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孝顺是孝而不顺

 大道至简之精髓 2011-04-22

真正的孝顺是孝而不顺

  文章写了一个北方干部,娶了个南方老婆,

  婆婆看不惯媳妇娇滴滴的样,有意发难。

  这男人就出招了,借醉宣称:俺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娶了这么个老婆,除了我妈,谁敢让她不痛快,就别跟我说话了。

  老太太听了,再也不敢说啥了。

  男人一生都有个原则:给老妈吃好穿好照顾好,但她的话却不怎么听。

  这叫:孝而不顺。

  我觉得孝而不顺,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是孝顺的智慧。

  盲目顺从,那不叫孝顺,那叫愚孝。

  你说,一老太太老爷子,再怎么智慧,难免也会与当代有隔离,

  他们的主意能一味听从吗?

  有两个男人,一个北方的,一个南方的,

  前者称得上才俊,

  大学毕业来南方,交了个女朋友,

  两人打拼到有了较安稳的生活,

  男人把父母接过来,

  老太太趁他出差,把女人赶出去。

  男人回来后,没一丝反抗。

  后者是个老板,事业很成功,

  也是个非常孝顺的人,

  孝顺得好像只为自己父母,为家族的人而活,

  孝顺得把自己心爱的,父母不喜欢的女人给丢了。

  很想不通,这些男人能处理好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能分辨那么多的是非,

  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上,却做得这么差。

  其实,父母也会有错,有错也应该改。

  一个人有错改正了,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是好的。

  为什么要错到底,留个终身遗憾呢?

  我相信,

  焦仲卿和刘兰芝死后,

  焦母一定会活在痛苦中。

  这比当初,焦仲卿跟她顶几句嘴,违背她的意思,把妻子留下来,要让她好受得多。

  愚孝,害自己,害了爱自己的人,也最终害了自己要孝顺的人。

  现在很多人的征婚要求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这当然很过份,很恶心。

  不过,也该想想,如果不是有以前那么多人愚孝造成悲剧,

  怎么会有现代一些人会有这种偏激的想法。

  叩 要骑柳摇饵榴散吧酒气。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博客写手,我从天涯追到她的新浪博客,从爱情、友情到亲情,她的文字给了我前进的力量,让我慢慢走出受害者的角色,开始慢慢积攒产生阳光的力量。

        这篇孝而不顺中讲述的观点让我对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有更理智的一层的认识。也许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不是很符合anti-parents小组的主旨,但是只要里面某一句话能让有些人走出阴霾,我想都是有用的。 

        如何和父母相处,这是伴随为人子女一生的事情,也是令很多人困惑和纠结的事情。前几天有人说:晚睡,你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吧。我查了一下,以前写过一些这方面的博文,冷眼看亲情(之一)、冷眼看亲情(之二)、冷眼看亲情(之三)但这些文章比较偏重对问题根源的分析,至于如何具体操作,有建设性的建议太少。所以今天重新谈起这个话题,并且旗帜鲜明的非常惊悚的表明我的立场:

        孝而不顺才是儿女之爱的最后归宿。 

        中国的语言其实很有意思,很多我们平时说惯的词语都暗藏玄机。比如“孝顺”这个词,“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顺”,指的是顺从,服从的意思。合起来,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于子女父母的标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从。

        这在我们年纪小的时候或许行得通,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家长自然在我们的世界中巍然挺立,呈现出一种“高、大、全”的形象,他们是我们生命的主宰,不听他们的听谁的。在一个还没有真正成熟的年纪中(不包括青春叛逆期),我们既无力给予,又无力拒绝。

        但这种格局在我们逐渐走入社会,开始独立承担生命的责任之后自然被打破。我们要学会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对于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可以借鉴,但不能盲目的服从。“孝”,是前提,对父母一定要尽到儿女应尽的赡养义务,用刘大脑袋的话来说就是:必须滴。不过“孝”,不等于一定要“顺”,父母对我们人生所能起到的指导作用,将随着我们自己的成长和成熟逐渐淡化,如果一味的听任他们的意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那这一程的生命无疑就是上一代的傀儡,会完全的失去个性的魅力。当然,不可否认父母所积累的人生智慧可能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难以企及的,但这不过是我们两代人在年龄和精力上的时间差,即使如此,也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要完全听从正确的建议而不去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生。

        孝而不顺,才能够尽可能的处理好对父母的爱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之间必然要产生的那些矛盾。

        在任何家庭中,父母一直把持大局实行一党统治都是不正常的现象。时代进步了,思想观念变革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无视这种变化强行将儿女束缚在自己单一的管制下只能是抑制了子女的独立性。

        人生就像走路一样,父母在前,我们在后,中间保持一段距离,但父母慢慢的老了,走得越来越不快,我们却正当盛年,步伐加快,那么中间的这段距离理由应当有所有所缩短,如果还是没有改变,不是说明父母天赋异禀老当益壮,就是我们做儿女的实在太不成才,一点长进都没有。

        生命就是一个轮回,父母和儿女的位置随着时光的改变会有一个自然地循环和接替。民间曾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做儿女所能给予父母的最大的爱,就是成长为一个能够让他们觉得骄傲的人。对父母,要尊重、关心、体贴,说通俗点就是,管吃管喝,管生活的好,但要是手伸的太长,就坚决不能惯着。

         有人说这样做父母是要伤心的。这我同意,中国的父母习惯在儿女的“翅膀硬了”,不再言听计从的现实中感喟大势已去的悲凉,并且很愿意把这种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孩子,给孩子道德上的压力,让孩子因为自己脱离父母的生活而先对父母心怀愧疚。所以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伤心是一种必然,是无可回避的关于精力上的衰退所带来的失落。要什么样他们才能不伤心?也许顺从他们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做儿女的越没有创造力,约依附于父母,他们越会觉得不满足,反过来还会感叹自己命苦,孩子处处需要自己照顾。

         如果伤心是一种必然,那伤着伤着就习惯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和位置是斗争、试探的结果,做儿女的只要坚持立场不动摇,首先软弱下来的,还是父母。当然这里是指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个别只在乎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毫不关心孩子死活的父母不在此列,这样父母让他们伤心就伤心吧,反正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要想让父亲高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实了,说你笨;机灵了,说你没城府;懒散了,说你不求上进;勤快了,说你不像大家闺秀。没好了我就。在若干年里,我一直寻求着让他可以满意什么都不挑的办法,但终于我发现,挑刺是他老人家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消遣,企图通过又孝又顺的方法来让他承认我是好孩子几乎是徒劳。所以我学会了一手抓孝心,一手闹独立的政策。生活上关心,但坚决不被他的意见干扰到自己的原则。刚开始的时候晚睡爹也抵抗来着,不过就像所有的太上皇最终都要认识到政权已经彻底归新科皇帝,而自己却大势已去一样,他到底是适应了物质待遇有所提高,政治待遇直线下降的地位。美滋滋的过上了晚年的美满小日子,除了个别时候发现牢骚之外,基本满意这个完全不听话的女儿了。

        根据我多年来与这样一个爹斗智斗勇的心得体会,推荐给大家对付父母的四大法则:

装聋作哑法。

晚睡爹说:晚睡,你看你这件事情怎么能这么做呢,你错了,你应该如何如何。balabala(此处省去1万字)。晚睡同学在旁边一脸麻木,默不作声,其实心思不知道神游到哪个爪哇国去了,爹说的什么全都没听见,一转身就扔到脑后去了。

不置可否法。

晚睡爹说:晚睡,你为什么不在网上炒作一下自己呢,你看人家谁谁谁。balabala(此处省去1万字)。晚睡同学随声附和,“哦,是吗”,“哦,这样啊”,“哦,原来如此”。晚睡爹看到有回应,说的越发来劲,其实什么效果都没有。

转移视线法。

晚睡爹说:晚睡,你怎么从来都不听话,你要气死我了。balabala(此处省去1万字)。晚睡同学不慌不忙的岔开话题,说:爹,听说有个饭店新开业饭菜贼好吃,今天我请你和我娘去试吃一下如何。到饭店小酒喝着,晚睡这边小恭维话溜着,早就把教训孩子的事情忘记了。

直截了当法。

晚睡爹说:晚睡,你这次别给我来那套装聋作哑、不置可否、转移视线的做法,你当我看不透你阳奉阴违的小伎俩吗,今天你就说这件事情你办不办吧。不balabala了,也不用删去那么多字,完全是何去何从生死存亡的选择了。晚睡同学毫不怠慢,直接就说,“不办”。不管接下来他老人家如何狂风暴雨,晚睡自岿然不动。就算被撵出家门也没关系,过几天等他消气了厚着脸皮再回来。

和自己爹娘不必较真,有的人参不透这个道理,经常因为父母的极端言行或者一些做法而生气,觉得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其实有什么理由让父母一定理解我们呢?管我们吃好喝饱,管我们受教育,让我们可以长大成人,这就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大贡献了,他们把自己的精血分散在在每一刻相处的时光中给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你我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影子,不管怎么变化都不会摆脱他们了,那又何毕再来要求他们一定要紧跟着我们的生命,洞察我们的每一点变化和迷惑呢?这段路,曾经是他们领着我们走,现在,该是我们领着他们前行的时候了。

放下怒气与苛求,用宽容的、豁达的,甚至宠溺的眼光去看待父母,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就会发现,爱是一种本来应该轻松的事情,只要降低那些因为接近而逐渐提高的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比较成熟的心智和相对独立的人格。那些一直被父母控制和约束的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管理,根本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和胆量,一时间难以做到让他们敢于反抗自己心目中的权威。而且能不能争取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要拿实力来说话。

有的人成家生子,事业有成,却看见父母就威力全无,对父母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活来成全父母的意愿。要我说这样的人就是从心理上没有真正成年,一遇到事情就回归到一个小孩子的心情,所以才任由父母摆布。

还常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对我总要管头管脚的,甚至干涉我的婚恋问题呢?而我的反问是:你觉得自己表现出了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独立和能力了吗?你所做的决定是足够理性的吗?像那些在已经成年后还胆怯懦弱,赖在家里不走出社会,或者行为幼稚不堪凡事都没有准主意的人,仅凭一时的激情和任性来做事,人惹了祸习惯让父母来收拾摊子的人,别怪父母不拿你当成年人看待,用小孩子的那一套来管理你。真给了你权力,你也用不好,不如收回算了。

想当一个大人,就要先做一个大人。

我儿子告诉过我一句话,也不知道他在哪本书上瞄来的,但是我很感动。他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是的,不管父爱还是母爱,这些高贵而无私的感情都是为了让我们最终成为一个和他们完全不同的人,就像舰艇终要离开母舰去远航,情感上可以无限延长,但精神上,我们必须独立成长。

孝,而不顺,这是儿女之爱的最后归宿。每个人都将迎来生命中这样的一天:孩子与父母并肩行走,而行动的方向不再由父母决定,而是由孩子来把握。
非常反感动辄把“孝顺”挂嘴边的人,某些父母,时时用这顶大帽子来扣子女,要求子女无论何事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意志,大至婚姻、求职、小至日常生活,子女若有反抗,就被痛斥“不孝顺”。更有甚者,许多年轻人也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顺从父母即是“孝”,自己无条件顺从之余,还逼迫媳妇也无条件顺从,造成无数家庭悲剧。
首先,无下真有“无不是”的父母吗?这只不过是封建卫道士用来要求人民顺从于统治者的工具而已,在家顺父母,出门顺官府,天下顺皇帝,一以贯之。孔圣人尚云“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凡夫俗子们当了父母后倒变得“无不是”了?比圣人还圣人了?什么混帐逻辑!
其次,什么是孝?孝就是顺吗?许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混帐话,可惜偏偏忘了“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就是说一味顺从父母,由着父母做错事,这是陷父母于不义,是第一不孝。《孝经》云:“子不可以不诤于父,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就是说当父亲有过错时,不能一味顺从,这样是不孝的。古人都知道父母有过必诤,现代社会反而有许多人一味愚孝。五四运动即将一百年了,还有这样的愚昧思想,真是令人可叹。
第三,孝的真义应是“爱”、“敬”。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把父母抚养子女当成天大的恩情,因为那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抚养子女,有付出,也有满足。生养子女的过程中,难道不是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吗?我感谢我的女儿,因为她的出生和成长,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对于父母,我敬爱他们,但不等于他们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和生活。
父母要尊重子女,尤其是已经成年的子女。不要把子女当成风筝,时刻控制在手上。学一学蒲公英吧,当子女成熟时,自然而然地放手,让他们随风飞向远方。
                                                                      

孔子的“孝”而不“顺”(1)

  一提到“孝”,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顺”。所谓孝顺、孝顺,在当下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孝”的通俗解释就是“顺”。而所谓“顺”,就是子女时时处处都要顺着父母的意志去说话、办事,不得有半点违逆、不顺从。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顺”。这是几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结果。而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孝”就是“顺”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在这里,孝的内涵,只涉及到了孝敬和孝养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如果仅仅是养父母,这样的标准太低了,这是把父母与犬马同等看待了。对父母的标准应该更高,应该在“养”的基础上再加上“敬”,即不能把养父母当作是个负担,不能在养父母的过程中甩脸子给父母看。所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为政篇)表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从内心里真诚地恭敬、敬重父母,才是孝的最高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涉及到孝的言论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孝敬、孝养两大类。上面的表述基本可以归到孝敬的一类中,而像“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大致可以归到孝养的概念下。但翻遍《论语》,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孝顺的字眼。不仅没有这样的字眼,甚至连这样的意思表述都没有。

  也是在《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段,似乎有孝顺的含义。这是鲁国贵族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如果孤立地看这两个字,无违似乎可以解释成不违背父母之言或不违背父母之志,即可以理解成是“顺”的意思。然而如果从孔子自己的解释来看,“无违”根本就没有“顺”的意思。孔子的原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谓“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表明孔子更强调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尊上与卑下的等级关系,其中包含的是尊敬而非顺从。

  其实,在《论语》中,孔子曾明确地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意思是说,尊敬父母是绝对的,但顺从父母却谈不到,因为父母也有可能犯错误。在父母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顺从,还必须劝谏。但子女的劝谏是有限度的,如果父母不听从子女的劝谏,则子女可以(也仅仅可以)回避,不可以埋怨、抱怨,不可以失去对父母的敬重。

  而在《孔子家语》,孔子表示得更为明确。原文是这样的: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乎?奚疑焉?”

  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母,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2

  在这里,孔子不仅断然否定了孝顺为孝的含义,更明确指出了“诤臣”、“诤子”、“诤友”,是保证社稷安危、家庭和睦、个人道德完善的必备条件;明确指出,只有懂得什么是该劝阻的,什么是该服从的,才叫孝,才叫忠。

  也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具体地说明孔子的孝敬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个大孝子。有一次曾参铲地,不慎铲断了几棵瓜秧。曾参的父亲曾皙见到后心疼庄稼,大怒,顺手拿起一根大棍子就朝曾参打去。曾参真是个孝子,见父亲拿棍子打自己不仅不跑,反而还乖乖地等着让父亲打他。盛怒之下,曾皙下手极重,一下子就把曾参打倒在地,不省人事。等他苏醒过来之后,不仅没有抱怨父亲,反而内疚地走到父亲面前,向父亲道歉说:“方才我惹父亲生气了,父亲用力教导我,该不会累坏了吧?”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对其他弟子说:“若曾参来见我,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听到孔子的态度后十分不解,认为自己不仅打不还手,还真诚地担心父亲的身体,不是严格在按照老师教导的孝道的规范在做吗?为什么不仅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许,反而还受到老师的责难呢?于是,他托人向孔子问其原因。

  孔子说:“古时候的舜帝就是一个大孝子。在他父亲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出现在父亲的身边;但当他的父亲要杀他时,却总也找不到他,以至根本杀不着他。舜的孝道不仅表现为孝养父亲,同时还表现在不使父亲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从而保全了父亲。而曾参服侍父亲,在父亲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之时,死也不肯躲开逃掉。如果让父亲打死了,这不是让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有哪一种行?会比让父亲不义更不孝的呢?”

  曾参听了之后大悟。于是到孔子那里请罪去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是否典出于此。但小棍棒可以使,大棍棒却不能使。小棍棒可以是“家法”,大棍棒却只能是刑具了。

  曾参的故事说明,父母做错事(在这里是曾皙挥大棒怒打曾参),子女若依然顺从,在孔子眼里,依然是不孝。显然,孝的标准,不是毫无原则地遵从父母个人的意志,而是遵从超越于父母意志的一种更高的理念或原则。
                                                                         

孔子的“孝”而不“顺”(2)

  孔子这种“父慈子孝”的孝敬观念中,其实也隐含着“孝”的相对性,即只有在父亲“慈”的前提下,子女才应表现出“孝”的行为特征。毛泽东在谈到孔子的辩证法时,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准确地辨析了孔子“父慈子孝”的观点。毛泽东说,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说他不孝,他还和父亲吵了一架,“他说我不孝,我说他不慈。我说应该父慈第一,子孝第二,这是双方面的。如果父亲把儿子打得一塌糊涂,儿子怎么样能够孝呢?”1

  也就是说,孔子的孝敬观点不是可以孤立看待的单独对子女一方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而是与父母一方的道德表现直接相联系的、被这种道德表现所决定的、对子女一方提出的、一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部分。“臣死子亡”的所谓儒家传统忠孝思想是完全违背了孔子思想原则的思想,是被后世儒者歪曲篡改了的思想。所谓“愚孝”,就是脱离或背离了这种相对原则的“孝”。

  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在后世儒者那里被完全扭曲了。他们完全遮蔽了孔子否定孝顺的观点,用孔子本没有的孝顺的观点替换了孔子的孝敬的观点;完全消解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中的相对性原则,使孔子关于孝的思想蜕变成了完全消极的顺从。

  另外,孔子虽然主张子女孝敬、孝养父母,却从不讲为什么。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篇)但为什么守孝要“无改于父之道”,并且是三年,而不是二年或四年?孔子只给判断,不给原因,让人总有疑惑。孔子的弟子宰我就有类似的不理解。

  当然,宰我提出问题时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他怕的是“三年不为礼,礼必坏”。所以,在宰我看来,守孝只要一年就可以了。对宰我的当面质疑,孔子十分不满。但有趣的是,孔子并没有当面责骂宰我,而是另找机会,背地里向别的弟子说宰我的坏话,似乎有点底气不足:“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2(阳货篇)

  在这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孔子背后说人坏话,而是孔子将守丧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三年,和子女脱离父母怀抱所需的三年进行了直接的比较,暗示了潜藏于人类意识深处的知恩图报的自然感情,暗示了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孝敬、孝养父母这种亲子之爱之间的一种对等关系。

  但这种比较毕竟十分牵强。因为它只能说明时间上“三年”的依据,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明守孝与无改父之道的联系。

  其实,孔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穿凿附会地非要将孝道解释为“三年不改父之道”,并不是出于他对孝道本身的认识,而是由于他给孝道赋予了更大的社会任务。即他想用维系血缘家庭内部秩序的行为规范来维系封建宗法等级的社会秩序。所以,他才说,不改父之道,就是“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子张篇)完全将家庭内部的血缘伦理社会化、政治化了。根本混淆了家庭和社会两个不同领域间的区别;他所谓的“父”也不是具体的道德品质参差不齐的“父”,而是理想中的“父”,是“慈父”。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后代的学者(包括眼下的学者),无论是推崇孔子思想的儒派学者,还是否定孔子思想的其他学者,都看到了孔子宣传孝道的最终目的不在家庭而在社会。所不同在于,推崇孔子思想的儒派学者认为,移孝至忠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逻辑转换,孝和忠皆是天经地义的人伦之大法,提倡以忠孝精神治国是孔子的伟大贡献;而否定孔子思想的其他学者,只是从政治的角度否定孔子思想的反动性,却从未否定移孝至忠在理论或逻辑上的合理性。而我在这里强调的是,移孝至忠本身在逻辑上就是虚妄、不合逻辑的。因为家和国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血缘联系的父子关系和利益相连的君臣关系根本就是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两者之间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将不具有可比性的两类事情进行比较,本身就是荒谬的,其结论当然也只能是荒谬的。

  2006年底,深圳龙岗区某工厂有200多名员工同厂方签署了新的劳动合同,在新的劳动合同中厂方增加了要求员工效忠于厂方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从儒家的传统道德“对父母孝顺”开始,要求员工要“对工厂忠心”、“对上级领导尊敬”,并“本人愿意宣誓:如有意违反签名之保证,是畜生”。

  这样一份合同被媒体冠之以“畜生协议”披露后,引起舆论大哗。而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面对这样一份具有侮辱性内容的合同,居然还有员工以为老板“是想让我们先学会做人”,是合乎情理的要求。3

  “畜生协议”事件中反映出的决不仅仅是老板的庸俗和粗野,以及对员工的侮辱,同时还反映出丑陋的封建等级观念,反映出虚妄的儒家文化对我们深到骨髓的影响。移孝至忠的儒家文化把我们骗得够惨了,我们该觉醒了。

  我们务必清醒地意识到,孝的观念中暗含着等级差异、上尊下卑、地位不平等、权利不对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家庭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社会范围内,与主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民主思想比较起来,显然具有极大的缺陷,具有极大的消极性。

  总括孔子的孝的思想,我们必须把握两点。首先是孔子并没有“孝顺”的思想,后期儒家思想中孝顺的思想,是在歪曲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孔子的孝敬、孝养思想格格不入。其次,孔子的孝的思想并不意在维系家庭伦理秩序,而意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遗憾的是,孔子没有认识到这两种秩序不仅是两个层面的秩序,并且具有异质性,根本无法移孝至忠,从而使他的孝的思想具有了明显的历史局限。        平常我们一想到“孝顺”这个词,毫无疑问的认为这是人最基本道德,谁要是不孝顺了,就是丧尽天良,道德败坏之人,不被世人唾沫淹死,也会被他人咒死。加上这两个字是祖宗们留下来得美德,你要是不好好遵从,中华五千年最宝贵的品德就毁于你手上,罪名可以足以让你羞愧到自残而亡,根本用不着别人动手动口。所以这是个疑不得逆不得的词,你只管又孝又顺就是。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觉得这个词可疑,和我学到的知识有大冲突。这个词我们先拆开来看,孝代表尽心奉养父母,顺则是顺从父母之意。孝这个我没什么意见,现在我们国家福利水准还是社会主义低级阶段,老年人没办法靠国家赡养,由我们代养很正常,符合国情。重点是后面那个顺字,到现在都无法理解,头脑怎么转到最后都短路,于是我开始怀疑它是不是错了。

     就拿我来讲,我父母都是渔民,爸学历只到初中,妈大字都不识一个,阿拉伯数字除外。而我再怎么说也比他们多读了几本书,懂多几个道理,可到头来我们传统美德却要我去顺从他们的意思,那我这么多年都瞎折腾什么啊,白活了我。读小学时他们就威逼利诱我说,儿啊,书读好势,将来要过的比我们好。那时我就想反抗,你们那里不好了哦,不愁吃不愁穿,还有我这么可爱的儿子给你们把玩,咋那么不知足呢,以后能不能比你们好我还说不定,只知道你们现在把我囚禁在学校里实在惨无人道,现在可比你们差得多。到现在终于快熬出校了,你们又来指指点点,告诉我这样那样,好似又比我懂得多的多,这怎能叫我不内伤,本以为以后命运之绳就牢牢夺回在自己手上,哪知你们紧握在手上的绳子还不肯松手。搞的我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人,能够拽住自己命运之绳的人,还是只是个木偶,的让人拉着扯着才能起舞?

      我知道父母的所作所为本意都是为子女好,只是他们有时自信过度,认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我们要的,并把它强加到我们身上。这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悲剧,特别我们这里,娶个心仪的老婆嫁个合意的老公,老家伙们还要在旁边指手画脚,甚者活拆鸳鸯也不在少数,这才是不道德不和谐。如果父母真的为子女好,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要是他们连自己的幸福都不知道在哪,别人又怎能知道呢?你们再掺和,只能添乱。这样想回去,就不必事事顺从父母的意思了,只有我们才知道自己幸福的方向,我们一旦抓住幸福,父母也会为我们高兴。反观那种事事顺从父母之意的人,整天在他们面前假HIGH,既丧失了自己的幸福,又欺骗了父母,闹得双输的局面,没有比这个更蠢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