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石膏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8
竹叶石膏汤
(涤热生津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方论选萃】
金成无己: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冬、人参、粳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注解伤寒论》)。
明许宏:伤寒解后,虚热不尽,则多逆气与吐也。故用竹叶为君,石膏为臣,以解虚邪内客也;以半夏为佐,以治逆气欲吐者;以人参、粳米、甘草、麦门冬四者之甘,以补不足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伤寒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逆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医方考》)。
清张石顽:此汤即人参白虎去知母而益半夏、麦冬、竹叶也。病后虚烦少气,为余热未尽,故加麦冬、竹叶于人参、甘草之温中益气药中,以清热生津;加半夏者,痰饮上逆欲呕故也。病后余热与伏气发温不同,故不用知母以伐少阴也(《伤寒缵论》)。
清尤在泾:大邪虽解,元气未复,余邪未尽,气不足则因而生痰,热不除则因而上逆,是以虚羸少食,而气逆欲吐也。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之变法,以其少气,故加参麦之甘以益气,以其气逆有饮,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气蠲饮,且去知母之咸寒,加竹叶之甘凉,尤以胃虚有热者为有当耳(《伤寒贯珠集差后诸病七条》)。
清吴谦等: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清徐大椿:暑伤三焦,热炽阳明,故大烦大渴,谓之中暍。竹叶疗膈上炎威,石膏清阳明暑热,人参扶元气以通脉,甘草和中州以泻热,半夏化湿除痰,麦冬清心润燥。俾暑热解而大烦可解、大渴可除,何中暍之足虑哉此清热扶元化湿之剂,为中暍热伤元气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唐容川;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血证论》)。
清张秉成:夫热病之后,余邪尚未肃清,肺胃阴津早为枯槁,故见虚烦少气呕吐等证。即夏月暑伤肺胃,元气虚者亦有之。故方中以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然热则生痰,恐留恋于中,痰不去热终不除,故以半夏辛温体滑之品,化痰逐湿而通阴阳,且其性善散逆气,故又为止呕之圣药,况生姜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恋。人参、甘草、粳米以养胃,麦冬以保肺。此方虽云清热,而却不用若寒;虽养阴又仍能益气,不伤中和之意耳(《成方便读》)。
清张锡纯:竹叶石膏汤,原寒温大热退后,涤余热、复真阴之方。故其方不列于六经,而附载于六经之后。其所以能退余热者,不恃能用石膏,而恃石膏与参并用。盖寒温余热,在大热铄涸之余,其中必兼有虚热。石膏得人参,能使寒温后之真阴顿复,而余热自消,此仲景制方之妙也。又麦冬甘寒粘滞,虽能为滋阴之佐使,实能留邪不散,致成劳嗽;而惟与石膏、半夏并用则无忌,诚以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疗乳腺炎术后高热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杨某某,女,23岁。
主诉;患乳腺炎,经手术治疗后,病不愈而高热39℃,西医诊断为炎症所致,用各种抗菌素而发热不退,并且口腔粘膜长满霉菌。西医又恐将成败血症,其医院医生何君,力主中医会诊,乃邀余诊视。
诊查:切其脉数而无力,其舌因涂龙胆紫亦无法辨认。经全面了解,患者除发热外,尚有心烦、呕吐、不能食之证,唯两便尚调,精神犹佳。
辨证;乳腺炎手术后,气液两伤。乳房内合阳明胃经,故热邪袭胃,胃气上逆而作呕吐。今胃之气阴两虚,而抗邪无力,是以病势缠绵,而治不见效。
治法:清热滋液,和胃扶虚。
处万:生石膏30克  竹叶10克  麦冬20克  党参10克  甘草10克  粳米一撮  半夏10克
此方药前后共服八付,热退身冷,呕止胃开,因而病愈。
例二  治疗乳腺炎术后败血症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张某某,女,25岁。
主诉:因患乳腺炎,经手术后,发热在38.5~39.5℃之间。西医认为手术后感染,注射各种抗菌素无效。后用“安乃近”发汗退热,然旋退旋升,不能巩固。证见呕吐而不欲饮食,心烦,口干,头晕,肢厥。
诊查:切其脉数而无力,舌质嫩红而苔则薄黄。
辩证:余问医院主治医日:此何病耶答日:此乃败血病,不知中医能治愈否余日:患者已气阴两伤,犹以胃液匮乏为甚,而又气逆作呕,不能进食,则正气将何以堪
治法:必须清热扶虚,而气阴两顾,方为合法。
处方:生石膏30克  麦冬24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10克  粳米一撮  竹叶10克
此方药仅服四剂,则热退呕止,而胃开能食。
例三  竹叶石膏汤加减治愈阳伤热炽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李某某,男,83岁。
初诊:1986年6月5日。
主诉:素有冠心病,1986年4月19日受凉之后,鼻塞、流涕、乏力、轻咳。后因过于劳累,晚间症状加重,全身无力,痰不易咳出,食欲不振,发烧,体温38.7℃。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4200立方毫米,中性84%;X线检胸片示右下肺炎。住院用抗菌素(先锋5号等)治疗,肺炎基本好转,低烧渐清,但夜眠不安,二便不畅,身倦无力,咳嗽痰不易出,浮肿,易汗。6月5日应邀会诊。
诊查:诊见舌红少苔,脉象已缓。
辨证:此乃痰热已化,阴津未复。
治法: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主之。
处方:竹叶10克  生石膏30克  太子参12克  竹沥半夏8克  浙贝母8克  条黄芩15克   连翘15克  银花12克  白茅根15克  霍石斛10克  芦根20克  羚羊角粉2克(冲)
二诊:服药三剂,体温曾降至36.l℃。因患者停用羚羊角粉,体温又升至37.1℃。
三诊:6月12日患者尚有咳嗽,痰少不易咳出,疲乏,思睡,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滑。证系余热未清,仍以原方加减。
处方:竹叶10克  生石膏10克  浙贝母8克  竹沥半夏9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连翘15克  银花15克  霍石斛10克  南沙参15克  芦根20克
四诊:服七剂,体温波动干37~37.3℃之间,有时降至35.8 已咳嗽很少,疾不多,大便稀。舌红变浅,苦薄白,脉弦略滑。此乃肺热渐清,痰湿不化。6月21日改用清化湿热之剂,三仁汤加减。
处方:生苡仁15克  白蔻仁3克  杏仁8克  黄芩12克  南沙参15克  桑白皮12克  知母10克  白芍12克  地骨皮12克  浙贝10克  麦芽10克  芦根20克
五诊:服药五剂,大便已不稀,但低热未除,体温37.2℃,寐纳尚可,出汗不多,有时吐淡黄痰。青苔薄白,脉细弦。低烧时有起伏,虑其余热未尽,仍用清化痰热之法。
处方:桑白皮10克  知母10克  黄芩12克  浙贝10克  化橘红8克  桔梗8克  紫苑15克  生石膏18克  地骨皮12克  功劳叶10克  苇根18克  葛根15克
依方加减,服药三十余剂,低热痊愈,咳痰很少。舌淡红少苔,脉细。下肢已不肿。化验白细胞6900/立方毫米,中性67%。自觉无不适而于7月19日出院。
【按语】
此《金匮》麦门冬汤加竹叶、石膏之制也,为热病余热未清,气津耗伤者立法也。竹叶、石膏清泄余热,麦门冬汤滋养阳明,补虚生津,方极清灵为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