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九十九、心下悸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24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心下悸

导读

1、在中医经典书籍里,心下”的位置不在心,而是在中脘、胃的部分。“心下悸”不是心悸,和心脏、心跳没有关系,而是指中脘一带的跳动

【治病策略】

1如果吃麻黄汤太过,把肺中的津液伤到,就会产生心下悸;如果吃桂枝汤太过,把肠胃的津液伤到了,就会有脐下悸的现象。

2脐下悸关元穴,附子证,真武汤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证,苓桂术甘汤。

3心下悸,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4比较:

1肚脐以下(脐下悸):茯苓甘草汤。

2肚脐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汤。

3肚脐后方(肚脐后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中膈停水苓桂术甘汤。

【辩证诊断】

1神气动而称动。按腹底,指下扑通扑通动而不止者,为气也。轻按腹皮,微动应指,重按反无者为。悸也有惧怕之意,类于气弱,故不限于心中,心下、脐下有气弱不安之感也为悸。

【辩证治则】

1日本经方家经验:从脐左侧至心窝部可触及黄瓜形状的悸动,全腹部呈软而凹陷的状态。此为典型的抑肝散加半夏陈皮(当归3,钩藤3,川芎3,术4,茯苓4,柴胡2,甘草1.5,陈皮3,半夏5)之腹证。

2脐下悸关元穴,附子证,真武汤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证,苓桂术甘汤。

3不仅心下悸,心中亦悸。故自冒其心,是以桂枝甘草汤单方大剂而顿服,以图急救。如果冲逆急迫之状不剧,反胸腹间动气跳动而烦者,乃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之证。

4心下悸且痞硬、结聚于胸下两傍者,定神按之,自觉暗然有冷气,或腹拘挛、小便不利,或时腹痛,此皆属附子汤证。

5中医的心下悸,并不是临床上看到的心脏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6如果吃麻黄汤太过,把肺中的津液伤到,就会产生心下悸;如果吃桂枝汤太过,把肠胃的津液伤到了,就会有脐下悸的现象。

7汗出之后:

1心下悸:

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为亡,茯苓甘草汤。

2没有心下悸:

A渴:白虎汤。

B不渴:无他证,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81心窝部、胃脘的地方很硬而悸动,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汤
2胃肠弱而消瘦的人,脐上部位出现悸动,古称水分悸动,心下胃的地方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
3胁下胀满、咳嗽会痛,水在肝,小柴胡汤,重用半夏;
4身重、短气,水在脾,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辩证比较】

1、(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

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

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 两,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汤。

2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心中烦而悸也,茯苓肉瞤筋惕而悸也。

3、(1心下悸,发汗多,(麻黄汤)将肺里津液伤到了,水停中脘向上冲,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2脐下悸,发汗多,(桂枝汤)将胃里的津液伤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茯苓半斤 大枣十五枚(掰)

3中膈的水,一动就头晕,不动不晕,苓桂术甘汤,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生甘草)晕得要吐的,加半夏。

4为病症,其所发之处有三:心中、心下、脐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气而致者,半夏麻黄丸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真武汤证是也;

2因热而致者,小柴胡汤证;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汤证、桂枝甘草汤证

4由惊而悸、忧而悸、时悸时止者,无须服药治之(当治其因)。

5心悸,头眩,身振振瞤动

1苓桂术甘汤证,为以吐、下之法,以除伤寒外来之邪,而致气逆,心下满,上冲胸,虽比心下悸较甚,但全由冲逆所致,虽剧却易愈,起则头眩,此若躺卧则不自发头眩。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2真武汤证则起卧俱头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为太阳病,自内而发,加之有虚寒之证,其发热,本不应以发汗而解,若误用发汗,必躁扰气血,使水气逆行。虽同以茯苓为主,但真武汤伍以附子温下焦,利水气之力较苓桂术甘汤为大。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6、(1肚脐以下(脐下悸):茯苓甘草汤。

2肚脐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汤。

3肚脐后方(肚脐后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中膈停水苓桂术甘汤

【经典回顾】 

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6、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7、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8、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9、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10、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11、风后曰:春伤于风,发厥,心下悸,何也?岐伯曰:伤于寒者邪下行,伤于风者邪上沖也。寒乃阴邪,阴则走下;风乃阳邪,阳则升上。治寒邪先定厥,后定悸;治风邪先定悸,后定厥,不可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