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3)

 博金 2010-12-09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3) 
 
2010年12月09日09:03 来源:照片中国
 
 
第十四号战犯 吴铁城:晚年受辱  
 
 
吴铁城 
                
        吴铁城1888~1953,原籍广东香山,与孙中山同乡,他生于江西九江。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11月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组织临时政府,制定宪法。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出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8月5日奉孙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党务,乃国民党元老。
    
           
 
吴铁城(左二)与张学良、张群(右一)合影
     
           
 
50年代初,总统府资政吴铁城在华侨协会大会上致词
                
        吴铁城曾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等职。1949年底,吴铁城逃到香港,后到台湾,次年3月,蒋介石复任“总统”,吴被任命为“总统府”资政。1953年,吴因好友王世杰撤职查办之事,自恃劳苦功高,与蒋总裁当面顶撞,蒋原就对吴曾支持李宗仁怀恨在心,故当面责骂,并将其赶出了大门。吴年近古稀,受此“大辱”,当夜连服三枚安眠药。次日,家人发现这位“党国铁老”已长眠不起,享年仅65岁,是国民党政要中较早辞世者。
 
 
           
1953年,吴铁城之丧,由儿子吴幼林带着孙子为其封土
    
           
 
1954年,吴铁城逝周年祭,张群前往慰问家属
 
第十五号战犯 王云五:在商言利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的泰斗
                
        王云五(1888—1979),字岫庐,广东香山人,生于上海。他早年刻苦自学,主修英文。18岁开始步入教育界,19岁时在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员,学生中有胡适、杨杏佛等,可谓“高足满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孙中山聘为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又在教育部任职。1916年任苏、粤、赣三省禁烟特派员。一年后辞职,在上海专门从事编译工作。1921年9月,经胡适推荐进入商务印书馆。1922年正式接替高梦旦就任编译所所长。
     
           
 
王云五:谴责与推崇之间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祖籍南朗王屋村。 
        名鸿桢、字日祥、号岫庐,笔名出岫、之瑞、龙倦飞、龙一江等。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一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一五金店学徒,业余在夜校学英文,并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成绩优秀。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1907年春任振群学社社长。1909年任闸北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 
        1912年,王云五加入国民党,先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同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报》主编及北京大学、国民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等英语教授。1913年5月辞教育部职,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讲授英文、英国文学等课程。
        王云五1917年起,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并创办公民书局,开始出版商生涯。五四运动以后,上海商务印书馆亟谋适应时代潮流,编译所邀胡适任所长,胡改荐王云五。1921年秋,王就任后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为方针,组织编译了一批介绍中外古籍名著的丛书,颇受社会重视。1925年3月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和编出《王云五大词典》等书,在学术界获得一定声名。1930年春,王云五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开创商务印书馆日出新书一种的新局面,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云五开始投身政界,连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政协代表。1946年,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制宪国大代表。次年4月任行政院副院长,积极支持反共内战政策。1948年5月,王云五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为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他在蒋介石授意下,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以金圆券代替法币,限制物价,并获通过实行。但不久即遭到失败,王云五因此被弹劾下台。
        1949年4月去台湾,1954年他出任台湾“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至1964年退出政坛,辞去官职后,重新将主要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业;在台湾,他有“博士之父”的誉称,但直到1969年获韩国建国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才算有了“文凭”。曾先后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等职。;1979年8月14日在台北病逝。著作甚多,主要有《物理与政治》、《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 
        王云五坚持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为出版方针;编辑《百科小丛书》,主编《万有文库》;创立了《四角号码检字法》;编著了《王云五大词典》、《王云五小词典》等等。王云五开办并复兴东方图书馆,编写出版了大量的古典、中外名著和教科书辞典等。为我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大量贡献,成为我国近著名出版家。
     
           
 
蔡元培与王云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适应战时环境,商务董事会决定由王云五带领编辑、出版、印刷的主要力量迁往香港。香港沦陷后,商务编辑出版重心又移至重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出书。到重庆以后,他除主持商务业务外,逐渐把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在政治上日趋活跃。1946年5月,他辞去商务总经理职务,出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后又任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等职。1949年,他到了香港;1951年,转而去了台湾。
     
           
 
1970年王云五先生赴日与钱穆夫妇(无锡名人)在公园内
     
           
 
王云五先生1970年10月留影
     
           
 
王云五先生1974年在公园留影
     
           
 
1977年,民国出版界大亨王云五在台北欢庆90大寿
     
           
 
王云五先生1978年4月留影
     
 
           
1978年4月.九十高龄的王云五主持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东会
                
        王云五从1921年进商务,到1946年辞职从政,前后在商务工作了二十五年,一直在商务担任要职,对二三十年代商务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到台后,先后担任考试院、行政院副院长等职。后淡出政坛,将精力投入其热衷的文化事业。曾被聘为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专职教授,培养了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台湾有“博士之父”的誉称。但他本人既无什么学历,也无文凭。后于1969年获韩国建国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了却其一大缺憾。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终年92岁。
        有一点我实在不明白,国民党杀人如麻的鲜血淋淋的刽子手多得是,象王云五先生这样的文人,即便是曾弃文从政,又无多大的劣迹,哪里算得上是大战犯哪???
   
           
 
王云五先生晚年在台北家中留影
     
           
 
王云五1979年初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留影
     
           
 
1979年8月王云五先生丧礼时,蒋经国莅临致敬
 
 
 
第十六号战犯 戴季陶:油尽灯枯
 
      
        戴季陶:油尽灯枯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干部和理论家。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17年由上海赴广州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对社会主义和劳工问题作过一些研究。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
     
           
 
早期的戴季陶
    
           
 
青年才俊戴季陶
     
           
 
1913年孙中山与黄兴、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合影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时合影。后排左五戴季陶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同年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7年,协助时任国军总司令蒋介石策划“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长期为国民党出谋划策,是国民党右派的主要理论家,被称为:“反共最早,决心最大,办法最彻底”。
 
 
1924年4月28日,孙中山给戴季陶的任命书
 
 
1924年孙中山从日本赴天津.船上同李烈钧(右)、戴季陶(中)
 
 
1925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
   
        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戴季陶也同蒋家王朝一样,最终避免不了被历史抛弃的命运。1949年2月11日,曾嘲笑陈布雷自杀行为的戴季陶,在广州面对窗外连日大作的风雨,大生悲恸凄惨之感,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匆匆在他乡结束了生命,他是43人中第一个死去的人,距名单公布不到2个月。
 
 
孙中山为戴季陶题词 
 
 
戴季陶墨迹 
 
 
 
第十七号战犯 吴鼎昌:病死香港 
 
 
吴鼎昌
 
  吴鼎昌(1884~1950),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绥定,字达铃。他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后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执教于北京法政学堂。后任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局总办、江西大清银行总办。1912年以后,历任中国银行正监督、袁世凯造币厂监督、中国银行总裁、天津金城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总经理、内政部次长。1922年1月,任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储蓄会主任,成为金融集团的首脑。1926年盘购天津《大公报》,自任社长,投靠蒋介石,从此摇身变为国民党的鹰犬,使《大公报》的立场从“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变成为国民党张目,鼓吹反共的工具。《大公报》那时在全国声望很高,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大公报》有三巨头:张季鸾的笔,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经营”。
 
 
中国记者的良心:范长江
 
        一本《西行漫记》成就了埃德加·斯诺,这个美国人是全世界第一个进入红色中国的新闻记者。一本《中国的西北角》让范长江声名鹊起,他是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继斯诺后,第一个进入延安的记者。他的69篇旅行通讯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大公报》上发表,得到总经理胡政之的支持。时值国民党三中全会,当天下午报纸一到南京,蒋介石大怒,把曾经为孙中山起早临时大总统文告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叫去大骂了一顿。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
 
        吴鼎昌后任总统府秘书长,成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1926年7月至1937年,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总委员会委员、全国钢铁厂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本局理事长、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董事长、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四部部长等职。
 
 
贵阳府学宫

         1937年11月,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贵州全省保安司令。主黔期间,吴氏受命来黔时,已年过半百(53岁),比蒋介石还年长3岁。此正值八年抗战,而贵州是抗战后方。吴鼎昌提出开发贵州、支援大西南的口号。首先将国民党官僚资本引入贵州,使素有“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成为商贾云集、经济流通的后方基地。吴鼎昌注重发展教育,创办了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
 
 
蒋介石对三邀毛泽东重庆谈判后悔不已

               
            吴鼎昌有句名言,“政治资本有三个法宝:一是银行;二是报纸;三是学校,缺一不可”。他曾出主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结果弄巧成拙。1949年1月去职,赴香港做寓公,1950年8月23日病逝于香港,享年67岁。
     
           
 
 民国人物吴鼎昌(右上)
     
           
 
后人还是为吴鼎昌立传
 
第十八号战犯 熊式辉:一介草民


 
      
熊式辉 
                
        熊式辉(1893~1974),江西安义人。字天翼。他从小习武,六岁读千字文,熟读四书、唐诗、易经、左传等;十五岁考入江西陆军小学;十八岁毕业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并秘密参加同盟会。
     
           
 
 熊式辉故里:江西安义县
                
        熊式辉曾任淞沪警备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熊式辉受命负责“接收”东北,成为林彪手下的败将,他本人也从此失宠于蒋介石,退任虚职。
     
           
 
省会童子军大检阅奖章(熊式辉赠)
      
           
 
熊式辉赠匾之手迹
                
        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熊式辉由于蒋对他的冷落而举家迁往香港。l954年7月,熊式辉到台湾,但不为陈诚所容,连蒋介石的面也未能见上。最终完全沦落成一介草民,后又迁回香港。1974年1月21日病故,终年81岁。
     
           
 
熊式辉:从将军到草民
 
第十九号战犯 张厉生:终遭遗弃     
           
 
张厉生
                
        张厉生1900~1971,字少武。河北乐亭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长、行政院秘书长、内政部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后,历任行政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驻日“大使”等职。在台期间,他与陈诚配合,共同经营台湾,政绩突出,一度深得蒋介石垂青。不久,出任“驻日本国大使”。在日本与台湾关系疏远后,蒋归咎于张厉生“工作不力”,从此不再任用。他不禁心情黯淡,身体也每况愈下。张厉生虽多年官高位显,但清廉自律,一心于“党国事业”,最终晚景凄凉。1971年4月21日,病逝于台北家中,享年72岁。
    
           
 
1952年,胡适在台湾与老友重聚(二排右起张历生)
 
第二十号战犯 朱家骅:苦守学术    
 
           
 
朱家骅
                
        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浙江吴兴人。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交通部长、浙江省主席,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历史地看,朱家骅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然以其特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
     
           
 
朱家骅致信陈独秀(1941年3月6日)
   
           
 
1945年教育部长朱家骅签发的聘书及印章
     
           
 
1947年8月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陪同朱家骅视察天津教育
                
        去台湾前,时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与教育部长的朱家骅负责将故宫、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及书籍运往台湾,为中央研究院迁台做准备,同时收容国内各地有名望的教授,成为中央研究院在台发展的基础。他为在台重振中央研究院煞费苦心,最后却于1957年不得不黯然告退,让位于对中央研究院无尺寸之功、由蒋介石圈定的王世杰。1963年1月2日,朱家骅在台北病逝,终年71岁。蒋介石亲临吊唁,特赠“怆怀勋硕”挽额。
     
           
 
苦守学术的朱家骅
      
           
 
晚年朱家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