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立你的人生路智慧集锦(三)

 荷花小女子 2012-03-03
确立你的人生路智慧集锦(三)
 
文/蔡虹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确立你的人生路智慧集锦(三)

目录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
 
        社会复杂吗?社会不复杂吗?其实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和有限的少数几个人保持和谐关系,家人、朋友、天天见面的工作中的上司和同事,这几位人物将影响你99%的生活快乐与否。不用陷入复杂“社会关系”的泥潭,四处交际,搞得自己忙碌不堪,心灵也不堪其扰。
 
 
01、只需和少数人保持和谐关系(1)
02、只需和少数人保持和谐关系(2)
03、真的可以说不
04、关于结婚这件事
05、决定要不要小孩
06、对父母许诺必不可少
07、交一个知己
08、TIPS:关于生活智慧 

01、见一个“梦中人”

练习英语会话的时候,有一次的题目是:如果你有机会邀请一位你崇拜的名人来家中做客,你会邀请谁?为什么?有人说自己想邀请拿破伦;有人希望见到曹雪芹或者金庸,问他们自己最喜欢的笔下男女主角是谁;还有的人希望邀请到自己喜爱的歌星“小甜甜”,顺便还可以给晚宴助兴……

想见到谁——自己视为偶像的名人或者某个特定的普通人,和有的人把去巴黎作为人生目标之一一样,是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计划。

谁是你的梦中人

王菲一首经典的老歌《梦中人》,调子极其美丽。

也许你曾经的“梦中人”已成身边佳偶,那真是值得恭喜。可是35岁前我们还是希望安排一次见自己偶像的“仪式”,纪念青涩的少年时代,聊作记忆。明星出场时,一帮少年疯狂地哭喊,影迷会从深圳追到北京就为了看偶像一眼。罗大佑办演唱会的时候,三十、四十多的成年人还不是一样群集台下跟着他合唱、流泪。这种精神的极大满足竟成生命的辉煌时刻。好像我一直把我们一帮同学与金庸先生的合影摆在家中最醒目位置一样。

有人说35岁以前应该再见初恋情人一次。趁自己还姿色秀美时,如果开始长出了皱纹、白发今生就不要去见他(她)了。据说日本专门提供寻找“初恋情人”服务的公司业务十分红火。很多成年人已经结婚,生命中“大事已定矣”,也并不想真正改变目前的生活轨迹。但是仍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找到自己的初恋情人,看看她现在如何。或许两个人可以坐下来聊聊,不过这样做之前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否则表白心意以后尴尬得不知该如何是好;或者只是远远地看她几眼,以偿心愿而已。了结盘桓在你内心深处的种种耿耿与悲伤。还有的人说应该去拜会小时候的启蒙老师,见到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再功利的人在这一刻都重怀赤子之心。念中学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还通过少年杂志交天南海北的笔友,通信好几年,后来大多弥散了。在整理旧皮箱的时候翻出了少年时的信件,可以再按着这个地址去找老笔友。他们大多数搬迁了,通过一点点线索去重新找寻的过程简直更有趣。当你像对待一项仪式一样郑重地去进行这件事的时候,不但是圆一个旧时愿望,简直会给自己平凡生命制造一个传奇。

很多人喜欢“漂流瓶”的传说。拿一个玻璃瓶,写下字条放在里面,然后封好,把瓶子扔进大海。几十年后有的人又捡回了自己小时候放出去的漂流瓶,机缘巧合得让人难以置信。最让人期待的是: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写在字条上,看看是否有海那边的某个陌生人捡到并且写信给自己。因漂流瓶而成就一段传奇姻缘的故事被拍成过电影。“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就算没有年貌相当的对岸人来联络你,放出一个漂流瓶就等于自己创造了一个等待梦中人的可能,期望多年以后或许有个结果。

如何实现

你和金庸之间隔得有多遥远呢?如何能实现自己的会面计划?理论上一切皆有可能。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电脑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离”结构,例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实际的来说,这个理论不仅仅可以用于改进移动电话网络或者互联网的交通状况,科学家还能借此更好地了解诸如传染病或社会谣言的传播状况。

米尔格伦当年采用的实验方法是让志愿者传递包裹。他随机选择了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的350多人,让他们把包裹送交波士顿的两个“目标”。当然,几乎可以肯定包裹不会直接到达目标,米尔格伦就让志愿者把包裹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再一步步转递。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实验网站,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的18个人(包括纽约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亚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图书管理员等等),志愿者通过这个网站把电子邮件发给最可能实现任务的亲友。从2001年秋天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志愿者在网站上注册、参与这项实验。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大约只花了五到七步就传递到了目标。这个活动现在还在继续。

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有一次请了三个大学生来参加,主题是证明好莱坞的任何其他明星与演技派男星凯文?贝肯之间都能通过五个人联系起来。他们甚至成功的把已经去世了的卓别林与凯文?贝肯之间通过三个人建立了联系。节目引起了巨大反响。

世界真的很小。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六度分离”电子邮件实验的那个网站名字就叫“smallworld.columbia.edu”,主题词的意思是“小世界”。

如果你的“梦中人”是位公众人物,那么大可以找到他(她)出现的场合,见上一面可能实现。歌星会开演唱会,电影明星——影迷会的追随者们知道怎么找到偶像,金庸会在华山论剑,诺贝尔奖得主也会访问北大清华,跟着自己喜爱的球星去轮回参加一趟“世界杯”之旅不失为一个浪漫的计划……

见面以后

索要签名、合影、送上礼物给偶像都是老套的见面仪式程序。少女花费两个月的时间一颗颗叠满一瓶“幸运星”送给偶像——不是打击你,礼物的命运多半是随手就被扔掉了。

无论是见到偶像还是旧时情人,见过了就该丢开了。记忆在心中刻版、流连、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地方去,渐成自身的传奇。若是见了又要见,早晚变得无味得很,变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梦想计划。

35岁以前,去见一个你想见的人。趁自己青春正年少,眼神清澈而还不市侩。


02、只需和少数人保持和谐关系(1)

生活就像一曲探戈,总是你来我往、你退我进。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就是处理好某种关系。

社会复杂吗?社会不复杂吗?其实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和有限的少数几个人保持和谐关系,家人、朋友、天天见面的工作中的上司和同事,这几位人物将影响你99%的生活快乐与否。不用陷入复杂“社会关系”的泥潭,四处交际,搞得自己忙碌不堪,心灵也不堪其扰。

如果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面对次要关系和可有可无的交际,你真的得学会温和而坚定地说“不”。

我们都曾经相信过一句话:“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所以会在已然筋疲力尽的下班之后勉力再扑向一个又一个饭局,在假日里参加生张熟李邀约的聚会,或者怕错过了认识“大人物”的机会。因此不免会陷入复杂“社会关系”的泥潭,忙碌不堪,心灵也不堪其扰。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应酬不但身体疲累;而且和太多的人交际会大大增加焦虑感和压力。如果希望和越多的人搞好关系,难免遭遇不愉快的几率也大;而且看见别人的荣宠或者幸运,难免生出比较之心,心情就比较急躁或者颇有自怜之意。

曾经有过一个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当中“认识”的人不超过100个。自诩交游广阔的人,n本厚厚的名片夹里有无数的名片,可是一照面就能叫出名字的,并对其基本情况和喜好稍有认识的人就没有多少了。而且慢慢的你才发觉其实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帮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有无关紧要的人对你不友好,也不必心心念念要去“解决”它,因为你大可把它放在一边,这不会对你的生活构成影响。

日日与你相对的不过是身边有数的几个人:已经经过了慎重选择的伴侣、工作时候的上司和同事、其他的家人(父母或者还有孩子),如果其他时间还有一位可以和你一起玩电脑游戏的邻居(玩到后半夜也不用担心回家的问题),或者经常可以一起出去逛街、吃茶、兼互相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和下一个假期美好计划的朋友,生活已经可以过得非常快乐。社会复杂吗?社会不复杂吗?和你有什么关系?这几位人物将影响你99%的生活快乐与否,最紧要的就是集中精力与他们保持和谐关系。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希望有些问题永远也不要被问!

例如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故事:一位教授在讲座中要给大家做个游戏,让一位自愿来协助的女士在黑板上写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二十个人,于是这位女士思考着写下了家人、同事、邻居、老同学等等的20个名字。然后教授让她从中划掉一个最不重要的人,于是女士去掉了一个邻居的名字;教授又让她在19人中再去掉一个最不重要的人,她又去掉了一个朋友。教授不断地要求她去掉一个不重要的人。只见名单上的人越来越少,女士需要一再考虑才能选择去掉谁。到后来大家已经不觉得这是一个游戏了。直到黑板上只剩下丈夫、父母、孩子名字的时候,教授又要求她再去掉一个“不重要的人”,女士忍不住哭起来,考虑了很久去掉了孩子。然后一次颤抖着去掉了父母,这时她已经难受得蹲在地上了。黑板上最后剩下的只有丈夫的名字。教授问她为什么。这位女士说:“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只有丈夫是会陪伴我这一生的人。”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另一个经典的中国“选择题”——问一个儿子和丈夫,如果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了,你先救谁?前一段时间在电视上看见一个讨论婆媳关系的节目,分别请了一个北京媳妇、一个嫁到中国来的美国媳妇、一个嫁到中国来的日本媳妇来参加。主持人又拿出了这个问题,问三个儿媳妇会不会这样问自己的丈夫,然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这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日本媳妇和中国媳妇都表示不会问。在主持人的一再逼问之下,一向最受赞誉的日本媳妇果然不同凡响,马上回答说:“如果有事发生,当然先救妈妈。因为妈妈年纪大了,支撑不了多久。我相信老公救了妈妈以后一定会回来救我的。”那个美国媳妇的话很勇敢,但是中国人听起来会觉得太刺耳。她:“我觉得当然要先救我。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一旦两个人结婚了,夫妻关系就是最重要的关系。而且我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

我不敢说绝对是这样。很多人只会在最隐秘的心底说出来:父母、子女都是生命中的过客,伴侣是此生最重要的伙伴。

理想、文明的夫妻关系应该是各自都有独立的事情,又能时时遥相呼应,对方会时常给你带来新的视野和生活趣味。伴侣是什么?他(她)和你共有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和最甜蜜的记忆;是刮风下雨可以随时电招的人;是和你一起吃饭、看碟最多的人;是唯一一个你可以“强迫”他听你的牢骚、分享你的喜悦、和你共游世界的人。别的任何人你都不能要求他们随时放下手边的一切,来配合你的步调。结婚的慎重就在于找一个唯一的伴儿。这一段最重要的关系一定要好好经营。许多女人羡慕有人住大house、开小跑车,把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寄托在老公能早日有成就身上。久而久之不能实现,就只会天天埋怨自己嫁得不好、老公不能干,动辄糟蹋别人的自尊。你不能做一枝“攀藤花”,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日日缠住工余的伴侣不放,也不能忍受他有自己的朋友和消遣。这样沉重的“爱”任谁都吃不消吧。自己受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何不出去闯一闯,没准儿会有意外的收获。不要企图让伴侣沿着你设定的轨迹前行,有一个他加上一个你,岂不是大大胜过有两个你。

父母是我们的血脉之源,父母的家拥有诸多温馨的记忆。关于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问题还会在后面讲到。“为子女高兴”是老年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应该对爸爸妈妈报喜不报忧。常常去爸妈家吃饭绝对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自己吃得颇有风味儿,他们也乐在其中。和父母住在一起千万要慎重。适当的颓废,例如玩游戏到半夜、写报告到两三点都会让妈妈揪心。她再念叨什么“积谷防饥”,阻挠你随手打车、买贵得吓死人的名牌、四处旅游什么的,就十分扫兴了。看爸爸妈妈那么操心,大家都会痛苦。

至于小孩子就是小玩意儿。在他还缺乏自我意识之前,尽情地玩他吧。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把父母与孩子送作一堆儿,无疑马上解决“老有所乐、幼有所养”的大问题。有时候责任可以逃避的时候就要逃避。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时间全放在孩子身上,是不是能给他最好的照顾呢;父母最乐意的就是有了孙辈,感觉是进一步的保障,和宝宝在一起会很高兴。婴儿交给自己父母总比交给不相识的保姆放心些。孩子将来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最可怕的是把自己的什么未酬的“壮志”、远大的理想一股脑儿地全寄托在小小孩子身上。此刻他只需健康、正常就好。旧式妇女有的对老公失望以后,开始觉得儿子比老公重要,所以东方好像有婆媳不合的文化传统。这真是很苦恼的事情。

一定要记得家人的生日、圣诞节、过年、情人节、母亲节、儿童节等等特别的日子,常常拥抱他们,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03、 只需和少数人保持和谐关系(2)

社会关系

除了家庭,工作会很大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大多数的人,一周五天与之相处时间最多的却是同事。

记住你跟上司和同事不过只需要保持“工作关系”,心态就会轻松许多。因为工作的关系,有的话必须要说,有的事情也必须要去做。刚出校门时,往往被对方的一两句抢白弄得无地自容,有时候顺着电话线都能感觉到那一头的恶意,或者尴尬得哭出来。如果想想“这只是工作而已”,自己不过代表公司立场,并不代表你这个人如何如何。即或有人不喜欢你又怎样?大家只需坐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干自己的事情。

现在不再是一个工作干一辈子的时代了,同事关系也相对简单,探听别人的薪水固然是违反公司的基本规定,大家也甚少打听同事的过去和私人生活。习惯了这样的关系其实会很轻松。

记住上司的时间永远比你的宝贵,该干活儿的时候真得干,不要老是想着上司偏心或者更喜欢谁的问题。出差回来记得给同事带些特产小食,偶尔参与午餐聚会,同事结婚时凑凑份子。

特别记住要保护自己的“星期天权利”,忙碌一周,不要把美妙的周末都不情愿又不好拒绝地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最烦的事情就是一些与你只是工作关系的人要与你慢慢的讲“感情”。打电话来,为表礼貌,先要寒暄,问:“最近怎么样呀?”简直不知从何回答起来。在忙到喝杯咖啡都没有时间的星期一接到这种电话,简直让人气恼得要破口大骂。对方明明似有事找你,可是偏偏好像有无限的时间工夫可以耗下去,先来一大堆无聊的问候。那么马上截断他,直接问:“有什么事。”三两句说完,赶紧干活儿去。还有一些人会假装白痴或者真白痴地把他的工作压力转嫁给你。你当然有理由直接表明立场:“那是你的问题!”

除了亲人和工作伙伴,我们当然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人物。他也许不是你的老同学、不是旧同事或者有什么远亲关系,却是你的知己。下班以后也许你不想回家、也不想回父母家,却愿意和朋友喝咖啡。好像《欲望都市》里四个关系紧密的女人一样。

学会放弃次要关系

许多明星接受采访,被问及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回答说喜欢呆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甚至只是看电视,而不喜欢去各种聚会。这已经越来越不是特立独行的表现了。相信他们的回答多是出自真实的想法。35岁之前就应该过了“Party动物”的时期吧。夜晚、灯光、嘈杂人声、酒精、陌生人,酒吧和疯狂派队的混乱、刺激是很少人能受得了的。

闲暇时候我们约那些真正想和她见面的朋友。和物品一样,心情也是需要整理的。自己要经常整理;有时候还需要和亲密女友的定期聚会。这样的午餐约会、咖啡馆谈天或者购物之后,我们总是变得更自信,充满了新的计划和梦想。之前我们会打电话约时间、讨论哪里新开张了环境幽雅的店铺。由于工作的问题,这样的协调可能往复几次才能定下来。然后我们会特意拎着新买的手袋,总之是收拾一番去赴约。期间可以互相交换新的流行讯息,添置一些时髦用品,可以贬低一番大多数的文学及艺术家,以及发泄牢骚,最重要的是探讨新的计划和前景。这样的定期工作,犹如擦掉心灵上的尘埃一样,使人更加快乐。

生活中很多时候还要拒绝“机会”。总是有很多听起来不错的商业聚会、业内人士论坛、朋友介绍朋友、或者有人邀你共同开创新事业的机会。实施以前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还有精力去做,不要马上答应下来。不会没有付出就有收获,无论得到什么都是有代价的。交朋友这件事情上也是这样。要付出时间、精力去维系。

要想获得自在的人生,就要放弃次要的关系;理解长期的关系中必然有“阴晴圆缺”,例如婚姻、例如老朋友;为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人腾出时间。


04、真的可以说不

如果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你真的得学会说“不”。

想想,每一天我们要做多少自己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结婚的时候曾经互相约定:不去拜访亲友,也不让亲友们来拜访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迎来送往。这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当中也是一样。这种方式有可能别人说不好,甚至别人一开始很难接受它。可是如果没有妨碍别人的话,你真的可以对别人的意见说“不”。

坦率的说,西方文化下长大的人比较我行我素一些;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中国人要面子、传统教育讲求礼节、还有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每一天有多少人对你提出要求?亲戚的拜托、朋友要求帮忙、上司连家里的事情也指派你做;母亲希望你结婚,如果你已经结婚又催促你赶快生个孩子,你打算跳槽的时候她也总是忧心重重地劝你放弃;还有无聊又不好意思推脱的聚会、保险公司没完没了的骚扰……无论是别人好心或者无理的要求,是你能勉强做到还是肯定干不了的事情,在你面前形成了无数条通往各个方向的分支小路。如果你想人人都满意的话,那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可能搭上太多时间、精力去办别人的事情,而弄得身心俱疲。如果是自己肯定干不了的事,碍于情面含糊地答应,拖来拖去的结果是又得罪人又折磨自己。

我们总要温和而坚定

一个有原则的人,可能让初识的人感觉怪僻,但是长期来说总比模棱两可的人好,自己舒服,让别人也舒服。一般销售人员给人的印象是,总要事事听从客户的,天天陪酒陪饭陪客户去歌厅到深夜、周末还要组织“高尔夫交流”也是常事。可是就有这样一位做销售的男士,每天坚持回家和太太、孩子吃晚饭,在正常的工作交往以外并不围着客户转。他说:努力工作的同时,家庭对他来说也非常重要,他并不想放弃自己的生活,而且他相信两者是可以兼顾的。有的客户因此离他而去。可是慢慢的,他居然连签了许多大单,生意做得很好。有的客户说感觉他很诚恳;又有的说和他相处比较简单,大家都轻松。

我的朋友Wang工作的部门新近来了一位法国女人,因为项目的关系要在中国呆一年。也许是独自在外国的缘故,她的一大爱好就是下班后组织一帮同事开酒会。公司为她在附近租的公寓十分宽大,也适合开party。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去参加,Wang也是其中之一,每次酒会还都有主题,大家玩得十分开心。可是这样的小型酒会每周都要开三次以上,Wang渐渐觉得十分无趣,新婚的老婆也有意见。又一天,法国女人在内部网络上邀约大家聚会,Wang就推说自己有事儿不能参加。一帮爱玩的同事都来劝他,因为Wang歌唱得好、又一直是公司联欢会的司仪人选,有他在很能活跃气氛。最后Wang推脱不过,只好又去了。所以说拒绝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的态度不够坚定,显得犹犹豫豫,对方可能会认为你的拒绝并不是真心的,说不定会更加积极地再三邀请你,而你也会碍于情面无法将你的拒绝坚持下去。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设定目标、以及处世的模式,然后希望沿着最短的直线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时间是你自己的,余暇的时候你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因为不上班就必须帮别人干什么吗?拒绝的时候完全可以理直气壮。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进退有礼的人,同时要给与人交往设立一些粗线条的原则,例如在办公室承担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帮朋友的忙尽量协调到下班以后做、周六是家庭日所以要尽量拒绝别的活动……当然遇到不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一定不要“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我们总要温和而坚定。你可以说“不”的,不管是对上司还是同事、朋友。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要温和。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比较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地,委婉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容易接受。而一旦你始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朋友们也会容易掌握与你相处的“道”。

从沙砾中发现金子

当然,坚决地奉行“自有一套”的确是很难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实在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托,而做一些本不想做的事情。更糟糕的是,此后我们还常常被诸如懊恼、烦躁以及焦虑以后继续被骚扰的情绪所折磨。

其实,即使是并非出自本意的行为也常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总应该常带欣赏的心情看待事物。一个无聊的酒会至少让你认识了新朋友、如果人物无趣那么至少可以饱餐一顿、食物也不好的话还可以了解最新流行的酒会形式、或者知道了一间以前从未去过的酒店、或者发现了印刷别致的菜单,总之总有可取之处。有朋友软磨硬泡地拖着你陪他去看画展,虽然你开始并不情愿,可是那个下午你也收获了不少美术方面的新知识,而且在下一次的主题聚会上大谈野兽派与表现派,让人刮目相看。如果你留在家里,也不过是看着电视打发了又一个无聊的下午。老实说,一个总是活力充沛、拉着你四处交际的朋友还真是能大大拓展你的人脉圈子。你的上司总是把你支使得团团转,把本该他撰写的报告安排给你做。你可能会因此要牺牲晚上的约会而闷闷不乐。可是这也是一个你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公司运营的机会。在报社工作的程因为“好说话”,领导总是把急活儿给他;别人做到半途而废的难做的选题他也接下来,在任务的催迫下程一再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如果有人逼着着你狂奔,你其实会进步得更快。

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情,你会更高兴地答应别人。在自己的日程表中安排“亲情日”、以及“朋友日”,分配要留给亲戚或朋友的时间。而且要明白:朋友日的内容不只是齐聚到某个朋友家里,吃光别人冰箱里的所有存货,弄得杯盘狼藉,自己乘兴而归。还要包括帮朋友搬家、陪他选购汽车、听他倾诉痛苦或者其他那些让你不耐烦的事情。亲情日也是一样,不只是买些水果去长辈家拜访那么简单,或者要帮阿姨的同事的小孩打听学校的情况、用自己的汽车替舅舅接客人等等。我相信,很多此类的拜托你是拒绝不了的。但是因为已经在计划中了,你会比较开心地去做,减轻不堪其扰的痛苦心理;另外也不会因此打乱自己的其他计划。相信你的朋友和亲人在其他很多时候同样会为你付出。

统筹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地方。在被邀请或要求去某个地方、干某件事情的时候,是否对自己有价值事先很难预料。既然时间注定要消耗了,自己主动为其增加附加值是个好办法。Sherrie是一位公关经理,每天都会参加很多活动,也因此去遍了城中的大小酒店和特色去处。她的周六和周日时间都用来参加法语培训班以及别的课程。这位时髦的小姐却能时时换新身上的衣服、首饰,她是怎么办到的?原来去参加每一个活动之前她都会花两分钟做“功课”,自己想看看什么新东西,找找活动地点附近有什么商场,值得一看的专柜有哪几个。这样几乎每个月她都能“顺便”把自己经常光顾的专卖店浏览一遍,去商场也是直奔目的地而不瞎逛,没特别花什么时间,流行资讯却知道得比谁都快。

适当的换一换思维角度,你再决定这时候该说“是”,还是“不”。


05、关于结婚这件事

《欲望都市》里的Carrie在过35岁生日那天遇到一连串倒霉的“小”事情,跟朋友抱怨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居然35岁了,而且还没有嫁出去。一同喝咖啡的Samantha还要大上几岁,此时忍不住让她“Shut up”(闭嘴)。因为Carrie勾起了大家的痛处。Carrie是一位时髦漂亮的纽约著名报纸专栏作家,一个总掉进各种麻烦感情里的大龄单身女性,她时常在网上搜寻可以约会的陌生人。现实生活中大家日日行走同样的路线、去同样的目的地上班、晚上也不过是和同样的几个老朋友泡在一起,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没有变化。在网上可就不同了,符合“身高180(cm)、专业人士、豁达幽默”条件的魅力男士居然有那么多,而且他们也都对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关系失望,希望交到新的女伴。也就是说,迈向一段美好关系的可能性居然有那么多。

可惜这部有趣的肥皂剧在开播六年后现在已经演完了最后一集。

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先生说:“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国际飞行、互联网应该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可是适龄男女却好像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了。38岁的戴小圆眼镜的西装笔挺的Richard在上班的地铁中喜欢看漫画书;29岁的Mary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到处飞,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是如今大城市里很常见的单身一族。Mary说去到各个不同风物的地方时时常庆幸自己没有牵挂,不用时时打电话给谁报备,可是频繁的出差现在对她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有时候看见黄昏的阴冷天色、周末一个人的屋子无聊得让人几无生趣、又或者想找人一块吃饭的时候朋友们都没有空,自己就觉得特别凄凉。而且她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近来时常想象自己可能老了还是一个人,病在家中都没有人知道,就抑制不住地哭泣起来。住在另一个城市的妈妈每次打电话都要催问她有没有找到合适的男友,Mary的婚事已经成了家人的心病,最近连小她三岁的表妹都开始给她介绍男朋友了。其实Mary的条件不错,名校毕业、时髦漂亮、在著名的大公司工作、入息很好。可是“看着一个公司的同事,互相真的没有感觉。也许我的生活圈子太小了,就是遇不到合适的人。”

结婚、生孩子,也许女性对终生大事更加着急,因为年龄大关如一条鞭子在后面催迫着。想想大学毕业,再在社会上打拼三四年,刚站稳脚跟呢,就逼近35大关了。第一次学生时代的初恋也许失败了,工作的几年一蹉跎,转眼就成大龄女青年了。这男朋友还没着落呢,生孩子的话都快算危险的高龄产妇了。男人也是一样,像《欲望都市》里Miranda说的“过了35岁还没结婚的男人都有些怪癖。”如果你不想独身,不想不要孩子的话,还是早些解决的好。

制造相逢的机会

少年时候我们都曾设想过遇见我们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的美妙时刻。想象中那应该是一个如静止的电影镜头般的场景,在陌生的异乡、或秋叶纷纷的路上,一个回眸,时间如定格般,顿时脸热心跳如被雷击,马上明白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在古时,也许还能在十五元宵那晚——唯一一个的可以步出深闺的日子,撞到一位有深沉眼睛的好男儿。可是长大后我们也许从未去过巴黎,日日朝九晚五为那永远嫌少的薪水奋斗,下班后流连专卖店为买得起或买不起的漂亮衣服情绪波动,周围只有同样急火攻心的同事,上地铁时旁边的男士甚至为了抢个座位而毫无风度地把你挤到一边,永远也没有体面的骑士前来搭救。生活就是这样。

Stella是一个特别可爱的现实主义者,在24岁的时候还没有亲密男友,就决定要不拘形式地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托阿姨安排的相亲她很乐意去,甚至跃跃欲试想去参加电视上的速配节目。她有她的理由:大好年华,没有男朋友就出去找,干嘛自己耗着。她还热衷于去交友网站逛,列出自己的交友条件例如身高需在180以上等等。一来二去还真的找到一位好男孩,日日通电话三个小时的一个月之后,他们决定见面。后来终于修成正果,结婚了。男孩子早就买好了房子,Stella什么都不用操心。

很多人十分抗拒带着目的性地去认识朋友,例如相亲、类似的单身Party、去纯粹的“找对象”的网站等等。而希望在茫茫人海中与梦中人偶遇。可是这也许真的不再是那么诗情画意的年代了。如果你不想像《单身日记》里的布里琼特那样一个人郁闷地在小公寓里暴饮暴食、哭泣、独自度过孤独的假期,那么不妨打消一些过于浪漫的想法,接受一些外出的机会。

 

 

结婚要趁早

像手上留恋不去的Swatch手表一样,现代人抗拒“成熟”,也表现在婚嫁上。一个做建筑设计的男孩子一早有亲密的女友,他工作几年赚了不少钱,买了一套房子。女友以及双方家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所房子是为他们结婚准备的。他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想让女朋友来这所房子。他想独自占有它!不是和女朋友的感情有什么问题,而是他觉得从小一直和哥哥分享一个房间,从没有过这么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了房子,只有自己有钥匙,虽然不住在这里,但是每天都要来独自呆上一会儿。杂志上说日本现在也出现这样一批不急着结婚的大龄女子。她们35岁左右,可是仍然乐于住在家里,享受妈妈的照顾,薪水都用来打扮自己,和男友只约会不谈婚嫁。潜意识里她们不想长大,不想去承担料理一个家庭的责任,还不打算看婆家的眼色,希望尽可能延长这种没有负担的日子。

一句话,不管有没有找到合适的那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并不着急结婚。特别是在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轻白领们大都是大学毕业、薪水不错,生活是有颇多乐趣的;父母亲友们很多都在异地的家乡而不在身边,周围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过分热心,传统世俗的婚嫁压力比较小,朋友们都过着类似的自在生活。有的一对男女朋友谈恋爱已经好几年,因为共同面临租房等问题,男女朋友大多同居,周围的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同居下来,久而久之结婚的事情就疲塌了。

可是拖到快35就真的不要让身边的那个人再等了。说不定哪天他(她)就不愿意再等了。结婚是一件让人心安的事情。一早解决,省下多少猜疑等待的时间,用来发展一些其他爱好或者事业,不知多好。如果感情稳定的话,那道手续更是诚意和郑重的表示。结了婚,两个人可以开始共同计划财务问题,名正言顺地共同旅行、拜访亲友。在人生的每一阶段符合社会规范,其实也是一种普通的幸福。如果不是还存有什么二心的话,Why not?

古人结了婚连发型都必须改变,让人一看就知婚否;现在在外面大家可以照常做自己的什么先生、什么小姐。有一位标准的香港中环写字楼女士,精致、冷漠、有着20岁的干净容貌和40岁的精明。另有一位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先生,大家应对如常,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居然是夫妻。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私人电话,不在家里招呼朋友,只有周末住在一起,有大假期的时候一起去马尔代夫旅游,而且觉得这种生活没有什么不好。所以说现在的人结婚也不再是像古时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么带点悲壮意味的事情了。有点像两个人搭伴儿过日子,大家也还各有自己的圈子和娱乐。所以不用那么恐惧结婚。

Baby流行

结婚,然后顺理成章地要考虑孩子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Kate Moss、克劳迪亚西弗、凯瑟林?泽塔琼斯、维多利亚等等一大批名模、明星纷纷乐于抱着可爱的小baby亮相,一些大牌时装也顺应这个潮流拍摄年轻美丽的母亲和胖胖的婴儿为主题的广告。连自己没有孩子的也流行认养一个或多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孤儿,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和关爱,例如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和妮可?基德曼。

婴儿无疑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有了他们,生活变得有乐趣得多。以前,传宗接代是件大过天的事。一连串的孩子生下来,一天吃五顿洗两次,也把可怜的父母操劳成了尿片专家、脾气暴躁的庸俗夫妇。拜社会进步所赐,现在生男生女都是一样。有了纸尿片,婴儿可以睡得更久更香甜。最最重要的是有了可爱的孩子,母亲还可以仍然显得年轻漂亮,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生育下一代毕竟是人类的天性,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回归到更加重视亲情和家庭生活,做一对年轻的父母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现实地说,年纪太大才生育小孩,孩子可能会蠢;四五十岁还在接送孩子上小学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06、决定要不要小孩

相识了很久的朋友Lily有很多怪癖,例如不能看见有籽儿的东西,西瓜、葡萄之类,否则就会尖叫、抓狂,真是让人搞不懂。另外她还一早决定不生小孩,并且在努力寻找一位和她有共同志向的老公。同事木耳也是一位“不生小孩主义者”。她有一个比她小七岁的弟弟,从小就是她背着弟弟长大,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却不得不照顾小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木耳现在还要供着刚进大学的弟弟读书。“感觉像自己养了一个孩子一样,烦死了。所以自己再也不要了。”话是这么说,除了代缴学费、生活费,她还是不断地给小弟供应手机、名牌运动服等等一切好东西。还有两个朋友,是小夫妻俩,因为双方都有兄长多人,而且兄长们已经养育了后代,所以自己觉得根本没有繁衍下一代的责任了,父母也不施加压力,俩人乐得游山玩水、自在逍遥。兄弟姐妹就是这些时候用的,家里的责任可以分担。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在期盼最正常、幸福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希望顺顺当当地结了婚、然后养育下一代。可是生活的种类也许是更丰富的。

在20年前,夫妻俩第一年结婚、第二年就生孩子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可是现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医院妇产科里,35岁以下的年轻孕妇都很少。大多数夫妻是晚育的。我的很多朋友说:“别人都告诉我如果40岁的时候没有孩子会后悔,所以为了怕40岁后悔,35岁的时候我还是要生小孩。”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十分享受“丁克”家庭的二人生活,坚决不生孩子的极端主义者也不少。

不管要,还是不要,决定要趁早。

婴儿是天使

每个人心里都有天生的父性(母性)。没有婴儿,世界简直会沦亡。20岁的美美看见小婴儿会掐一把,恶作剧的看着小小人儿号啕大哭;28岁的时候她看见小孩子胖胖的小手小脚、巴掌大的小脸还有微笑和眼泪,简直觉得自己的心软得要融化掉。在电梯或者小区花园里遇到五岁以下的小孩子都忍不住蹲下来逗一逗,这时候小孩的父母们总会露出无比自豪和满足的微笑来,多么让人羡慕。到了一定的年龄,繁衍自己后代的愿望就会像春天的野草一样,茂盛地生长起来。

造化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想想自己体内的一组小小细胞,有一天会组合成一个新的小生命。他(她)会慢慢长大。你可以带他重新看一遍这个世界,把你所知道的东西都告诉给他。他会像你,但是又不全是你。虽然长大之后他也许和你一样有时悲伤有时快乐,也许很平凡,但是在他还是小小人儿的时候无疑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如果打算生孩子,尽量要早生。孕妇超过35岁生育,得各种并发症和遭遇其他危险的系数要大得多。有一个记者朋友,他和他老婆本来都是天生逍遥派,有时间就出去旅游。一直到都过了35岁了,不小心怀孕了。俩人一开始还不想要,又吃药又喝酒的。双方的老父老母几乎都快跪到地上给他们磕头了,求他们要这个孩子“继承香火”,这才决定生下来。因为是高龄产妇,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症状都来了,惊险万分。又因为开始的“折腾”,一直担心孩子有什么毛病。出生的时候只顾得问医生孩子正常不正常,见孩子一切安好一个手指头都不缺,一颗心才放下来。有了孩子之后,宝贝得跟什么似的,每天回家再晚也得跟孩子玩一玩,才放他去睡觉。

现代人的育儿观已经跟上一代人大不一样,觉得如果决定生孩子,就要好好地养大他。自己念了大学,那自己的下一代长大了应该考虑出国留学。小孩从小什么都要最好的,特别是教育问题。不再是以前觉得多生个孩子,多加双筷子、粥里掺加一瓢水那么简单了。所以很多人迟迟不要小孩,是因为不敢要,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稳定,经济基础还不够,或者心态上还没有准备好。其实过来人都说,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生孩子的事情开始想起来觉得不知所措,一旦有了也就有了,顺理成章地就应付过来了。

有了孩子,一个人才真正的成熟起来。变得更有责任心,也更温和。我想父母会从孩子身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慰藉。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很深。在城市里,虽然一般家庭都不太在意生男生女了;但是一定要繁衍自己的后代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觉得这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情,否则人生就不算完满。在祖辈看来,有了儿女是第一重的保障,而有了孙儿孙女是进一步的保障,这才觉得心里塌实下来。所以大城市里常常看见还不定性的小夫妻,和着急坏了的老父母。

可是孩子真的是“保障”吗?现在观念“进化”得这么快,就算你有了儿子女儿,如果儿子观念激进,不打算再繁衍后代怎么办?这太不保险了。就算儿子又生了儿子,再上了一重保险,难保孙子会怎样。

至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现代人基本上都不这么考虑了。自己早做打算,弄妥各种社会保险是真的。在城市里生活,又不是靠种地为生,有年轻的壮劳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年轻人大学毕业出来,找到不错的工作已经不易,自己还要疲于应付种种社会艰难,如何还有余力照顾老小。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互相寄托和照顾,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

常常见到芭蕾舞演员出生的母亲从小就送女儿也去学芭蕾;当律师的父亲认为律师是最聪明的人,也是“社会中坚”的职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念法学院,走这条路。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特别是如果做母亲的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跳舞,那么会更加希望女儿替自己完成心愿。这种寄望如果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了小孩以后的夫妻俩都疲塌下来,像前文已经说过的:每一代人一到35岁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社会价值观变化很快,如果一位母亲崇拜的是毛泽东,要以那种“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那该如何是好,注定会失望。望子成龙的母亲会坚持认为自己那五指粗短的儿子是弹钢琴的天才,孩子不是这块料还要逼着他努力,迟早孩子会造反。

小小婴儿就是照亮我们生命的天使。只要让他健康、快乐就好。

个人精彩最大化

坚持“不生育主义”的人我想也是有道理的。

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要下的决心恐怕比结婚还要大。现代婚姻已经有点“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中国女人又几乎都自己有工作,在家里的地位并不比丈夫低。可是要生一个孩子,责任太重大了。电影、电视里演绎了太多的生孩子的镜头,无一不是表现孕妇疼得死去活来的场景的,还有湿漉漉、皱巴巴的新生儿,真是血腥。孩子一旦出世,就意味着夫妻中有一方要放弃一些事业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而做出这种牺牲的通常是妻子。万一你的丈夫工作并不牢靠,你是不是敢安下心来生孩子呢?小小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不管不顾地天天哭闹,要吃要喝,你会半夜被吵醒,还不得不与尿片、奶瓶打交道。这一切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有的人对生命充满了怀疑。宁可养小猫、小狗做伴儿,虽然喜欢孩子也不愿意生养。这个世界污染这么严重,孩子生出来手脚指头全不全都很难说。一旦生了,就要好好养大他。可是自己是不是能永远那么光明地生活呢?永远能用微笑对待孩子,保护他,让他只看到阳光的一面呢?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都值得怀疑。

还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足够精彩,他是否还需要有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孩子。单说姓王的小生命就成千上万,五百年前同姓都是一家。他们都那么健康、快乐的生长着。你还需要再添加一个也姓王的小孩吗?再说他还不一定有多好。非常成功的人,其子孙通常都是平庸之辈。历史上唯一出了个苏轼一门父子三杰,合适再往下的后人也是泯然众人矣,不再被人知晓。津津乐道的孔子第68代孙、将相后人什么的,简直没有意义。

有一位师姐,夫妻俩都35多了还是下不了生孩子的决心。因为自己还在追求事业上的突破。她算了一笔帐,也不无道理。“现在北京的幼儿园都要1500元一个月,还不是最好的双语幼儿园,否则更贵。好好地养大一个孩子起码要35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供他留学深造什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的话,我想孩子会自卑,也会怪我们的。再说将来他长大了还不一定怎么样。这笔钱不如留着自己养老。”的确,有了孩子之后本来还算惬意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还听什么音乐会,买票的钱不如留着给孩子买奶粉;做了母亲,名牌衣饰也就免了吧,反正也会弄得皱巴巴;一年一度的旅行度假也去不了了,拖家带口的,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说走就走。上一辈的人也许会觉得这种“牺牲”理所当然,可是现在很多人不这么看。既然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长大了也有了赚钱的能力,当然首先是要自己活得精彩一点。有余力再兼顾别的。

我觉得不应该恐惧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好。

不过如果你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必须勇敢地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


07、对父母许诺必不可少

最近有一家调查公司对亚洲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做了一项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最普遍的心态是“奋斗”、“竞争”,很多人的最大心愿是赚更多的钱,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让自己的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点比日韩的青年都要突出。普遍富裕的日本青年似乎没有这样的“上进心”,他们更热衷于个人享受,却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茫。

电视台也曾做过一期“残酷”的节目,主题是讨论“爱情是不是真的无价”。认为“爱情有价”的嘉宾真的很坏,他说关键是看这个价钱有多高。如果给你五千块,要求换你的女朋友,你肯定觉得对方是疯子,一口回绝。如果给你五万块呢,也许你还是不会动心。如果是五十万呢,你也许觉得这真是一件事情了,私底下总要考虑一下。如果有人说要给你五千万,条件只是让你放弃你的女朋友,你会不会答应呢?现场的很多参与者一开始表现得“情比金坚”,到这时候开始犹豫了。有的人说自己也许会放弃爱情,理由是有了这五千万,这几乎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赚到的钱,就可以马上让自己辛苦了半辈子的父母过上好日子了。而在场的“女朋友”们一多半早就临阵倒戈了,说既然这位年轻有为的富翁肯出五千万交换自己,那么不但说明他有社会生存的能力,而且说明对自己爱得很深,怎么看都比自己现在的男朋友要好呀。

这真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在这里我们只想说一点,那就是普遍的年轻人都觉得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能够更好地孝敬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让他们感觉幸福。

也许35岁之前你真的帮不了父母什么忙,那么要善于给他们许诺。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有许诺也足够让他们幸福的了。

35岁以前条件不够

现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是存在巨大的年轻人迁徙潮。农业人口过剩,农村在向中小城镇化发展;而大量的中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年轻人到大城市的大学念书之后,都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特大城市集中了大量最优秀的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每年不断地还有新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哪怕做“北漂”,再苦再累很多人也愿意留在北京不走,因为这里机会多,感觉前途有希望。

很多家庭的情况都是父母和子女在不同的城市居住。或者因为父母还年轻,没到退休年龄,还在继续工作;或者是因为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自己还处在打拼阶段,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还有的情况是,如果女儿在外地,那么差不多到了退休年龄的妈妈一般都选择不工作了,去和女儿住在一起,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爸爸们多半还在上班,就留在原来的城市,这样又造成了老夫妻的两地分居。中国的父母就是有这样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上海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请了许多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和她们的妈妈一起来做节目,她们的父亲则都在老家。这样的新型家庭在上海很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些年轻人一旦自己站稳脚跟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父母也接到大城市来,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西方人在房屋消费上是习惯“阶梯消费”的:工作之初有了一点存款之后就贷款买个小房子,多半还是二手的旧房子,因为便宜,而且年轻时家庭人口也简单。有了孩子,有了更好的经济能力之后,再换大房子。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在自己有能力买房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决定“一步到位”,第一次置业就要买三居室的房子呢?因为他们的计划里总是包括他们的父母,理所当然地觉得一旦自己有了能力,就应该把父母接来同住。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一般的年轻人在35岁以前都没有照顾父母的余力。总不能叫父母跟自己一起租房子,东搬西迁地度日吧。中国实行货币化分房才不过几年,大城市的房价高得让人咋舌。在北京,五千元一平方米的普通公寓房子都只能到五环边去找了。一个月的工资够买一平方米房子的,都算是高收入人群了。还不说一旦接了父母过来,医疗保险什么的怎么办,太多琐碎的问题需要解决了。条件不够的话,还不如让他们留在小城市过清闲、舒适的日子呢。

保留适度空间

接父母过来,一起挤在小房子里,最后闹出家庭纠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和自己的父母,互相保留适度的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双方都会感觉更舒服。现在已经不是因为吃不起饭,所以一家人要抱紧在一起的时代了。

人与人之间因为距离会产生美感。也许因为自己外出念大学好几年,又在外地工作好几年,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见父母一次,因此这种亲情沉淀起来变得更加厚重。你会只记得父母的慈爱,还有家里好吃的饭菜;而忘记了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唠叨。一旦重新生活在一起,琐碎的生活就会激发矛盾。

关键的是也许你的孝心,父母并不需要。当你才二十几岁的时候,父母也不过五十左右,他们还正处在想干点事情的年纪,也不需要别人照顾。特别是父亲,可能并不想这么早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挣的钱也许在你看来只是可怜的一点工资,可是也足够他们在小城市里过得非常舒服。因为他们已经住得非常宽敞,不用付房屋贷款,也不养车,小城市的物价也很便宜。有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亲戚、朋友圈子,周末可以走动走动。父亲喜欢钓鱼,母亲爱养宠物、种花,都可以随心所欲。偶尔你回家,或者他们来看望你,就权当惊喜的旅行了。如果你贸然让他们过来跟你一起长住,想想会怎么样。父亲会一下子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没用的人,不工作了,大把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在新的城市里也没有朋友。他们也许会天天买菜、做饭,照顾你的饮食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有多闷。如果你已经结婚,你的另一半和你的父母也许相处得并不愉快,你并不能强求他们有发自内心的融洽。

在网上看见有人发帖子讨论这样的家庭问题,两个都是苦恼万分的儿媳妇发的,可能因为老父母们还不会使用这么现代的工具。一个儿媳妇是北京的,她工作,而她的老公还在念研究生,两个人住在学校宿舍里。老公的父母要求搬到北京来,于是他们给老俩口租了房子安顿下来。婆婆和儿媳总是因为做不做饭什么的琐事发生矛盾,而且婆婆还时常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发达,言下颇有怪责他们只给租了一间小平房、生活费也给得不多的意思。这位儿媳妇也觉得生活压力很大,自己一个人工作,本来经济就不宽裕,还要承担这种额外的责任。另外一个上海儿媳妇,开始她的老公告诉她自己的父母春节要来小住几天,结果没想到老父母、以及老公的弟弟带着大包小包就来了,一住就是三年。老公开始给弟弟介绍了一个工作,没想到不久弟弟又被辞退了,20多岁的大小伙子此后一直呆在家里。为此公公婆婆给她的老公不少压力。一大家子,好像仅有这个儿媳妇变成了“外人”。期间这个儿媳妇怀孕、生孩子,一边上班,还要一边每天给五口人做饭。更可怕的是她的老公因此变得不爱回家,天天在外面陪客户打麻将或者喝酒,回来也是对妻女非常暴躁。一位男同事听了这个故事,了解地说:“这个男人也很痛苦。只好麻醉自己。”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种结几乎就是死结。他也不喜欢这种家庭状态,但是作为一个儿子,不可能对拒绝自己的父母。这位同事甚至说如果是自己,如果家庭负担重,干脆开始就不要结婚,以免连累别人。

即使没有这样极端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带来巨大的矛盾。你喜欢晚睡,爱玩网络游戏,一high起来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难得有几个父母看见这种情况会觉得很好的,多半会教训你。因为他们关心你,看见你通宵加班、高频率地出差会心疼,免不了说两句。你又会觉得烦。生活好像又回到了18岁以前的状态:不敢晚归,事事要打电话请示,不再是背个背包、锁上门就可以出发了。你所钟爱的自由生活全盘泡汤。而在“你的家”里,你的父母也不会觉得轻松。

许诺最重要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父母住在附近,时时可以过去吃两味小菜,周末可以带他们出去兜兜风了。等你过了35岁,现实的情况很可能是有了小孩需要人照顾,而你们俩夫妻都是全职工,忙得团团转;而你的父母也年过六十,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这时候,你需要把父母接到一起来。最好是有能力再买一套房子给他们住,尽量不要住在一起,这样他们也会感觉更好。如果父母下决心搬迁的话,因为可以卖掉以前的老房子,所以再在大城市里买一套小公寓是可能实现的。

35岁以前,因为条件不够,最重要的就是给父母许诺了。时时表明自己并不是“不孝子”,给父母描绘一下未来的美好蓝图,让他们感觉老来有靠,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幸福了。

如果自己身在外地,每周至少一次的“亲情电话”必不可少。你的小小成就、以及新的见闻会给父母波澜不起的平静生活注入快乐的活力。父母总是下意识地在等着这个电话,到时间没有接到就会心急如焚。如果你因为玩乐而忘记了,那真是不可饶恕。爸爸、妈妈的生日记得寄礼物回去,虽然他们总是说“不用不用”。再怎么忙,每年至少要抽出一个假期回家看望他们,或者请他们来自己这里做客,自己也乐得享受一下家中饭菜的好滋味、被人照顾的享受和完全放松的好时光。如果有余钱,可以资助你的父母出去旅行。虽然他们自己也有钱,可是意义完全不同。

要跟父母一起理智地计划未来,因为这不但关系着你的将来,也是他们的退休生活。如果不拿出来讨论,大家的想法可能偏差很大。就像你小的时候讨厌父母为你做决定一样,你认为好的方式,你的父母并不一定也这么认为。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老了以后,应该跟你在一起,应该留在家里做饭或者帮你带孩子,这样你也觉得心安。

也许他们的计划本来是周游世界呢。


08、交一个知己

我想如果我说每个人都应该交一个知己,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吧。已经故去的武侠小说家古龙说:“朋友就是不分尊卑贵贱、职业高低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想起来心中含有一丝丝暖意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对“朋友”充满了向往。

普通人的一生很少会遇到太多惊险的事情,也不用要求朋友为你两肋插刀、什么“上刀山下油锅”之类的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能谈话的人。当然很多人也是以这个标准来寻找伴侣的,哪怕性好美色的男人们最近也开始觉得“以言谈娱人”和“以美色事人”同样重要起来。不过,你知道与朋友、特别是同性的朋友谈话,那和伴侣之间完全是两回事儿。

朋友之多

星期五那天早上九点钟上班,难得看见Kate出现在MSN上。她是我的旧同事。两年前她一咬牙辞了工作去了英国,因为她的男朋友当时在英国读书、现在男朋友已经是她的老公了。因为中国和英国有时差的关系,大家很少能在网上碰到,于是我惊喜地跟她打招呼。她说现在她那边是半夜,正好第二天不用工作,所以晚上就晚睡一点,等在网上看能不能碰到老朋友。她最近拿到了驾照,他们已经买了第二辆车,因为她和老公分别在两个城市工作,周末要开车两个半小时才能见面。不过俩人境遇还不错,如今都在全球五百强的大公司工作。今年打算买自己的房子了,省得两边租房子住。因为不是在伦敦,所以房价并不是那么贵,他们可以买下有三个卧室一个客厅还带前后院的房子,首付10%就可以了。她所在的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城,开车到里兹一个小时,开车到曼彻斯特要两个半小时。跟朋友聊天总是会带来新知和快乐的心情。拜科技所赐,现在交流变得更容易也更方便了。

朋友是有很多种类的;而且人生的每个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朋友,你的社会关系总是在随着成长而自动更新。小学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不用到大学,长大了一点例如中学时候再见面都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了。一段时间里,你因为陷入了一段感情,心情时常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而上上下下,于是时常找你的一位好朋友倾诉,频繁的来往、以及诉说和劝解的过程也使你和好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差不多的时间同时生育了孩子的两个朋友,因为有共同的热衷话题而把其他朋友抛在了一边儿。每周两次去练习街舞的时候,你也有个伴儿。两位在第一次工作的时候住同一间单位宿舍的朋友,后来都分别结了婚,并且买房子的时候也买在了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的楼上楼下,户型都一样。所以几乎每个周末都聚在一起联网玩《帝国时代》,打完游戏已经到了半夜,住楼上的那一个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趿拉着拖鞋就可以方便地从楼梯走上去。通常他们还会高频率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一方的老婆不在家的时候,就到另一个家里去蹭饭吃。

我们都需要朋友。

寻找那个同样愿意建立长期关系的人

我们最需要的是一双可以倾听的耳朵,一个即使在半夜你也可以给他(她)打电话的朋友,而且知道他会尽可能地帮助你。

可能你有自己的配偶。可是万一你烦恼的、需要向人倾吐的事情正是你和配偶之间的紧张关系呢?你会需要朋友。有人说,父母家在外地的女孩子——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最需要在婚姻外交一个同性的好朋友,因为如果吵架了都没有娘家可回。现在还有很多人买流行的“小户型”房子,因为总价便宜嘛。一位新买了房子的同事在大家AA制聚餐的时候谈起他的邻居,买了号称有48平方米的“小户型”,可是去掉了公摊面积之后就没剩什么了——进大门就是一间房间、旁边点缀着卫生间和厨房。我马上就想,这样的房子真的只是一个人住还好;两个人住都会有问题,万一想“摔门而去”的时候都没法儿摔。我的同事笑着说只好摔卫生间的门了。哈,这样也许更有威慑力,也会缩短冷战的时间,另一方会很快地来求你开门的。这有点像张爱玲以前讲的那个笑话:有个人拖儿带女去投亲,和亲戚闹翻了,他愤然跳起来道:“我受不了这个。走!我们走!”他的妻哀恳道:“走到哪儿去呢?”他把妻儿聚在一起,道:“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他们就会下来的。真是有趣!如果夫妻吵架,你想逃开一会儿,给好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去朋友家呆一会儿是比较好的。总不至于要到酒吧里去买醉,现在上网找陌生人聊天也危险了,那样通常是别有居心的,说不定就闹出艳遇、第三者插足什么的来。

就算你们夫妻、或者男女朋友之间关系特别好,有时候也需要朋友。男人们聚在一起谈论女明星、汽车、机械或者别的一些事情,或者不方便在老婆面前说,或者老婆不感兴趣。女人们一起交换潮流情报、逛街,婆媳间的那点事情跟好朋友吐吐苦水比跟老公抱怨好。讨论事业问题有时候也是跟朋友好,妻子往往从切实的角度考虑而难以理解丈夫渴望去非洲保护野生动物的想法,丈夫也不像女人自己那么了解女人对35岁的恐惧。

交朋友确实是不应附带功利色彩的。想着升迁问题,勉强和老公上司的太太交朋友多别扭。不过一些长期的朋友关系确实来源于大家背景的类似。一个焦头烂额、为生计奔波的妻子和母亲,很难和一位时髦的、生活精彩的独身女子有太多共同话题;大家想去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很难配合。理想的长期朋友关系当然是大家有差不多的教育背景,然后总是处在差不多的人生阶段,例如都先后结了婚、讨论是否近期要孩子的问题时能互相理解、讨论升职问题的时候有共同语言、爱逛的地方差不多,很多时候简直是一拍即合;即使一方喜欢看话剧,而另一方并不喜欢,但也乐意听好朋友讲述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而且可以说能从朋友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呢。

在一群人当中,你总是能一眼发现你的“同类”。留同样的发型、用同样的香水、穿着风格类似,这些可能都是原因之一,但是又不全是。这种感觉很难描述。反正人们总是在一眼扫过一群陌生人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自己可能会和谁聊得愉快,进而发展为朋友,而根本不想和另外一些人交谈。

由朋友到密友的关系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关键是两个人都有建立一种长期关系的意愿,这跟婚姻在某种方面很类似。

为朋友付出时间

看过一篇美国人写的关于朋友关系的文章。里面讲到有一天她正在和丈夫隆重地庆祝结婚10周年,突然接到好朋友的电话,哭诉自己和丈夫已经分居。于是她在电话里和好朋友一直聊了两个小时,因为这个时候朋友非常脆弱,更需要她。

我觉得这个例子可能是太凑巧了。不过如果你想保持长期的好友关系,就要为朋友付出时间。特别是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尽量放下自己手边的事情,赶过去帮忙。朋友就是这些时候用的嘛。

所谓密友就是表示保持一定频率的见面时间。住的很近的两个男性朋友基本上约定俗成地每周末(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晚上中至少有一个、两个晚上)都泡在一起,有时候带上各自的妻子一起出去吃顿饭、玩玩游戏、再交流一下新的电影、发发牢骚什么的。而已经都结婚了的两位女性密友基本上保证每个月都抽出半天时间见上一面,通常是一起吃午饭、逛街买衣服、再找一间安静的咖啡厅聊聊天什么的。这种跟朋友的倾诉,被形容为“心灵的按摩”,感觉的确舒服。现在的技术发展也带来了很多交流的方便。一位朋友去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三个月,大家也可以时常打电话,或在网上聊天。而每天所有人都大量转发的电子邮件笑话也是另外一种保持联络的方式。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旨在使用户“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朋友拓展朋友圈“的交友网站,如美国风靡一时的Friendster和国内的UUMe。与以前大家在网上胡乱搜寻陌生人聊天不同,这种“通过朋友交朋友”的网站要求用户首先加入自己的一些真实朋友,这是第一层的“好友”。然后朋友们再邀请他们的朋友加入,在这个树型结构中一个人最多能看到四层的朋友。用户可以像在以前的交友网站那样,设定条件对数据库进行搜索,例如找一个同样喜欢养宠物的人,但是看不到这四层范围之外的其他人。社会关系网络化之后,可以方便地使用网站提供的聊天室、即时通讯、短信等工具保持和朋友的联系。在这样的交友网站上做一些较为严肃的事情,例如买二手房或者卖二手车等成功率会比较大。因为朋友就是天然的过滤网,能解决诚信问题。

友谊的死亡往往就是因为交往淡下来,最后无疾而终,即或以后再见面也会互相感觉陌生了。而这种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方想退出这种关系,因为自己境遇不好、不愿意见老朋友,或者境遇太好、想交往更高级的朋友了。

“红颜知己”和“蓝颜知己”

一位男性朋友提醒我:“红颜知己”也是很重要的。据说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跟异性交往能帮一个人健全性格。因为同性之间通常会固定地谈论几个话题,或者谈论同一话题的时候总有差不多的观点。而异性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是另一个范围的,可能你并不感兴趣,或者始料不及,但是谈起来会开阔思维、丰富你对人对事的看法。一帮小女子也纷纷嚷嚷着要有自己的“蓝颜知己”,生活才会完美。

不过这真是暧昧的提法,尺度很难掌握。一对夫妻,能够互相做知己,时常理智而坦白地讨论问题,这种关系比较理想。但是如果讨论得太多,似乎又不太妥当。例如胡兰成说张爱玲能跟他讨论他在二人关系之外的其他艳遇问题,甚至帮他评点各人的优劣和出主意。他说是因为张爱玲毫无嫉妒之心;其实恐怕是张爱玲自视甚高,这样做的时候含着一种超脱的痛苦的快乐吧。怪不得俩人在一起三年就分道扬镳了。

如果你的异性知己是在网上认识的,千万慎重,最好不要见面。让你们的关系保留在纯精神的层面吧。很多网上朋友会“见光死”,因为外表问题不合理想都会中断友谊;而且一旦在真实的生活中熟悉了,互相就不再愿意谈论心里话了。

无论如何,朋友是弥足珍贵的。交一个知己,让人受益匪浅。


09、TIPS:关于生活智慧

看时尚杂志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一些小小的栏目,告诉我们很多生活的智慧。日本杂志最会做这些小贴士,例如单身衣橱容量增大法,怎么让已经满满的衣橱能再放下新一季买的两双鞋、三个包、五件衣服,而且还显得井井有条;鞋架安排,同一个鞋架从以前能放十双鞋到现在能放十六双;还有什么“一居室装饰最佳定律”,帮你列出一个人要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清单……

这本关于35岁以前要做的33件事情的书写到了最后,也特别想总结出一些能够即拿即用的“生活法宝”。或许可以让人写在便条纸上,随手钉在醒目的地方。就像很多人爱做无聊的测试题一样,做20道奇怪的题目得出一个分数,然后急急忙忙地找答案,看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人、恋爱智商有多高、或者成为富人的几率有多大。

生活是太复杂的事情,但是我们偏爱简单的归纳,一切解释世界的科学恐怕都是出于同样的人类本性,几十种元素、多少条定律——这些就是世界的基础。

理想生活应该怎么样?

首先,老天保佑,让我不要再天天那么忙乱吧。我每天都想心平气和地一一实施我的诸多计划,好好地对待每一个人,可是一旦忙乱起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所有事情搞得一团糟。谁不是这样呢?

有一天我找到一份英文的清单,关于西方人总结的一些解除压力的办法,看起来很不错。我把它叫做“五分钟解决手忙脚乱”。包括:

早起15分钟;提前一天为第二天做好准备;不要过于相信你的记忆,重要的事情用笔记下来;修理不能正常运转的东西;留一把备份的钥匙;经常说“No”;有积蓄;避开消极的人;经常把重要的纸片备份;把问题看作挑战;经常微笑;为下雨做好准备;每天安排一个游戏时间(哈哈,“It’s show time!”);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洗个泡泡浴;相信自己;培养幽默感;有自己的目标;对陌生人说“hello”;观星;停止坏习惯;今天的事今天做;观看艺术作品;控制体重;种一棵树;起立并做伸展运动;通常还有一个B计划;学习涂鸦;学会满足自己的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听众;放飞一架纸飞机;每天运动;早一点去上班;整理柜子;上班路上走一条新路;早一点完成工作;记住你永远有选择;拥有充足的睡眠……

其次,有人说生活的智慧就是懒人的智慧。这个“懒”应该这样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都是懒人推动的。因为懒,才会去想用机器代替手工,因为机器做得比人又快又好。而日常生活中的懒,就是尽量用最少时间达到最佳目的、并且使自己永远都更舒适轻松的方法。

这方面,有灵性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例如多用便条纸;画一张自己的“吃喝玩乐地图”,以免临出门的时候不知道该去哪儿;永远记住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保存并善用每一张优惠券;随手买下一些别致的小玩意儿,并放在一个专门的抽屉里,这样到了朋友生日或临时要赴宴时,需要送小礼物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去超市买一些特别的调料,麻婆豆腐、酸菜鱼等等,直接下锅和原料一做就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好菜,省掉许多琐碎工夫。总之是要总结自己的“方法学”。

第三,就是要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丰富有趣。

现在有很多的指导生活的丛书。它们教我们用一些图形例如圆形,或者树型结构来更好地做计划,而不是以前常用的有局限性的表格形式,表格的边框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例如把一个圆圈平分成六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分别写上家庭、工作、经济状况、精神追求、身体健康和智商,以提醒自己人生的成功并不局限于办公室,而应努力建设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六个部分可以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挂在书桌上方也是一个装饰。

当你想规划自己的休闲生活时,可以画出一棵树来记录和整理自己的想法。在一张纸的中间写下题目,然后在四个方向发散出四个分支,分别包括你现在做的活动、过去做过的活动、以及将来打算做的新活动;第四个方向可以写一个特别的重要想法,例如最近的休闲活动主题是旅行、或者锻炼身体。第一级的枝干上可以再分出二级和三级的想法。这样你可以花上几天时间,随时把想法写下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词,最后可能会形成几十条。这样不断地扩展、更新,你还可以美化它。一旦有空闲的时候,看一眼这棵“树”,你就会找到新的有趣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总之,35以前,你要学会如何让自己真正地平静下来,轻松地应对一切。获得成功,以及心灵的自由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