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四逆散
(和解表里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方论选萃】
清张石顽:凡病各有真假,真者易见,假者难辨,差之毫厘,迥乎冰炭。试以伤寒之厥逆辨之,其始病便见者,为直中寒厥,五六日热除,而见者为传经热厥,寒厥真而热厥假也。热厥之治,惟四逆散得之。细推其邪,从阳入阴,必由少阳而达,亦无不由太阴,竟入少阴之理,故首推柴胡为来路之引经,亦籍以为去路之向导;用枳实者,扫除中道,以修整正气复回之路也。夫阴为阳扰,阳被阴埋,舍和别无良法。故又需芍药以和其营,甘草以和其胃,胃气和而真阳敷布,假证愈而厥逆自除(《张氏医通》)。
清王旭高: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麦里,则两方如一方也。盖彼用黄芩泻肺热,恐金胜木也;此用枳实泄脾实,恐土胜水也。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肝阴,恐少阴之邪传入于厥阴也。而枢机为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矣(《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邵步青:热邪伤阴,以芍药、甘草和其阴;热邪结阴,以枳实泄其阴;阳邪伤阴,阴不接阳,以柴胡和其枢纽之阳。此伏邪内陷,热深厥深之治,乃良方也(《四时病机》)。
清唐容川: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逆,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扰,非王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土中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方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血证论》)。
清章楠:《素问》云:伤寒五日,少阴受之。言邪由阳经入阴者,邪入日深,则阳郁日甚,不能循环四肢,则阴阳经脉不相交接而厥逆矣。四肢禀气于脾胃者也,故以柴胡升少阳之清,枳实降阳阴之浊,芍药、甘草调和肝脾。升降既顺,阳气即伸,邪亦透发,自当再清其邪。此方乃先治其厥也,是故方后有加减法(《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近代范文虎:此方系伤寒少阴方,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方后有泄利下重加薤白等记载。本方枳实能宣通胃气,芍药疏泄经络,柴胡启郁,甘草调中,四味已具升降通调之妙用,再加薤白通阳,俾中焦气机宣通,阳气外达,则泄利下重自愈。《伤寒来苏集》云:“古今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此言实得经旨。
近代程门雪:《伤寒论》少阴篇之四逆散,据其方药,非少阴证主治,应列于厥阴篇内,方始切合……其所主治之“四逆”,既非亡阳,亦非热深厥深,应是邪热郁结不舒。虽症见手足逆冷,脉沉细紧,不得谓之阴证。其辩证关键,应是大便硬,或泄利下重;其次是身无汗或但头汗出。所谓“阳气一郁,不但阳证似阴,阳脉亦似阴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丁甘仁治湿温案(选自《思补山房医案》)。
徐某某,女。伏温挟湿,陷入厥阴。神志昏糊,牙关紧闭,四肢逆冷,唇燥而焦,胸闷呕吐,饮食不进。湿热酿成浊痰,互阻中焦,胃失降和。脉沉细而数。苔灰黄。况素体阴亏,肝火内炽,更兼怀孕,颇虑殒胎,危笃之证也。仿经旨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意。拟四逆散加减,冀陷入之邪,从阳明而解为幸!
银柴胡3克  炙远志3克  炙姜蚕9克  仙半夏15克  九节菖蒲2.4克  净蝉衣2.1克  枳实炭2.4克  炒竹茹15克  嫩钩钩9克  清水豆卷6克  广郁金15克  薄荷叶2.4克  淡竹沥30克  姜汁3.4滴(冲服)
二诊  昨进四逆散加减,神志渐清,呕吐亦止。虽属佳兆,无如牙关拘紧,齿垢无津,里热口干,胸闷气粗。按脉沉细而数。良由阴液已伤,津无上承,陷入之温邪,未能透达,痰热胶阻肺络,肺失输布之权。况怀麟七月,胎气亦伤,虽见小效,尚不足恃也。今拟生津达邪,清神涤痰。未识能得转危为安乎!
霍石斛9克  炙远志3克  川贝母6克  清竹油30克  清水豆卷9克  鲜石菖蒲2.4克  瓜蒌皮6克  嫩钩钩6克  黑山栀15克  鲜竹茹6克枳实2.1克合炒  鲜枇杷叶3张
三诊  神志渐清,呕吐渐止,牙关拘急亦舒。齿垢无津,咳呛咯痰不爽,里热头眩。按脉濡滑而数。是阴液已伤,津少上承,陷入之邪,有暗泄之机;厥阳升腾,痰热胶阻肺俞,肺失输布。怀麟七月,今太阴肺经司胎,胎热乘肺,肺气愈形窒塞。虽逾险岭,未涉坦途。再宜生津达邪,清神涤痰。冀望精胜邪却为吉!
霍石斛9克  炙远志3克  霜桑叶9克  清水豆卷9克  鲜石菖蒲2.4克  滁菊花9克  黑山栀6克  鲜竹茹6克  光杏仁9克  川贝母6克  瓜蒌皮6克  嫩钩钩9克  鲜枇杷叶三张  清竹油30克
四诊  神志已清,津液渐回,里热亦减,而呕吐又起,不能饮食,口舌碎痛,腑气不行。脉象左弦数,右濡滑。此湿火上升,痰浊未楚,肺胃之气不得下降。能得不生枝节,可望渐入佳境。仍宜生津和胃,苦降痰浊。怀麟七月,助生胎气。
川石斛9克  川贝母6克  炙白苏子15克  水炒川连0.9克  全瓜蒌12克  旋复花15克  仙半夏15克  鲜竹茹6克  生熟谷芽各9克  干芦根30克
清炙枇杷叶三张  柿蒂14枚  橘白3克
五诊 呕吐已止,口舌碎痛已减。胸脘不舒,饮食少进,神疲。右颧赤色。脉复软滑无神。怀麟七月,阳明少阴阴津已伤。痰浊未楚,厥气乘机横逆。再宜少食,益阴柔肝,助顺胎气而化痰浊。
川石斛9克  拌茯神9克  广橘白3克  生白芍6克  川贝母6克  炒竹茹6克  仙半夏15克  瓜蒌皮6克  生熟谷芽各9克  干芦根30克  清炙枇杷叶三张  春砂壳1.2克
六诊 呕吐已止,口舌碎痛已减。惟纳谷不香,颈项胸膺发出白A。伏邪湿热已有外泄之迹象。口干不多饮。舌质红、苔薄腻。脉象濡滑而数。阴伤难复,痰浊未化,津少上承。怀麟七月,胎前以清热养阴为主。再宜养阴敛肺,和胃化痰。
川石斛9克  拌茯神9克  熟谷芽12克  清水豆卷9克  佩A梗15克 
光杏仁9克  陈广皮3克  清炙枇杷叶三张  象贝母9克  炒竹茹15克  干芦根30克  杏仁参须2.4克
例二  蒲辅周治胆火上逆(慢性胆囊炎)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集》)。
王某,女,50岁,1961年5月16日初诊。
患胆囊炎,经抗菌素治疗好转。但三个月后又复发。右胸肋前后均痛,并向肩臂部放射作痛。恶心,有时呕吐,嗳气,食欲不佳。大便干燥,每日一次,小便正常,睡眠不佳。月经过去提前,现在潜后,头有时发晕。脉右寸弦,尺弱,关滑,左寸尺沉细,左关弦大有力;舌正徴有黄苔。属胆火上逆,影响胃气,治宜清胆和胃降逆。
处方:竹柴胡4.5克  白芍6克  炒枳壳4.5克  炙甘草3克  吴萸1.5克  桂枝3克(去皮)  当归4.5克  川芎3克  香木瓜4.5克  三剂
5月20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好转,两侧胸胁稍隐痛,右季肋下疼,仍向右肩背放射,纳食欠佳,睡眠仍不好,大小便已正常,有时口苦。脉沉濡,关弦数,舌质红苔黄腻。仍宜疏肝降逆,原方加黄连4.5克。三剂。
5月23日三诊:药后胸胁疼痛减轻,睡眠及食欲仍不佳,耳鸣,右上肢麻,二便调。脉略缓和,舌质红,黄腻苔见退。宗原方加佛手3克  生姜3片  五剂。
5月30日四诊:服药后右胸胁下痛减。二天未服药又觉疼痛,睡眠好转,头仍昏晕,食欲略增,口苦,右耳鸣,大便略干,小便正常。脉弦缓有力,黄腻苔已减。病势正在好转之中,治宜育阴潜阳,改药末缓治之。处方:
炙甘草60克  白芍60克  大枣30克  小麦90克  龟版60克  鳖甲60克  石决明60克  珍珠母90克  白蒺藜60克  石斛30克  炒枳实30克  火麻仁90克  柏子仁90克  肉苁蓉30克
共研为粗末,分成30包,每日一包水煎,加一小汤匙蜂蜜,和匀,二次分服。感冒停服。
6月27日五诊:服药后右胁下疼痛减,睡眠好转,食欲增加,口已不腻。右耳尚鸣,检查认为是传导性耳聋。有时右手面部均有发麻感,二便正常。脉已缓和,舌正微有黄苔。前方去蒺藜,加地骨皮30克、女贞子30克、枣仁30克、桑枝90克。共研为粗末,分60包,煎服法同前。
例三  魏长春治阳厥(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案(选自《魏长春医案》)。
初诊:昨因郁怒气闭,猝患头昏,厥逆,胸脘满闷。脉象沉细;舌淡红,苔白。证属阳厥,姑拟四逆散开闭达郁,佐香附、甘松以调肝胃。
软柴胡9克  生白芍9克  炒枳壳9克  生甘草3克  制香附9克  甘松9克  二帖
次诊:药后,厥逆痊,胸脘宽,昨未大便。刻诊脉迟,舌红中剥。姑用小陷胸汤加味治之。
瓜蒌皮仁各9克  制半夏9克  川黄连五分  蒲公英五钱  三帖
三诊:日来大便通顺,胸脘宽适,胃纳略增。脉来缓和,中间微剥。拟生脉散法。
人参叶9克  原麦冬9克  五味子3克  红枣9克  五帖
例四  蒲辅周治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案(选自《蒲辅周医案》)。
高某某,女,39岁,已婚,干部,于1963年3月15日初诊。从1962年8月开始下利脓血,日七八次,有里急后重及腹痛,发热,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用抗菌素约一月,症稍减轻,但一直不愈,更换抗菌素后痢止。但以后每半月左右发作一次,大便有粘液及白胶状块物。近二个月来,每日大便三五次,成形,夹杂粘液,里急后重,不发热,极疲乏,纳差,胃部觉胀,嗳气不适。月经正常,平时易急躁,小便少而黄,尿道内有发痒的刺激感,睡眠不佳,真的诊断为慢性细菌性痢疾。脉象两关弦细,舌质红,苔黄腻。属脾胃不调,肝胆热郁。治宜调脾胃、利肝胆,用四逆散合左金、香连丸加味。处方:
柴胡4.5克  炒枳实4.5克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吴萸0.9克  川连2.4克  木香2.1克  乌梅肉2枚(炮)  隔天一剂,服五剂。
3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大便已无粘液,恢复每天一次,有时胃痛,口发酸,食纳差,腹部仍有肠鸣,小便尚有刺激感,性情仍有急噪,睡眠转佳。脉两寸沉细,两关弦,仍宗前旨。
原方去乌梅;加白术4.5克。再服五剂,隔天一剂。4月5日三诊:药后大便基本正常,偶有一次微带粘液,口不发酸,食欲转佳,尚急噪,睡眠佳。脉沉缓。舌正苔薄白。原方再五剂,服法同上。
4月17日四诊:药后大便已正常,每天一次,食纳佳,胃痛已除,急噪亦减,小便已正常。脉沉弦,舌正无苔,诸症业已消失,可以停药,但宜注意饮食及克服急躁情绪。
例五  蒲辅周治肝胃不和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集》)。
曾某,女,54岁,1965年9月28日初诊。
消化不好,自觉上下气不通,大便干燥如球状,有时隔日一次,矢气少,口干,小便正常。脉沉细涩,舌红无苔少津。属肝胃不和,气郁所致,治宜疏肝和胃,散郁。用四逆散加味。处方:
柴胡3克  白芍6克  炒枳实3克  炙甘草1.5克  青陈皮各3克  三棱4.5克  莪术4.5克  大腹皮4.5克  木香2.4克  白通草3克  郁李仁4.5克  决明子4.5克  七剂
10月5日二诊:药后腹胀显著减轻,上下气已通,有矢气,大便已不干燥。脉沉弦细,舌正红无苔。津液渐复,前方去决明子,加鸡内金4.5克。三剂。
10月8日三诊:腹胀再减,大便又偏干燥。舌正无苔。病势好转,宜于理气药中,兼顾中气。攻补兼施,宜小剂缓图。处方:
竹柴胡15克  白芍30克  炒枳实15克  炙甘草4.5克  青陈皮各15克  三棱22.5克  莪术22.5克  槟榔15克  木香12克  郁李仁22.5克  肉苁蓉30克  白术15克  太子参15克  焦楂15克  鸡内金(炮)30克  路路通15克  炒麦芽30克  茯苓30克
上药共研为粗末,和匀,分成30小包,每日纱布包煎一包,用水300毫升,慢火煎取100毫升,分早晚二次温服,以资巩固。
例六  魏长春治胆石症案(选自《魏长春医案》)。
沈某某,男,50岁。
患胆石症已三十年,右上腹及剑突下剧烈绞痛,牵连右侧肩背及肩胛酸痛,略感呕逆。脉弦,舌红。经X线摄片,证明胆囊内有大石一块,小石五块。因病久身体衰弱,畏惧手术,姑用调和肝胃法治之。
金钱草60克  柴胡9克  枳实6克  炒白芍9克  浙贝母9克  广郁金9克  玫瑰花9克  蒲公英15克
服后腹痛消失,即以上方加减,或佐当归、川芎、丹参以活血,甘松、朴花、天仙藤以调气,并根据时令及兼症,随症酌加桑叶、菊花、茯苓、滑石、谷精珠、忍冬藤、乌贼骨、冬葵子、夜交藤、枣仁等,先后治疗九个半月,门诊二十二次,服药一百二十九剂,连续经三次X线摄片,胆石逐渐由缩小而至完全消失。四年后病者由哈尔滨来信,云经该地医院X线复查,证明无阳性结石存在,身体健康。
【按语】
近代镇海刘泗桥云:“本方日人运用以治杂病者甚多,此方虽列入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东郭氏认为即大柴胡汤之变方,治手中异证,如响斯应者,不可胜计,真希世之灵方也。”鄞县名医范文虎尝用本方治少阳证及妇女肝胃杂病,颇为应手;范氏于本方加薤白,以治泄利下重,亦奏功效。上海程门雪氏,极为推重本方。盖其药简效宏,堪为古方中之佳珍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