃中有寒。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虽然相

差一味药,后者半夏辛开散痞为主药.因此,功用与主治也有很
大差异,名黄连汤.[伤寒论]
  18.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
苓,蒸饼糊丸。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不欲饮
童,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者,名枳实消
痞丸。[兰室秘藏]
  19。本方去大枣;治心经实热,心下痞满,身重发热,干
呕,腹中雷鸣等,名泻心汤。[三因方]
  .20.本方去大枣,加桂心二两。治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
下痞坚,名删繁半夏泻心汤。

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149、
157、158)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舆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
    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半夏半升.洗  黄芩  乾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须大
    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词解]
    (1)蒸蒸而振:蒸蒸,形容发热较甚,里热向外蒸腾之貌。振,为周身振栗颤抖。
    (2)须……第二法:此十二字<注解伤寒论)无。
    [提要]  辨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法。
    [释义]  本条阐述丫误下少阳形成的柴胡、陷胸及泻心汤证的三种不同转归与证
    治。
    其一,为柴胡证仍在。伤寒表证,经五六日,见呕而发热之少阳主证,而无恶寒头
  痛等表证,据101条“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言,可见太阳表邪已传人
  少阳,故曰柴胡证俱,当以柴胡汤和解其邪,而反误用攻下,所幸正气较强,病未因误
  下致变,柴胡证仍在,故仍以小柴胡汤和之,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抗邪,于是振寒颤
  栗,蒸蒸发热汗出,即后世所称之战汗而病解。其二,变为大陷胸汤证。若其人素有水
  饮内停,少阳病误下后,可致邪热内陷,与水饮结于胸膈,则成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
  证,当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以夺其实。其三,成为半夏泻心汤证。若其人内无痰水实
  邪,误下后,可损伤脾胃之气,且邪陷入里,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
  塞,形成心下痞,按之濡软不痛的痞证。本条叙证较简,仅提及满而不痛,参<金匮要
  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半夏泻心汤主之。”说明本证当有
  呕吐与肠鸣。又据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条文记载均有下利,推之本证亦可有下
  利。治当与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复其脾胃升降,令胃和而痞消。
    本条少阳病误下虽同,但变证则有柴胡、陷胸、痞证之异,其缘由正如章虚谷所
  云:“以人有强弱,邪有重轻”之故。三者各有特征,临证当须明辨,柴胡证乃邪陷少
  阳,致胆火上炎,枢机不利,病位以胸胁为主,证见呕而发热,胸胁苦满为著;大结胸
  证则因水热互结于胸胁心下,证以心下满而硬痛为特征;半夏泻心汤证则因寒热错杂于
  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所致,系无形之邪气壅滞,故以心下“但满而不痛”为特征。误下
  少阳,因涉及胸胁心下,文中提及柴胡、结胸、痞证,此仲景示人据证而辨,圆机活法
  之奥义,其变证非只此三种,绝不可以此而印定眼目。
    [选注]
    方有执:若心下满以下二节,乃复言其变,以出其治,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
  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伤
  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柯韵伯:呕而发热者,小柴胡症也。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若有下症,亦宜
.  大柴胡。而以他药下之,误矣。误下后有二症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
  全发阴,故误下之变,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条本为半夏泻
  心而发,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与痞,未及他症。((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二.泻心汤

证))
    尤在泾:结胸及痞,不特太阳误下有之,即少阳误下亦有之,柴胡汤证具者,少阳
呕而发热及脉弦口苦等证具在也,是宜和解而反下之,于法于逆,若柴胡证仍在者,复
与柴胡汤,和之即愈,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也。蒸蒸而振者,气内作而与邪争胜,则发
热汗出而邪解也。若无柴胡证,而心下满而硬痛者,则为结胸;其满而不痛者,则为
痞。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结胸宜大陷胸汤,痞宜半夏泻心汤,各因其证而施治也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
  钱天来:他药者,即承气之类,非有别药也……若误下之后,无他变证,若柴胡证
仍在者,当复以前对证之柴胡汤,必身体蒸蒸而振。蒸蒸,身热汗欲出之状也。振者,
振振然摇动之貌,即寒战也。言肤体蒸蒸然,却发热汗出而邪气解矣。其所以战而后汗
者,以下后正气已虚,难于胜邪,故必战而后汗也。如此,则虽有从前他药误下之失,
已幸而不为变逆矣。若误下之后,柴胡证不仍在者,则邪气必乘虚陷入矣,邪陷而心下
满,按之硬痛者,此为热入之结胸也,以大陷胸汤主之。若但满而按之不痛,其非硬结
可知,已属气痞……宜半夏泻心汤。(<伤寒溯源集。太阳中篇))
  唐容川:柴胡是透膈膜而外达腠理;陷胸是攻膈膜而下通大肠;泻心等汤,则只和
膈膜以运行之,皆主膈膜间病,而有内外虚实之分。((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太阳病脉证
下))
    [评述]  尤氏与钱氏对少阳病误下致变的机理、证治及战汗邪解的病状、机理阐发
十分明晰,平允可从。唐氏明方剂的功效,以助各证病机的理解。柯氏以痛与不痛辨结
胸与痞证,深得要领。但认为误下之变,  “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
则不恰当。方氏认为误下后以变证之重轻,别结胸与痞证,亦属不妥,因结胸与痞,虽
均为邪陷,结胸有痰水实邪与之相结,病位在胸胁心下,按之硬满而痛;痞证则为无形
之邪陷,内无痰水实邪,乃气痞耳,虚痞耳,是心下满而濡软,不硬不痛为其特征,是
为辨证之眼目。以变证之重轻,病位之半表、半里说明结胸与痞证的形成,于理难从。
    [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  半夏泻心汤方。
    [方义]  本证因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所致,证以呕吐为主,故方以半夏
为君,并以之为名,其性辛滑走散,和胃而降逆气,止烦呕,合干姜之辛温,能温中散
寒,消痞结。又用芩连之苦寒泄降,清热和胃;佐以参、枣、草之甘温补中,助脾胃运
化以复其升降之职,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甘温,故能双解寒热之邪,令脾胃
功能复常,共奏和胃降逆之功。
    本方既须泻心下之邪,又要扶脾胃之气,故辛、苦、甘温合用,是为和剂,方后云
去滓再煎者,为其特殊的煎服法,意在使药性纯和,并停留胃中,利于和解。
    [方论选]
    成无己: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
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注解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柯韵伯:盖泻心汤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
症,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

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
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痛本于心火内
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助半夏之辛,黄芩助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
参、甘、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
总论))
    尤在泾: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
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
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益气,而助其药
之能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太阳救逆法第四))
    [点评]  诸家对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温补中之意,阐释义明可从。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司,心下满而不痛之痞证。(<伤寒论)
149条)
    2)<金匮要略)用本方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见(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千金方)心虚实门用本方治老少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
冷痢门载泻心汤去大枣,加瓜蒌根、桔皮治卒大下利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2)<类聚方广义)用治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饮食汤药后,下腹部
每漉漉有声而转泄者;症瘕、积聚,痛浸心胸、心下痞硬、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者。
    3)(三因方)心实热门用治心实热,心下痞满,身黄发热,干呕不安,腹中雷鸣,溺溲不
利,水谷不化,欲吐不吐,烦闷喘息。
    (3)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  凡因寒热错杂于中,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升降失司,证见心下痞闷,按
之濡软不痛,呕吐,肠鸣、下利,食欲不振者均可应用本方或加减治疗。现代报道本方主要
用于治疗很多消化系疾病,并非拘于心下痞一证,凡属中焦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者,均可应
用。较多地用于治疗胃炎(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
胃炎、疣状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窦部溃疡、胃角部溃疡、
胃大弯溃疡、胃小弯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消化系溃疡大出血、贲门痉挛、急性肠炎、痢疾、
泄泻、慢性结肠炎、小儿暑泻、小儿消化不良、胃下垂、便秘、胃扭转、胆囊炎、消化道肿瘤
(胰头肿瘤、贲门癌、食道中段癌术后综合征)、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异
常,胃粘膜脱垂、多涎症、假性胰腺囊肿等。
    ①胃炎、十二指肠炎柴氏报道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72例,并
与西药痢特灵治疗40例进行对照,患者多见胃脘痛、胃脘堵闷、嗳气、纳食差、大便异常及
舌象变化的主要表现,结果半夏泻心汤组总有效率93%,痢特灵组总有效率68%,半夏泻
心汤组的疗效明显高于痢特灵组,P值<0.05,有显著差异。认为本方不仅能治疗脾胃虚
弱、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痞证,而且对胃肠疾病而致功能失调,寒热错杂之证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国外报道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高达90.5%,;柴氏报道324例
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达71.3%,如此高的检出率,说明幽门螺旋杆菌参与胃

炎的发病过程,为致病因素之一,另外,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对慢性胃炎的复发也是一个
重要因素。因此,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明显降低胃炎的复发率。体外抑菌试验证实黄
连、黄芩、干姜、党参、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这些药物还可
以消除胃肠及肝、胆等的慢性炎症,并能拮抗炎性反应物质所致的变态反应和攻击因子,
有利于炎症的消失[32J,从而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改善症状,减轻胃粘膜炎症,对幽
门螺旋杆菌感染有较好的清除作用[333。李氏报道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263例,临
床表现为胃脘部痞闷胀痛,食欲减少,恶心呕吐,嗳气吐酸,长期反复发作。治以半夏泻心
汤为基本方,呕吐甚,加吴萸、代赭石;痛甚加砂仁、九香虫;嗳气吐酸者,加龙骨、牡蛎,腹
胀纳差者加山楂、神曲。每日1剂,6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禁食生冷及对胃肠道有刺激
性的食物。结果显效181例,占69%;有效63例,占24%;无效19例,占7%,总有效率
93%。疗程最短者为10天,32例,11—30天者157例,1月以上者74例L3“。宋氏报道用
本方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毛氏用治疣状胃炎L36j,均取得明显疗效,王氏用本方
加减治疗胃窦炎60例,服药最少者15剂,最多者36剂,一般服药21剂临床症状消失,经
治疗痊愈35例,好转23例,胃粘膜脱垂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6%,均取得满意效
果。
    ②上消化道出血。多种消化道疾病均可以出现消化系出血,或呕血,或便血,若证见
胃脘隐痛作胀,呕吐,口干,口苦,苔黄腻等寒热错杂,脾胃不和者,亦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治疗,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如张氏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4例,其中有慢
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贲门粘膜糜烂并浅表性胃炎、胃癌等所导致的吐血、便血,用本
方加大黄、白及、三七(粉、冲服),气虚者,加黄芪、加重人参用量;腹痛者,加延胡索、九香
虫;水煎取汁300ml,待温后频服,6天为1疗程。配合对症治疗,如纠正休克,血红蛋白<
60g/L者给予输血、输液等。结果痊愈22例,无效2例(1例胃溃疡穿孔,1例胃癌转手术
治疗)。服药1个疗程大便转黄,大便隐血转阴20例,服药2个疗程大便转黄,大便隐血
转阴22例,总有效率92%。
    ③消化系溃疡、幽门梗阻、贲门痉挛。这些疾病临床常见胃脘痞闷,胀满不适,嗳气返
酸、恶心呕吐、或大便不调,甚至呕血、便血等表现,寒热挟杂,中焦升降失调,用本方或加
味治疗,每能收到满意疗效。如徐氏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158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61例,占38。7%,胃小弯溃疡13例,占8.2%,复合性溃疡9例,占5.7%,余为各种
胃炎等。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以本方加川楝、玄胡、丹参为基本方,寒热错杂型,投基本方
治疗;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附、白芍;肝胃郁热型,基本方减干姜之量,黄连用至
9g,吴萸2g;脾胃虚寒型,基本方去黄芩,加大干姜用量,增入香附、高良姜。此外,反酸加
乌贼骨、瓦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冬,大便色如柏油样加白及、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
姜。1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结果近期治愈87例,占55.1%,显效39例,占
24.6%,好转22例,占13.0%,无效10例,占6.4%,总有效率为93.6%(383。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溃疡病科研协作组报道,对280例溃疡病按中医辨证分
型治疗,其中属寒热错杂14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半夏泻心汤分型治疗平均治疗日
为39.6天,与对照组51.1天比较P<0.05[393。刘氏报道用本方加旋覆花、代赭石为基
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41例,总有效率90.2%HOJ。林氏报道用本方加生大黄为基本
方,再辨证加减,治疗幽门梗阻41例,总有效率达85.37%[413,疗效均较满意。

    ④肠炎、痢疾、泄泻或便秘。如邹氏等报道用加味四君半夏泻心合方(党参、黄连、黄
芩、白术、茯苓、干姜、扁豆、芡实、生甘草、半夏、大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141例,证见湿热挟杂。若湿热重加二花、败酱草、白头翁;寒重加制附片、吴茱萸;腹痛加
白芍、玄胡;腹胀甚加木香;挟食滞加焦三仙;里急后重加枳壳、槟榔;脓血便加三七粉(冲
服)、仙鹤草。15剂为1疗程,可服1—3疗程。结果治愈100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总
有效率为96.4%。任氏报道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寒热夹杂泄泻90例,总有效率
94.4%。提示本方有泄热、温中、降逆止呕、补中益气,调节胃肠机能等作用。林氏用
本方加石菖蒲、地榆、白芍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李氏用本方加葛根、茯苓、车前子治
疗小儿消化不良顽固性的呕吐、泄泻,均获良效。
    ⑤其他消化系疾患。近十年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食道癌、胰头肿瘤、胆囊癌致肝
转移、贲门癌个案报道,均取得满意疗效。近几年有报道用半夏泻心汤配合化疗,
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的报道。如张氏等用半夏泻心汤配合化疗,治疗老年人食管癌25
例,结果可见病变或转移灶缩小,全部病人均有轻度纳差、乏力,但无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
减少反应,化疗顺利。赵氏等报道,食道癌的联合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化疗
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胃肠道功能紊乱,和抑制骨髓造血机能两方面,临床表现为恶心、
纳差、脘闷、腹泻、周围血象降低,体质下降等,大部分符合半夏泻心汤证,故而用本方在化
疗开始时便同时服用,每日1剂,分二次温服,连服7周。胃脘痞满较重,厌油,舌质红,苔
黄厚腻者,去干姜,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醒脾健胃;大便稀薄,日行两次以上者,加炒
山药、焦白术、焦三仙以健脾燥湿;wBC≤3.5×10,/L,RBC<3。00×1012/L,出现乏力嗜
卧者,加黄芪40g,以益气养血;口咽干燥、舌红苔黄燥者,去干姜,加生地、石斛,以养阴润
燥。结果26例患者,25例顺利完成一个疗程化疗,疗程完成率96%,高于文献报道的单
纯化疗组之化疗完成率50%一70%。控制胃肠道反应:仅见轻度恶心,极少出现呕吐症
状。缓解骨髓抑制:化疗期间Hb≥90g/L,RBC)3.00×1012/L,WBC≥3.0×10。/L。根
据“食管癌药物治疗疗效标准”,26例患者经一个疗程的治疗,部分缓解达100%,完全缓
解19例,达73%。经一年随访,26例患者仅1例死亡,其余25例均能进食半流汁以上饮
食,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单纯化疗者。从而认为本方对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明显,疗效满
意。
    李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慢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异常,获得较好疗效。用本方加苍术、
白术、茯苓、茵陈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口苦咽干,尿黄、苔黄腻加山栀、车前草;纳呆腹胀,
加川朴、鸡内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腰膝酸软加生地、枸杞子、麦冬;胁肋疼痛加延胡索、
制香附。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所治的81例患者中痊愈(3
个月内谷丙转氨酶复常,临床症状消失)46例;好转(谷丙转氨酶下降超过30%,临床症状
改善)19例;无效16例。
    总之,属于寒热错杂,虚实互呈的很多消化系疾病,具有半夏泻心汤证表现者,用本方
及其加减治疗,可获良效。
    2)泌尿系统  近几年有报道将本方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因这些病患
虽病位在肾,但就临床证候而言,湿浊弥漫,寒热错杂于中,中焦升降失常,常出现心下痞
闷,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不调。本方能寒热并调,复其中焦升降,清热化痰,降逆和
胃,故可用其加味治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刘氏报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生大黄

9g(后下)。每日工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另用大黄附子汤加味高位保留灌肠,治疗1
例慢性肾炎尿毒症,取得良效。肖氏亦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壳、泽泻治疗1例肾病
综合征患者,病程5年,尿蛋白常为(+一++),近半月颜面及下肢浮肿加重,阵发性恶心
欲吐,头晕,上腹痞满,胃纳锐减,尿少而黄,苔薄黄稍腻,脉细数。证属寒热错杂中焦,升
降失调。故以上方寒温并调,升清降浊,5剂后,小便增多,呕恶消失,症状明显改善。再
续服10剂,上腹痞满消失,能进食2两左右,浮肿消退,尿蛋白(±一+),获效满意。笔者
又以本方加附片、酒大黄、枳壳治疗1例肾功能衰竭,仅服药4剂,便使尿量从300ral/Et
增至600ral/El,尿蛋白由++++转为+++;上方再续服5剂,上腹痞塞消失;上方增
损续服20剂,尿量增至llOOml,尿蛋白(+),肌酐由原1084.9t-tmol/L降至12/~mol/L,浮
肿明显消退,每日能进约3两米饭,病情转危为安的佳效。此外,还有报道,用治尿路
感染、肾炎尿毒症尿素性肠炎获得疗效。
    3)循环系统  凡属寒热错杂,心下满闷,恶心欲呕,或呕吐痰涎,食少腹胀,心悸胸
闷,或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可用本方或其加减治疗取效。据报道属此证候之心悸、胸
痹、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律失常,均可用本方治疗。如肖氏报道用
本方加炒枳壳、苏梗、栝蒌皮、生姜治疗一例胸痹属湿热互结,证见胸闷痛,气短、胃脘痞
满,遇冷胃脘痛,头重如裹,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电图检查S-T段下降,服15剂而诸
症消失。黄氏用本方加焦栀子、神曲、茯苓、草豆蔻治1例心下动悸不宁,又兼脘痞隐
痛,恶心欲呕,头晕、口苦,嗳气食臭,饮食减少,二便尚调,苔薄腻,脉弦细滑,续进4剂而
愈。肖氏治风心病心衰,心房纤颤,用本方加瓜蒌壳、蒲黄、枳实、泽泻、前仁,服40剂
后,取得满意疗效。
    4)妇科  由于湿热或痰热内阻,致胸脘痞闷,恶心呕吐,或肠鸣腹泻,寒热夹杂,脾胃
不和,升降失司者,均可用本方或加减治疗。较多地用于妊娠恶阻的治疗,如徐氏报道治
疗25例妊娠恶阻,用半夏泻心汤,火盛者,重用芩连;痰涎多者,重用姜、夏;脾不虚者,减
去党参;剧吐伤阴者,党参改为沙参。结果痊愈工9例(其中服药3剂治愈者13例),有效
6剂,总有效率100%。汪氏报导用本方加味,治疗子烦、子嗽、妊娠泄泻、恶阻、妊娠呃
逆,均取得良效。此外,对行经VI糜、不孕症、经闭、带下等证,用本方加味获效。
    5)其他  据报道半夏泻心汤还可用治呼吸系统的痰热喘咳、慢性支气管炎;神经系
统的失眠、头痛、梅核气;生殖系统的阳痿、早泄、遗精;五官科的过敏性鼻炎、口舌生疮、美
尼尔氏综合征、顽固性啮齿;外科的手术后顽固性呕吐,眼科术后呕吐;皮肤科的湿疹、带
状疱疹。此外,亦有报道用本方治疗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肝血卟啉症、小舞蹈症、午时腋汗
等,均获疗效。
    6)半夏泻心汤的汤剂及散剂疗效探讨。巴氏报道将半夏泻心汤制为汤剂、散剂,与
常规应用西药组对照观察治疗急性热证胃痛的疗效,汤剂为本方煎制成200ml药液(相当
于生药48g),1次顿服;散剂为本方研末,6g,温开水调成糊状,吞服;西药对照组常规使用
654.2、颠茄合剂、普鲁苯辛、阿托品或西米替丁等药物。将114例急性热证胃痛患者随机
分为3组,治疗A组37例用半夏泻心汤剂治疗,总有效率为75.68%;治疗B组35例用
半夏泻心方散剂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42例用常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
73.81%,经统计学处理,三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药组无西药对照组普
遍存在的口干、心悸、皮肤干燥、潮红等不良反应。在给药方法上,半夏泻心方散剂这种口

服形式,一方面能及时给药,适应临床急症的需要,另一方面用量仅相当于汤剂用量的八
分之一,节约了药材,从临床观察看,这种给药剂量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本方
散剂具有给药简便、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充分显示了散剂的优越性L5”。
    (4)医案选录
    1)胃粘膜脱垂症。韩某,男,46岁。因胃脘部非节律性疼痛,伴烧灼感,嗳气,恶心
呕吐反复发作1年,服“胃仙一U、胃必治”等药效不显。于1991年9月12 Et初诊:面色无
华,舌尖赤,舌苔薄黄,脉弦数。X线钡餐检查显示:胃蠕动增加,胃窦部粘膜粗乱,增粗的
胃粘膜皱襞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球部呈“香蕈状”变形。西医诊断:胃窦炎、
胃粘膜脱垂。中医诊断:胃脘痛(寒热错杂型)。以寒热并调,辛开苦降为法。半夏泻心汤
加味:姜半夏12g,黄连9g,黄芩12g,干姜6g,党参18g,炙甘草6g,大枣3枚,苏叶6g,佛
手9g,厚朴12g,煅瓦楞15g。服药6剂,胃脘痛减轻,上腹部灼热感,嗳气,恶心呕吐缓解。
守方继服12剂,上述症状消除。共服药34剂,于1991年10月16 日再复诊:面色红润,
舌淡赤,舌苔薄白,脉沉弦。复查X线钡餐:胃张力、蠕动正常,胃窦部粘膜增粗,无粘膜
皱襞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形态正常。停药后随访半年,未复发。按: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
并调,辛开苦降,调节胃肠运动的功效。用于本症具有缓解痉挛,解除梗阻,促进局部粘膜
炎症吸收的作用。笔者以本方加减用于继发性胃粘膜脱垂症,收效甚佳;对于原发性胃粘
膜脱垂症,疗效欠满意,有待进一步探讨。(<河南中医>1994;14(5):279)
    按:胃粘膜脱垂症,是较难治疗的疾病,本例胃粘膜脱垂较为严重,证属寒热错杂,
故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调,加苏叶之芳香开胃,佛手、川朴、瓦楞之行气制酸,使中焦升降
复常,则胃气得降,脾胃之气健旺,脱垂之胃粘膜复常,诸症得除,故收良效。
    2)小儿寒热夹杂泄泻。李某,女,80天。1994年9月8 Et初诊。患儿生后50天
开始腹泻,为黄绿色稀水便,  日十余次,有粘液,伴有不消化奶办,无脓血,经多家医
院治疗,用药不详,效果均不佳。查体:无脱水貌,舌淡、苔白薄,指纹紫,腹微胀,
大便常规:脂肪球+,脓球个别。中医诊断:泄泻(寒热夹杂型),处方:半夏泻心汤
加减,半夏曲6g,太子参、六曲、麦芽各9g,黄连、干姜、甘草各3g,黄芩4.5g,大
枣3枚。2剂水煎频服,上药用完后,大便每日减少到5次,奶办消失,精神食纳好
转,伴有轻咳,喉中痰鸣,处方同上,加陈皮、茯苓各9g,2剂后,大便日1—2次,
糊状便,精神、食纳正常,粪常规正常,喉中痰鸣消失,病告痊愈。按:本方是小柴胡
汤去柴胡,加黄连、干姜而成,有化湿热,和肠胃的作用。方中黄芩、黄连能泄肠胃热
结;干姜能温中止利;半夏降逆止呕;党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使寒热并调,肠胃
得和,升降复常,肠胃机能自复,下利可止。(<陕西中医)1996;17(8):344)
    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黄某,男,32岁,工人,1987年10月11日初诊。上腹胀
痛6天,黑便4天,入院前3天因解黑大便8次(半日内),经急诊室抢救(静脉用甲
氰咪呱、止血敏、止血芳酸)3日后血止回家,行至途中,突然晕倒。入院时面色苍
白,头昏,心慌,上腹作胀,  口苦、口干、口臭、舌质淡,苔黄腻,脉虚数。血压
10。4/7.6kPa、心率112次/min、律齐、肠鸣音活跃,血红蛋白42.5g/L。辨证属胃炽
热,迫血妄行,兼有气随血脱之象。治拟清热泄火,降逆和中,佐以益气固脱。半夏泻
心汤化裁:半夏、炙甘草各6g,人参(另煎)、大黄各12g,黄芩、黄芪各lOg,白及
15g,三七粉(冲服)、黄连各5g。水煎待凉频服。输血400ml,辅以静脉输液补充血容

量及能量合剂。4 日后大便转黄,半个月后纤维胃镜检查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
期”。服药18剂后改为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善后。党参、茯苓、炒麦芽、熟地黄各
12g,黄芪15g,白术、当归、陈皮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乌贼骨20g,每日1剂
水煎服。守方1个月,恢复良好。按:本例急性大量失血后兼见气血亏虚,气随血脱之

象。此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必当急固,半夏泻心汤中的人参、炙甘草起到益
气摄血的作用。况且此类出血多由慢性长期病变而成,  “久病身虚”其病理特点乃本虚
标实。半夏泻心汤加味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降逆和中、补泻兼施,即符合“阳明之气
以下为顺”、“六腑以通为用”的生理特点,又与此类出血虚实错杂的病理特点相吻合。
方中三七粉、白及与大黄合用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本方煎汤待凉频服,使药液直
接作用于创面止血效果更佳。止血以后,尤需针对病情,治其根本,及饮食调养,以绝
血证之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3):26)
  4)关格(慢性肾炎尿毒症)  冯某,女,42岁,教师,1985年4月12 Et入院,
住院号85079。患慢性肾炎15年,时轻时重,多方医治无效。近来因过度劳累出现小
便不利,双下肢浮肿,恶心呕吐,  口干口苦,大便时干时溏,周身皮肤干燥瘙痒,阴道
出血淋漓不尽,舌质淡,苔厚微黄,脉细数。查BPl8.7/9.3kPa,P100次/min,
Hb40g/L,尿蛋白定性(++),c02.CP 10mmol/L,BUN 26.78mmol/L,血肌酐
707t~mol/L,24h尿蛋白定量2.7g。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期。中医诊断为关格。
证属湿浊弥漫,脾胃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治当调和脾胃,泻浊活血解毒。选半夏泻心
汤加味:半夏、黄芩各10g,黄连、干姜各6g,党参15g,大枣5枚,甘草5g,生大黄
9g(后下)。每日 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另用大黄附子汤加味(生大黄、黄芪、
丹参各30g,附片10g,红花20g。加水800ml,煎至300m1)高位保留灌肠,每日 1次。
4天后恶心呕吐消失,大、小便通利,出血减少。遂改为单用内服方,20天后诸症消
失,复查Hb 85g/L,尿蛋白定性(一),C02。CP 22mmol/L,BUN 5.89mmol/L,肾功
能明显改善,病情稳定而出院。出院后仍继续服用上方,巩固治疗半年追访,病情一直
保持稳定状态,未再复发。按:慢性肾炎尿毒症期多为湿浊为患,而湿浊最易阻滞气
机,影响脾胃之升降和三焦的水液代谢功能,使湿浊进一步潴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辨治时必须抓住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湿浊弥漫、气化
失司、脾胃升降失常这一关键而遣方用药。俾脾胃得调,湿浊得除,气机升降正常,则
肾功能得以明显改善。(<国医论坛)1994;(4):10)
    5)经闭。杨某,20岁,1989年5月28 日初诊。患者去年中学毕业,在家日无事
事,素性沉默,喜静而多忧思,常失眠多梦,近半年月经未至(初潮年龄14岁),近日
自觉四肢倦怠沉重,贪睡,不思饮食,伴全身烦热,动则心悸,胃脘部灼热,大便秘
结。舌苔黄厚腻,脉滑数。证属肠胃湿热,治当清热燥湿,泻热通便。方用半夏泻心汤
加味,处方:半夏、川厚朴、黄芩各10g,黄连5g,党参15g,大黄(后下)、甘草各
6g,芒硝(冲)3g。2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后大便已软,胃脘部灼热消失,食量增
加,夜梦亦少。药已中病,上方去芒硝、大黄再进2剂。月经来潮,量少色淡,四肢仍
感倦怠,动则心悸,切脉细弱。此乃平素忧思过度,阴血暗耗,血海空虚所致。治宜补
肝益肾养血。处方:当归12g,熟地、淮山药、茯苓、鸡血藤、丹参、何首乌各15g,
石菖蒲、石斛各10g。为巩固疗效,嘱患者于每月经行前服上方5剂,连续3个月。后

追访月经已如期而至。按:本病例平素忧思过度,胃气不和,而致经闭。(素问病机气
宜保命集)中说:“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半夏泻心汤虽重在调理胃肠,然
芩连又为清泻心经之热的要药,故投之则心火平,经血通,继以补肝益肾养血而善后
(<新中医>1992;24(1):45)
    [按语]  见甘草泻心汤证158条。
    [现代研究]
    (1)对胃溃疡的防治作用。据王氏、刘氏的研究表明甘草、人参、干姜、半
夏、黄连均有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李氏通过胃溃疡面积、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胃蛋
白酶活性等指标,观察了本方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
对大鼠醋酸型胃溃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对幽门结扎型有预防作用,但对胃液量、胃
酸、胃蛋白酶等指标作用不显著,只提示了一定趋势,尚难确认有无抑制攻击因子的作
用,不过可以推测其对防御因子有强化作用。对幽门结扎型可能是促进粘膜和粘液屏
障,防止或减轻对溃疡的发生。对醋酸型可能是排除和加强粘膜和粘液屏障,防止溃疡
加重外,主要是促进粘膜的修复与再生,从而加速溃疡愈合。
    (2)抗缺氧作用。李氏报道,本方的水醇法提取液,每lOg体重动物给药200mg,
经多种动物模型试验,均有明显的抗缺氧作用。有对抗常压下小鼠整体缺氧的作用、抗
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小鼠心肌缺氧作用、抗氰化钾中毒致小鼠细胞缺氧作用、抗亚硝酸钠
中毒致小鼠缺氧的作用、抗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致小鼠脑缺氧的作用。周氏的实验亦
表明小鼠对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氰化钾、结扎小鼠两侧颈总动脉所致的缺氧,.有
明显的拮抗作用,可使急性缺氧的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同时,还提示该方可减少动
物整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和组织细胞内耐缺氧的能力,以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
受力和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产生明显的抗缺氧作用,使急性缺氧的动物存活时间
显著延长。
    (3)本方药物配伍对酶抑制活性的影响。日人大本太一等利用酶的活性为指标,探
讨本方各味生药的配伍效果。结果表明,本方的抑制活性,来自黄芩、甘草。大枣对这
些生药的抑制活性呈拮抗作用,人参呈相乘作用,黄连与抑制活性强的黄芩、甘草组
合,抑制活性降低,与黄芩组合,抑制活性上升。
    (4)关于心下痞实质的探讨。孙氏对75例心下痞病人进行了胃镜分析,除1例正
常、1例胃癌外,余73例均为胃炎。由此推论,心下痞多为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浅
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
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
    (5)心下痞硬与相关症状的研究。日人士佐宽顺等随机选取门诊患者136例,空腹
拍X线平片,拍后立即腹诊,检查心下痞硬、胸胁苦满、脐旁压痛、腹部振水音、下
肢浮肿等症。从而辨别心下痞硬与消化系统症状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6)心下痞硬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曰人土佐宽顺等对11名患者于禁食3小时
进行抽血,并立即进行腹诊。结果表明,心下痞硬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
高,由此认为,心下痞硬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功能相关。
    (7)对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日本江田昭英观察到,该方诸药对Ⅳ型变态反应所致
的动物接触性皮炎和足垫反应均呈抑制或抑制倾向。还发现并不作用于Ⅳ型变态反应的

诱导期,而是抑制效应期中淋巴因子的游离及其所致的炎症,特别是对后者,有强烈的
抑制作用。
    (8)灭菌作用  柴氏应用本方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黄芩、干
姜、党参、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
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部疾患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