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和作家凌志军聊天实录

 Taylor 2006-01-09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和作家凌志军聊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2 16:48   新浪文化

 

   主持人:大家好,非常荣幸邀请到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还有《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先生来到我们的嘉宾聊天室。他们将要就青年人的成长等话题和网友进行交流。首先请李开复博士和凌志军先生跟大家打个招呼。

   李开复: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凌志军:大家好。

   网友:李先生,您好,我快27岁了,想拥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人生,为此我选择了考研,但是当我真正决定考研,却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这时有人建议我出国,这可能又需要花几年的时间,现在我应该怎么办?

   李开复:人生只有一次,我觉得你应该理解你的理想,追求你真正想要的,如果出国,也许你要多花几年的时间,学习、找工作。但是如果你找到你的兴趣,你就没有浪费这几年的时间。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到你自己的兴趣,可能你会浪费几十年。

   网友:请问凌志军先生,您创作《成长》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凌志军:我首先是希望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包括老师、家长等等能够改变我们对教育的一些看法。我的初衷并不是奢望能够影响所有的人。如果有人看了书后感到有所启发,我的作用就达到了。

   网友:李开复博士您好,大家都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有很多单位在招程序员时有一些年龄的限制,您对这有什么看法?

   李开复:在国外的经验是,程序员年资越深他的经验值就越高,所以我不认为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

   网友:正因为这样,由于有许多行业无法提供高薪,有很多别的专业的学生,都转为选择程序员作为职业,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李开复:一个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做好程序员这个工作,我认为最重要得是他的基础打的很扎实,对这个方面很有兴趣,他就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为了高薪,或者是金钱的理由,他们并不会做的很成功。如果想往这个方面发展,就要确认自己对这个方面有兴趣,而且要花足够的时间把基础打好。

   网友:请问李开复博士您生活和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李开复: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就是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福利。所以对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我都会问自己,我做这个事情是不是有足够的影响力。有的人说,你为什么在中国和大学生进行这么多交流,因为我认为做这个工作可能会影响更多的人。

   网友:您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李开复:我生活只有两个目标,在工作方面是有很多的影响力,在其他方面是让家人和朋友得到快乐。

   网友:凌志军先生,您的书名叫做《成长》,《成长》意味什么?

   凌志军:首先我认为成长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人能不能使自己和他周围的人更快乐,能够学会使自己和周围人更加快乐,能够学会让更多的人因为他的存在感受到有所得,一个人能不能学会和周围沟通、交流,能不能学会去理解别人,能不能学会去表达自己,能不能学会和周围的人合作,能不能学会和周围的人一起往前走,一个人能不能学会让自己在痛苦当中感受到快乐,能不能在快乐当中给自己以责任感和压力,像这些东西都是成长的因素。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面讲的情商,这个比其他东西都重要。

   网友:凌先生,你想把《成长》送给你的儿子,为什么把《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送给他呢?

   凌志军:我写《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这本书,实际上就是送给他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他写的。《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这本书里面写到的一些人就是在微软研究院。我儿子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他们太杰出了,有点遥不可及。但是,一方面他们是很杰出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很普通的人。书中的那些人虽然都是精英,但却不是高不可攀的。基于这个原因,我才写出了《成长》。我儿子读完成长后跟我的感受就很接近,我发现他们的起点和我儿子是一样的,只是后来有一些因素,让他们变得与众不同。这本书我是想告诉我儿子以及与我儿子一样的年轻人,一个人是怎么从普通人变成不普通的人。

   网友:李开复博士你好,从中央电台台《对话》的节目当中认识您,您的谦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您是我的偶像之一,我想知道一个教育背景并不是很辉煌、也不是一个精英,只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如何获得成功,一个平凡的人如何规划和制定自己的目标?

   主持人:我想他的问题可能代表很多人的心声。

   李开复:我想每个人在这个社会当中,都有他的机会以及对世界、社会的影响力。我的建议是学会如何去学习。在求学的时候,读书不要太死板了。要有学习的本领,这样的话,毕业之后,可以继续学习。第二要找到自己的理想。我提了好几次找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找到自己的理想,你就会发现每天起床后你会非常快乐,你向往做自己的工作。如果能够做你想做的工作是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且一个理想并不是一个物质上的、金钱上的,他不是我能够得到什么,而是我能够贡献什么,我愿意做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是我要怎么做我的工作。还有就是不要对自己一生一定要做一个非常有格式的规划。这个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人只能看定了下一步怎么走,或看定了未来的方向怎么走,但是不要认为这个方向是可以预测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尽量学习捕捉到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理想,执着的追逐自己的理想,尽量使自己快乐,知道自己下一步的目标,知道自己未来怎么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影响力,不要太考虑一步步把整个规划做的非常完美。

   网友:请问李博士,你在读书的时候梦想是什么?当时你有没有想过能够走上做管理的道路?

   李开复:我读高中的时候,我想做数学家,我读大学的时候,想做政治家。我读大三时才发现我对数学、政治都没有兴趣,这时我才找到自己的最爱——计算机。这个时候我才投入我的专业,在这个时候我才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我在我的学业中得到的乐趣超过我的嗜好和我的朋友。不要认为今年比如说1516岁,想做数学家,这一辈子就往这个方向走,这需要调整的。当你闭上眼睛,需要想一下有没有一个事业让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当我在大三的时候,我决定改变专业学习计算机。虽然可以说放弃了已经学习了两年的政治,但是实际上帮助我从生活当中学习到快乐。

   至于说管理,我也不认为做管理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目的。当我进入公司后,我发现如果我能够带领一个团队,我能够得到更高的影响力。我会发现当我员工得到快乐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一种快乐。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计算机管理是一个合适的方向,因为我是一个好的老板,因为我是一个真的想做这样工作的人,所以才往这个方向走,不是因为我要管人才去管,而是因为我享受管理才去做管理。

   网友:凌先生,从您个人经验来看,家人应该怎么样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凌志军:首先我认为成长不只是孩子的事情,也是父母的事情。父母应该从孩子的成长当中体会到自己成长的需要。我就是从我孩子的成长当中,感觉到其实我和他是一起成长的。比如在我小时候,我父母做的一些事情让我很不开心,我自己想不要对我孩子做。比如说我小时候,我父母对我做的一些不开心的事,但是我现在必须对我孩子做,那么我就更能理解我的父母了。还有一点就是父母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永远不要说不,不能跟孩子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永远要鼓励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哪怕你认为孩子做的事情你不喜欢,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网友:您在《成长》这本书当中介绍了很多人成长的实例,你认为哪个例子最能打动你?

   凌志军:其实还是书中主人公的父亲、母亲最能够打动我。比如李开复先生的父亲跟李开复的故事就非常打动我。我写的时候有时候鼻子会发酸,父亲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里面有一段故事,关于童欣讲到他母亲小时候是如何理解他的,在他后面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作为一个父亲,我常常会犯许多错误。实际上给孩子的信任,要比很多大道理重要。

   网友:李开复先生您好,就中国目前教育水平,你怎么看待时下的出国热。我现在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大二学生,目前有出国留学的打算。

   李开复: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看个人而异。有的人适合在国内读书,有的人适合出国,有的人适合直接步入社会。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国外一流的大学和国内的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如果能够得到国外一流大学的许可,不管是读硕士还是博士,而且在经济上可以负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自己视野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我能够在中国和美国文化之下成长和工作,对我个人的人生观有一些很正面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在美国能够得到最好的或者更好的教育,这是值得的。但是我建议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最近听说因为美国的签证的关系,有很多人到马来西亚和澳洲去读书,在做这些事情之前,要先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很深的理解这个学校:我要去读什么学科,我能否学到一些东西,出国的目的是什么?我在国内能不能得到同样的东西。如果你对自己的目标认识很明确的话,也可以考虑出国。但是一般来说,我认为美国一流的学校确实值得去读,其他的是见仁见智。

   网友:你认为你在学校的时候是好学生吗?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吗?

   李开复:首先我认为分数高是好学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用名次、分数来衡量一个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在我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前,我是一个好学生,但绝对不是一个最好的学生。当我找到自己的兴趣的时候,虽然我不是为了当第一名,但是我成为了最好的学生,我是为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的。

   网友:凌志军先生,我正在上大学,但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我是学政治学专业,但是我比较反感死板的记忆。我现在该怎么办?

   凌志军: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美国不一样。刚才李开复先生说,他不喜欢政治学,就可以换成计算机专业,在中国是不太可能这样的。我在《成长》中提到有一个故事,就是微软公司的胡耀华,他在北京工业大学读书的时候,不喜欢它的专业,然后他告诉我,他仔细的、反复的去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和李开复有相同的地方,也是在大学三年级他发现他喜欢计算机的图形学,于是他用很多时间腾出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他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去图书馆读了所有几架关于计算机的书,也没有人给他指导,也没有考试,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又读完了所有能找到的计算机图形领域的书。他的水平超过了很多人的水平。这是他的兴趣,而不是他的专业,但他确实因为这一点做的很出色。因此他是微软研究院中为数不多的本科学历之一,微软的研究员一般都是博士。很多学生都会遇到刚才这位朋友说的问题,就是自己学的东西并不喜欢。有一个统计大概是40%,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但是现在看起来很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很希望这位朋友能够改变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能够在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同时,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最重要的是,不是发现自己不喜欢什么,而是找到自己喜欢什么。

   网友:李开复博士,我今年即将30岁,在一家大公司做部门经理,可是我现在觉得生活枯燥,索然无味,我想知道我的心态是否不正常?

   李开复:我相信你的心态一定没有不正常,每个人工作都有它枯燥的部分,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它枯燥的部分。但是怎样把这些枯燥的部分压到最低,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去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如果这个朋友知道自己的兴趣,尽量做一个规划,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但是如果你的意思是说,不知道你的兴趣是什么,我想只能够尽量花一些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爱好。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在30岁或者是40岁改变自己的职业,也不一定太晚。在微软公司我有一个好朋友,今年他可能是35岁,原来他是在微软公司OFFICE部门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是写剧本,于是他离开公司,到了美国加州,最近我收到他寄来的第一部剧本,他说有一天我会看到由此改编的电影。

   网友:有报道说,比尔盖茨说做事有一个标准就是“It’s fun”,那么您对这个怎么看?

   李开复:这个fun不是有趣,而是兴趣。应该说有兴趣的事情做起来就比较有趣。他常说每天清晨让他振奋的事情就是今天又有一些机会做一些技术,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的日子过的更好,更有效率。我相信,这是最能振奋他的。他作为世界首富,并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名利,他每天这么投入做公司,也是因为他追逐自己的兴趣。如果回到了20多年前的哈佛,如果比尔·盖茨把他的数学学业读完了,也许成为一个数学系的教授,但我相信他不会有这么高的兴趣和激情,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影响力。

   网友: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人才的定义,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李开复: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人才真正的定义,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一个人他应该都有一个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能够激发自己的自信,他就像在凌先生的书里,能够从一个平凡人的变成不平凡的人,本来不是很成功的人,变成很成功的人。这个潜力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看有没有机会能够实现。

   凌志军:我想是这样的,我并不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求自己成为人才。因为有一些人愿意成为人才,有些人不愿意成为人才,只愿意做一个普通人。但是对于这个朋友来说,他希望成为人才。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要想成为人才,能够做一些事情,甚至产生一些影响的人,如果这样才是人才的话,我想第一是一定要有激情,一定要有目标、一定要有韧性、一定要有风格。实际上这四个东西是最重要的。我倒不认为天赋、聪明、智商是最重要的。

   网友:怎么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有的人30岁还没有自己的职业定位。

   凌志军:他说的很对。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很晚才能够想到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从小学、中学、大学鼓励这些孩子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怎么样找到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多尝试。就像刚才李开复先生说,我们很难从一开始就确认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发生变化。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要尝试做很多事情。你可以从你的第一个选择当中去感受去发现。

   网友:我昨天听了李开福博士在北大的演讲,但是我没有机会和你进行交流,我现在23岁了,再做不出成绩,也许以后就做不出成绩了。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屡屡失败,而且感觉很累,现在我都没有信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我心里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让我很感动的东西,也没有很伟大的爱的力量,这个东西只有在电视上才能够感觉到,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

   李开复:我认为23岁还很年轻。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父亲是50岁开始学英文的,到55岁可以阅读一些英文的书籍。因为他准备做教授,如果他不能阅读英文的话,就不能做教授。如果我父亲从50岁学英文都可以的话,那么23岁还能做多少事情啊。

   在今天的媒体看到很多都是达不到的事情,我们也不必把这些做成一个目标。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这个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要去追逐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目标定的太高的话,一定会失望的。我的建议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在美国,父母经常在餐桌上对小孩说一句话: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喜欢呢?这是在餐桌上讲的话,但是也可以作为激发小孩在音乐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种方式。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放弃,用自己的业余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阅读不同的书籍。在网上多了解不同的职业,同时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太高,23岁很年轻,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最爱。

   网友:我是学网络的,我对将来的工作很迷盲。请问李开复博士,你认为我做什么工作好。

   李开复:你选网络,你至少选择了很热门的职业。如果你对这个网络感兴趣的话,你找工作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不知道你的兴趣是什么。你可以去尝试不同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和书籍里面找一些专业的信息,自己做决定。

   网友:凌志军先生你是怎么看待情商?

   凌志军:我对情商的理解实际上有一个过程。在过去的时候,我很看中智商。如果一个人说我智商很高,很聪明,我就很开心。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发觉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我周围的同学、朋友、在我采访这些对象当中,就在《成长》这本书中的30个个案比较起来,我都有一个非常一致的感觉,决定人的高下,到最后是情商,不是智商。智商超过120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情商差别很大,往往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有一些很优秀的学生,他们为自己的高智商付出很高的情商的代价。我有的时候感觉很着急,但是很无能为力,我很想通过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注意。

   网友:李开复博士,我看了《成长》这本书,从书中看出,你有很重的中国情节,很关注中国的学生,我想知道你的父亲对你影响大吗?

   李开复:我的父亲和我的家庭对我的影响都很大,从小我的父母亲就教我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小的时候就被要求每周用中文写一封家书,所以今天我才有这个能力和大家对话。在爱学生或者爱中国这一方面,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而我也是在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我前一阵还在台湾和他的学生进行交谈,通过他们的交谈,我觉得他们很在意这个,他的学生对他很爱戴。他们的学生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他们问我,你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我说他是很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他的学生们却说他每一次和我们在一起时都很快乐。给我的感觉,就是我父亲找到了他喜欢的事情。

   网友:李博士你好,今年年初给你写了一封信,你很快就回信了,觉得你很平易近人,你有机会来杭州吗?

   李开复:我想在未来几年,一定会来杭州的。浙大的潘云鹤教授是我得好朋友,有机会我一定会来的。

   网友:现在的我还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更谈不上卓越了,我的情商现在影响到我的智商了。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改变自卑,做一个优秀自信的学生。我现在怎么能够把自己心里的那种力量开发出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凌志军: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尝试问一下,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的我做的更好一点。今天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不是比昨天更专注一点。如果今天你的成绩比昨天好了,你就应该对自己满意。我想你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门课入手,去尝试是不是比昨天做的更好,如果能做好,你就又有信心了。你就有在更多的方面做好了的准备,你这样才有信心。

   我还想说,哪怕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能永远都是第一名。我接触微软研究院的人,30个人每个人都有过失败。即使李开复博士小的时候也有过因为考分不好把试卷藏起来的经历。一次失败并不能证明什么,所以信心并不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上,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理解和判断上,如果你理解的话,哪怕有几次考的不好,那么你也自信,如果你不理解,哪怕你得第一名还是会害怕。

   网友:李开复博士,因为你在微软公司的成功,很多大学生把你当成心中的榜样和偶像。我看过一篇有关你的报道,当有人问中国何时能够出一个比尔·盖茨的时候,你说世界何时能够出一个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不仅有卓越的人格,还有远见卓识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我想问李开复博士的是,您觉得盖茨的哪点是最难让世人超越的?

   李开复:他让我最敬佩的就是很谦虚,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当别人和他意见有不同的时候,他会很虚心的去听。当他每一次做完演讲,他都问他的同事,他怎样能够讲得更好。当他开会的时候,他会很虚心听别人的意见。但是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成功还不如他的1%,但是对自己的自信、自满、甚至是自傲却达到一定的地步,当一个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时候,这是最危险的事情。刚才凌志军先生提到自信,任何人都可以把握住机会,定好合理的目标让自己提升自信。但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太自满,认为自己不会错的人,他会遇到很多问题,他爬的越高,他越容易失败。比尔·盖茨先生最值得敬佩的地方是他永远在虚心地学习。所以必须要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否则会落后于时代。

   网友:对于那些高智商的孩子要实行什么样的教育,你有什么建议?

   凌志军:首先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其次给他们更多的支持,第三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第四,如果他们做成了某件事情应该给予他充分的鼓励。如果他没有做成,也要给充分的鼓励。

   网友:很多成功的人都喜欢阅读,请问李开复博士喜欢读那方面的书籍?

   李开复:我小时候喜欢历史,但长大以后,我喜欢阅读计算机方面的书。现在我更喜欢阅读一些管理方面的哲学书。我从小最喜欢看的就是金庸的小说。

   网友:李开复博士,能力和机遇你更看中哪一个?

   李开复:都很重要,看你如何把握。能力是自己有坚定目标,然后去追逐,让自己能够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更上一层楼。而机遇有的人认为是运气,其实机遇也是自己创造的。当一个人向上的时候,有理想的时候,他会四处找机会,他不会坐着,守株待兔等机会,他会去找一些机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主动的人,要去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去寻找自己可以利用的机遇。

   网友:凌志军先生,我现在想去做志愿者,但是身边很多人都反对,怎么办呢?

   凌志军: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我的孩子这样想我觉得非常高兴。一个人应该学会为别人做事情,应该学会关心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人,应该学会去奉献。像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在课堂和书本当中很难学到的,而做志愿者会给我们这些机会。

   网友:凌老师,我读过你的《交锋》和《变化》,我觉得非常好,能不能说一下写这两本书的目的?

   凌志军: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这段历史。因为它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够用我的眼睛和观点去解读这样一段历史。

   网友:请李开复博士谈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李开复:东方或者是中国的教育,他可以帮助学生有很好的扎实的基础。因为它会经过多次重复使你记得需要记忆的知识,当然有些知识确实是需要背诵的。比如说九九乘法表,但是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应该灵活掌握的,使用更重要。东方的教育是更有纪律的,更能够培养毅力,它更能够发挥、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累积下来需要学习的东西。但是不管历史,还是数学,还是科学,它更多的教育方式是用背诵的。

   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是灵活的、有启发性的,他是先教育你为什么,如果还有必要背诵,再去背诵。他是激发人的一种激情,让学生尽量去喜爱他们会喜爱的这些科目。一般来说,我认为西方的教育有比较多的优势。因为你能够背会一件事情,可能过几年会忘记它,如果你背会一个事情,就算过几年你不会忘记它,你不会知道怎么去使用它,如果你知道和理解了,就代表过几年不会忘记它,这就会终生可以使用。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它的缺点,他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自主的观念。比如说一些美国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有激情的事情,会拼命做的,如果没有激情的事,他不会去做。最好能够把这两者做一个很好的结合,这样能够东方的记忆加上西方这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使用他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如何使用、应用,让他们知道学习如何学习,让他一次又一次得到知识。

   网友:凌志军老师,您怎么看待中国现在的中学教育?

   凌志军:首先是很严格的基本训练。第二是中学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谦虚和毅力。这在日后,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都需要的品质。但是中国的中学教育我觉得有几大问题需要改变,比如有一些做法正在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说分数第一,排名、机械的记忆、大量的重复、考试制度和试卷的设置都在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情力。如果这个东西不改变,对于中国的学生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我在美国采访的时候,比如在微软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微软总部有1千多名中国人,但是有少有人进入管理层,像李开复、张亚勤这样进入高层管理的真是凤毛麟角,这个比例低于印度人。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是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有人曾经问他的老板,你为什么不提拔我?我工作这么优秀。老板只是问他一句话,你在开会的时候为什么不说话?这就是中国学生的特点,这不是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一个人不是天生没有想象力,而是我们的教育所训练出来的。

   网友:李开复先生,你的工作很忙,你是怎么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的?

   李开复:我的工作是很忙。但是我一直认为家庭是第一的。我有很好的家庭,他们也理解我的工作是很忙的。所以我们有一些协定,我们协定不要等我回家吃晚饭,但是我还是回家吃饭,只是让家人先吃。我每天8点钟回家,还要有一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我会每天送他们上床,讲故事给他们听,每个周末我都不会到办公室去,除非有紧急的状况,也就是说我把周末给我的家庭。但是在周一到周五,我都是在工作。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就要结束了。感谢李开复博士和凌志军老师和广大的网友参与我们的嘉宾聊天室。

   李开复:再见!

   凌志军:再见!希望大家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