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姜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柴胡桂姜汤
(辛散苦泄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主治】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瘧寒多微有热,显然阴阳无争,营卫俱病,故和阳即当和阴。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和之得其当,故一剂便效(《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张石顽:此证虽与牝瘧相类,以方药论之则殊。牝瘧邪伏少阴气分,而此邪伏少阳营血之分。夫邪气入营,既外出之势,而营中之邪,亦不出与阳争。所以寒少热多,或但寒无热也。小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瘧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张氏医通》)。
近代何廉臣:此治深秋正瘧,寒重热轻,肢冷胁痛,头痛恶风,口干无汗。舌苔白滑,脉左弦紧,或右弦迟。此由夏伤微暑,深伏阴分,至深秋新感冷风,重伤卫阳,发为痎疟。法当温和其阳,微和其阴。故阳分君以柴胡,和解少阳之正疟;阴分君以花粉,急救阳明之清津;臣以桂枝和太阳之阳,即以干姜宣太阴之阴;黄芩清少阳之阳,即以牡蛎和厥阴之阴;佐以甘草,和药调中(《温热病方汇选》)。
清王晋三:夏月暑邪,先伤在内之伏阴,至秋复感凉风,更伤卫阳,其瘧多微有热,显然阴阳无争,故疟邪从卫气行阴二十五度,内无捍格之状,是营卫俱病矣。故和其阳即当和其阴,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天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而分两独重柴胡者,以正疟不离少阳也;阴药独重于花粉者,阴亏之疟以救液为急务也,和之得其当,故一剂如神(《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验证】
例一  张礼耕治寒疟案
王某,1944年5月16日初诊,寒多热少,隔日而发。吐痰甚少,口苦胸闷心悸、腹泻、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弦细。此为寒疟,宜柴胡桂姜汤加味。
柴胡10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黄芩10克  瓜蒌根12克  甘草10克  煅牡蛎30克  草果12克  槟榔10克  青陈皮各10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常山6克
5月21日二诊,服前方2剂,寒热已净,吐白涎甚多,心悸,梦多,舌白,脉浮缓。是血不足而心阳衰弱。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5月31日三诊,病邪已去,惟体虚贫血,脉细弱,舌淡白,其余眠食尚佳,可与归脾汤调理之。
例二  陈津生治窦性心动过速案(选自《内蒙古中医药》1989.2)
康某某,男,20岁,工人。谓半年来胸闷、心悸,甚则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即身冷寒战,至子时以后汗出身热而寒解,昼日无寒热,伴脘痞,纳呆,口干等症。观其形瘦,颧红,唇燥。舌红,舌体略胖,苔薄白,脉弦细疾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处方:
柴胡25克  桂枝10克  天花粉15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龙骨、牡蛎各25克  五味子12克  炙甘草10克  3剂。
二诊:夜间寒热已止,胸闷心悸大减,纳增,脉转和缓,上方用量减半,继服3剂而愈。
【按语】
《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盖夏月伤暑,深伏阴分,至深秋复被冷风,抑遏卫阳,发为正疟,寒多热微,或但寒不热。方以柴胡、桂枝为君,散卫分之表寒;黄芩、牡蛎为臣,清在里之伏热;佐干姜温太阴脾阳,花粉滋阳明胃液;甘草为使,和内外而调阴阳。主从标本,条理井然,此经方之范例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