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冯巩家族彪悍背景(图)

 津张先生书馆 2013-01-18

揭秘冯巩家族彪悍背景

 


 

冯巩 家族 背景
冯巩在《建党伟业》中饰演冯国璋

冯巩曾祖父曾入主中南海,手握兵权,给家人在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留下几千间房子和大量财富;祖父投资办厂,开办了全国闻名的油漆生产厂;外婆家做实业开银行,与大名鼎鼎的荣毅仁家齐名,富可敌国。

改革开放后他们家的银行最后一次分红,连外孙女都能分到几十万元之巨。 然而,当岁月走过150余年,作为这个显赫世家的后代,冯巩得到的最珍贵财富,却来自当中学老师的母亲。

冯氏第一代:将门总统贪财慕势

直系教头冯国璋——中国近代海军开拓者之一

冯国璋(1859年—1919年),汉族,河北河间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冯国璋(1859年-1919年)字华甫,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明代开国勋臣冯胜的后代,北洋军阀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冯国璋年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童年在家乡私垫读书,青年时求学于保定莲池书院,边学习,边谋生计,最后因贫困难支而辍学。

冯国璋1901年袁由保定创设军政司,下设兵备、参谋和教练处,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1903年,冯于北京担任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司长,亲手培养了一批具有浓厚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对北洋军阀反动集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906年,冯署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与满族亲贵建立了密切联系。从1907年至1911年,他一直任军咨使,曾条陈时事数万言。如对加强军事教育,提高军队素质等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了必要的改进措施,但未被采纳,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25日,清廷从袁世凯所请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总统。

冯国璋一生在军事上建树颇多。首先,冯国璋是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他曾两度出使日本,学习先进军事。他心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吸取日本先进的军事经验,又结合中国实际,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改革军制。北洋新军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新式陆军的楷模,冯国璋功不可没。

1898年,英国海军大臣贝思福也来到了小站。在仔细观察了新军的操演、两军对垒训练以及各种阵法演练之后,贝思福写下了《保华全书》。在这本书里面,这位海军大臣不无担忧地引用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将军的话说:“即使在德国,这也是一支罕见的精锐部队。”

看到新军训练颇有成效,同时也为了能够增强自己的力量,1898年袁世凯向军机大臣荣禄建议,由自己来训练一支负责中央防卫的武卫军。很快,这个建议就得到了荣禄的批准。于是,袁世凯的新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扩编机会。建立武卫军的建议得到批准后,1899年初,为了配合袁世凯,荣禄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北洋军务公所作为一个管理机构。

同时,将原本属于自己统一领导并分驻在京畿内外的宋庆部毅军、袁世凯部新建陆军、聂士成部武毅军和董福祥部甘军,重新整编为武卫军的左、右、前、后四军。加上再次招募来的一个武卫中军,整个武卫军总共就有五支军队。

在这次整编的过程之中,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也就是武卫右军,从原来的七千多人一下扩充到了一万人。加上袁世凯和冯国璋等人,同样对这些扩充进来的军队进行了新式训练,因此武卫右军的实力大大地增强了。并且,没过多久,这支军队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他拥有出色的战功及军事理论,北洋新军的兵法操典均由冯国璋一手编订,其《新建陆军操典》,是中国近代陆军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这本书的原貌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好奇,既然如此,怎么能肯定冯国璋写作过此书呢?原来,毕业于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并在北洋军中任职的冯国璋的第三个儿子冯家遇,曾经撰文介绍过这本著作,称赞父亲的这本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关于《新建陆军操典》,也有研究者指出,实际上这本书就是《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操法》一书。《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操法》的内容几乎跟《新建陆军操典》是一模一样,唯一的一点就是在封面上署着徐世昌的名字。然而,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冯国璋写作的《新建陆军操典》,并非徐世昌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跟冯国璋关系很熟的张一,曾经有一篇怀念冯国璋的文章,名字叫做《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在这篇文章里面,张一明确表示《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操法》是冯国璋的作品。既然如此,那么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又为何会署上徐世昌的大名呢?

原因或许在于,当时徐世昌作为袁世凯的心腹,正担任新建路军的高级军事参谋。一度,徐世昌的权力很大,只要袁世凯外出办公,徐世昌就可以代行处理各种军务。而这本书在出版的时候,袁世凯正好在北京练兵处办公,因此很有可能徐世昌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作为北洋军内部的文件刊行了。

除了上述军事著作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可以归在冯国璋名下的军事类著作有十来部之多。这些著作有些是冯国璋自己原创的,有些则是他编著的,还有些则是经过他审阅和修改的。它们分别是《武备通论》、《战法兵语》、《步队战斗教练草案》、《军刀操法》、《马匹之骑御法》、《教练新兵击放法》、《军事初阶》、《辎重队教练》和《辎重应用问答图解》等。

虽然在这些军事著作之中,有些只是属于军事文件性质,在篇幅上并不大,但是都凝聚着冯国璋极其专业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十分先进的意义。据说,在冯国璋当上了贵胄学堂的总办之后,他还专门审阅过一些别人写作的军事著作,包括《改订日本士官学校马学教程》、《桥梁教范》和《改订日本士官学校兵器教程》等。

冯国璋通过审阅这些军事著作,既达到了自己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同时也保持了对军事理论建设进展的时刻关注。在冯国璋参与编著的军事著作之中,最有名的应该就要数他在武卫右军时期,跟段祺瑞、王士珍合撰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了。这本著作之所以出名,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为了武卫军随营学堂的训练教科书。正是通过系统学习这本书,才培养和训练出来了不少后来知名的军事将领。在内容上,这本书主要是详细讲解了德国和日本的新式兵法操演。全书分为二十二大册,是一本真正的鸿篇巨制。

冯氏二、三代:淡泊方能致远

冯巩祖父冯家遇——赤子之心 实业报国

冯家遇(1888-1953),天津人。民国军阀冯国璋的第三子,相声演员冯巩的祖父。清光绪32年(1906)在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毕业,赴德国柏林工学院留学,攻读化学冶金专业。1910年回国后,当过一段直隶兵工厂帮办,因无用武之地,失望地离开了。

袁世凯称帝时,冯家遇脱离北洋军队,改为从事工商业,先后主办东方油漆厂,参与创办保定电灯厂、天津恒源纱厂等。投身实业后,创办了天津大陆银行、大城银行,投入最多且办得最好的是天津东方油漆厂。他和陈菽良、孙润甫一起创出了“灯塔”牌油漆的牌子。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他伙同曹锟、王占元出资,和张献庭、王筱峰一起,筹办保定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他投入资金9万元,是最大的股东。在保定南关府河北岸、小圣庙东购地建厂,安装美制175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1921年建成发电。1923年初,又增资一次,冯家遇股金达到13万元,居首。又添置德制300千瓦发电机组,扩大生产。

后经几次扩建,发电设备能力达到1365千瓦,用户2912个,共有电灯22165盏。在今天看来实在微不足道,可在1937年,它被国民党建设委员会列为中国自行经营的47家一、二等发电厂之一。

冯家遇在抗战期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大汉奸王克敏多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他以疾病缠身,极力推辞,并用黄胆水涂面,以装病容。他给后人留下三条戒律:一、不能在租界购置房产寻求外国保护;二、不许出洋读书,娶外国老婆;三、女人不能戴钻石戒指,因钻石戒指最昂贵,而且都是从外国进口的。

因时代局限,冯老先生所言颇有些偏颇之处,但足以表露出一个觉醒的中国人拳拳爱国之心。他长期居住在天津,膝下有6子7女。第3子冯海岗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曾在天津市河北区房管局工作。冯海岗另有3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就是享誉海内外的相声演员冯巩。

冯巩父亲冯海岗——辅仁大学高材生

冯海岗(1920-1993)天津人。冯国璋孙子,实业家冯家遇第三子。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是高材生,曾在天津市河北区房管局工作。冯海岗有3子,大儿子冯信为房产公司总经理,二儿子冯达在北京一化妆品公司工作,最小的儿子就是享誉海内外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冯海岗的大女儿是全国政协委员冯幸耘,小女儿冯书传长的最像曾祖父冯国璋。

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50号,有一座端庄素雅的奥地利式小楼,曾在1917年担任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下野后,就居住在这里。如今,这座小楼的主人是冯国璋的孙子冯海岗。这位74岁的老人膝下有2女3子。

谈起祖父冯国璋,冯海岗感慨颇多:“我祖籍河北省河间县,祖父出身贫农,小时候家境很惨,大年三十全家只能熬粥度除夕。祖父未成年就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后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从军后当过伙夫。中日甲午之战中曾转战东北,因编写兵书而得到袁世凯赏识,民国后在北洋政府充任要职,1917年担任了代理大总统。据说祖父有严格的家训,就是勤俭持家、个人奋斗。”

1921年出生,清末民国初年京东第一家(也称汀流河刘家)刘氏家族合义堂堂口第六代人。丈夫冯海岗、大女儿冯幸耘、大儿子冯信、二女儿冯传书、小儿子冯巩、儿媳艾慧、孙子冯开诚等。

刘益素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51年开始在原天津市女二中任教,因教学突出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文革”中,受冯巩曾祖父冯国璋的影响,她家被抄、被砸,遭遇不幸。在家庭遇到重大变故时,她给孩子们树立了乐观、坚强、永不言败的榜样,身体力行教育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在她的影响下,五个子女乐观、健康地成长,通过努力和奋斗,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成为商界精英。其中小儿子冯巩曾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任全国八届、九届政协委员、十一届政协常委,大女儿冯幸耘任全国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

上世纪40年代时,刘益素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冯国璋的长孙见到这位大小姐后,惊艳于她的美丽和气质,在日记中写下“今生非此女子不娶”的誓言。后来果然天遂人愿,刘家与冯家结成亲家,而他们的儿子就是目前著名的艺人冯巩。

如今的电视剧喜欢拍旧式大家族,乔家大院闻名全国。事实上,冯巩的外婆家刘家才是当年真正的京东第一家,做实业开银行,与大名鼎鼎的荣毅仁家齐名。从光绪年间开始,刘家大兴土木,“山寨”皇家宫殿造成了刘家大院,有房间1040间,亭台楼阁,湖泊山水,美轮美奂,房中陈列大量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家受到时局影响,家道败落。但改革开放后他们家的银行最后一次分红,连外孙女都能分到几十万元之巨。

冯氏第四代:精神富足方显可贵

当年的冯家着实辉煌过,但到冯巩这一代,所能享受的,只是祖辈留在天津民主道58号的一套老宅了。“文革”时,冯家被抄、被砸,被赶到大昌兴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冯巩一家住进一间仅有12平方米、连窗户玻璃都没有的小屋,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政协委员冯幸耘:关心汽车和交通 幸福地耕耘生活

冯幸耘,女,1947年9月生。相声演员冯巩的姐姐。天津市河北区人。上世纪60年代插队大西北,经历18年戈壁滩生涯,做过连队通讯报道员、人民教师、库管员、会计师、民革办公室主任、政协干部。1985年加入民革,1988年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1992年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200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天津市委常委、民革天津市河北区委员会主委,天津市河北区政协专职副主席。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有网友曾曝光了相声演员冯巩姐姐的照片,引来众人留言转发,大家对此纷纷表示:“他们姐弟俩长得太像啦。”

中学毕业后,冯幸耘背着这个家庭成分的大包袱去了西北,支边到甘肃。在那里,她学会了用铁锨种地,代价是把满手的血泡磨成了厚厚的茧子。   在甘肃18年的漫长日子里,她当过军垦战士、教师、干部、会计等。“甘肃粮食产量低,基本是各地调运过来的。当时条件很差,吃不饱。由于条件简陋,吃的馒头蒸不熟,吃起来还黏牙,青稞面吃了又消化不了,加上劳动强度大,就得了胃病。还有太多想不到的困难等着你去咬牙克服。”“不过,这都没吓倒我,我挺过来了。”冯幸耘自豪地说。

或许正是艰苦的生活造就了冯幸耘坚强执着、坦荡爽朗的性格。面对艰辛,她没有停止过思考,更没有停止过努力。后来她到了陕西咸阳市卫生学校工作。1991年,冯幸耘回到阔别近40年的天津,先在河北区房管局任职,后调至河北区政协。

一位诗人说过,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政协委员冯幸耘说:“我原名叫冯幸运,在戈壁滩上生活了18年,后改成了冯幸耘,意思是幸福地耕耘生活。”她关心中国汽车和交通。

幸福地耕耘生活

“我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后天磨练出来的。”1966年,冯幸耘到了甘肃的建设兵团支边,之前的她一直衣食无忧地上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艰难。因为出身原因,在特定年代,她们一家被扣上黑五类的帽子。19岁,她只身来到甘肃建设兵团,在茫茫戈壁上挥洒了18个春秋。

也正是那18年岁月,让她现在即便经历再大的困难,也会坦然处之。“活着,就得要好好地活着。”冯幸耘提起那段历史反倒充满感恩。她说:“没有苦,就不知道甜。”所以她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提醒他们是戈壁滩上长大的,要像沙棘、红柳和骆驼刺那样坚强。

由于受做老师的母亲的影响,27岁的冯幸耘,在甘肃当过几年老师。她的父母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她不自觉地秉承了妈妈的教学方针:给最调皮的孩子王更多的关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家访、联合父母将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好。这样一套教学方案下来,最难以治理的班却在冯幸耘爱心管理下变成了优秀班。

冯幸耘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小女儿定居上海,“这两个孩子的脾气随我,忠厚,豁达,刚毅。”她将这样的理念传给了她的儿女。“我这个当妈的,只是孩子的帮助者和参谋者,我会经常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最后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做决定。”她笑说自己是一个把孩子当学生的妈妈,有时候不免有些严厉。

提到弟弟冯巩,冯幸耘对他的聪明和坚持很赞赏。“冯巩从小对文艺充满兴趣,学习成绩一直是最好的。中学时,冯巩被选为班长,面对班里淘气的男孩子,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冯巩,和他们像哥们儿一样打成一片。”当时父亲不大同意冯巩选择演艺这条路,但是冯巩坚守着“做什么就做好什么”的想法,一直走到今天。

作为知名相声演员的外甥和外甥女,冯幸耘的儿子和女儿的老师和同学们一直都不知道冯巩是他们的舅舅。直到有一次,冯幸耘去大学探望女儿,和女儿同室的室友翻他们家庭相册时才知道。几年来,冯幸耘的儿女对妈妈和舅舅只字不提。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社区规划,冯幸耘都尽力收集民意,帮助解决问题。而对于生活,她更愿意低调地给予他人帮助。在她的心里,她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地活着。

关心汽车和交通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冯幸耘和冯巩作为一对“亲姐弟委员”参政议政。“有媒体提出要采访我们,但我还是婉言谢绝了。”她说:我和冯巩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界别,有不同的代表性,我们这次是来学习的,是来学习怎样履行职能的。毕竟这是全国会议,是讨论民生的大事,不是开家庭会。”

“尽自己所能,为别人付出,才使自己快乐。”冯幸耘的快乐源于能够帮助别人。18年扛着锄头修渠收粮、下戈壁滩采访遇到狼、家访时遇到顽皮孩子、两个月熟悉上千种中药、下基层了解调研,多年累积,反而让冯幸耘练就了不怕吃苦、不怕折腾的性格,让她拥有一颗体谅人、帮助人、爱人的心。

回天津的18年,冯幸耘从正科级兢兢业业地走到了副厅级。“人生就是苦尽甘来。”冯幸耘笑着说,非常感谢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在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释放,现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能代表人民反映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乐观:“贫民窟”中度过的童年

那时,冯家的日子过得很苦。冯巩的父亲工资停发了,被遣送回原籍劳动改造。全家八口人的花消,全靠冯巩母亲79.50元的工资。就是这点钱,每月要给冯巩的父亲寄20元,要扣除房租15元,还要接济远在内蒙古和甘肃下乡的三个儿女,以及瘫痪的七叔。为省钱,冯巩到菜市捡过菜帮儿,到工厂的废土堆上捡过煤核儿。但是,冯巩却过得挺快活,因为这里少有歧视,有着可供冯巩充分发挥的自由和天地。

淡泊:工作多年不提分房

冯巩在1980年至1990年间没有自己的住房,排练厅旁临时用木板隔开的一间房,就是冯巩的家。夏天日晒,当时3岁的儿子身上长满痱子;冬天北风呼啸,妻子带着孩子通宵睡不着。但冯巩从没向领导诉说过困难,直到1991年中国广播艺术团分了他一套住房,他是团里唯一一个没提住房困难的人。

进取:32岁重返校园丰富自我

冯巩自1977年毕业后,时隔12年又走进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大门,他在此系统学习了戏剧理论课程。毕业前,他写了两万余字的论文《论〈离婚合同〉人物的塑造》,编写电视剧《无处藏身》,受到强烈反响。冯巩认为,只有把艺术生命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艺术生命的萎缩和退化。

孝心:用作品换痴呆母亲笑容

冯巩的母亲曾患老年痴呆症,为了刺激母亲记忆的兴奋点,恢复她的思维和意识,2009年6月,冯巩拿出30万元,将自己早年的经典相声《八戒贬悟空》、《拍卖》等都拍成了音配相声。当老人看到这些时,开始对冯巩的装扮和表演品头论足,不时还会冒出一句经典台词。

揭秘冯巩与妻子的生活秘事

冯巩与妻子艾慧青梅竹马,他们是在文艺宣传队时相识并相爱的。当时,艾慧也是宣传队的一名成员,这个根正苗红的革命子弟,硬是爱上了冯巩这个“反动军阀”的后代。冯巩呢,看艾慧聪明活泼,心眼又好,当然更愿意与艾慧交朋友。

1983年,冯巩与艾慧幸福地结合了。没有婚纱,没有礼服,没有房子,没有家具,但俩人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这时,冯巩虽因出色的文艺才华而被选到了铁路文工团,但因户口无法进京,也就更谈不上把在天津的妻子带过来。于是,冯巩只好把爱巢筑在天津,人到北京上班,一对恩爱夫妻成了牛郎织女。两年后,冯巩解决了自己的户口问题,接着便又东奔西跑,用了3年时间,把妻子调到了北京。

没有房子,一家三口就住在排练厅的一角。随着冯巩知名度的提高,演出越来越多,一年难得在家住上两个月。艾慧一个人操持家务,白天得骑一个半小时的车上班,晚上赶回来还得哄孩子、洗衣服,整个人累得走了样。她从不埋怨,相反总是以理解的心情包容着。她深知外面演出任务紧,丈夫回不了家,这怨不得他。后来,艾慧看到丈夫不仅出差多,聚会多,饭桌上的应酬也渐渐多起来,为了避免丈夫酒后开车的危险,艾慧一咬牙又考了个驾照,专门负责丈夫的接送。

妻子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劳,冯巩心里是有数的。平时自己在家少在外多,想帮一下妻子也鞭长莫及,无奈只有用其他方法弥补。比如为妻子买回她最喜爱的礼物,电话里送几句暖人的问候,赶上有空闲时把妻子接出来散散心……

冯巩的儿子叫冯诚诚,1984年7月出生。据说冯巩之所以给儿子取名诚诚,是寓意和妻子艾慧互相永远忠诚,永远相伴长相厮守。后来,冯诚诚长大后不太喜欢父亲为他取的这个名字,便自己改名叫冯开诚。

冯开诚从小就对中国象棋极感兴趣,五六岁时便入门,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学习也特别好,后来冯巩将儿子送到国外深造。然而,冯开诚学成后,并未象其他星二代那样借助父亲的名气进入娱乐圈,而是靠学到的知识自己创业,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