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童养媳的辛酸

 宝源珍藏馆 2015-11-02

      18、童养媳的辛酸
  
  一面大而圆的簸箕,一上一下很有节奏,很轻盈,很优美地舞动着,光着脚坐在午后农舍台阶上舞动这簸箕簸谷的是六王镇双善村塘头5队100岁的韦静奎老人。谷物在簸箕中欢快地翻飞着,分明是劳动为生命奏响的一曲震撼心灵的无声乐章。我们谁也不肯打破这份只有“沙沙”簸谷声的静谧。蒋寿荣、肖福生镜头对着老人频频按动快门。时间在这一刻凝住了。一切也都仿佛在这一刻止息了。
  
  察觉到身后的异常,老人缓缓地转过头来,疑惑地看着我们这些突然来到的陌生人……
  
  黄念江同村干部一起走上前去,俯在老人耳边,大声地对老人说明来意。老人的脸上有了喜色,起身招呼我们进屋坐。郑文华迫不及待地将寿面、猪肉和糖果捧到老人面前。我们围着老人坐下,刚才那动人的一幕还在我们的眼前闪动。
  
  老人圆脸、大眼、淡眉,衣着干净利落,看人时目光敏锐,只是听力不太好。我们同她大声讲话时,她常因听不清而答非所问,这些始料不及的回答,逗得闻讯而来的村邻们笑声不断。老人说话不急不忙,很清楚,也很沉着,并不受周围环境气氛的影响,当村民们被她的回答逗得笑得前仰后合时,老人仍然不动声色地看着大家,一脸的平静,她已进入一种完全自我的境界,凡尘的喜怒哀乐对她已秋毫难犯。我不禁在心中羡慕起这种超然。
  
  据老人73岁的儿子介绍,老人的身体一直很好,现在每顿要吃一碗干饭,若是天热就吃两碗稀饭,从不挑食。老人喜欢散步,热爱劳动,热爱土地。现在虽不能下水田了,可老人还常去菜地打理蔬菜,在家中干些晒谷、簸谷等力所能及的轻农活。
  
  为了便于同老人交谈,黄念江拿出随身携带的助听器给老人戴上。一戴上助听器,老人的听力大大改善,老黄问什么老人都听得很清楚,有问必答,在场的我们惊喜万分。在老黄同老人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听到了一段由百岁老人亲口讲出的一个童养媳的辛酸往事……
  
  老人说,她9岁就被卖到梁家做童养媳。当时娘家很穷,不卖她全家人只能在一起等着饿死。父母想来想去没有办法,只好把9岁的她卖给人家做童养媳。做童养媳虽苦,总比去地主家做佣人强。怎么说童养媳也是人家的媳妇,再苦也有熬出头的希望。而在地主家做佣人,不止是苦人,还是下人,这种下人是没出头的希望的。父母终归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即便是在他们已没有能力护爱子女时,他们也仍然希望为子女选择尽可能好一点的归宿。
  
  做童养媳的日子苦不堪言。梁家是个中农,日子过得也不宽裕。韦静奎老人当时虽然只有9岁,却什么活都得干。白天她去放牛,为夫家挑水,傍晚为全家人烧好、打好洗澡水,晚上还要织布。有时她实在太累太困,在织机前打瞌睡,老公见了就打她。那时她还小,挨打也没办法,只好偷偷地哭。说到这里,老人的眼中又涌出泪来,这泪水依然像91年前那个9岁的小姑娘的泪水一样清亮苦涩。
  
  老人说,那时候怎么受苦都不怕,最怕的就是挨饿。做童养媳很少吃过饱饭,平常一日三餐喝稀饭,那稀饭稀得像水一样,根本看不见米。那时她常常早上起来喝一碗这样的稀饭后,挑一担柴到杨梅镇去卖,总是饿得头昏眼花。
  
  听着老人的述说,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被艰难的生活压得无法喘息的弱小的身影,我的心情因此而沉重,并有一种被撕扯的酸痛。所幸地是这段酸痛的往事,如岁月般久远地远离了我们。替老人擦去眼中的泪水,郑文华医生抚着老人的肩头对老人说:“现在再不用怕挨饿了,您这么有福,这么高寿,身体这么好,一定还能再寿100岁!”沉浸在往事中,无法抹去记忆中饥饿恐怖的老人喃喃地说:“寿200岁,没东西吃了,吃屎。”
  
  抬头看见老人家堂屋和走廊的房顶上各有一只新做的燕子窝,偶尔有一两只燕子飞进来,“唧喳”的叫声清脆悦耳。老人的孙子说,这些燕子年年都来,年年都在他家的屋顶内做新窝。细看我才发现屋顶上有许多旧燕窝脱落的痕迹。民间的说法,家中有燕子来做窝是吉祥之兆。
  
  我请老人的孙子带我去看看老人的房间。老人的房间打扫得很干净,东西摆放得很整齐。抬头看屋顶时,我发现了一个蜂巢,巢口还有黄蜂爬进爬出。我吃了一惊,这些黄蜂不蜇人吗?老人的孙子说,黄蜂是很吉利的,家中有蜂巢也是吉兆,而且黄蜂是你不惹它,它就不惹你。老人与黄蜂虽同居一室,却一直相安无事。
  
  直到离开老人家,我还在想:是否燕子和黄蜂凭着它们超常的感知,特意选择这幢农舍与百岁老人同住,如同它们有时选择千年古洞,百年老树而居。也许它们也在凭着直觉和本能在寻求长寿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