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全球化

 人韦人建 2011-11-22

专题讲座

高中历史必修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教学研究

郭燕红(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

【知识结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的进行,欧亚非及美洲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形成雏形。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迎来发展的高潮,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

【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专题讲述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3个学习要点: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背景、过程及影响等角度掌握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是本专题的重点。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析每个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分别掌握每个重大事件影响的基础上,梳理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专题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问题。包括4个学习要点: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个学习要点涉及的基本史实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是对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比较,如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等,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概念内涵,比较概念间的关系。要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待经济全球化,形成正确的对待和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问题的策略和办法。确立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重点难点分析】

1.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经济动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罗伯特·韦德在《经济全球化及其局限》中指出,14—15世纪没有黄金就不能维持下去。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可见,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黄金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促使了寻金热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②对香料的需求。

黑死病的灾难过去之后,“肉食者的欧洲”需要香料排除牛羊肉和鱼肉的膻腥气味,久而久之,欧洲人在饮食上已离不开香料,需求量很大,且香料贩运利润奇高。“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因此,任何一个想发财致富的商人都欲从事香料贩运贸易。但由于奥斯曼帝国占领了西亚、北非和东欧巴尔干半岛的一些地区,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结果,欧洲人即使花费高昂的代价也不能得到足够的香料。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渴望能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沈汉《资本主义史——从世界体系形成到经济全球化》

从材料中可见,短缺而价格昂贵的香料是当时欧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对香料的需求成为另一经济动因。

思想动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4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提倡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提倡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人文主义提倡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宗教动因:传播基督教

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当地的统治者问他想要什么,他回答:“基督徒和香料。”在航海探险中,传播信仰的目标成为发财致富的脱罪辞和强心剂。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新航路开辟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向海外传播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动因。

直接原因:商路受阻

条件:可从物质、技术、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①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地区间从隔绝走向交流。

地理大发现把本来相互孤立的美洲和欧洲、非洲等大陆联系起来,使得世界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了海洋。

—沈汉《资本主义史—从世界体系形成到经济全球化》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迈出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世界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贸易中心转移,联成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贸易中心转移,把世界联成一个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市场,从而开启了真正的世界历史。

③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交流。

④新航路开辟引发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促进世界市场的最初形成。

从以上4点可见,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孕育了经济全球化的种子。

2.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机器大工业深化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地理大发现后,资本主义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三角贸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国际分工,在严格意义上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国际分工。

工业革命后,在世界范围初步形成了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机器大工业的力量,把廉价商品销往落后的亚、非、拉美国家,把它们纳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体系中。这时候的世界经济,是农业国围绕着工业国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工厂”在运转。

(2)交通运输、通讯事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马克思曾经指出:“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增加了商品转运的种类和数量,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加速了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扩大市场规模,使各国内部的地区市场连成全国市场,使一国市场发展为国际市场。两次工业革命同时促进了通讯事业大发展,方便了市场信息更加迅捷而准确的传播。

(3)列强加紧侵略扩张,利用坚船利炮把全球卷进世界市场。

(4)资本输出加速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重工业的发展,要求大规模资本的形成。伴随着市场竞争导致的资本积聚和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集中与垄断的结果是资本输出,经济先进的国家的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瓜分市场,建立自己的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世界所有国家都被纳入先进国家的生产方式中,成为世界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总之,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也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在全球的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工业革命,成为“变革世界的引擎”。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创造条件的过程,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各国封建制度的崩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2)对亚非拉美地区的双重影响

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影响①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遭受掠夺压迫,成为经济附庸;②传入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客观上促使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3)客观上促进人类进步

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加强了世界地区的相互联系,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的进步。

4.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真正让全球化一词变得家喻户晓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莱维特。1985年,他在一篇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多造成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可见,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依存、竞争和制约达到很高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具有内在的联系。伴随着世界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运行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也是重要条件。

5.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的过程。

(2)近代的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为人类的全球联系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①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反思,世界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两次爆发世界大战?一旦战争结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避免产生新的世界冲突?

——史燕平《国际金融市场》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随着经济危机波及面的不断扩大,各国的经济利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这就使在“二战”爆发前形成的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瓦解。……各国纷纷管制外汇,缔结双边支付协定,各种贸易壁垒林立,致使国际贸易一落千丈,成为“二战”爆发的经济诱因之一。

——(岳麓版必修Ⅱ教参)

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共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应该加强各国政府的国际间合作,重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高国际间协调对抗与冲击的能力。可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重要背景。

②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促进汇率的稳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努力维持成员国间有秩序的外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外汇贬值……协助各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当其发生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困难时,应该给予资金上的援助,帮助成员国度过暂时性的困难时期……

——王德迅《列国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是为了帮助成员国建立、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所以贷款集中在动力、交通运输、供水与排水等基础设施行业,其他还用于城市发展、教育、旅游以及人口、营养等项目。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下,逐渐增加了农业贷款。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据材料归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稳定货币秩序,而世界银行为各成员国恢复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战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两者在形成途径、包含地区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包容性更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使世界经济更快地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4)20世纪后期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①动因

②进程

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至60年代。许多国家汲取战前贸易壁垒导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纷纷建立区域性贸易集团,如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第二次高潮: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两次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关税总协定维系的多边贸易体制失灵,世界各国把自由贸易的希望再度寄托在区域性经济集团身上。

第三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面对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出现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经济在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等方面的合作,又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力量。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地区层次的表现和发展。

——林甦罗天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述评》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高潮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迎来发展的高潮,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

6.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根本推动力

近现代科技革命史充分证明科技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

(2)新交通和通讯方式—基本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能力作为一个因素决定着国际贸易的规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向全球范围和规模发展。

(3)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障碍

两极格局瓦解,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

(4)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巨大推动力

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上经过摸索,纷纷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东欧剧变后,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政治障碍和体制障碍已经大大削弱,全球经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力。

——林甦罗天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述评》

材料体现,尽管各国市场经济形成和发育的阶段不同,但通过市场力量对资源进行配置和运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却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使世界市场更加完善和成熟,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主导力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直接配置,组织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它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增进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张彤玉邱海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进程起到了主导作用。

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分工发展到新阶段。

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2)世界贸易迅猛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

世贸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3)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

全球每天跨国界货币流通量约1.5万亿到2万亿美元。

(4)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国际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监督各成员国货币金融政策、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协调金融矛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0年时,全球的跨国公司有6.3万家,在全球各地所设的分公司多达70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活力的因素。

(6)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加强。

各国经济联系越密切,彼此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机会就越多。为了避免这种矛盾发展到激烈对抗的地步,避免由于一国经济危机或政策失误对别国造成不利影响,就产生了加强协调与合作的共同要求。

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厉以宁在谈到中国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时指出:“一是石油价格,国际油价上涨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我国是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第二个因素是气候变化,国际、国内自然灾害对农业产量影响不受控制。”

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自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从而不可避免存在两面性,即利益与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因为各国的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同,即使竞争规则平等,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也不可能是均等的。

(1)发达国家

主导地位、最先进生产力、最大量的资本、高新科学技术——最大受益者。

(2)发展中国家——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发展中国家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既对外开放又独立自主,扬长避短;适时调整战略,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走联合自强之路。

【教学困惑与对策】

1.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新航路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在必修II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为学习全课打下基础。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于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探究的兴趣,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对开辟原因的分析缺乏深度。针对学生的特点,北京十八中屈为老师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屈老师以哥伦布的生平故事为切入点,巧妙地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进行寻找。这样设计,在增强生动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本课为必修Ⅱ第二单元的第9课,两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后下的作用。经过高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求知欲强,对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电灯等发明有一定学习兴趣。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对于西欧国家工业革命前的情况有了一定知识储备,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工业革命的背景、重要发明及其简单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辨析思维能力仍处于形成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足,对历史事物的比较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首医附中朱致英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尝试。

(1)重新整合教材。把课堂设计成三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处理既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创设情境。通过师生一起游世博会的方式,以大量的世博会历史图片引出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引发学生兴趣,营造历史学习氛围。

(3)学案导学,突出学生主体。本课在学案中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获取信息,主动建构知识。

(4)用图示方式帮助学生思维。图示展示两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把握两次工业革命对殖民扩张的影响,认识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本课为必修Ⅱ第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它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道路的基石,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模块Ⅰ的学习,对中外政治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政治发展背后的原因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本课涉及经济学概念较多,内容抽象,较为枯燥。教学设计时力求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对策1:通过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阅读分析补充材料,思考体系形成的背景。

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通过分析几组材料,指出:在对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反思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为避免灾难重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应该加强各国政府的国际间合作,重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高国际间协调对抗与冲击的能力。设计意图:补充历史背景,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通过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必然性,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对策2:教学中力图通过解释含义、比较分析、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内涵。

本课涉及概念较多,既是重点内容,又是学生感到较为生疏、深奥难懂的知识。对三大国际经济机构的学习,通过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分别了解各经济组织的宗旨、特点,进而进行比较,加深理解。设计意图: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对重要概念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纠正理解误区,形成对历史概念完整清晰准确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对策3:在新课学习后,设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家谈”的环节,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师生互动探究,促进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实现情感升华,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总体把握和深入分析。

【学习目标检测】

1.学习达标的检测内容

命题内容: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史实和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及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命题的角度:一是着眼于对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的背景、经过、影响的分析。二是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着重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

2.典型试题列举

[2010广东文综第39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试题解析:

本题跨度较大,涉及工业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说明事物等能力。

设问(1)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字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设问(2)主要考查学生读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学生要关注数字变化的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设问(3)第1小问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第2小问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和比较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

(2)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3)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②本小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满分4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