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8
第三节 解表化痰剂
小青龙汤
(辛散风寒、温化寒饮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麻黄去皮  桂枝去皮  细辛  干姜  芍药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洗 各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斤,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喘者。兼治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者。
【方论选萃】
宋成无己:咳而微喘者,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伤寒明理论》)。
清吕震:此治太阳寒水之法也,虽同名青龙,却与大青龙汤主治迥别.太阳表邪不解,与阳热相搏,宜大青龙发之;太阳表不解,与寒饮相格,宜小青龙逐之。经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为小青龙的对之证。故方中用麻黄、桂枝、细辛之属,以散寒而解表;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属,以蠲饮而降逆;复以芍药、甘草,两和表里……(《伤寒寻源》)。
清费伯雄: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内行水,亦名曰青龙汤。亦取发汗,天气下为雨之义也(《医方论》)。
清尤在泾: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伤寒贯珠集》)。
清徐大椿: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伤寒论类方》)。
清周禹载:素常有饮之人,一感外邪,伤皮毛,蔽肺气,停于心下,而上下之气不利焉。喘满咳呕,相因而见,于是以五味收金,干姜散阴,半夏祛饮,而尤妙在用细辛为少阴经表药,且能走水。人之水气,大抵发源于肾。故少腹满,小便不利,因而作喘。安知少阴不为遗害,乃以细辛搜豁伏邪,走而不留,而后已上主散之药,皆灵动也(《伤寒论集注》)。
清何秀山:风寒外搏,寒饮内伏,必须从小青龙汤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风温亦不可用,学者宜细心辩证,对证酌用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例一  丁甘仁治两感伤寒案(选自《思补山房医案》)。
封左  诊脉浮紧而弦,舌苔干白而腻。身热不扬,微有恶寒,咳呛气逆,十四尽夜不能平卧。咽痛淡红不肿,两颧赤色。据述病起于夺精之后,寒邪由皮毛而入于肺;乘虚而兼入少阴之经,逼其水中之火,飞越于上,书曰戴阳重症也。阅前方始而疏解,前胡、薄荷、牛子、杏、贝之品;继则滋养,沙参、石斛、毛燕、川贝,不啻隔靴搔痒,扬汤止沸。夫用药如用兵,匪势凶猛,非勇悍之将,安得应敌也。拙拟小青龙合二加龙骨汤,一以温解寒邪,一以收摄浮阳,未识得能挽回否。
蜜炙麻黄1.2克  光杏仁9克  仙半夏6克  五味子0.9克  熟附片3克  川桂枝1.8克  生甘草2.4克  茯苓9克  淡干姜0.9克  左牡蛎9克  花龙骨9克  童便一酒杯(冲服)  二帖
二诊:服二剂气逆渐平,稍能安卧。原方去麻黄,加水炙桑皮6克  二帖
三诊:颧红退,咽痛减。苔白腻转为淡黄,脉浮紧亦和。原方去桂、附、龙、牡、姜、童便等;用二陈加杏苡仁、冬瓜子平淡之剂,以善其后。
例二  袁桂生治风寒挾痰饮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季性归,年约三旬,住镇江京口。
原因:乙己二月,外感风寒,内蓄痰饮,搏结于中,不得下降,致成斯疾。
症候: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心痛彻背。
诊断:脉沉而滑,舌苔白腻。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
疗法:用小青龙汤以驱风寒,合栝蒌薤白汤以蠲痰饮。
处方:麻黄1.2克  桂枝1.2克  淡干姜1.5克  细辛1.2克  生白芍4.5克  五味子1.5克  甘草1.5克  栝蒌仁9克(杵)   干薤白9克(白酒捣洗)  姜半夏9克
次诊: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唯身疼咳嗽未己,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1.5克,细辛0.9克以治咳。
效果:一剂效,二剂更瘥,因贫不复延诊,遂渐念。
例三  王和伯治凉燥挾饮案(选自《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内、儿专辑,嘉兴地区分册)
陈某某:痰饮内伏,秋凉外加;表不宣则形寒发热、头痛体酸;里不降,为胸闷气逆,咳嗽痰红,血色或紫或鲜,痰出乍多乍少;左胁作痛,卧难着地,虽口渴引饮,而饮不喜凉,旬日以来,纳食如废。值此深秋之候,适当燥气流行,燥为次寒,不可仅据天时之亢旱久晴,与夫肌表之壮热不退,或援用失血忌温之例,而偏投寒凉以留邪也。况起病迄今,未得汗泄,脉搏虽有数势,舌苔并无燥形,加以今年燥气,邻近乎寒,传染蔓延 ,亦类乎疫;览近来报章所载,不但国中南北,病证相同;即域外欧西,均无不相似;可知时疠之干人,寰球竟如一辙矣!拟用小青龙汤出入,藉为外寒内饮并解之方。
蜜炙麻黄、淡甘草、炮姜炭各1.5克  桂枝、五味子各1.2克  炒白芍、姜半夏各4.5克  白杏仁、侧柏炭各9克  苏子、旋覆花(包)各6克  二帖
二诊:投小青龙兴合侧柏杏汤加减,三、四日来,稍能安卧,惟着枕以后,咳嗽未爽;胸闷虽退,胁痛犹存;前晚曾经得汗,身热十解六、七,饮仍喜暖。是外寒虽散,而里饮尚未尽化也。脉象小弦,舌苔白润,当删辛散,专施温化。凡梨橘多汁性寒,均足助长病气,允宜远而避之。庶不致蹈一日爆之,十日寒之之诮也。
茯苓12克  姜半夏4.5克  淡甘草、炮姜、五味子各1.2克  橘红络各3.6克  侧柏叶、白杏仁各9克、玉桔梗、降香各2.4克  炒苏子  旋覆花(包)各6克
自按:陈性病妇,当时寒热甚重,咳嗽咯血,大都投寒凉止血,病势愈甚,余诊治时,已气急不能平卧,服第一方后,即气平血止,仅诊二次,病即霍然。
例四  姚贞白治咳喘案(选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
黄某某,男,70岁,退休工人。
一诊:病已月余,初起畏寒,身困,头眩,咳嗽,痰吐泡沫,继之咳嗽加重,痰凝气滞,动则胸满喘促,心悸气短,夜不能卧,面足微浮,大便溏,小便清。曾服中药杏苏饮,二陈汤,麻辛附子汤;西药四环素、土霉素、氨茶碱及注射青、链霉素针无效,来我院门诊。脉浮滑而弦,舌苔白润,症属表寒外来,痰饮内滞。
治则:温肺散寒,止咳定喘。
拟方:小青龙汤加味。
麻黄9克  桂枝9克  法夏9克  炒杭芍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3克  杏仁9克  川厚朴6克  甘草3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二诊:服前方二剂,咳嗽稍平,白痰仍多,自觉心悸,气短,胸闷肢冷恶寒,面足尚温,夜难入睡,饮食不思,二便如前。脉濡滑,苔薄白尚润。此表解后阳虚脾弱,肺风痰饮未净,拟仿《金匱》治痰饮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白茯苓18克  桂枝9克  白术片12克  甘草3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三诊:上方服二剂,咳已稀,痰涎减,渐思饮食,但神倦思睡,动则喘促,而足仍现轻度浮肿。脉濡缓两尺沉细,舌白淡。此属痰饮渐消,老年心肾阳虚作喘,拟用真武汤加味,服十余剂,证遂平缓。
川附片30克  白术12克  白茯苓15克  炒杭芍9克  广陈皮6克  生甘草3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例五  苏州中医院治哮喘案(选自《江苏中医》)。
王某某,男,23岁,工人,住院号1089。
主诉;哮喘复发,已近一月。
病史:素有哮喘病,已历八年,不分季节与食物影响,随时可以剧发,每至夜间发作为甚,经常以西药对症治疗,仅积片效。入院前一月哮喘又发作,曾在本市工人医院治疗,连注氨茶碱、肾上腺素等,并施肾封闭疗法,均未取得效果,而转来我院治疗。
体检:T37℃,P80次/分,R25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苍白,呈急性病容,舌苔白,颈软,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啰音、哮鸣音,心无特殊,肝脾未扪及,腹平软。
X线胸透:支气管影深
化验:白细胞9100,嗜中性68%,嗜酸性6%,淋巴23%,单核4%
诊断:中医:哮喘(寒型),西医:支气管喘息。
治疗:温化水饮,散寒平喘法
处方:蜜炙麻黄3克  川桂枝4.5克  北细辛3克  北五味子3克  炮干姜4.5克  大白芍12克  姜半夏9克  炙甘草3克  一剂
服药一剂,哮喘立停,隔一日又发。
复诊:哮喘又发,喘息抬肩,痰鸣漉漉,喉间如水鸡声,彻夜不寐。舌白脉数,再予原意为治。
处方:净麻黄6克  北细辛3克  炮干姜3克  姜半夏9克  大白芍9克 银杏肉9克  炙甘草3克  广橘白4.5克  桑白皮9克  甜葶苈6克  赭赤苓各12克  紫金丹0.15克(分二次冷开水送服)  二剂
药后二日以来,喘息未发,全夜安寐,诸症若失,再以原方续服九剂,哮喘完全缓解,全愈出院。
例六  张伯铭治疹后浮肿喘咳案(选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
钱某之男,十四岁。素有痰饮之疾;又适患麻疹刚收,复感新邪,发热而渴饮冰水,引起眩昌肢肿;继则全身均肿,微热,咳喘,倚息不得卧,喉间痰鸣,脉浮滑,舌白厚。脉浮为表证,滑为痰饮,苔白为湿。此症由于疹后复感风寒,内伤冷饮,当汗而不汗,故聚水而为浮肿微热。且肾为胃之关,肺为水之源,今关门不利,水饮不得下行,故发为喘逆;水饮停蓄而津液不得回布,故引致口渴。疹后复热,阴液较亏。唯该症以水饮为重,且表邪未解,为权宜计,先以解表利水,予小青龙汤,方中用麻、桂从太阳以去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中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又以五味,芍药取酸苦涌泄之义,使之下行,而用甘草以缓之,使和其药性。诸药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则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
处方:麻黄6克  桂枝6克  白芍6克  五味子3克  干姜3克  细辛2.4克  半夏9克  炙甘草4.5克
水一碗半,先煎麻黄去沫,纳诸药,煎取半碗,顿服。
服一剂则诸症减;再剂则外邪尽去,水饮亦除,继以清补之剂善其后。
【按语】
本方辛散风寒,温化寒饮,用治水饮内伏,风寒搏束之咳喘、哮吼,麋不应手而愈。晚近上海儿科耆宿。徐小圃氏谓:“小青龙汤一方,外感风寒内挾水气者固必用,虽无表证而见喘咳者亦常用。无汗表实者用生麻黄、去芍药;表虚有汗者用水炙麻黄;但咳喘不发热者用蜜炙麻黄,或并去桂、芍;表解但咳不喘者并去麻、桂。治新咳宜散者重用干姜、五味子打透,以期五味俱备;久咳宜敛者重用五味子,邪盛咳不畅者去五味子,痰多加白芥子,顽痰喘咳历久不愈者加竹节白附。”徐氏此论,深得小青龙汤应用之要领,堪为学者取法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