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49选贴

 田牧 2016-09-01

  149选贴

  了解了用笔之后,就可以临贴了。现在你走进书店,字贴铺天盖地,买哪一本贴好呢?哪一本贴是你需要的呢?

  

  1.墨迹本

  先说说墨迹本。所谓墨迹,就是普通所说的“白纸黑字”,只要字迹是用墨来表现的,统称就是墨迹本。见“阴符经”。

  1.1真迹

  墨迹本中,最可贵的当然是真迹。真迹指书法家本人写的可靠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浓淡,笔锋来回,种种用笔特征都一览无遗。见米芾《留简帖》。

  米芾《海岳名言》这样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米芾的意见就是石刻虽然是你自己写的字,但是是由别人加工的,这就多了一个因素,那刻出来的字,就不算是你本来的字了。讲到原汁原味,那当然是看真迹最真实。

  1.2摹本(搨本,脱本)

  比真迹次一等的是摹本。所谓摹,就是影写,先把纸涂上一层薄薄的黄蜡,然后用熨斗烫过,再砑光。加工后的纸张就会变成半透明、非常光滑,叫硬黄纸。

 

  把真迹放在桌上,放上一张硬黄纸,就可以照着真迹影写。因为硬黄纸含有蜡,所以不会渗墨弄脏真迹。

  也有对着窗子影写的,取其光线好,看得清楚。这种方法叫“响搨”。

  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摹谓以薄纸覆古贴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贴上,就明牗影而摹之,又谓之'响拓’焉。”“明牗”就是明亮的窗。为什么叫“响搨”呢?《说文解字》说:“响,声也。”徐锴注:“实而精者曰声,朴而浮者曰响。响之附声,如影之着形。”所以,响就是附和主体,如口语常说的“响应”。“响搨”就是跟着原迹摹写一个影的意思。

  

  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描红那样一笔过照着原贴写,第二种是用细线钩出点画的轮廓,称为双钩法。然后在点画的轮廓中间填上墨色,称为“廊填”。填色要照顾到原来笔迹的深浅浓淡,日本专家研究,唐代填色原来是一丝一丝加上去的。功夫非常细致。这种摹本就是“双钩廊填硬黄本”。摹写好以后,就多了一个副本,这就是摹本。因为摹本好像从真迹上脱下来似的,犹如秋蝉遗蜕,所以又称为“脱本”,唐代称为搨本。

说明: IMG_256

  很多著名的传世墨迹本,其实是钩摹本。以王羲之来说,他的真迹一张也没有了。传世的都是钩摹本,最出名的就是《兰亭序》。唐代的钩摹本往往用硬黄,宫中所搨质量非常好,初看几乎接近于真迹,所以称之为“下真迹一等”。

  1.3临本

  三是临本,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看着字帖写。现在大多数人都用这一方法。

  说明: IMG_294

  黄伯思《东观余论》这样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他讲得很清楚,“临”是“观其形势”,得其大概,不会一模一样的。

  举例来说,这是托名禇遂良的《兰亭序》临本,有人说是摹本,其实是临本,少数为勾描。拿其中一个“丝”字为例,你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摹的,因为相差实在太大,简直没有一笔是相同的。看一眼写一笔,当然难以和原作相似。

  2.拓

  指從石碑上拓印下來的紙本。拓印時先將紙張浸溼,敷在碑刻或金石文物上,用毛刷刷平,此時凹刻的字跡、圖案處便會凹下去。等紙晾乾後,再以毛包拍打碑面上墨,平坦的地方烏黑一片,有字跡的地方則是空白。墨乾後將紙揭起,整平,即完成摹印的工作。如曹全碑拓本、玄秘塔碑拓本。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淡而匀净的叫蝉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拓片装订成的本子)。

  这也是很普遍使用的字帖,黑底白字,拓本是从碑贴上用墨拓下来的。见下《乙瑛碑》。

   

  2.1什么是碑

  碑就是一块加工过的方形石头,上面有孔。据古籍记载,早期用途大致有三种:一是放在宫中,那是观日影用的。二是放在祠庙中庭,用来系牲口。三是用于墓地,这是下棺的。在古代,棺木是怎样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呢?一个方法是,在墓地四周竖碑,中孔穿绳,另一头绑住棺木,慢慢引入墓地。早期的碑,不管哪一种用途,碑上面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大约为了方便记忆和标志,在碑上刻了字。

  正式的碑是有形制的。通常有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和趺座。碑首的中间有碑额,这是写标题的地方。旁边的花纹叫“晕”。汉代碑身中间还保持一个洞,以示古风。这个洞叫“穿”。趺座就是底座,趺是脚背的意思,有些趺座看起来好像一个大乌龟,称为龟趺。其实不是龟,而是龙的儿子。古人认为龙有九子,样子各异,其中一个儿子叫赑屃(bìxì),喜欢负重,所以请它来做石碑的底座。碑文是刻在碑身正面的,正面叫碑阳,背后当然是碑阴了。如果文字多,两侧也会利用刻字,这是碑侧。

    

  现在你大概可以看懂一些碑版的说明了。如这个孔子家乡的东汉《孔谦墓碑》,“碑圆首”,碑首是圆形的,有穿,穿上有晕,中间有一个洞,洞的上面有花纹。无额字,没有碑额,也就是没有标题。正文八行,满行十字,隶书。是用隶书写的。

  再来看看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碑首左右各雕有四条螭龙,饰以天云龙纹,虽然留下了碑额位置,但没有题写,碑座刻有骏马、雄狮、云纹等。碑阳及阴俱无字,她不想别人评论自己,碑侧镌龙凤形,两侧有雕刻。这就是一块完整的碑的大致形状。

  碑首也有尖的,称为圭形。如西安碑林的仓颉庙碑,就是圭首。

  这是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首比较特别,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的《孝经》,碑额是唐肃宗李亨所书,因为《孝经》文章很长,碑身四面都有刻字。下方有方形的碑座。

   

  碑上的字,先用朱砂为颜料写好,然后刻的,所以叫书丹,丹就是红颜色。现在还发现一些古人书丹后未刻的实例。如北京故宫所藏的这种墓志。

  书丹。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碑,爬上蹲下,不是一时三刻就可以完成的。拿曲阜《乙瑛碑》为例,上部的字普遍粗壮过下部,因为下面的字是蹲在那里写的,你临贴时要想到这一点,不要特意写细了。

  这是清代钱大昕起草,翁方纲书写的一个碑稿,这可是真迹,比碑上拓下来的好多了。学书法,如果有这种碑稿,那真是胜过碑贴拓本十倍了。

  碑是为了纪功、述事而立的,目的很明确。而贴只是为了学书法之用,以书法优劣为标准,入选的大多是古代书法家的一封信,或者一篇文章,把它刻在一尺左右的横石条上,这就是帖。

 1234567

  刻贴。帖不是直接书丹上石的,怎样把它移刻到石上呢?譬如王羲之《远宦贴》,这是一封信。【钩摹】1先用一张纸把它双钩下来,方法跟摹本一样,钩好后,→2【翻转】把这张纸翻转过来,→3【钩朱】再用朱墨(或者朱砂、银朱都可以),就着刚才纸张正面的点画轮廓再勾勒一次,这样纸的背面有红色的轮廓线了。→4【上石】把贴石的面,用墨涂黑,→5然后把钩好红色的这一面向下,贴在石面上,→6再用光滑的卵石去磨,红色就会粘在石面上,黑底红线,看起来很鲜明。→7【镌刻】把纸拿掉,只要照着红线刻,一个作品就移到石碑上了,这就是刻贴的大致过程。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用这种方法。

  但你也可以想到,正反勾勒两次,然后上石镌刻,能不能做到不走样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差不多。

 椎拓。刻好的碑贴,这块石板当然可以观赏。0但它也等于是一块印刷版。→1在碑贴上刷点水,水中加入白芨就有点粘性,→2然后贴上一张纸,→3用木槌隔个毛毡敲打,那刻有点画的地方,就像一条小小的沟,因为是空的,纸张就会被打到凹下去。→4然后用细洁的布,包住一点棉花做成拓包,蘸墨在纸面上扑打,这样黑底白字就显示出来了。所以这种方法称之为“椎打”或者“椎拓”。→5等干了之后,就可以揭下来。这样就得到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其实就是一种印刷品。可以大量生产,对古代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要讲一下“拓”的读音。本来用椎打的方法取得副本,称为打本。后来写作拓本,我推想是音近“脱本”的缘故。但宋以后“拓本”,也读为拓本。和“搨本”同音,结果就很混淆。要小心,严格地说,“搨本”是指摹本,而“拓本”是指椎打本

  2.4拓本的缺点

  拓本经常有很多问题,拿王羲之《远宦贴》为例,你看左边是摹本,右边是拓本,这拓本很有名,原在故宫给皇帝用的,我们来比较一下,摹本最后一行有五个字,但拓本上只有两个字,这是怎么回事?仔细一看,刻贴的时候为求整齐,从第四行开始,逐渐向前移动了,第三行本来是疏的,现在变成密了。第一行最后三个字本来是粗壮的,所以写到了纸的边,现在为整齐,把这三个字变细了。这样就和其他四行一样长短。但是这样做,有必要吗?

  

  再来看看单字。王羲之写的这个“虑”字草书,线条极其优美,使人赞叹不已,但拓本上怎样呢?你看看,变成了这个样子。王羲之那个很难写,这一个有把握写出来了。再如第三行的“多”字,摹本上最后的撇捺两笔没有打圈,但拓本上居然打了一个圈。

  拓本的问题很多,米芾《海岳名言》感叹说:“石刻不可学……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米芾说当时他所看到的颜真卿的碑刻,只有庐山题名保持原貌,其他都走样了。

  简言之:

  真迹是最佳选择,精摹本其次。

  临本只可以参考,和原贴总有差异。

  使用拓本当字帖要小心了。

  3.用贴推荐

  推荐几本用贴。现在故宫珍藏的重要墨迹本,都用现代印刷技术精印出来了,绝对不走样,而且价钱便宜,可以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气。

  学书法,真书是基础,真书字帖,墨迹本我推荐禇遂良大字《阴符经》。这本贴是否出自禇遂良本人,学术界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宋代有人临禇遂良,但对于这本贴的书法水平,是没有争议的。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在这本贴中有充分的表现。

  比《阴符经》小一点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本贴是一行真书,一行草书,墨迹本在日本,国内市面上有多种印刷本。中国西安碑林也有一种,那是刻碑后的拓本,黑底白字,可以参考。智永写过很多《千字文》,这两本不是同一次写的。学书法还是以墨迹本为好。

   

  比《阴符经》大一点的牓书,如写对联那样大的字,我推荐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张即之《杜甫诗》,这个作品真正的作者不知道,不大为人注意,只是传为南宋张即之所书。用笔比《阴符经》简单,但很符合规矩。因为字大,所以看得很清楚。见“凤”字。

  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也是大字墨迹本,非常漂亮。文征明一生多次写过这首诗,而这一本最好。这本贴是行草,用笔不复杂,很讲究墨法,足以参考。见“鹤”字。

  王羲之《兰亭序》当然是最佳的字帖,这是一个摹本,北京故宫收藏。但原作字形较小,行书,用笔极为复杂,我建议你晚一点再学,八级课程中我还会详细解释。

  本节要点:

  真迹、摹本和临本;

  碑和贴,以及拓本。

  推荐字帖。

  思考题:

拿传为《兰亭序》虞世南摹本,和故宫神龙本对照,能不能看出不同处?

  在日本看见这个,它是不是一个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