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一起来学中医(任堂主)

 宋馆书 2013-06-09

《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一起学诊脉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 (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 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 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 取寸口原因有二: 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 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 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 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 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 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 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祖训: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第四讲:脉象之首脉——郁脉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 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 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 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乃相对而言。 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理论分析:人之所病,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金虫所伤。 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受损部位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 有郁滑、郁涩; 有郁数、郁迟等;有六脉皆见郁 象; 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 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何脏何腑何经之病变。 左寸出现郁脉 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 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 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 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 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 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时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 也有邪气所客的)。 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 切脉是找出病变性质,病变的部位,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 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 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 贼有潜藏,病有伏邪。 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 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 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 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 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 反应。 风邪伤人,首先犯肺; 肺主皮毛,易伤风邪; 肺经受风,六脉皆浮; 经气源头,右寸独郁。 寒邪伤人,首犯太阳, 膀胱寒水,同气相召; 经循背项,腰背颈僵; 右尺郁紧,此乃明证。 夏伤暑湿,湿困脾土; 脾失健运,四肢酸楚; 升降失常,大便稀溏; 右关郁浮,时时见濡。 秋燥伤肺,易伤肺阴; 干咳痰少,肺阴亏耗; 毛发脱落,皮肤干燥; 右寸短促,郁浮兼见。 火邪从君,日夜难眠; 日久伤阴,亏及血分; 心受其累,头亦昏沉; 左寸浮数,郁虚同现。 六淫伤人,从外而入; 单邪较少,数邪同侵; 临证巡查 ,当明贼性; 六部详看,仔细分明。 大怒伤肝,胁肋相煎; 气血逆乱,大厥可生; 肝郁克土,脾胃受损; 详查左关,郁实弦见。 久怒气结,胁痛连连; 肝胆郁涩,久生癥结; 散结疏肝,别忘养阴; 左关如豆,癥结已成。 过喜伤心,致气涣散; 君心涣散,其脉自乱; 脉缓无力,浮郁而散; 恐能胜喜,临证不难。 忧思气结,脾脏受困; 清阳不升,头昏脑沉; 四肢乏力,精神困顿; 右关郁涩,大怒可胜。 悲为肺志,其令气消; 肺叶不主,开阖失司; 面色苍白,冷汗流离; 右寸虚浮,可用喜胜。 惊恐为患,可使气怯; 肾 主二便,伤及失禁; 夜卧恐惧,由肾及心; 右尺郁散,左寸时现。 七情内伤,自内而生; 家有叛贼,内乱难惩; 药之无功,相胜可平; 脉法自然,魔由心生。 

第六讲:常见脉象描述 浮脉行于皮肤表,似同枯木水上漂; 沉脉伏于筋骨间,推筋至骨用力寻; 迟脉一息唯三至,分钟少于六十行; 数脉一息五六至,九十以上为数频; 滑脉滑利如走珠,妊娠脉上可体验; 涩脉往来实艰难,有中似无应指间; 虚脉按之即无力,虚如葱管弱如棉; 实脉举按力均强,如按竹棍好思量; 长脉不过体位长,位越三关向肘长; 短脉寸尺向关缩,三指并紧方可摸; 洪脉来大去时小,指下炎炎如火烧; 微脉细微如丝线,似有似无静心寻; 紧脉如被绳索绕,经气被束心明了; 溪水流入宽河床,流行无力即为缓;  芤脉其意为中空,阴血溢出脉管中; 弦脉好似一根弦,端直而长病主肝; 缓脉充盈为之濡,湿邪停滞阳被阻; 细脉稍比微脉粗,阴血亏少脉无助; 结脉缓慢时一止,止中尚无定数寻; 代脉本为代偿意,时动时止有定数; 促脉乃是急促间,阳强阴弱脉暂停; 二十一种常见脉,临证必须心里明。 

第七讲:八纲脉的理解 古人云: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其实不然,切脉要学也容易,上面几讲,对脉象有大体的了解了,但临证还是有困难。 初学者首先必须明白“八纲脉”。 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此八脉为脉象基本纲领,必须要熟练的掌握。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 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贼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细、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 :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按呼吸来量,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具体而言,超过90次每分钟为数,少于60次每分钟为迟。 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但也绝对,当兵的军人或干重体力活的人,多少于60次每分钟。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 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 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血管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想熟练掌握此脉,切孕妇脉五十人以上,即可之下明了。) 涩为阴份不足,血管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肝脏疏泄失常与肾结石的形成: 肾结石的病人很多,见多了,自然会想想其中的发病病机。许多中医古籍上都提到“炼液成砂”,而这其中的“炼”字如何解释呢? “炼液”得有火,肾脏本主水,相火藏于水中,相火炼液成砂似乎说不过去,况且现代人肾阳虚者十之八 九,而且患肾结石的病人,肾阳虚的也常常见到…… 通过临床中反复观察,发现肾结石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脉象上左关郁塞”。也就是说,肾结石的患者,基本上都有肝气郁结,肝胆火重的内因存在。 再继续分析:肝主疏泄,凡一身之中,当疏而未疏,当通而又不畅的情况,均应从肝入手进行调 理。肾结石的产生,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饮水过少,或者饮用硬度较高的水,这样导致尿液中含矿物质浓度过高,此外因。 如果能将这些含矿物质浓度过高的尿液及时排出体外,则不会形成结石。而许多患者肝气郁结,导致体内尿液疏泄功能受到影响,高浓度的尿液长时间残留于肾中,形成砂石,此其一;其二,肝郁化火,肝火伤及肾水,炼液成砂,进一步导致的形成……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些病人反复长结石,西医称之为“结石体质”,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肝的疏泄失常,化火所致!” 也明白了为什么“三金排石汤”效果很是一般! 治疗结 石,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梳理肝气——起到疏通肾中高浓度的尿液,减少尿液残留:柴胡、郁金 。

2、清肝火——起到除掉“炼液成砂”中的“炼”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复发:虎杖就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可以配伍白芍使用。 

3、养肾水——稀释尿液,冲刷结石:生地、山药、玄参 。

4、溶石——使结石由大变小,由小变无:金钱草、生鸡内金、海金沙、鱼脑石。 

5、补气——增加尿液排泄力道,促进结石排出:黄芪。 

6、扩张输尿管——利于结石从肾排至膀胱:大剂量枳壳(30克以上)。 

7、养肾精——修复结石对肾脏的损害,减轻临床症状: 菟丝子、杜仲 考虑到了上面的七各方面,则治疗肾结石就很容易了。 

运用好了1、2、3这三点,肾结石也就不会反复发作了。

附临床案例: 患者刘某 男 湖北十堰人 书法培训班助理教师 腰部酸痛一月,加重3天。 患者一月来出现腰部酸痛,呈持续性,休息后缓解,劳累或饮酒后加重,三天前疼痛加重,伴恶心,头部出冷汗,在本地三甲医院行双肾B超,双肾多发结石,最大6mmx7mm,西医予以解痉止痛药处理后疼痛缓解,今携带B超结果前来就诊,就诊时诉腰部酸痛,其他未诉异常,肾区叩击痛(+),舌尖红,苔薄黄,左关郁涩,双尺沉紧。  诊断:石淋 分析:患者平素心情急躁,肝火过重,伤及肾水,炼液成砂,形成砂石沉积,砂石伤及肾脏,故出现腰部酸痛。治疗:滋水清肝,消石通淋 方药:自拟排石汤  菟丝子25 杜仲30 川断20虎杖25  郁金20 生地30克 玄参30 琥珀15 金钱草20 生鸡内金30 海金沙15  石韦15 鱼脑石10 枳壳40 五剂 方解:菟丝子、杜仲、 川断补肾养精,修复结石对肾脏的损伤;虎杖、郁金清泄胆火,梳理肝气,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抑制结石产生;生地、 玄参30、 琥珀补肾、化瘀、利水,增加尿液量,冲刷结石,促进排出 ;金钱草、 生鸡内金、 海金沙、 石韦、鱼脑石 消磨结石,使大变小,小变无;枳壳量大, 舒张输尿管,利于结石排出。 疗效:患者服药第四天,自小便中尿出细小砂石十余枚,最大5mmx5mm,表面疏松多孔。腰部已不酸痛,五天后复查B超,双肾无结石回声。嘱平时清淡饮食,用虎杖泡茶饮。我对“风盛则动”的理解。 “风盛则动”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此句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起风时,树木随风而动,类比如人,意思是风气偏胜,可使人发生颤抖或手足拘挛等症。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 、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病例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治疗时是否会考虑到祛风来治疗吗?

1、慢性肠炎: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没有呢?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的治疗? 

3、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祛风?用上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养血祛风、潜阳熄风等的运用?

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想侮的理解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 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  首先谈:相生  1、木生火 五脏对应的是 肝生心  2、火生土 五脏对应的是 心生脾  3、土生金 五脏对应的是 脾生肺  4、金生水 五脏对应的是 肺生肾  5、水生木 五脏对应的是 肾生肝  其次谈相克:  6、木克土 五脏对应的是 肝克脾  7、土克水 五脏对应的是 脾克肾  8、水克火 五脏对应的是 肾克心  9、火克金 五脏对应的是 心克肺  10、金克木 五脏对应的是 肺克肝  再次谈相乘  11、木乘土 五脏对应的是 肝乘脾  12、土乘 水 五脏对应的是 脾乘肾  13、水乘火 五脏对应的是 肾乘心  14、火乘金 五脏对应的是 心乘肺  15、金乘木 五脏对应的是 肺乘肝 再谈相侮 16、木侮金 五脏对应的是 肝侮肺 17、金侮火 五脏对应的是 肺侮心 18、火侮水 五脏对应的是 心侮肾 19、水侮土 五脏对应的是 肾侮脾 20、土侮木 五脏对应的是 脾侮肝 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个人认为:如果熟悉了二十条的辩证用药思路,则可以化繁为简,将会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看清古代医家的用药思路。  

第三讲:病机第一条"木生火"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 “木生火"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变化过程,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火焰,此过程中木材减少,转化成热量,以火的形式释放。古人通过取向类比,天人相应,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之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心(小肠)与肝胆的关系。 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的滋养关系: 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肝的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的旺盛;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 心主神志的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 肝又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的生发之气,心主生血而司君火,火明则神志清朗。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的能量。 这些都是木生火在人体的体现。 有“生的"生理机制就有“不生”病理机制,出现肝不生心的情况,人体就会得病。 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 荡不收,意志消索。《黄帝内经素》云:“肝藏寒气移于心,心主火而藏神,神为寒气所薄,薄则乱,故狂、膈中。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 木生火的临床运用,前提是出现了“火不足”,然后从“木”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 2、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 心”的功能。 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晕,睡眠不安,常被恶梦惊醒,汗出透衣,醒后汗止,脉弦细,运用酸枣仁汤益木生火,养心敛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第四讲:病机第二条“火生土”的临床运用 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 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 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 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的食物,稍吃冷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的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的药材,一周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的心脏病也好了不少。这里谈的火生土,临床 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的作用。 

第五讲:病机第三条“土生金”的临床运用 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 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 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的山药粥的办法, 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15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 古人留下来的纲领性文字的确很有指导意义。  

第六讲:病机第四条“金生水”的临床运用 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这样的患者临床经常碰到,但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吃完补肾 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生机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差,不是硬需要天天吃补肾的药,明白了肺生肾的道理,其实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 临床上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的作用。 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的气机逆乱,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 治病其实就这么简单 。

第七讲:病机第五条“水生木”的临床运用 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向于天,类比与人,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五行相生的理论仍然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在临床中经常运行“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养肾水,抑制肝木的亢盛。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旺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的采用清泄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养护、培补肝阴,则 肝火泻了还长,清了还旺,这就是为什么病人经常说“医生啦,为什么我的火这么大,吃了那么多下火的药,还是火大呢?” 作为医者,当不同的病人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我们治疗的指导思想不对?是否考虑不周全?是否病机没有参悟透? 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这类药很多,比如: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熟地、淮山药等。 治疗时要分清肝阳上亢与肝经湿热的区别,前者属于阴份不足,阳亢于上;后者属于湿阻肝经,阳气受阻,郁而化热。后者可别再使用上述养阴补水的药 物,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古人云:“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让我们在临证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人最近治疗一些风湿患者,总结出了“有一份湿邪就有一份热症”。此句话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体的湿邪偏重时,不论是寒湿还是暑湿,最终都会形成湿阻气机,阳气郁而化热,形成湿邪夹杂内热的病机。对于暑湿和湿热的治疗,我们很容易想到清热除湿,但对于寒湿或风湿的治疗,我们常常想到的是散寒除湿或祛风除湿,而忘了配伍清热除湿的药物,所以临床效果不佳,有时寒湿为患的病人,我们采用大量散寒除湿药,结果病人病情没有立时减轻,反而出 现周身疼痛加重,这是因为寒邪并没有因为温药立时减轻,而温药却立时加重了体内的热邪,病人的经络杜塞更严重了。 这中辩证思路如同我们做人,不能全盘否定一个人,也不能完全赞同一个人,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变化规律永远没有绝对之分。 借用阴阳转化的理论来看,阴邪达到一定程度会向阳的一方面转变,寒湿之邪达到一定程度,会向湿热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只是各自所占的比例的变化,随着比例的变化,临床用药药物用量也要随之变化了!! 

患者 余某 湖北十堰人 自觉双膝关节发凉三年,加重两天。 患者三年来自觉双膝关 节发凉,疼痛,逢阴天气加重,平时感觉双下肢沉重,心中自觉发热,因冷饮后舒服,但饮后下肢不舒加重,自己按风湿治疗,经常服天麻丸,病情时好时坏,最近因天气原因,病情加重,周身不适,自觉发热,口苦,但体温正常,周身怕凉,恶风,前来就诊。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滑。诊断:痹证 治疗:散寒除湿止痛,清热除风通络 附子30 黄芪50 防风60 羌活15 薏米仁40 车前子10 怀牛膝20 鸡血藤30 桂枝20 三剂 复诊:患者服用一剂后,周身轻松,双膝关节非常舒服,自述与以前别的中医开的药服药感觉大不一样,三剂后口已不苦, 继续三级巩固疗效。 按:此方如果不加薏米仁和车前子来清理湿郁所化之热,药服后患者疼痛会立即加重,薏米仁用量大是因为患者已有明显热象,临床中风湿病人常常是怕冷,但稍i热了又不舒服受不了,寒热错杂的病情很常见,这都是湿邪作祟。所以说:“有一份湿邪就有一份热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我见 这句至理名言时刻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 正气与病邪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很多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人体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本,居于主导地位。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素问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或亢进,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 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调,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发生疾病。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正虚感邪: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常见肺气虚,经常感冒。 2.正虚生邪: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产生内生之邪,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还可导致内火、内寒、内湿、内燥、内风等内生五邪的发生。  3.正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轻重与预后:正邪交争后,虽正不胜邪而发病,但相对来 说,正气充盛的患者发病轻,病位浅,病程短,预后良好;而正气虚弱者,发病重,病位深,病程长,预后差。如正气虚甚,则不能消弱、中止邪气侵害,造成慢性病证迁延不愈,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病情恶化而死亡。 正气不足导致的内生之邪,治疗上我们很容易想到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但对于外邪入侵,我们除了散邪、驱邪等办法外,常常忘记了扶正这一重要环节,最后导致外邪当时得解,没过几天又感受外邪,反反复复,形成慢性疾病,进一步加重体内正气的虚损,到后来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治疗上就费手了。 常见的如风湿患者,患者基本上都有肾阳 虚和气血亏虚病机,治疗上常采用祛风、散寒、祛湿、清热、通络、止痛等方法,有没有效果呢,也有效,今天服药疼痛好些了,明天停药后天有发作,有时稍稍受风、受寒、受湿即发作,如果在驱邪的同时兼顾扶正,或者驱邪与扶正分阶段实施,或者驱邪与扶正侧重点随病情调整进行治疗,效果自然会很好,难的是现在病人病情稍好就不愿意再继续治疗,好像医生在骗他,其实前阶段的驱邪只是治标,后阶段的扶正或驱邪兼顾扶正才是关键,要想老寒腿彻底治好,温补肾阳、大补气血是很关键的,如果不能如此,则起不到根治的效果。 风湿如此,寒邪、燥邪、火邪伤人也 是如此。 很多患者常常问我,医生啦,为什么我天天吃下火药,可还是上火呢?心里总发烧、牙痛、头也热烘烘,手心脚心也发热,全身像个火炉子,这是怎么会事呢? 我给病人讲,如果你家满屋子都是老鼠,用老鼠药毒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从厨房赶到卧室,卧室又感到客厅,赶尽之后屋子外面的老鼠又跑到家里来,咋办呢?养只猫,猫只要叫上几声,老鼠就不敢进家门了。为啥呢?猫是老鼠的克星,猫克老鼠。人体也是一样的,水能克火,补补水,自然就没火了,他们两是相互制约的,火怕水! 病人似懂非懂,问是不是就多喝水?我说,喝水不是补水,我说的补水是 补养肾水和体内的阴份!病人笑着说,我不是很明白,但我知到老鼠怕猫,水能灭火,你就补水吧,反正下火药我都吃过了,效果都只能管当时!!此类病人于是采用滋养肾水和补养阴份的办法,收效很快,调理十天左右,病人就可以康复了。 想起98年在武汉读书时,夏天在长江边帮助抗洪,天气炎热,喝再多的水都不解渴,想起当时刚学的方剂学,来了个参麦饮泡茶喝,养阴也能抗暑邪啊!效果很好!! 治病如同看世界,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小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我见 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 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那么我们应当想到,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水饮才对,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 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

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 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 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复习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 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3、将饮食物中的营 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 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一些老慢支患者就是这样的情况,咳吐 大量痰液,体温不高,炎症几乎没有,抗生素根本起不到作用。  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 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白莲子、苍术 任之堂主人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谈,结合现代西医生理学理论,阐述很精彩,有思想见地。但本人有看到另一种论述,可供战友讨论、分享。 1、伤寒大家柯韵伯云“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其依据如下。 2、肾位于下焦,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又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极重要作用。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注而归于肾,这是水液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如肾气不化,往往大小便不利;二便不利则中焦痞满,影响水液的代谢。所以说肾是胃的水液排出的关口。如关口不利,水液便会积聚体内而形成浮肿或凝成痰饮 。故“肾为生痰之源”。在临床临证中,遇到痰饮棘手之症时,治疗策略可从源头上入手,采取温肾利水的办法,困难迎刃而解。如日照天空,群阴离散。 3、“胃为贮痰之器”, 柯韵伯有论述:《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痰?唯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其味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当曰“胃为贮痰之器”。。。。。。所以临证中遇痰饮急症,急则治标,以攻下为主。礞石滚痰丸独得其妙。 4、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肺痿气喘的良方 。 理不争不明!! “咳痰”和“吐痰”是两个概念。 咳痰者,痰在肺,脾为之源头! 吐痰者,痰在胃,肾为源头! 这一点张锡纯的涤痰汤条文写得很好啊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 痹》,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 《金匮要略》对营卫之气不足引起的脉阴阳俱微,身体麻木失去知觉,如“风痹状 ”者,选用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主药,以振奋阳气,促进血液运行,使“气行则血行”。诚如李士材所谓“治外者散邪为主,治藏者养正为先”,“气足自无顽痹”。再如,中风乃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瘀阻经脉所致,治疗上亦守“治风先治血”之旨,如三甲复脉汤加减治肝肾阴虚之风气内动,大秦艽汤治络脉空虚之风邪入中,莫不以治血为主,或育阴液、重肝肾,或养血为主,佐祛风以通络。过敏性紫癜与中医文献中描述的“紫癜风”、“发斑”相类似,多由风火湿毒侵袭腠理所致。治宜针对风热毒邪以祛风解毒之法,临床常以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 汤加减。 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 所治之血即指阴液,包括阴血、津液,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案例: 丁某,女,47岁,教师,常年反复发作荨麻疹,诊时患者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全身可见搔痒痕迹,四肢部见红色疹点。通过脉证互参,该患者体弱血虚,诊断为风疹。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子加减,服药3周后病愈。按:本方由归、芎、芍、地四物汤加用补益疏风之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等组成。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蔡某,女,20岁,学生,该生参加高考后,面生丘疹如刺,严重时有脓疮,烘热疼痛,曾服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丹参酮片、龙胆泻肝口服液等治疗未见好转。诊时颜面潮红,粉刺、结节、囊肿、破溃处留有橘皮样疤痕和血素沉着,舌红苔薄、脉细数。系风火湿毒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头面而发。用消风 散减木通、苍术,加青龙衣、丹皮、紫草,服15剂而痊愈。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青龙衣疏风透表,苦参、生石膏、知母、苍耳子、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生地、胡麻仁、丹皮、紫草养血、凉血、活血、滋阴润燥。  

第八讲:病机第六条“木克土”的临床运用。 树根可以梳通土地,使土地不至于板结。类比如人,肝胆分泌胆汁,有助于脾胃对食物消化,两者相互协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如果肝木的调达作用受到抑制,则脾胃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古人明确提出了“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作为医生,遇到肝病的患者, 我们应当明了,肝病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在治疗肝病的同时,一定要预先考遇到调理患者脾胃的脾胃功能。 脾胃属土,主黄色。临床上碰到肝胆疾病的患者,面色大多带黄色,这也进一步证实“治肝传脾”的道理。 胆囊炎、胆结石、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癌,这些常见病的治疗中,兼顾脾胃,贯彻“木克土”的相克理论,运用健脾的药是非常关键的。本人曾治疗一例乙肝患者,采用疏肝健脾、解毒凉血的办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使小三阳转阴了,患者都不太相信这样的治疗效果。 “见肝休治肝”的境界需要慢慢的体会。  

第九讲:病机第七条 “火克金”的临床运用 心属火,肺属金。临床上因“心病”而致“肺病”的情况很常见。比如 心源性哮喘。 大家可能会说,你讲的是中医的五行,将西医的诊断扯进来,是否会混淆不清。 我认为,中医要发展,不能排斥一些现代的诊断和检测仪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凡是可以借鉴的、促进中医发展的都可以使用。 临床中因心脉淤阻,导致肺气宣降失常,痰湿内停,甚则咳喘不得平卧的患者,运用“火克金”的理论,从火入手,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恢复心脏活力,从而来治疗肺金病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疗效。如采用人参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源 性哮喘就是很好的例子。心淤得解,火无以克金,金气自然恢复,宣发肃降得以展开,肺病不治自愈。  

小析:“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阳互根)。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 ,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冬养阴”之养生法: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 ,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莱菔子 善升善降,炒则降多于升,生则升多于降,该药降气化痰、理气宽肠,并有通便之力。 凡痰热壅肺,胃内食积,腹胀便难,以及食补药后胸闷纳呆,用之均有神效。 朱丹溪盛赞其有推墙倒壁之功。 温岭阎羽临老中医曾治一患儿,出生20天,大便不通,腹胀如鼓,食即剧吐,如喷射状,面色绯红.取生莱菔子3克打碎煎汁5-8毫升置奶瓶内让患儿吸吮,再削取肥皂如小指大,以温水擦磨肥皂头缓慢导入肛门中约3-5厘米来回抽动几下,服药后不久,解黄色稀便三次,腹胀消失,无呕吐,吸乳正常。 白芨 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 《本经》谓“甘根”,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 本品色白入肺,性粘而涩,故能入肺止咳血;其汁富含粘液,故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对消化道溃疡有较强修复作用。 主治: 1、肺结核:对服用抗痨药疗效不佳或缓慢者,加服白芨细粉,每次3克,每日三次,疗效甚佳! 2、治疗矽肺:白芨细粉,每次5克,每日三次,三个月一疗程。 3、治疗手足皲裂:白芨细粉,说调后塞之,勿犯水,数日即愈! 4、烫伤:白芨细粉,麻油调敷。 5、慢性鼻窦炎:白芨细粉,酒糊为丸,每次5克,每日三次,黄酒下, 半月愈! 6、肺热咳血不止:白芨细粉,每次5克。(另方:竹茹30克 炒白芍30克亦效佳 ) 7、疔疮、肿疮。用白芨粉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8、重伤呕血。每日服白及末,米汤送下。 9、刀伤:用白及、煅石膏,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个人经验方: 白 芨80克 元 胡60克 金果榄50克  海螵蛸50克 干姜60克 浙贝母50克  黄连50克砂仁30克苍术50克沉香50克  共为极细粉,每次5克,每日三次,治疗消化道溃疡,疗效极佳! 话外:白芨沾水后极粘,吹笛子时,用其贴笛膜甚佳! 

海螵蛸 为乌贼的干燥内壳。 咸,微温,入厥阴血分。 功用主治: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 1、治胃痛,吐酸:海螵蛸50克,贝母、甘草各20克,瓦楞子4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 2、治胃出血:海螵蛸50克,白芨6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日服三次。 3、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4、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你,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绿矾二两(烧令赤),乌贼 鱼骨一两(炙令微黄),百草霜一两。捣罗为末,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赤糙米汤下三十丸。 5、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3克,生地黄汁调服。 6、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50克,鹿茸、阿胶各75克,蒲黄25克。共为细粉,空心酒服,每次5克,每日三次日三。 7、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 8、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素问》)  9、治哮喘: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 每次3--5克,温开水送服。 10、治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 之。 11、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细研和蜜点之。 12、治下肢溃疡:海螵蛸六两,制甘石一两,赤石脂二两,熟石膏三两。研细末,灭菌后,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百分之八十,加入肉桂粉百分之二十。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一次,外贴适当软膏。第二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浙江中医》) 白芷 性辛而温,各医家对其具有排毒疗疮各执一词,但其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为公认。 临床运用: 1. 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烦痛,脉浮紧者,可与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等配伍。 眉棱骨疼痛,额头疼痛,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白芷20-50克,疗效立显! 2. 本品用于外科疮疡肿毒、红肿热痛,常配清热解毒的银花、天花粉等同用,取本品消肿之功效。若脓已形成,可用该药配皂角刺、蒲公英等排脓。 3. 湿浊内盛,带下日久,清腥如水者,可与乌贼骨、白术、薏苡仁、芡实等同用。 4、治疗鼻渊:白芷为必用之药。 5、面部长斑 (个人经验): 白芷30克白芨30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 白茯苓30克生麻黄10克红花10 共为细粉 皮肤干燥者用蜂蜜调后做面膜(皮肤有痘的,用醋和牛奶调,皮肤皱纹多者,用牛奶加蛋清调!) 题外话: 烹调用途:可作香料调味品,有去腥增香的作用,但多用于食疗菜肴,如川芎白芷鱼头等。 炖鸡汤时,放5克白芷、十克当归,味道极佳! 藁本 辛,温。归膀胱经。 其气雄壮,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 寒气郁于膀胱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 《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 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巳,疝瘕可除。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1、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2、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术、羌活等配伍应用。 3、治疗疥疮用藁本煎水洗浴。(加硫磺粉 效更佳!) 4、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鹏腔积液、妇科肿瘤等疾患,凡辩证有寒者,均可加此一味利下焦之 湿,消阴障之气,效佳! 枳壳运用经验,我补充三点: 1、大剂量(60克以上)枳壳、枳实煎水外洗,可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 2、配伍大剂量枳壳(30克以上)可以舒张输尿管,治疗输尿管结石效佳! 3、枳壳配桔梗,一升一降,调节中焦气机,疗效很好!  

肉桂 性大热,味辛、甘。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血消症,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心脏,温暖血分寒湿。 凡肾阳虚衰,虚火上炎,用此有引火归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乱呕吐等 症,服之颇效。阳虚肾寒,体素细弱者,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 夏天吃菌子中毒,呕吐或泄泻,用肉桂少许泡服。 无论真假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绞痛,医药不及时,急宜肉桂研细粉5-10克,服之颇效,有益无损。 到山岚烟瘴之地,常吃肉桂粉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气之侵。 乘车晕船呕吐,吃肉桂粉末少许立效。 服用附子中毒,麻醉不安者,好肉桂8-10克泡服,轻者立即可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腰肌劳损:肉桂、白术、三七各等分,共为末,白酒冲服,每次8克 桂枝 辛甘温。为辛甘化阳代表药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表。, 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 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 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 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 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用桂枝抑制生地之寒凉,并通行血脉)。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 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4、与活血化瘀药同用,治疗症瘕积聚,如桂枝茯苓丸。 5、桂枝走血分,引药走左上肢,治疗左 上肢的疼痛;桑枝走气分,引药走右上肢,治疗右上肢疼痛。 6、“木得桂则枯”,其性善平肝气,凡肝气上逆,均可配伍使用。 

感悟一:湿毛巾的感悟。 天冷了,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洗完后,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洗脸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 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妻子说:“还不快点洗脸,发啥呆?” 是啊!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的确想了很多,也明白了最近一些病人的病机,也想通了治疗方案了…… “湿性趋下”!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向下流,自然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原因,时间长点,慢慢就会结冰。 “湿性趋下”这句经典的话,我们记得熟,用得却少,临证时常常容易忘 记! 常有病人说:“医生啊!我每天上楼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咋回事啊?” 而临床的西医,立马会想到是不是脑血管的问题呢?建议头颅CT,结果正常;刚上临床的中医,会有些茫然,认为是疑难杂症,是啊?为啥两腿好像灌钎,看看两腿没有肿啊? 其实,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人站立时间多,湿性趋下,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体内湿邪稍重的人,会出现双腿很累的感觉;如果湿邪较重的病人,表现就是“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了…… 如果天气气温较高,则毛巾下端也会及时干燥,不会到夜晚还结冰! 在人体,如果肾阳足,没有亏虚,或亏 虚不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就好比这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盘踞下焦了!自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了! 夜晚,卧床休息,最下端的地方就不是下肢了,应该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按照“湿毛巾理论”,应当与床接触的部位会不舒服啊! 事实情况正如此,不少病人反应,白天还好,只是感觉双腿有些累,到了晚上睡觉,前半夜还可以,但后半夜慢慢开始出现腰痛、背痛,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疼痛,早上5、6点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其实这就是湿邪由白天积于双下肢,晚上向接 触床面的部位转移的结果。也是“湿性趋下”啊!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疑难杂症,反复询问早上疼痛的时间,按照子午流注进行分析……. 看到“湿毛巾”,想到“湿性趋下”,想到“正气不足”,想到“脾肾阳虚”,想到很多很多! 就这样明白了一些病的治疗方法,从温补脾肾入手,加上祛风除湿的药物,很快病人就得到了康复! 医者意也,从生活中感悟人身!从自然中感悟疾病!的确能开启我们的智慧!!

感悟二:弓箭的感悟 去年的一天,邻居小孩拿来一根细竹棍,要我帮忙做个弓。这是很容易办的事情,小时候经常玩自制的弓箭。于是我找来一根细绳,栓上竹棍的一端,拉紧细绳后栓在已弯了的竹棍另一端,然后稍稍修理竹棍不光滑的地方,一个弓就成了! 小家伙高高兴兴地找细棍当箭,开始玩了起来! 没一会时间弓拉断了,他又找来一根细竹棍,要我再做弓!于是我又做了一个,闲着没事,就在一旁看着他玩。 小家伙使出最大的力气拉弓,眼看又要断了,我立即阻止,“弓不能这样拉,超过限度就会拉断的!”我一边说,一边示范…… “余大夫!来病人了!” 正在这时,员工喊我了。 我放下弓箭,回到诊室。来看病的是个老病号,切脉后发现左关郁塞,左尺沉细,我问病人,吃荤油恶心吗?病人否认了。我说,你的膝关节出了问题,走几步让我看看! 病人很费力的站起来,走路时有点跛。病人说医院拍片了,认为是膝关节退行性变,是老年病变,治不好,也就没有治疗。以前不怎么疼,情况还好,就这两天出现疼痛,关节僵硬…… 我用手活动病人的膝关节,左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我一时陷入沉思,如何寻求良策? 屋外邻居小孩仍在玩拉弓射箭,看着他欢笑的脸庞,和手中时紧时松的弦,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膝关 节僵硬、疼痛,并不一定是骨头的病变,也可能是关节四周的肌腱收缩,使关节活动空间变小,关节才出现活动受限,僵硬、疼痛的啊!这个病人骨质增生多年都不疼,现在疼痛为什么不找肌腱的责任,而非要找骨头的问题不可呢? 就好像邻居小孩玩的弓箭,弦拉得太厉害,弓自然就断了,只用弦的松紧合适,拉得力度合适,弓才不会断啊! 看来只要让患者的肌腱稍稍舒张,给关节一点活动的空间,病应该就好了。 想到这些,我并在膝关节上下肌腱的附着点扎针,然后拔火罐,十分钟后,病人关节活动轻松不少,然后开了下方: 白芍30克 甘草30克 怀牛膝20 克  鸡血藤25克 延胡索15克当归15克 三剂 第三天病人过来反馈,说吃完一剂药,关节疼痛就好的差不多了,中药见效也快啊! 后来碰到一个搞小针刀的朋友,他告诉我,很多关节病变并非骨头的问题,而是肌腱、韧带的问题,骨头只是代人受过。在肌腱附着点采用小针刀稍稍松解,病人很快就好了…… 没想到无心的做弓箭,却丰富了我治疗关节疼痛的经验!!!  

感悟三:洗地的感悟 快过春节了,我和妻子清洗屋外的地面。 妻子将地面打扫干净,我接出水管冲刷地面,由于水的压力不大,起不到冲刷的效果,于是将水管口捏扁后再冲地面,一样的水,压力变得大了起来,冲洗效果好了很多…… 我一边冲洗,一边想,“水管变细了,压力就大了,我们人体的水管能变细吗?” 我随即想到了低血压病的治疗!以前治疗低血压,通过补气,提气来升高血压,但效果一般。往往病人服药期间还勉强可以,但停药后很快血压又降了下来,低血压病是否与血管弹性差有关系? 人体的血液大部分存在于大小血管中,当心脏的每分钟射血量 不变时,只要稍稍收缩一下全身的血管,应该就会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通过扩张全身血管,血压自然也应该会降低…… 要收缩血管,就得选用特定的药物。寒性收引!酸性收敛! 后来我在治疗低血压时,除了运用补气、提气、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用上了仙鹤草、北五味子、枣皮等药物,来收缩患者全身的血管,患者的血压果然有明星改善,头脑清醒了,身体也舒服了。而且停药后,也能持续很长时间!! 后来查资料得知,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看来与其凉血止血,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也是很有关系的! 

感悟四:杀年猪的感悟 几年前的一次春节回家,正好家里杀年猪,父亲请来屠户,家里烧了几大锅开水。杀猪、放血、刮毛、破腹……屠户一切按部就班进行。 母亲在一边唠叨,“这头猪长得快,吃了氨化饲料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氨化饲料?”我问父亲。 父亲说:“ 秸杆饲料营养价值很低,在密闭条件下,经过氨化(氨水或尿素)处理,则一些与木质素有连系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通过化学反应破坏分解,并增加了氮元素,促进胃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提高了其营养价值。不过目前此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且氨化的过程也很有讲究,我们农村 主要是针对牛吃的稻草进行氨化!” 父亲不愧是兽医,标准地描述氨化饲料的概念和目前的事宜推广方向。 “听你爸关于氨化饲料的描述后,我就偷偷在猪饲料中加了一些尿素,猪吃食后常常睡觉,体重增加很快,去年那头猪养到这个时候也才220斤左右,今年这头有三百多斤……”母亲一边看着屠夫褪猪毛,一边说氨化饲料的事情。 打开猪的腹腔,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猪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网油上挂满了水铃铛,看着大大小小的水铃铛,父亲责备母亲,“瞎搞!听风就是雨,长得快,可长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亲也非常懊恼,后悔不该在饲料中加尿 素,原本氨化牛饲料,弄到猪身上了…… 年后上班了,遇到几个中年女性患者,自述体重增加较快,平时饮食已经控制了,但喝水都感觉在长胖…… 切脉后发现患者右尺沉细无力,关部郁塞,患者脾肾阳虚啊。 想想杀年猪时看到的水铃铛,在看看患者涨满的中腹部,我慢慢明白了患者体重增加的原因!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左右,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患者长胖,并非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啊! 后来在治疗体重重增加的患者时,上腹 部胀满的,就习惯运用上枳实、白术和木香;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对于下肢沉重、浮肿的患者,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 肥胖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感悟五:护膝的感悟 去年一个老病号过来我这玩,闲谈中谈到他的老寒腿,老爷子说:“我自己找到一个良方,就是入秋开始戴护膝,坚持两年了,再也没痛过了” “效果真这么好?”我问道。 “我这老寒腿有十多年了,吃药无数,吃药当时好些,没过几天照旧。我反复琢磨,这老寒腿不就是怕冷吗?我让它冷不着就是了,于是入秋后,天气稍冷我就开始戴护膝,还莫说真管用,坚持了一两年,现在仍然坚持戴,以前我这腿就是天气预报,现在预报天气不灵了!平时也不痛了!依我看,这老寒腿的治疗关键问题还是抵抗力差,戴上护膝,增加一层保护层,就好了……” 老爷子很有心得的谈论着。 晚上我睡不着,一直像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将风湿称为死不了的癌症?为什么许多病人服用那么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不能彻底治愈?为什么一个护膝,加上注意保养效果比药物还好? 护膝不就是提供了一层保护层吗,难道风湿的病人却少这种保护层?风湿驱散后容易再次进入人体? 这种保护层应该属于中医卫气的范畴,难道补充气血,让人体卫气充足,就可以治疗风湿? 后来在治疗风湿的时候,运用散寒、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等方法时,我会用上黄芪、当归、防风、白术等来提高正气,患者服用后病情好转也快了,调理阶段就直接以扶 正为主,这样风湿复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是啊!中药治疗风湿,除了祛风除湿,更重要的是给患者“带个护膝”,即“补充卫气”,这样风寒湿邪就不会去而复返,患者的病情才能彻底好转!!  

感悟六:眼镜的感悟 前年冬天一段时间,不少患者过来就诊,反应眼睛看东西模糊,具体描述也说不清楚,只是说感觉好像有眼屎一样,但擦时又没有。我建议病人服用杞菊地黄丸,结果效果非常一般;采用张锡纯的办法,蒲公英煎水,熏眼后在喝,也没能起到很好疗效,从脉象上看,患者有肝肾阴虚,但疗效为什么不好呢? 晚上天气很冷,我和妻子下班后回家,刚进屋就看见妻子眼镜镜片上蒙上了一层水汽,妻子说“天气真冷,家里真暖和!” 我看着妻子眼镜镜片上的水汽,似乎明白了最近病人说眼睛发糊的感觉! 第二天刚好来了一个戴眼镜的病号,也是感觉眼睛 模糊,我问是不是感觉好像眼镜上有水汽一般? 患者高兴的说,就是这种感觉,看东西很不舒服! 我开始思索,什么药能够除掉患者眼中多余的这点水汽呢? 于是我想到了车前子,其功效利水、明目,这正是我需要的啊! 肾主封藏,肾亏则封藏失司,肾中寒水随肝气升腾,上达于目,患者便会感到视物模糊,如同眼镜蒙上水汽一般,有的患者表现为迎风流冷泪,其实这都是肾虚,寒水上达于目所致啊! 于是在治疗视物模糊上,我采用养肝肾为主,同时加上车前子8-15克,利利肝经中的水湿,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 想明白这些道理,治疗眼疾的技术就提高了一 层,随后治疗一个迎风流泪达三年的患者,五天就好了。处方其实很简单,杞菊地黄丸原方加上白蒺藜、车前子。  

探索太极图

明赐东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 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因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 极图何者为先的问题。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后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后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后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后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太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后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 想的文字却产生于图形之后。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一种推断的有效性: 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亦即是说,若认同太极图的产生得益于中华先民阴阳易理的宇宙人生观念的滋养,就需承认原始时期那些蕴含着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是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理由之二是,周易作为阴阳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产生除了得益于撰写周易的三贤对先民阴阳思想的概括、总结与诠释外,还来自于周易三贤对先民阴阳对称图形的领悟与研读。因此,原始时代那些蕴含着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也应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如此,人们 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 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老子 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 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三统历》)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 极”合一的宇宙结构。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如是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该文承继了前人太极学说中的一元论、发展观、矛盾论与和谐论等思想,但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 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理路影响了后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由上可知,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太极和”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 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在此意义上说,“太极和”理论较之近代哲学中的“只有对立才有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 太极哲学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宇宙观,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千百年来,中华各种哲学、文化派别,包括中华科技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其传承的纽带正是太极哲 学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如易学、儒学、道学、诸子学、中医学、武术、堪舆等,都体现了在对立统一中谋求圆融和谐的太极世界观。 不仅如此,太极图还揭示了阴阳平衡原理。

第一章:太极图 阴阳本是天地生,升降对流乃本性; 水乳交融成太极,外省世界内省身。   

第二章:万物初生 万物初生一混沌,阴阳相混难分清; 貌似糊涂实难得,由无变有是初生。   

第三章:阴阳产生 清阳飘荡上为阳,浊阴幽沉降为阴; 从此阴阳两相对,恰似牛郎织女星。   

第四章:阴阳转换 阴阳原本同根生,两两相望成对影; 阳中一滴相思泪,阴中清阳上九天。   

第五章:阴阳交融 阴中清阳上为天,阳中浊物下阴间; 阴阳交融生万物,循环无息太极生。   

第六章:阴阳流动 阴中升阳又降阴,好比积沙坡下倾, 阳中降阴又生气,正如开水冒白烟; 相互交融一团气,内外流动分两人; 外围之气逆向转,内生之气分道行。 第七章:太极生太极 阴阳交融生太极,太极之中分两仪, 阴阳各有交融处,太极自有太极生。   

第八章:人身解 精子与卵相结合,好比天地生混沌; 受精之后一分二,人体乾坤即生成。   

第九章:人身阴阳脏腑卦象解 阳爻积上为之乾,阴爻为地便是坤; 人之初生乾坤定,阴阳交融成人形。 乾二落入坤中央,化为坎卦下极泉; 坤二上升乾空里,成为离卦如日升。 人之生化如天地,东南西北如四轮; 肝心肺肾在四方,脾胃属土居中间。   

第十章:人体阴阳能量流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左向右,中央胃降脾气升。 

第十一章:人身如两轮 肺主气,血属心;气属阳,血属阴。 太极图,如两轮;右为阳,左为阴。 气能行,血方运;气郁滞,血必凝。 前轮走,后轮行;前轮滞,后轮停。 前之轮,力源肺;开与合,降与升。 肾之阳,如油门;阳气亏,气难成。 肾阳足,脾阳旺;肺气足,轮欢畅。 后轮阴,为辅佐;心主血,能鼓动。 心血足,血行旺;鼓无力,血难畅。   

第十二章:人体生理 肾水寒,土下泉;养肝木,滋肝阴。 肝得柔,无以亢;性条达,水随升。 济心火,抗心炎;肝藏血,养心阴。 火生土,土得温;能化物,变化焉。 火透胃,交于肾;散水寒,万物成。 肾之阳,如潜龙;似开水,起白烟。 阳化汽,脾来运;中焦沤,精气升。 上焦雾,肺细分;清宣表,降浊阴。 表得滋,皮肤润;浊阴降,养脏真。 汽化水,三焦经;入膀胱,成小便。   

第十三章:病机阐述 参太极,识两仪;明两轮,悟生理。 病之成,当识因;疗疾病,如修轮。 

(之一) 肾阴虚,似水浅;肝失润,枯槁成。 寄胆火,借势炎;胆藏汁,被火煎。 火扰隔,上扰心;内烦躁,难入静。 心主火,需水济;被火扰,必失眠。 舌生疮,小便淋;口干燥,神难宁。 火炎土,土被炙;食欲增,饥难填。 上消饮,中消食;消渴病,一半明。 火透土,续灼肾,水被炼,更加浅。 此病机,肾为本;周循环,复归肾。   

(之二) 肾水旺,似海深;寒入肝,侵肝经。 寒收引,疼痛生;睾丸痛,常可见。 目发胀,流冷泪;开窍目,被水淹。 头眩晕,日昏沉;视物转,此水病。 火与水,两相争;法与度,细权衡。 若火旺,上无病;常相争,实累人。 若水旺,胸痹成;君蒙乱,百病生。 阳之微,阴之玄;伤寒载,乃圣言。 胸无阳,寒水侵;如结胸,如支饮。 朝饮食,暮不化;胃无火,饮食减。 补心火,温胸阳;寒水化,可保全。 病之根,在于肾;寒水旺,有法惩。 消阴翳,肾阳温;姜桂附,效立显。 头眩晕,水之病;利水湿,泽泻饮。   

(之三) 肝主疏,性条达;若抑郁,气难升; 郁化火,灼肝阴;肾水济,可暂平; 时日久,伤及肾;肝阴虚,自火焚; 肾阴虚,复火炼,时不久,结石生; 胆藏汁,经火灼;化沙石,癥结成。 肝血亏,难养心;火上扰,乱心神; 神魂动,惊惧生;半夜醒,难入眠; 木克土,逆气升;胃气逆,酸化生; 胃中饥,不欲食;左金丸,正好平; 此病机,责之肝;内伤病,难断根! 疏肝气,养肝阴;滋肾水,安心神; 降胃逆,散结癥;此法度,可却病; 然本性,命中定;药金石,难改变。 亲自然,扶草木;习太极,歌高声; 采秋菊,挖春笋;学高人,仿 渊明; 肝气疏,病自痊;心宁静,命自延!   

(之四) 右轮阳,左轮阴;右轮进,耐于肾。 肾中阳,一缕真;似开水,一团温。 肾阳亏,脾失健;中焦沤,难成真; 食物精,无脾运;精不化,成浊精; 上输肺,为病根;肺宣降,难理清; 浊精质,食物精;停于肺,火毒生; 从火化,反伤人;时医者,言实火; 稍明理,言虚生;火之化,因浊精; 识至此,理才明;究其因,脾失运; 责之脾,归于肾;消渴病,有两因; 心胃亢,食欲增;食化精,来源增; 逢阳虚,脾失健;沤失司,浊精存; 不养人,反伤身;论血糖,谈胰腺; 识其表,未识本;胰之脏,乃附脾; 同脾脏,基于肾;浊精行,靠 肺敛; 入三焦,下膀胱;化小便,其味甜; 糖尿名,有此生;肺宣发,肤能润; 浊之精,其性粘;宣于表,成湿疹; 因含精,病迁延;宣于头,成油性; 毛囊塞,血不运;发之质,为血余; 失血养,枯槁成;根失养,难站稳; 稍梳头,落成片;市俗医,补肾精; 用首乌,加归身;自暗纣,方稳健; 用月余,无效应;不调脾,难断根; 今示理,揭病因;有心人,愿改变。   

(之五) 富贵人,吃补品;昨狗肾,今鹿鞭; 壮阳酒,三餐饮;淫其心,绝其精; 肾火旺,水沸腾;不日久,伤肾阴; 阴液亏,复火炼;五心热,盗汗生; 汗之质,为心液;失其汗,伤血份; 精与血,同源生;今皆失,损寿命。   

(之六) 上述病,乃顺生;病有逆,也有顺; 顺之病,好医治;损有余,补缺损。 逆之病,如两轮,不前进,反倒行; 强行拉,可改变;想根治,如登天。   

(之七) 新生儿,如春笋;阳气旺,似春天; 至成年,体强盛;如夏季,物长成; 五十岁,知天命;入更年,似秋景; 至此后,阳日衰;如落日,入暮年; 阳气长,病顺生;补损法,即可行; 阳气衰,浊阴盛;肝不升,胃上逆; 如车轮,在逆行;肾之水,胃之关;(解释:吐痰者,胃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源) 水上逆,成痰饮;饮凌心,吐痰涎; 如棉絮,如丝线;阻经络,肿块生; 怪病者,多痰变;责之因,阳不振; 水谷精,中焦沤;脾失运,痰浊生; 上输肺,成痰饮;肺为器,脾为源;(解释:咳痰者,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痰湿盛 ,血变粘;血不畅,头昏沉; 脉运血,壁垢生;如斑块,阻血行; 时脱落,心脑梗;病至此,难回春; 苦婆心,劝世人;想长寿,懂养生; 酒为浆,妄为常;熬长夜,要改变; 护阳气,保阴精;淡名利,放宽心; 儿孙事,自有定;虽俗人,赛神仙。   

第十四章:治病方略 明生理,阐病因;论治病,如修轮。 昔完素,崇火论;言六气,药寒凉; 张从正,攻下派;重驱邪,汗吐下; 易水派,李东垣;调脾胃,是关键; 丹溪翁,善养阴;阳有余,阴缺损; 火神派,重扶阳;姜桂附,决死生。 医流派,缤纷呈;各有悟,均却病。 习医者,心茫然;皆名医,理矛盾; 时不同,病有异;各侧重,有其因。 人之身,如两轮;体健康,轮前进; 轮停滞,必生病;疗疾病,如修轮; 车可推,也可拉;所不同,着力点。   

寒凉派,偏下火;用泻药,去浊精; 肺宣降,功能健;右轮前,左轮跟; 脾胃论,调中间;胃气降,脾气升; 此后天,人之本;得健全,轮自进; 火神派,重扶阳;姜桂附,肾脾温; 寒湿除,浊精运;气流畅,死回生; 为医者,当识全;识病机,找关键; 盲目从,失本性;细参悟,属高人; 温肾阳,补肾阴;疏肝气,养心阴; 胃气和,脾能运;肺宣降,自无病; 此法度,要权衡;损有余,补缺损; 虚补母,实泻子;有克制,有相生; 妄补阳,阴必损;妄泻火,病更深; 按脏腑,分病论;能识者,有缘人。   

太极中的鱼眼古人认为是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本人通过推演太极图的演化过程,发现凡是阴阳有升降对流的地方,均会有太极之形成。 按照我分析的太极阴阳能量流图,上面阳鱼的能量流动,必然会在阳鱼中形成新的太极;中央上下对流之处,必然也会形成太极;同理下面的阴鱼中也会形成新太极。 所以本人以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太极生两仪,两仪之中各自生太极,阴阳交流之处另生太极。所谓“三”,指的是“三个小太极”,如此循环细分,则生无数个太极...... 在人体,右侧为阳,左侧为阴;右侧又可以再分阴阳;左侧也可以再分 阴阳。 如果阳鱼中含的鱼眼只是阴性物质,那么阳中再分阴阳又如何理解......? 因为与古人的思维有较大差异,所以未敢及时发上来,现在传上来,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不想标新立异,只想探求根本!!   

第十五章:论“火” 前面十四章,分别从太极图的形成过程、太极中的能量流动、人体与太极的相关性、人体内气血运行的过程、人体生理、病机阐述、治疗疾病的总体思路来论述,虽然许多章节只是一首诗,但只要理解了诗的含义,对临床还是很有指导作用的,现在分别从一些疾病的产生、治疗法则、用药来详细论述,希望能完善太极理论在中医临床上的指导作用,让更多的人感悟太极,感悟中医! “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火,比如做饭、点香烟、烤东西…… 火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转变方 式。比如木材燃烧,由碳与氧分子结合,燃烧后转变成二氧化碳,同时以火的形式释放能量。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经常会说“上火”,那么这里的火是什么东西呢? 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要想彻底明白,的确不容易! 谈谈个人的浅见: “上火”是人体内营养物质,在体内异常分布,积蓄在人体一些部位,最终以特定的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上火”。 这样来说,火是人体精微所化,是营养物质积蓄、浪费的结果!应该都属于实证,为什么又有虚火、实火之分呢? 如果我们单纯地分析火, 均属于实证。 “治病必求于本”,但如果从治疗的角度,分析火的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虚火和实火! 比如:夏天,如果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西瓜,大家都有西瓜吃,种植的西瓜吃不完,最终堆积腐烂,这样的浪费属于生产种植过剩,属于“实”。 但如果种植不是很多,因交通不便,西瓜不能从种植地运送到全国其他地方,种植西瓜的地方吃不完,没种植地方没有吃的,吃不完的地方腐烂、浪费,从全国来讲,这是“虚”。人体上火的虚实如果这样来理解,就好理解了。 比如:如果营养过剩,天天吃牛羊肉,吃高热量食物,营养在体内利用不了,储存又来不及,最终 以“上火”的形式释放,这就是“实火”。如果人体的营养物质因为许多原因,不能被合理利用,一些地方缺乏,一些地方堆积,以“上火”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虚火”。 “实火”的病机很简单,火发出来,浪费掉这些营养物质,身体建立新的平衡,上火自然就好了。 “虚火”的病机较为复杂,根本原因没解决,则不会好转。现从食物摄入及代谢过程来分析。 1、人体摄入的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不能转变成机体能够利用的成分,积蓄在肠道,出现上火,大便干结,发烧。此时人体缺乏能量,但因为肠道不能将食物精微吸收,所以也成为“虚火”。 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儿疳积。 2、虽然可以消化,也可以吸收,但吸收过程中,不能将营养成分进行转化,不能“化粗为精”,人体无法利用这些“次品营养”,在体内也会形成上火。 比如糖尿病,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不能化解食物转变而成的糖分,糖分停留在血液,机体无法及时利用,本人称之为浊性的食物精微,简称浊精,有些专家称为“糖毒”,这些成分积蓄到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中,许多都会“化火”,正所谓“不养人,反伤身”。这也属于“虚火”。 3、脏腑能够“化粗为精”,但运输功能出现障碍,积蓄在局部,也会上火。其他地方缺乏能量,但这些局部 缺能量过剩!这种情况多见于外科病中的“疮疖”、“丹毒”等等。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的就是心主血脉,血脉运行不畅,出现痛、痒、疮这些病变。 4、输送功能没有问题,但由于脏腑本身的病变,不能对输送来的营养物质加以利用,也会积蓄在该脏腑,最终形成上火。 比如:肝气郁结的患者,其营养物质积蓄在肝脏,不能加以利用,也不能输送到其他部位,积蓄日久,就会形成脂肪肝,再久可以出现肝硬化,而病人的表现心烦、脾气急躁,也属于“上火”的反应。 一些外感病,进入人体脏腑后,该脏腑对营养物质的利用都会受到影响,营养物质的积蓄 均会出现所谓的“上火”,所以有“六气皆从火化”之说。 明白了这些,再来谈上火的治疗方法,就很简单了。 1、单纯实火的治疗:通过清热解毒、通腑泄热就可以达到。比如三黄片、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等,依据上火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同时饮食控制,限制高热量食物的摄于。 2、虚火的治疗:这里的“虚”,是从人整体来看待,即有的部位“上火”,有的部位“缺火”。 2-1、因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的虚火。 小儿疳积的治疗,是因为肠道长期有积,导致吸收功能很差,最终导致五脏六腑营养不良,均出现虚损的症状。 此类患儿,因肠道郁积化火,食欲较好,但吃得再多也无法吸收。改善肠道功能,调理脾胃,身体自然会得到恢复,治疗关键是处理“积”的问题。 2-2、因营养物质运化障碍导致的虚火。 糖尿病病人,食欲较好,肠道也能吸收,但中焦对食物精微的转化出现障碍,也就是“中焦如沤”中“沤”出现障碍,脾脏不能将肠道转输的营养物质进行“沤”,不能“化粗为精”,沤的过程,其实就是肾阳温暖脾土,脾土升清阳的过程,“沤”没有解决好,则脾上输于肺的都是“浊精”,而没有“清阳”,不能被肺利用,反而停留在肺,出现上焦上火的症状——上消;这些浊精外 输到皮肤,容易出现顽固性皮肤病变;输送到其他脏腑,也会因为不能利用,反而伤害其他脏腑。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最终导致各脏腑的损害。 有人采用大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为大黄消除了积蓄的浊精。明白了这些,不仅仅大黄,有很多泻火解毒的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有一定的疗效效!但要恢复中焦“沤”的功能,必须要恢复脾脏的功能,而脾的功能恢复,必须要依靠肾阳来恢复。本人治疗一些糖尿病初期的患者,通过服用“桂附地黄丸”就治愈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以运用真武汤,温肾健脾,恢复中焦“沤”的功能;同时加上生石膏清胃火,胃火不亢 盛,患者就不会易饥多食,食物精微来源减少,而中焦脾“沤”的功能加强,自然体内“浊精”减少,血糖恢复正常…… 2-3、因营养物质输送障碍导致的虚火。 外科中的疖、疮,形成原因是因为局部循环障碍,导致营养物质在局部的输送出现障碍,积蓄而发病,看似“上火”,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对于病情久的患者,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黄芪能托毒外出,就是这个道 理。 2-4、因营养物质利用障碍导致的虚火。 肝气郁结的患者,清泻肝火只能“扬汤止沸”,不能“釜底抽薪”;治疗的更本是疏肝理气,保持心情舒畅,肝气舒畅了,营养物质利用好了,不积蓄了,肝火也就没有了。  

我也一直在探索中医“上火”的本质,上面一贴是近期探索后的感悟,我觉得局部的能量积蓄可能含有大量的ATP,但肯定不完全以ATP的形式存在,就好像食物堆积,产生热量的同时,还有许多毒素产生。西药抗生素可以清除毒素,杀灭所谓的细菌,但其“上火”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丹毒”的治疗,西药治疗复发率很高,但运用海 浮散外敷,结合抗生素使用,效果很好,复发几率就小很多了! 经络肯定是存在的,研究经络中运行的物质基础,首先得弄明白经络实质,再来研究其运输的物质。研究清楚了经络中运行的物质,意义绝对是很大的,对中医的发展将是一个飞跃! 最近有不少人问我:“人体应该的气血应该是平衡的,稳态的,太极演化的两轮理论,得出的是不稳态的,动态的,与人体的机理是否符和?” 我们探知未知事物,可以采用去相类比,天人相应的办法,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不停地围绕着太阳旋转,正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公转,也在自传,从宙空间来看人,人也是不停地运行着的。 “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 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也是如此,气在十二经按照子午流注在周而复始的运行,脏腑能量的流动按照两轮的模式循环往复的,生命永远在运动 当中,生命不息,流动不止。

古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愿今“凡有华人处,皆能谈中医!” 

第一章: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 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有的……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 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这是错误的,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了。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 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谈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 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 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 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 !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借用《内经》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 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不到一天,当天晚上就好了。在随后的这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 何调理。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 、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节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 璀璨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第三章: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也许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那儿不平,那儿有拐弯,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 ,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过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我们就从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相类比,借用现代知识来谈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 ,好好看看我们身边的地球! 这是怎样的一个精妙的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的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白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的休息,让我们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因为地磁场的存在,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 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地磁场时刻保护着我们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化生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人类将被水淹没,就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完天,看完地,看完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我们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 正如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 从大的角度入手,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四气调神大论篇,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的多么的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就是从自然界的角度,从大的角度来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掌握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悖逆这种特性就会生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地球的自传,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那黑夜我们则称为阴。 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还看到木能生火,火生土,土能够冶炼金属,金属能化为水,水能够滋养树木。 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方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 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 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内容,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变 得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很奇妙吧!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能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确永远处于领先的位置。当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研究没有进展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突破。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 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举个例子,临床上经常遇到鼻塞的病人,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来到我们中医这里,就不需要考虑患者对多少种东西过敏的事情了,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头为诸阳之汇”;还有“肺开窍于鼻”。明白了这三句话,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只需要补养头部阳气,补充肺气就可以治疗了,没必要按照过敏的思路转下去,“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不相信,遇到每天早上鼻塞不通的病人,你让他晚上睡觉时带上一个棉帽子,让头部发热出 汗,连用几个晚上,鼻塞就大为好转。为什么?患者头部阳气不足,保护阳气,散去寒邪,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第四章:阴阳角度理解中医 上一篇谈到了学习中医的框架,也就是阴阳五行,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出发是不够的,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 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的旅程才能称得上真正开始。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了阴阳的属性,为我们总结得非常清楚。 第一点: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养生是何等的重要。 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阴阳,则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第二点:阴阳的普遍性;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为阳,地为阴,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到达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气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在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看到 了天地之阴阳,看到了阴阳的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化气与成形”同时进一步推演出“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万物的生老死亡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这是内经原文。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也被誉为“清空 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 人体右侧身体为阳,阳主动,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 人体左侧身体为阴,阴主静,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 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 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而发烧、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水液内停……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温煦周身,血能滋养五脏六腑,这也是阴阳。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再小至细胞、分子,无不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第三点: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 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可以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句话,在临床上治疗汗证经常运用到,人体阳气过于亢盛,而又不能护固肌表,必然会逼迫阴液外泄,导致汗证,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耗损阴液,进一步加重阴不制阳,虚阳更加亢盛,最终出现“阴气乃绝”的局面 治疗汗证,当 使阳气能“密”,“阳密”用玉屏风;同时当扶已损之阴,扶阴用参麦饮;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汗证自然就好了! “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但如果想通了,就会很好的指导临床。 比如我们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阳气过亢而阴分不足? 再比如对于癫狂病人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重阳必狂”、“重阴必癫”,对于“狂证”治疗,重泻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对于“癫证”治疗,扶亏虚之阳,重泻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 就会更加清晰了!

第五章: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他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颗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如果我们仍将学习中医看作是从北京到陕西的游历,阴阳是将整个旅程分成两段来看,而五行则是分成五段,每一段都有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我们即将开始的医学之旅!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 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尚书 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及其特性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说学习中医阴阳是纲,则五行就是领,两者的相互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就显得完备了。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的五行属性, 木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 ,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土: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声为歌,在志为思。 金: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声为哭,在志为悲。 水: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我们将这些归纳起来,放到一个图表中: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没什么神秘的! 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脂溢性脱发、白发等等。在寻求治疗时,有时候一些人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采用一些现代的治疗方案。其实明白了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 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有密切关系,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就好办了。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配方四物汤就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 对于脂溢性脱发,则需要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个例子: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对于口疮的治疗,大多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实 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入手,进行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许多临床中医师下一个“内分泌失调”结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们只要想想上面关于人体中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就可以将面部的疾 病考虑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的、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以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熟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问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就是单纯的心脾 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在追求其本的时候,就好像进了大门,还得进小门,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中医的神奇之处!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 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 ,从而使土气受损。 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会感到有些困难,但下面的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就会明白了!

1、关于相生的理解: 举个“木生火”例子,木代表肝脏,火代表心脏,也就是说心脏的气血供给与肝脏的疏泄升发有很大关系。肝藏血,肝气升发,所藏之血能够补养心血,心血就充足,反之,如果肝气郁结,升发功能出现异常,则心脏气血供应就会差一些,临床上长期肝气郁结的患者,患者可以出现经常有失眠、心烦、心慌等心脏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梳理肝气,滋养阴血,很快就能缓解病情。 

2、关于相克的理解: 举个“木克土”的例子:木代表肝胆,土 代表脾胃,肝胆的疏泄,与脾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就好比自然界中,树根能够疏通土壤一样,没有树根的疏通,土壤就会板结,肝胆的疏泄出现异常,脾胃的功能也会减弱,借用现代医学的说法,胆汁的排泄,与胃的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胆汁分泌不足或不畅,人体摄入的脂肪就无法正常的消化。 

3、关于相乘的理解: 举个“木乘土”的例子,临床上常说的“见肝之病,之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的就是“木乘土”(即肝乘脾),肝脏本身是克脾土的,但如果克制太过,就是病理性的相乘了,这样就会导致土的亏虚,所以当先实脾,实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 现相乘,防止出现脾虚。同理,可以说“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实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能明白这些,也就算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 

4、关于相侮的理解: 举个“木侮金”的例子,金本身是克木的,但如果金气不足,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就是木侮金了,如何清楚的理解呢? 就好比老虎是克狗的,但虎落平原被犬欺,就成了“犬侮虎”了,这里的侮,有点侮辱的意思,以小欺大,自然为侮辱了! 临床上这种情况有吗?当然有了,如果没有就不会称为中医理 论了,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肝火犯肺的咳嗽,不明白其中的病机,服再多的药也没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运用“哈黛散”就能立竿见影。 中医的精髓就是这样的,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想不明白,下药就很难起效,如果真正想学中医,临证时心中必须要装下五行,切脉时必须要思考五行在体内的状况,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想通,不然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第六章: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上面谈完了阴阳五行,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框架,让初步学习中医人员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哦!中医就是这样子的!也不是很难嘛! 但要继续深入学习,得对人体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 就好比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陕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经历几个省,多少个城市,但如果你没有指南针,没有一个始终指引你方向的坐标,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出发前对经过城市的了解,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下面,我们来制造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针,指引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能清楚 的知道学习中医的方向。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的描述很多,人为天地之气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气有升、发、收、藏,人体受自然界感染,在人体中存在着与大自然相对应的气机升降对流。 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 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也能防止肝火过亢! 大海中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 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得温可以腐熟水谷! 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温暖的土地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湿得以温暖;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中的寒水! 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得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为云彩,乌云的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食物营养成分,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升至肺,肺降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 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通过三焦经,入膀胱,变为小便! 这就是天人相应,也是天人相参的结果,通过大自然,感悟人自身,明白了这些规律,对学习中医非常必要。这就是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 下面,我们将上述的人体阴阳气机循环画一张图,有了这个图,在学习中医的旅程中就不会迷路了!  

图解配诗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右向左, 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第七章:学习之旅第一站:中药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 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这时让你好好休息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的“食物”、“睡觉”就是最好的药物!因此,针对病人的病情,寻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根采取治疗方法,这就是求本。针对其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药无贵贱之分, 对症的就是最好药。 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举个例子: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头晕厉害,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心情急躁、血压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份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头重脚轻,自然头晕了。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开中药已来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就可以了。 第二天患者过来道喜,说敷上一刻钟后,就感到头清醒 了,腿有劲了,时间到了一小时,舍不得取下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我给病人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势的脉象已经消失,病就治愈了, 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们都均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就可以将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一样,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为了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讲 讲叶天士巧用梧桐树叶的故事。 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 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 “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 ,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中药之性的重要性,远胜过其功效,药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位叠加,则难获奇效,上面例子中的大蒜,就取其能引气血下行,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医学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就无法 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出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药,研究中药,就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不受其成分的局限。 举个例子: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运用中药柴胡,升发郁结的肝气,就能立时缓解。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为老熟人,我说你就用生麦芽泡水喝,病人说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作用机理,最后给她包 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碰面就说,生麦芽提气好,胸不闷了,这就是生麦芽具有升发作用的效果,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的疾病,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也可以!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能够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在临床上用药就非常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中,《中药学》里的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薄荷归于辛凉解表;麦芽归于消食类。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学习中药的人而言,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 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只是记住了书上的东西,没有与临床结合。 打个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说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我上一章讲的指 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 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顺便学习人体生病的机理。   

人体生命的运行,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每一个点卡壳了,轮子就无法前进,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脏: 1、临床上常见的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气:柴胡、麦芽、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 2、病情失治,气郁时间久了,化火了,如何办?可以清泻肝火。 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3、病情失治,病情继 续加重,肝气郁结化火,火邪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不足,咋办? 养肝阴:山萸肉、生熟地、女贞、阿胶、白芍、乌梅 4、病情失治,继续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已出现肝叶枯槁,萎缩了,咋办?养血柔肝!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 这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的病理变化列出来,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时间较久的患者,就可以参阅选用上述药物。 5、那么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他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它问题?还有! 肝气当升,如果升发不够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 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的 称为木气下陷水中。升发肝气就可以了,一方面补肝气,提升升发力度,可以用黄芪;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升提的药物,如柴胡、薄荷、生麦芽。 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那就降气,降肝气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要镇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虽然听起来有些粗暴,但用药也是这样,不能含糊,不然肝气上逆,就会出大问题了!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 平肝:菊花、白蒺藜、天麻、勾藤  假如患者肝气上升,失去治疗,已经化 风,手已经开始抖动,如何办理?这就要求除了镇肝、平肝的同时,还得熄肝风,熄肝风用什么药?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 6、靠镇肝、平肝、熄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咋办?有办法,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的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和,就不会升发太过了。 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很多了,到下面将肾这个环节时细谈。 7、除了上面讲的,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还有,如受寒,寒凝肝经,睾丸疼痛等,可以采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 肝藏血, 肝气郁结也可以导致肝脏血瘀,可以选用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 8、还有一点,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过重,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 明白了这8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这样学中药就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与临床结合起来。 我们再来看看心,从“心”的角度学习中药。 (待续)  

我们再来看看心,从“心”的角度学习中药。 既然是从心脏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得看看心脏的功能,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学习可能就目标更加清楚些。 心属火,藏阴血!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 既然属火,就存在 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和“心阳不振”。 既然藏阴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心血虚”。 既然心主血脉,血脉的不通、不畅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心神藏得好不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养”了。 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没有?面部的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的中药。 1、心火亢盛: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芯草 别小看灯芯草这味药,看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 曾经治 疗一个失眠的患者,切脉后发现病人左寸浮实,患者舌尖红降,于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效果不错,喝了五天,睡觉也好了,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了,又失眠了,让他再喝中药,认为太苦,接受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的、效果又好的方法,我思虑良久,最后告诉他用灯芯草煮水当茶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 后来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儿,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的1岁以下的小家伙,运用灯芯草,加点白糖,当饮料喝,效果非常好,患儿也很容易接受。 2、心阳不振:可以选用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心阳不振的人,经 常手脚发凉,人没有火力,自然怕冷了,在冬天这种病人就很难受,如果早上,吃一碗稀饭,在稀饭中放上3克肉桂细粉,加一些白糖进去,调节口感,这样一天都会很暖和。 3、心脏阴血虚的病人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择使用: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等 别小看丹参这位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脏阴血不足非常有好处。 4、心神失养,可以通过安心神来治疗,如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 5、心气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 甘草等 6、对于血脉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等 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了,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是“神”。 对于学习中医的人,如果这样来体会中医基础理论,这样来学习中药学,再上临床时,就会胸有成竹,哪里还会碰到面部长斑的病人,告诉她是内分泌失调呢! 也许对于已经从事多年临床的中医会认为,还有心肾相交啊!胆火扰心啊!为什么不深入讲下去,不急,这些需要将五脏分述完后再串起来讲,理解会更深刻些!  

第八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中) 我们一边学 习中药,一边看看我们的指南针,左边的轮子讲了两个点:肝和心,还剩下有胃和肾,接下来看看胃,看看这个点有哪些问题可以出现。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返酸、胃不知道饿……”,那么我们学习中医,如何来理解胃呢?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 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了,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我们看看指南针上,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了,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 逆了,就返酸了,就没胃口吃饭了,胃也就病了。  所以胃病的治疗也很简单,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药!  

1、胃气上逆,这样的情况很多,大部分胃病患者都存在,胃酸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中和正好,如果胃气上逆,胃中酸水就会腐蚀食道,也就患了食道炎,再向上返流,就是咽炎了,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疗好,西医才取抑制胃酸的办法,这样胃里胃酸少了,但并没有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抑制胃酸,胃壁分泌胃酸的细胞慢慢较少,萎缩了,病情更重!有的成了癌前病变了! 所以降胃气这一招非常重要,常 用药有哪些?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复花、半夏等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 举个例子吧,有个患者长期返酸,早上起床恶心,吃饭没胃口,咽喉不适过来就诊。患者女性,也不抽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怕吃中药,中药味闻起来就恶心,我思虑一会,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个月,碰面时说好的差不多了,咽炎也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但屁多了。很神奇吧!其实就是降了降病人上逆的胃气,气向下行了,这就是治本了。 也难怪张 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这味药降胃气特效。 学会了降胃气,胃病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 

2、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一天到晚不知道饿,为啥?胃中无火! 如何补火?看看指南针,五行中火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了,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这些温心阳的药物用上,胃火就来了,就能够腐熟水谷了。

3、胃热。既然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就有胃 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病人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这也是病啊!俗话称为“慌饭”。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病人,患者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就差不多了!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我说这也是!因为运用了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不就是中医的精髓吗?中医可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 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妙处! 

4、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锅里水也会被烧干,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这些药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5、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如黄芩、黄连配干姜。 

6、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 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病情轻的则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出现反复发烧,服用退烧药后可以当时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烧,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伴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2克左右,三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三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东西拉出来后,病就好了!此法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神奇!

左边这个轮子的最后一个点:肾,让我们通过肾来学习中药!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髓,藏精,肾主水,为水 脏,肾中藏有肾阳,能够温化寒水,这样水不至寒…… 通过肾脏来学习中药,可以从三块来学,即肾阴、肾阳、肾精,这样更加清晰些! 对于肾阴亏虚,可以采用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 对于肾阳不足,可以采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故子、巴戟天、肉丛蓉 对于肾精不足,可以采用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五味子、益智仁来固摄肾精;通过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来填补肾精。 对于肾水不足,相火亢盛,可以采用知母、黄柏、泽泻、丹皮 ,地骨皮来泻火。 肝无虚证,肾无实证。说的是肾脏主封藏,封藏失司才会导致肾脏疾病的产生,这些疾病中,多数属于虚证范围。 举几个例子,这样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些! 第一个:骨折延迟愈合的病人。 几年前遇到一个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医院进行夹板固定,两个月后复查,发现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病人通过熟人介绍,过来就诊,切脉时双尺沉细若绝,询问中得知患者经常腰部酸软无力,性功能明显减退,于是采用填补肾精的办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疗伤的药物,服用半个月,一月后复查,骨痂形成,患者愈后良好。 第二个例子:腿抽筋。 临床上很 多老年人,经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钙片后抽筋稍稍好转,但停药后又很快反复,切脉会发现右尺沉细而软,对于此类病人,补充钙剂的同时,服用补养肾精的药物,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钙的流逝,病情可以很快治愈。采用淫羊藿30克、菟丝子20克 益智仁15克 小伸筋草30克 几天就见效了! 第三个例子:痛经。 痛经之痛,只有妇人最为刻骨铭心,有些年轻女性,痛经时可以疼痛到晕倒,疼痛有两个病因,其一:不荣则痛,此痛病情轻;另一种:不通则痛,此痛病情重。不通为瘀,而瘀之形成有气滞、有寒凝。这里要说的是“寒凝”,此类病例占 痛经的八成左右,许多中医治疗痛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金楝子散,当时有效,下次月经照样疼痛,其实只要运用附子、肉桂、艾叶、小茴香、紫石英等温补肾阳,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将胞宫寒邪、瘀血化尽,三五剂药就可以彻底治愈。  

第九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下) 农村老人常说,“人从脚下寒!” 人体肾之阳气是人立身之阳,肾阳不足则腰以下发凉,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会格外怕冷,所以有“人从脚下寒”之说,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肾阳的角度,来治疗人体很多虚寒性疾病。 但我们强调肾阳重要性的时候,别忘了人体心之阳气更重要, 就好比大地需要地核岩浆的热量,土地才能向上散发热量,但别忘了太阳才是一切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的光芒,则万物都会黯然失色,人体心之阳气为生命之阳。 肾阳与心阳两者缺一不可,一损皆损,一伤皆伤! 火神派将姜桂附作为救命仙草,认为其能补肾之阳,壮肾火,散阴邪,挽狂澜 。 其实姜桂附也是补心阳之要药,心火旺,如丽日当空,一切阴邪自然散尽,心火旺自然血脉流畅,心火旺生命不会垂危。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火神派在强调肾火的同时,无形中也通过补充肾火也补充了心阳,运用姜桂附增强了肾火,同时也增强了心火。君明则国安!  讲这些只是想将火神派的精髓表述出来,避免后学者局限于单纯补养肾火,而忘却心火才是生命之火,忽视了心火的重要性。 补养肾火也是很大作用的,肾火旺盛,则脾阳不衰,中焦如沤才能健全,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健全,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输布,统摄功能才能完备。 如果脾阳虚衰,则中焦运化功能受阻,寒湿内停,脾气郁滞,食物精微转化及输送均会出现异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二便不利,就好比指南针中右侧的轮子卡壳了。 对于脾阳虚,可以运用: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砂仁、白叩仁、草叩、附子。  对于阳虚日久,寒湿困脾,可以运用:茯苓 、白术、干姜、附子、苍术。 寒湿困脾失治,导致脾气郁滞,可以运用芳香醒脾的药物:陈皮、砂仁、叩仁、香椽、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 郁积化热,治疗时须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绿豆。 郁积失治,化燥伤阴,导致脾气阴两虚,治疗时,虚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 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积:枳实、大黄、山查、神曲、麦芽、鳖甲、牡蛎。 讲了这么多脏腑与中药,有些枯燥,好比我们的学习旅程,很单调一样,下面我们来参观,在学习中药的旅程中出现的历史古迹,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记载的古代圣贤,他们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中药整理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 要游览名胜古迹,第一站当属《神农本草经》,这部书是最早的药学专著,就好比药学领域的开国元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估,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点也不过分。 本书记载药物365味,应一年365天,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药物三品分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每药载有性味、功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是汉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 基础。 后世中药领域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富,但雪球的核心却是《神农本草经》,书中对疾病的治疗经验,直到今天还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如:“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明确指出了服药的时间与方法:“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 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刚接触此书,对书中许多观念无法理解,但临床多年后,再反过来阅读,会发现《本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意义,有时明白一句话,就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此言一点也不夸张。 举个例子,《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 短短三十三个字,将黄芪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清楚的描述出来,如果我们对这三十三个字有深入的研究,那么对于“痈疽溃久不愈”、“痔疮”、“淋巴结结核破溃不愈”、“小儿体质虚弱”就会有新的认识,经常看 到杂志上报道用黄芪治疗各种溃疡,其实这就是本经上的东西,你看了,记住了,临床运用了,就知道是这么回事! 皮肤溃疡可以治疗,脏腑的溃乱也可以治疗,只要是“久败疮”自然都有效了!“大风癞疾”可以治疗,一般的风证自然能够治疗了! 许多患者春天出现皮肤过敏,痒!全身起疙瘩!吃抗过敏药暂时有效,停药又复发! 重用黄芪,加上祛风的药物,效果神奇,为啥? 春季风邪偏重,人体如果卫气不足,不能护表,风邪自皮毛而入,自然痒了。 黄芪大补卫气,卫气得到充实,自然提抗力高了,风邪自然不能进入人体了!配上祛风的药物,将体内的风邪驱 散出来,病就好了!讲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为什么黄芪可以治疗“大风癞疾”了。 一部《神农本草经》就是一部中药学经典,许多人问疑难杂症如何下手?如何辨证? 我的经验是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充分理解本经中的每一句话,这样对一些经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观了最经典的中药学古迹,我们学习中药的旅程又要开始了,如果想照张相片、留个影的,回家记得翻翻《神农本草经》,看看里面的文字,感受古人深邃的智慧,领悟药学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好的留影了!  

我们通过肺来学习中药。 1、肺主气,如果人体气不足,头晕乏力,气短 ,就要补肺气了!补肺气有人参、党参、黄芪。 2、肺主宣发肃降,这一宣一降,是一对对立的平衡,如果宣发太过,咳嗽气逆,头皮流油等,就得敛肺气了,敛肺气可用苦杏仁、五味子、白果、诃子、乌梅、米壳。 如果宣发不足,肃降太过,出现肺气失宣,患者会感到呼气困难,胸闷,咳嗽等症。宣肺气可用桔梗、麻黄、升麻、牛蒡子、蝉蜕。 3、肺开窍于鼻,如果鼻窍不通,自然要选择宣肺通窍的药物了,麻黄、辛荑、苍耳子。 4、肺朝百脉,脉络破裂,出现咯血,就要用止血的药物,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5、肺为娇脏,意思是说肺脏娇贵,即不能受热, 也不要能受寒,还不能受燥,更不能受湿。受热则成肺热;受寒易成肺寒;受燥则肺干;湿邪停肺易成痰饮。 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茅根 散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 润肺燥:沙参、麦冬、天冬、山药、百合、石斛、花粉、玉竹。  祛痰湿:川贝、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半夏、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在临床上遇到肺之疾病,多表现为咳嗽,咳嗽之证看似简单,也最为复杂,因为影响咳嗽的因素有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外感分风、寒、燥、火,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还有外感与内伤同时出现,如常说的“寒 包火”!但万病不离其本,什么是本?气机逆乱是咳嗽之本,肺主气,咳嗽皆可理解为气之逆乱,治疗咳嗽调理气机是关键,同时结合影响气机逆乱的因素进行调节,就会事半功倍。 调理气机不外乎在宣与降、散与收、寒与热、润与燥之间寻求平衡!这四对平衡调节到位了,没有治不好的咳嗽!医学能通此理,则习医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  

第十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 中医给人看病,就像炒一个菜。 在学校学习中药,就好比告诉你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 前面几章讲中药,就好比告诉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盐、辣椒、花椒等,但这些之间 是什么比例,如何配合运用,炒出来才好吃,就是中医的“方”了。 理法方药,最重要的是理,其次是法,再次是方,最后是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照药----方----法----理得顺序来讲,因为理的层次可以上升到很高,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在先讲前面的药、方、法的时候,我会穿插讲一些浅层次的理,这样理解方、药容易一些。 现在开始谈方,方是药的组合,用药如用兵,一个方就是一个布阵,有前锋、有后守、有侧攻,一个病证如果你明白透彻了,用药就同排兵布阵一样,古人的君臣佐使就是布阵的方式,可以参考,但也不必局限于什么一君三 臣之类的规定,任何东西凡是规定死了,就不灵活了。战场上还有“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呢,用药的关键是识病机、识药性! 举个例子: 二至丸:补 益肝肾。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由女贞子、旱莲草组成,处方简单,两药等量使用。方解为:女贞甘平,补益少阴之精,其隆冬不凋,色青黑,益肝补肾。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 谁是君谁是臣?我看都是君,就是两味补养肝肾之阴的药物组合而成,这就是相同功效的药物组合,既是药方,也是药对。 二妙散:由苍术、黄柏等量组成,但有主次之分,黄柏 为君,取其苦为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湿燥脾。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用于湿热下注证。患者可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 这些搭配是比较简单的,患者的病机也比较单一,如果病机复杂,用药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就好比吃泡菜,菜泡好后,放点麻油就很好吃,但炒小青菜就相对复杂些。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小柴胡汤:处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炙、半夏、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这些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结合指南针再看这段话,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你就会明白,小柴胡汤治疗的其实是肝、胆、脾、胃这四个点。寒邪入体,卡在胆这个部位,导致胆胃之气不降,反而上升,出现: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胆气郁结化火,胆火随胃气上逆,出现口苦,咽干; 胆火上升扰乱心神,出现心烦; 左侧轮子是逆时针旋转的,胃气上逆,导致肝气上升受阻,肝气郁结,清气不升,出现:咽干,目眩,脉弦; 肝气上升则病情好转,胃气上逆则病情加重,两者互不相让,左轮一会正转,一会反转,患者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如果此时正逢妇女经气,胆火随胃气上升,心火复炙,随肝气下陷入肾、入子宫,形成热入血室证 ,也就是左轮反转的结果…… 如果病人平时肝气上升条畅,胆气下降顺畅,根本不可能出现小柴胡证。 你仔细观察,临床上患小柴胡证的患者多有胆囊炎或脂肪肝等肝胆气机不畅的基础病,这就是正气不足,气血循环不畅,寒邪深入后,正好卡在薄弱的肝胆环节,出现小柴胡证。 有了肝胆气机不畅的基础病,患者就会有脾虚,所谓“肝郁乘脾”、“见肝之病之肝传脾”就说的是这些…… 明白了这些,你再来分析小柴胡汤,就很简单了。 柴胡升发肝气,从左侧肝这个点,提升左轮的运行力量。 半夏降胃气,从胃这个点向下降,胃气下降,胆气也随之下降,一升一降 ,这样就能恢复左轮的运行力量。 黄芩清胆火或清已经进入子宫的热邪。 人参补脾,恢复长期以来脾脏受到抑制后出现的虚损,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实就是调节左右两轮的协调性,这样右轮的力量可以带动左轮。 炙甘草调和药性,说白了,就是让上述这些药协同起来,同时发力,就好比推车时喊号子,“一、二、三推”,甘草就是个喊口号的,好让大家一起用力…… 看完了小柴胡汤的分析,大家可能会想,是啊!这就是用药,顺应脏腑的特性,该升就升,该降就降,各个脏腑都正常了,病就好了。 也难怪有人说“小柴胡汤是百病良方”,因为他不是治病,是 调理脏腑的功能,推动人体气血的运行! 如果你说,不用柴胡,用生麦芽代替柴胡来升肝气行不行?照样可以! 如果用竹茹来代替半夏,行不行?照样可以! 用党参代替人参呢?也可以,只要脾虚得不厉害就行! 这样处方成了:生麦芽、竹茹、党参、黄芩、生姜、大枣、甘草,还是小柴胡汤,照样有效!不信你试试!为什么? 因为药物虽然变了,但机理没变,这就是灵活用药,灵活看经方……  

看完这上面的论述,大家对药物在人体的作用有个感觉了。 哦!药物就是这样起效的! 为了加深印象,我会继续举一些例子,和大家一同分享古人在遣方用药的奥妙, 让我们站在一个简单明了的视角看待疾病,分析经典药方。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的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 麻黄汤证讲的是寒邪借风邪通过皮毛而入,侵犯肌表,卫气与之抵抗,正邪相抗,人体阳气郁滞,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 1、疼痛:寒性收引,不通则痛。 2、发热:正邪交战的反应。 3、恶风:卫气抵抗已经入表的风寒,正邪相争,卫气不能发于外,无暇顾及外风再次来袭,所以恶风。是卫气不足的一种反应。 4、无汗:风寒郁表,毛孔闭 塞不通,人体阴分不能外布滋养皮肤。 5、喘:为肺气受寒邪侵犯,气机郁闭,宣发肃降失常。 我们再结合指南针来看看药方: 麻黄汤证就是肺这个点受风寒的影响给卡壳了,右轮不能行走了。 右轮的动力来源于肺,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肺气宣发与肃降得以恢复,肺的开合功能恢复,卡在肺的这个点问题得到解决,整个问题都解决了! 麻黄和杏仁就是麻黄汤的核心! 或问:还有桂枝呢?甘草呢? 桂枝入心,温心阳,通血脉,是从左轮入手。就好比汽车陷在泥潭中一样,麻黄和杏仁是修复前轮,从前边拉车;桂枝是提升后轮的力量,从后边推前轮,这样“一 修”“一推”,车子就起来了。至于甘草,这里同小柴胡汤中一样,也是调和药性,可以理解为“喊号子”的。 或问:从后轮入手,可以从肝、可以从胃,为什么一定要从心? 如果这样想,说明对疾病已经开始深入思考了。因为寒邪的侵犯,犯肺的同时,寒邪在体内也会消弱人体的火力,从心入手,用桂枝也是补火,也是扶正,温通血脉。火力补足,血脉通利,卫气可以输布到体表,自然就不会恶风了、畏寒了。风寒之邪就会随汗一起,赶出体外了,人体阴分也可以外布滋养皮肤了。 或问:为什么会随汗而解? 汗出是卫气战胜风寒,皮肤毛孔打开的标志。就好比赶贼 出门,贼离开时,大门也是打开的一样,如果门都没有打开,贼肯定还在家里了! 或问:麻黄汤是寒邪借助风邪侵犯人体肌表所致,如果没有风邪或者没有寒邪,只是单纯的风邪与单纯的寒邪,他们是如何侵犯人体的?又该如何治疗?  

第十一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中) 单纯风邪侵犯人体,伤寒论上描述为“中风”,这里的中风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血管意外的中风,是“中了风邪”! 看看桂枝汤条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阳浮而阴弱:说的是脉象浮取 为阳,沉取为阴,此句讲,桂枝的病人,脉象轻取有力,沉取无力。 2、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气宣为阳,降为阴。现在肺气受风邪的侵犯,宣发太过,若逢上人体阴份亏虚,阴不制阳,人体阳气外展太过,故而发热、脉浮。亏虚的阴分被阳气外散,故出现汗出。 3、恶寒、恶风:阴为阳之基础,阴分不足,阳气化生也会不足,卫气护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恶风。 4、鼻鸣者,肺开窍于鼻,阴液走表则为汗,发于鼻则鼻塞而鸣;干呕者,胃气随肺气上逆也。 概括桂枝汤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分不足,营卫失调,风邪表入,肺气 向上向外宣发太过! 我们借用指南针再来看桂枝汤证:阴分不足,营卫失调就好似前轮大,后轮小,两轮运动不协调。 治疗上养阴分为主,调节气血两轮的协调运动就可以了。 白芍为君药,养阴分。阴分足了,两轮就平衡协调了。 桂枝为臣药,目的一,调节白芍的凉性;其二,温通心阳,促进阴分化为卫气,增强护表之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也就是调节两轮的协调性。 服药后喝稀粥一碗,就是促进营阴向卫气转换,薄薄汗出,就是卫气充足,风邪驱散的过程。 这样阴分的到补充,卫气来源充足,风邪得解。 或问:桂枝汤是阴分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如果 患者阴分不亏虚,阳分亏虚,风邪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这将是玉屏风证候。你不妨再分析玉屏风散看看。 或问:如果阴分过盛太多,形成体内湿邪停聚,风邪再来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内有湿邪停聚,外有风邪袭表,风与湿相合,则为风湿也! 湿邪何治?祛湿不在于发汗,在于利小便! 风邪何治?桂枝汤法,微微汗出则可!  

讲了单纯风邪袭表,寒邪又如何袭表? 寒邪为阴邪,人体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脏,同气相感,寒邪则自太阳膀胱经而入。膀胱经者,循背夹脊过项,寒性收引,出现项背僵痛!再看伤寒论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这不就明白了! 说是谈方的,谈着谈着谈到伤寒论了,有点跑题,我们还是谈一些经典的配方: 桔梗枳壳汤: 桔梗 枳壳(麸炒,去瓤)各等份 宣肺行气,主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归肺、胃经,性升;枳壳归胃经,性降,两者一升一降,胸中郁塞之气得顺,胸满自愈。 再看看地图,升者肺气得宣,右轮运行有力;降者胃气得降,浊气得降,左轮运行有力,两轮运行通畅,气滞得运,胸满得消。 此方看似简单,但升降相随,组方精妙。 我们再来看一个: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枳实7枚、白术二两 结合地图看看这个配方,你会发现也很奇妙。 白术归脾经,助脾升清,运化水气。 枳实归胃经,降胃气,行胃之气滞。 一升一降,则中焦水气停留,“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立即可散。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这种病人有没有? 临床上比较常见,脾肾阳虚之人,如果贪凉饮冷,再加上思虑过度,脾气郁结,则水饮与气结停滞中焦,形成中焦痞满,大如旋盘,患者中部崛起,饱胀无饥饿感,体重增加,赘肉横生…… 运用枳术汤方升降中 焦,行气运湿,两轮运行条畅,水气郁结消散,旋盘何复存在? 此方对于中部肥胖者效果较佳! 下一个: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这个方很有代表性,我们再看看地图。   

你会发现,逍遥散就是一个调理肝脾两脏的药物。 患者长期肝气郁结,肝这个点卡壳了,人体气机上升不了了,原本依靠肝脾来升阳气的,肝气升不上去,担子全落在了脾身上,脾脏消耗自身精微物质过多,脾慢慢也虚了…… 就好比两个人一起抬东西,结果一个人不出力了,担子大部分靠另一个人出力,没多久,另一个人也扛不动了…… 肝气郁结,用柴胡、薄荷来梳理肝气,恢复肝脏升发条达的特性。郁结之气得到舒展,两胁作痛,寒热往来自然消除。 肝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化火,损伤肝阴,所以用白芍养肝阴,用当归养肝血; 脾虚了,用白术健脾益气、用茯苓 健脾祛湿,这样脾脏功能恢复,升清功能也就加强,也就能分担肝脏的担子,人体阳气就可以升腾了,头也就不痛了。生姜既能升肝气,又能降胃气,促进右轮之恢复运行。 或问:为何有柴胡,还用薄荷? 答曰:薄荷用意有二:其一,梳理肝气;其二,性凉,散肝经之郁火。 或问:炙甘草仅仅只是调和药性? 答曰:甘草与白芍,酸甘化阴,缓急、养阴也!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用薄荷行不? 答曰: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薄荷药力就不够了,可以用栀子来清火,用丹皮来凉血,这样就成了名方:丹栀逍遥散。 或问:既然两轮不协调,为何不用上大枣, 生姜、大枣不是协调两轮的? 答曰:患者已经有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病机存在,大枣偏于滋腻,不利于气机的舒展,所以不适合加大枣了。 或问:从逍遥散还能看出啥呢? 答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患者有肝气郁结已经导致了脾虚,非一日之功。这类病人常常伴有肾阴虚的病机,为啥?肝火除了伤及自身肝脏的阴分,也伤及了肾阴,因为如果肾阴不伤,肾水上济,肝脏就不会化火!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继续深思下去,我们再想想,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之后,心脏会怎样? 心脏的阴血要靠肝脏提供,为啥?肝藏血,肝为母脏,心为子脏,木生子,五行之规律啊 !肝脏自身的阴血都不足了,还能给心脏提供阴血吗?当然提供的也少了!这样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心火没有阴血的救济,火就会亢盛,就会心烦,就会急躁,就会失眠…… 谈着谈着又谈远了,不过从一个逍遥散,我们能想到这些就不错了,明白了这些,就知道患有“乳腺增生”的患者,为什么吃逍遥丸有效,但不能彻底治好,为啥呢?肾水没养起来啊!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没有这么长时间,只是突然的,或者近几天导致的,肾水还没有受到损伤,如何治疗? 答曰:看看四逆散的处方吧!  

第十二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下) 下一个: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炙甘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结合地图,结合逍遥散,你会发现,四逆散也是调和肝脾的经典配伍。 少阴病,少阴指的是脾,寒邪层层深入,由三阳转入三阴,寒邪进入脾经,影响脾脏的升清。 (说明:少阴本为肾,四逆散所设的为寒邪由太阴转入少阴之初 ,尚未完全深入少阴之地,所以此处少阴实际上指的为脾) 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脾主四肢,现在脾被寒邪所困,清阳无法实四肢,所以出现四逆之证。四逆者,四肢发凉也。 脾属土,脾土郁滞,反侮肝木,木喜条达,被侮则升发受阻…… 咳者,土不生金,肺气不足也。 悸者,木不生火,心血不足也。 小便不利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足,三焦水道来源不足也。 腹中痛,寒邪停留肠间,寒性收引,气机不顺畅也。 泄利下重者,脾不升清,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夹杂而下也。 柴胡升发肝气,疏畅气机,恢复左轮。 枳实 降胃气,降浊气,浊气得降,清气自升。 白芍养阴柔肝,防肝气之郁结,化火伤阴。 甘草者,健脾胃,调和药性。 或问,通观全方,并无调脾之药,何来健脾? 答曰:脾之升清,赖肝之疏泄,肝属木,木能疏土,四逆散借调肝之药调脾,也属治病求于本也。 或问:病邪已经深入三阴之地,四逆散借调肝之药来调脾,能化解此病乎? 答曰:四逆散只是针对四逆而设,四逆者,清阳无以实四肢,手足四肢厥逆也。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均有加减之法。此虽寒邪已深入,但病程不长,尚未变生它证,故用四逆散调理肝脾,缓四逆之证 。 再回头看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升发肝气的同时清胆火之力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下面来分析一个针对心脏的经典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 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要明白此方的意义,首先得了解心脏,心脏在人体的状态,别用西医及现代解剖学的观点来分析,用中医的观点来分析。 心脏属火,火的产生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就是心血,没有心血这个物质基础,心火就无法正常燃烧。心在天好似“太阳”, 我们不好理解太阳,我们这样来做个心的模型,点燃一个沾满油的棉花团,我们看看棉花团的燃烧,就可以想象到中医的心脏,如果没有油,棉花团就不可能有熊熊大火,如果油烧干了,火自然会灭亡。 缺血的心脏,就好比缺油的发动机,时动时至。心血不足,自然出现心律失常,脉结代…… 人体的心血来源于何方?肝也!肝藏血,为心脏提供阴血;肝所藏之血来源于何方?肾也!肾阴是肝血补充的关键;肾阴来源于何方?胃也,食物精微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运…… 看看地图左轮,就明白心血的来源问题了。 再看看炙甘草汤配方: 重用生地,既能养肾阴, 又能养心阴,故而重用此物。 人参、麦门冬养心阴、阿胶养心血。重用炙甘草,甘草味甘,能培脾胃之土,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的来源问题。 反佐桂枝,是因为运用大量的滋阴养血的药物,为防止阴分补充太过反而灭了不旺的心火,此物不可缺也。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协调两轮。 麻仁一物的功效,历代一家颇有争议,众说纷纭,其实麻仁就是润滑小肠,促进小肠通利,为何用此?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络心,此经通畅,心脏经气也会更加顺畅。 一个炙甘草汤,其实从六个方面来解决心脏阴血不足、经气不畅的问题: 1、直接补养心阴(生地、麦冬、阿胶、人 参) 2、补养肾阴,增加心阴之来源(生地)。 3、补养脾胃,增加心阴之来源(炙甘草)。 4、通利小肠经脉,促进心经气血运行(火麻仁)。 5、反佐温养心阳的药物,协同补养心阴的药物来提供心血(桂枝)。 6、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或问:炙甘草汤中麻仁之通利小肠,前人尚未提出,此有根据乎? 答曰:观察小肠不通利之病人,其人或便秘或便溏,历时日久,则肠道或生小瘤。凡此类病人常伴有心力不足的表现,脉象示左手寸脉虚细若绝,西医往往查遍心脏无任何异常。临证观察,时常碰到。小肠治愈,则心气自足,也是可以验证的…… 此发 前人之所未发,细心揣摩,能明此理,则近三分之一心脏病可以彻底治愈。 何也?心脏无过,小肠有罪也。  

讲了这么多对方的辨析,是不是这么回事?临床上可以操作吗? 我举个案例: 患者华某,女,65岁 胸骨后针刺样疼痛3年,稍稍活动就加重,曾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均怀疑冠心病,但针对心脏的各种检查均正常,医院只能按照冠心病治疗,服药时好时坏,三年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步行50米即感到刺痛难忍,伴口干,口中粘痰较多。舌苔正常,切脉时右寸、关郁滑,左关郁塞如豆,心脉正常。 切完脉,我指指病人的胸骨告诉患者,你心脏没问 题,是痰气郁阻在这,吃吃顺气化痰的药就好了。 随后开了一个处方,自拟为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 枳实20克 白术20克 桔梗15克 枳壳15克 莱菔子30克 郁金20克 归尾15克 鳖甲30克 甘草10克 患者服用三剂,步行几站路也无任何不适,对疗效大感惊奇,随后续用六剂,巩固疗效。 分析一下这个处方,枳实、枳壳降胃气,桔梗、白术升脾肺之气, 两升两降,郁塞在胸骨后的气自然就顺畅了,配上莱菔子化痰,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左关郁塞为肝气郁结所致,当归归肝经,配上郁金解郁,肝气自然顺畅了。 重用鳖甲,化痰散结。 通方 升清降浊,条畅气机,配伍解郁及化痰之品,有何痰气郁结不能开之乎,故而起效迅捷也…… 看懂此方,则众多痰气郁阻之病可治愈了!  

第十三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上)  学习中医的旅行,经过了前面的两站,一般人都会有些兴趣了,对中医的认识也清楚了,并不是社会上很多假中医那样,故弄玄虚,中医是有本可循的。 如果还是拿从北京到陕西来作比如,可以说前面两站走的是大路,很容易理解,而下一步我们将要穿过一个原始森林,需要我们细心的辨析,才能走出,如果走不出这一段路,就会永远迷茫在中医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到达目的地了… … 这个原始森林就是众多疾病的病机,许多医生一辈子按教科书来开方,效果平平常常,认为中医就这回事,给病人解释时,就一句话,中药起效慢,慢慢来。 事实上中药起效并不慢,慢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病机,凭感觉下药,所以就慢了。 机者,机关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枢纽。是很重要的关卡,病机不明,则永远停留在猜病、估病的层次,想起到神奇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识病机很重要,遇到一个病人,我们不知道她所患疾病的形成机理,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很麻烦了,看病如同打仗,“药物”是武器,“方”是武器的组合,如何打战还得明白敌情,连敌人是 谁?多少兵力?如何在向我方进攻?这些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打胜仗了。 明白病机就是弄清楚敌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举个例子吧,这样谈病机就不会枯燥无味。 牙痛大家都看过,牙痛用中药快还是西药快?还是吃止痛药快? 我说中药快!中药治疗牙痛,不仅起效快,而且很少复发! 很多人不信,我们分析分析: 牙痛患者,即不能吃热的也不能吃凉的,患者只有张开嘴,慢慢吸凉气才稍稍舒服,又为什么? 牙龈属胃!通常认为牙痛是胃火上攻所致。既然是胃火,为什么病人又遇凉加重? 牙痛的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 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 寒邪从那里来?从饮食中来!上火了、吃辣椒了,喝上一碗冷饮,真爽!爽的时候,胃火上攻于牙龈,牙龈又被寒凉包绕,不痛才怪。 牙痛病人喝热水加重胃热,喝凉水,加重寒邪,所以冷热均痛…… 临床上运用:生大黄15克 生麻黄10克 薄荷10克 生甘草10克 泡茶喝,一剂喝一天,很快就好了。 处方中大黄泄胃热,麻黄散外寒。一泄一散,寒包火的病机就可以化解。 薄荷疏肝,甘草伏火。 为什么要疏肝?因为肝属木,木克土,肝气上升,则胃气下降,看看前面的地图就明白了! 就这四样药,划价一块钱左右, 就能解决大问题,我用过很多病人,个个见效,不信你试试,看看中医治疗牙痛快,还是西医治疗牙痛快……  

谈病机,首先就得知道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 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作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 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 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五脏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来源:阳作仁【原创首发】环球中医网《病机十九条记忆法》) 我们来看看第一条,看看这条病机在临床中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 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 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 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 ,配合祛风?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再来看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 内生寒邪者,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而已,此寒乃肾阳不足,虚寒而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入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 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内之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另一层次的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 人常常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是否感到我们读书没有读到位! “诸寒收引”,言简意赅的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颂,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我们再结合临床上的病人来看看,看看中风后遗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瘫后手指不得伸展、经脉不得舒张、患侧手足发凉,对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 张某,男,40岁,长途汽车司机 腰膝冷痛,腰部关节拘紧3年 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 后,连夜开车,几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经多方治疗,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不断加重。一年后出现阳萎。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日渐加重。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 诊断:痹症(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处方: 乌附片25 干 姜15 炙甘草10 白芥子15 独 活15 桑寄生20 全当归15 大秦艽12 熟地黄18 炒白芍15炒杜仲20 细辛10 川芎12 川牛膝15 威灵仙15 五加皮20 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十 五天后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50剂而愈。  

第十四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下) 我们再看看病机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 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诸气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膹者 喘急上逆;郁者 否塞不通 肺主气 气有余者 本经自伏之火 气不足者 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 极易淆误 所当精辨 ”膹郁可见虚实不同之喘证 参见喘证、喘胀、喘满等条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 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如果肺气的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现“郁”。 “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了——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大家如果回头看看我前面列举的一个案例,看看我开的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对“膹郁”的治疗就会有深刻的认识了。 病机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概括而言指浮肿胀满。 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 湿;久食生冷之类,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因脾主运化,脾主四肢,如果脾的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形成的。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至真要大论”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谈的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的理解,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 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为水邪,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得肿满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 比如:中部崛起的肥胖患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医的辩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得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由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 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可以参考的……  

病机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 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大多中医认为是属于“风”,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之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常密切! 记得去年在网络上,很多人讨论皮肤过敏的治疗,我说得从心入手,几乎所有人不可理解,认为属无稽之谈。 今天我就谈谈为什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 “痛则不通”、“痛则不荣“,无论是 “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淤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 “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这活血通 脉治疗疼痛与寒性收引,散寒止痛是否相悖?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运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 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病情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也许很多人不信,看看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的配方及适应证。下次遇到丹毒的病人,你可以试试,体会一下它的效果,就 会有深刻的感受了,此方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毫不夸张…… 明白了“疮”的本,知道了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再看看痤疮,想想痤疮该如何治疗? 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等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医林改错》这本书,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第十五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上)     最近比较忙,病人也多,没时间及时往下写,许多读者要求我边写边列举医案,我曾经专门写个一本医案,讲述了50种病的治疗方法,发表在爱爱医和丁香园,大家可以看看。 很多不是学中医 的看了上面的十几章内容,就想开方治病,我觉得开方还是要慎重,除了我谈到的内容外,建议将此文和中医学院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习中医,等到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层次,对理法方药都熟悉了,再考虑尝试开方。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法”。 既然生病了,我们要治疗总得有个法,不能糊里糊涂的用药,就好比打仗,不能糊里糊涂的向前冲,那样是很难取胜的。 《孙子兵法·兵势》中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打仗如此,治病也是如此。 “守正出奇”是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守正,指的不是固守正气,指的是固守“正法”,也 就是说通过守正,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成功的基石。就好比写字,先写正楷字,正楷字写好了,在写行书、草书都不走样。 治病之“正法”为: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八法熟练掌握之后,对疾病的治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出奇。 什么是“出奇”呢?出奇是对这八法的灵活运用,几法共施。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法之中其实包含了众多种法,能否理会、能否出奇,关键是对八法的领会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玄乎,我们举个例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里面就包含了“清”“温”两法。如 果我们看待疾病,只能认识到寒或热的层次,自然就会采用 “温”或“清”的治法;如果我们认识到疾病属于寒热错杂,我们就会想到“温”“清”并用;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寒多热少或者热多寒少,我们就会在“温”、“清”的比例上有所侧重;如果我们看到寒热处于的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想到是先清后温,还是先温后清…… 比如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有下肢发凉,

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一般的医生只 顾上面,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齿衄等,医者还认为是正常反应,时时记住伤寒论中的“衄乃解”;再高明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将温药改成丸剂饭前服用,这样温药走下焦,饭后再服用清热解毒的汤药,慢慢饮用,这样上下兼顾,起效迅捷,这就算是“出奇”了…… 但还有更加奇的招数!这样的疾病,按照道的角度,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没必要“清上补下”,只需要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 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了。说通俗点,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那如何向下引上焦的浮火呢?这里面又有几个境界,后面我会详细讲述……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出奇”是“守正”的变化。出奇是认识疾病达到一定深度之后,针对疾病所设立的治疗方法。 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站在山顶上的人,讲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站在山脚下的人总不会相信,这就是为什么“道”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医道也是如此!  

讲治法,一下子谈到了道,有点跑题,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会谈到道的,因为道,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仍旧拿旅行作为比如,我们这一章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可能会遇到江河,我们得乘船;遇到小道,我们可能要骑单车;遇到高速公路,那我们得开车…… 治病八法,就是讨论在不同情况下,该运用何法! 学习之前,我们先想两个问题: 第一个: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个: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 苍蝇、老 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就只好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 、温、补三法了…… 八法其实讲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面的 “治病八法” 以及“守正出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 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 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 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我结合临床运用的个人心得,分别阐述。 第一法:汗法 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为汗 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 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 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 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 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本人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 “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第十六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下)   第二法:吐法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 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 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串雅》记载“顶、串、截”为走医三***。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者,使其病截然而止。顶、串之法很类似于吐、下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 。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 病物质 (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 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 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 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 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 本人曾治愈一例小儿咳喘的患者,因患儿不会吐痰,痰液均被吞入胃中,咳喘半月余,近几天不进食,切脉时右关郁浮而滑,后采用压舌根促其呕吐,竟然吐出棉花絮样白痰一摊,患儿当儿即开始进食,咳嗽吐后减轻大半,随后调理脾胃而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饮方后, 备有点天突、捏喉结法,来刺激咽喉部,起到涌吐,此上两法,不需用药,起效甚捷,唯医者需自身体验,感受其妙处,加深印象。如此则危急之时,仓促之间,可以随手取效,本人切身实验过,疗效确切,不可小视此法,附如下: 1、治痰点天突穴法: 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裡),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一妇人,年二十许。数日之前,觉胸 中不舒,一日忽然昏昏似睡,半日不醒。适愚自他处归,过其村。病家见愚喜甚,急求延医。其脉沉迟,兼有闭塞之象,唇动。凡唇动者,为有痰之征。脉象,当系寒痰壅滞上焦过甚。遂令人扶之坐,以大指点其天突穴,俾其喉痒作嗽。约点半点钟,咳嗽十余次,吐出凉痰一碗,始能言语,又用干姜六钱,煎汤饮下而愈。 岁在甲寅,客居大名之金滩镇。时当孟春,天寒,雨且雪,一兵士衣装尽湿,因冻甚,不能行步,其伙舁之至镇,昏不知人。呼之不应,用火烘之,且置於温暖之处,经宿未醒。闻愚在镇,曾用点天突穴法,治愈一人,求為延医。见其僵卧不动,呼吸全无。 按其脉,仿佛若动。以手掩其口鼻,每至呼吸之顷,微觉有热,知犹可救。遂令人扶起俾坐,冶以点天突穴之法,兼捏其结喉。约两点鐘,咳嗽二十余次,共吐凉痰碗半,始能呻吟。亦饮以干姜而愈。 2、捏结喉法: 得之沧州友人张××,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第三法:下法  下法,顾名思义就是攻下。提到攻下,大家立即会想到大黄! 其实下法的目的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借此以逐 邪外出的治疗方法,运用除了药物还有其他途径,比如推拿也可以起到攻下的作用。 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 本人运用下法治疗最多疾病是小儿停食的患者,经常下午和晚上发热,患者不思饮食,大便不畅,医院运用西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药力过后,体温又升高 ,病之根源在于胃肠道的宿食,此类患儿经常碰到,通过下法,攻下体内宿食,患儿就能很快康复。举个例子: 患儿 男 3岁 ,午后发热伴胃胀三天。患儿三天前,端午节吃粽子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服健胃消食片无效,第二天下午发热,遂到三甲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知,患儿用药后热退,至夜半又发热,体温38度,情急中服退烧药后缓解。第三日下午前来就诊,就诊时面颊潮红,精神较差,腹胀如鼓,大便3日未行,体温38.5度。诊断:小儿停食。治疗:攻下积食。处方:牵牛子粉5克 伴白砂糖加少许开水调后嚼服。疗效:患儿服药后2小时 ,解大便一次,腹胀减轻,热退;3小时候解大便2两次,腹胀消失。当晚吃稀饭一碗。病愈。此法治疗小儿停食,真妙法也。 附:牵牛子粉用法及用量:取牵牛子1公斤,小火炒焦后,研成细粉,1公斤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用法:药粉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后嚼服(味道不错,不苦且香甜)(体质虚弱可以分两次吃,如果吃一半1小时后就腹泻,可以不服剩下的一半,如果服药后2小时还未腹泻,吃完剩下的一半)。 有人可能担心牵牛子有毒,这个大可放心,牵牛子炒后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小。三岁以下每次2- 3克,三岁以上及成人每次4-5克,对于停食的病人,一般一次治好了。 体质虚弱的患儿,分两次服用,两次间隔时间为4小时左右。 本人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这几年至少也用过三五百人,未见一例中毒的,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后,即不再继续服用此药。 对于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案例。 曾治疗头晕患者,西医检查为血粘度高,中辩证为痰湿阻滞中焦,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泻下的药物,病人排除大量粘腻大便,头晕三剂而愈……  

【病例分析】  

第1例:消渴案 患者 任某 女 65岁 湖北十堰人 多饮、多尿半年,发现血糖增高一周 患者半年来,出现多饮,喝水连连不解,每日饮水8斤左右(两开水瓶),伴多尿,身体未见明显消瘦,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潮热盗汗,一周前单位组织退休职工体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不愿意口服降糖药,到我处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伴下肢无力,口唇紫暗,舌质淡,舌根白腻而滑。切脉:右尺沉迟而滑,左尺细弱,左右寸部稍浮。 诊断:消渴(肾阳虚) 分析:肾阳为人身立根之阳气,肾阳不足,不能温暖下焦,下焦水湿不能化气 升腾,上焦不能如雾,故口感喜饮,饮水连连不解。下焦阳气不足,脏腑得不到温养,机能减退,对肠道吸收的营养不能加以利用和进行能量储存,留存血液中,导致临床生化指标增高。温补肾阳,自能解决上述问题。 处方:桂附地黄丸加减 附子20(先煎)肉桂8(后下)干姜15 淮山药30葛根30枣 皮12泽泻10 茯 苓20 生白术15红景天30三七15 甘草8 五剂 水煎服 日一剂 方义:附子、肉桂、干姜温暖下焦,化水为气,借白术健脾,将气输于上焦,则口不干。淮山药、葛根既能防温药躁性太过,又能生津止渴。体内长期阴邪为患,化为 浊邪,泽泻、茯苓正好利湿祛浊;红景天、 三七化瘀通络,促进体内多余糖邪的代谢;枣皮收敛正气;甘草调和药性。 疗效:患者服用五剂后口渴明显好转,口唇颜色好转,检测血糖6.2mmol/l。上方守方五剂后,病若失,空腹测血糖4.6mmol/l。嘱服桂附地黄丸15天善后。三个月后复查血糖5.6mmol/l。  

第2例:白癜风案 患者,女,38岁,湖北省十堰人 发现右眉尾部白斑3月 患者近半年来因家庭原因心情郁郁不欢。3月前无意中发现右眉尾部出现白斑,色淡,大小约1×4CM,不伴局部痛痒等不适,未予重视。白斑渐加重,1月后色如白纸,右眉尾也渐变白,并出现全身多处肤色变淡,到医院行相关检查,考虑为“白癜风”,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未得到控制。2007年10月,到我处就诊。 就诊时:心情烦燥,嗳气频作,食欲欠佳,睡眠差,全身多处皮肤顔色变淡,右眉尾部可见一枚白斑,色如枯骨,大小0.9×4.3CM,舌质红,苔溥 黄,切脉:左关郁涩而实,左尺沉细,右关虚细。 诊断:白癜风(肝郁气滞,脾肾两虚) 分析:白癜风其色白,病在气分,因气滞,局部皮肤失养所致;紫癜风其色赤,病在血分,因血瘀而成。本例患者因家事不顺,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伤及肾阴;郁木克土,导致脾气不展,最终形成肝郁气滞,脾肾两虚的病机。 治疗:内服以疏肝理气活血,健脾滋肾养肝。 处方:柴胡10当归10党参12茯苓12白术10白芍15枳壳15桃仁15红花8川芎12旱莲草20制首乌20乌梅20补骨脂20 刺蒺藜15充蔚子15 十剂 水煎服 日1剂 外用:生姜切片沾补 骨脂酊,外擦患处,日2次,以皮肤发红,局部不破为度。嘱保持心情愉快,清淡饮食 复诊: 斑块较前缩小1/4,中央可见岛状色素沉着。患者情绪较前明显好转。上方守方30剂,痊愈。3月后因心情波动,病情有再发之势,急以上方5剂为量制丸内服,巩固疗效。观察至今,未复发。 按:此病与心情抑郁,肝气郁结有直接关系。虽治疗此疾旱莲草、制首乌、乌梅、补骨脂不可缺少,但若不兼顾调理肝脾肾三脏,则很难治愈。若医者单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舍本遂末,则失之准绳。   

第3例:脂肪瘤 患者 张某 男 38岁 湖北十堰人 遍身渐起包块两年。 患者两年来,身上各处陆续出现包块,小者如蚕豆大小,大者如鸡蛋大小,多达上百枚,仅脊背部就有三十余枚。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脂肪瘤,告知除手术切除外,毫无良策。最近因额头、鼻尖出现小包块,担心毁容,急来求诊。就诊时症状同前,伴四肢酸楚疼痛,饮食可,舌质淡,苔腻,切脉:六脉郁滑。患者有嗜食鱼头的爱好。 诊断:脂肪瘤(痰湿闭阻经络) 治法:燥湿祛痰,通经活络,消肿散结 方药:法半夏100 陈皮60 苍术80 厚朴60 茯苓80 天南星60 白芥子60莱菔子80浙贝80猪牙皂60生牡蛎60 红藤60 酒大黄60桂枝30党参50 冰片15 上16味,共为末,制丸,内服,每次10克,每日3次。共服一月。嘱忌鱼肉、面食。 复诊:患者服用一月后,面部包块消失,未再长出新的包块,身上包块消失过半,大的变为鹌鹑蛋大小。并述服药期间,每日大便均有粘滞物夹在大便间,而且粘于便池,冲洗困难。 方已对症,守方再进。原方去党参加人参50 白术50 再进一料。 半年后遇到,告知病已愈。未在发作。饮食习惯已改,现很少吃鱼。   

第4例:鼻痒案 3年来,此类病例仅见两例,因其独特,特列一例供同道参考。 陈某。男,12岁,湖北十堰人 自觉鼻翼两侧发痒一月余。 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翼两侧发痒,用手指搓后稍舒,每日反复搓擦,导致鼻翼两侧通红,因不知为何病,到医院就诊也未说出所以然,于是前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症状同前,无嗜食异物的病史,搓红部位皮肤潮红。舌质红,苔薄黄。切脉:右寸浮数,余正常。 诊断:鼻疮(风热客肺) 处方:青黛5克 黄柏细粉5克 生石膏细粉10克 滑石粉10克  上4味,共30克细粉,混匀,麻油调外涂。每日 两次。 疗效:外用一天后减轻,三天治愈。 按:此方不是本人所创,方名青黛散,第一次遇到此病例,心中茫然,直觉从肺入手,但此小疾。内服中药不一定很快起效,忆秦伯末医案中用过此方治疗此类病,于是照方配药。起效如神,真乃良方。特此记之,供同行参阅。如果病情较重,可以配上泽泻散(泽泻、郁金、栀子、甘草)内服。  第三十七例:产后缺乳 患者 宋某 女 25岁 湖北十堰人 产后乳汁缺少5天 患者5天前自然顺产一男婴,母子正常,产后第二天出现乳房胀痛,乳汁难以排出,请按摩师进行乳房按摩,按摩后用吸奶器每次只能吸15ml粘稠乳汁,经按摩3天未能明显改善。第四天家里父母用黄豆炖猪蹄下奶,服后胀痛甚,奶水仍不畅,于第五天上午请本人会诊,症状同前,患者心情烦躁,乳房胀大,痛甚,皮肤略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左关郁涩。 诊断:产后缺乳证 分析:乳汁乃气血所化生,乳头属肝,乳房属胃。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经气血经乳络化为乳汁 ,自乳头排出如若脾胃气血亏虚,则乳汁来源匮乏,乳汁虽通而少,如果肝气郁结太过,乳头乳管不畅,则乳汁排出受阻。此病首辩虚实,虚则补气血,实则通络。然临床也有虚实夹杂为患。此例属实证。 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乳 柴胡12白芍25归尾15玄参30王不留20路路通15通草10甲珠10枳壳15蒲公英20 两剂水煎服日一剂 疗效:患者服药2剂后,乳汁如泉。 按:用蒲公英、玄参目的是防止乳汁郁积日久,化为乳痈。   

第5例:产后缺乳 患者 宋某 女 25岁 湖北十堰人 产后乳汁缺少5天 患者5天前自然顺产一男婴,母子正常,产后第二天出现乳房胀痛,乳汁难以排出,请按摩师进行乳房按摩,按摩后用吸奶器每次只能吸15ml粘稠乳汁,经按摩3天未能明显改善。第四天家里父母用黄豆炖猪蹄下奶,服后胀痛甚,奶水仍不畅,于第五天上午请本人会诊,症状同前,患者心情烦躁,乳房胀大,痛甚,皮肤略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左关郁涩。 诊断:产后缺乳证 分析:乳汁乃气血所化生,乳头属肝,乳房属胃。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经气血经乳络化为 乳汁,自乳头排出如若脾胃气血亏虚,则乳汁来源匮乏,乳汁虽通而少,如果肝气郁结太过,乳头乳管不畅,则乳汁排出受阻。此病首辩虚实,虚则补气血,实则通络。然临床也有虚实夹杂为患。此例属实证。 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乳 柴胡12白芍25归尾15玄参30王不留20路路通15通草10甲珠10枳壳15蒲公英20 两剂水煎服日一剂 疗效:患者服药2剂后,乳汁如泉。 按:用蒲公英、玄参目的是防止乳汁郁积日久,化为乳痈。  甲珠是何中药啊?  

第6例:头大面赤案 患者 刘某 男 52岁 湖北十堰人 感觉头胀大,发现面发赤3 天。 患者三天前与家人争执后感觉头胀大,面发热,对镜子照时发现满面通红,当时未在意,下午发现头胀痛加重,担心脑血管意外,急忙到当地医院检查,头颅CT结果正常,医院治疗两天(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疗效,三天后(2009.04)前来我处就诊,就诊时面色潮红,头汗多,心情紧张,其他未诉不适,询问既往有腰痛病史,最近劳累后时有发作,呈酸痛,隐痛。舌尖红,舌根苔白,切脉:左右寸关均有上越之势,左右尺部沉细。测血压130/85mmhg. 诊断:逆证(气血上逆) 分析:患者平素腰酸痛,反应下焦亏虚。时直春令,阳气升腾, 加之与人争执,肝气升腾太过,阴不涵阳,导致气血并走于上,故出现头胀、面赤。好在平时血压正常,下焦亏虚不甚太过,似有返驱下焦之感。否则定成“大厥”(中风)。告知病情虽重,但根基尚可,三天可愈。患者心情已大为放松。 治疗:育阴潜阳 处方:附子30 (先煎)龟板20 (先煎)活磁石50(先煎)钩藤15(后下) 砂仁15(后下) 槟榔20 锁阳30 车前子15 怀牛膝30 炙甘草10 疗效:患者服用一剂后,头胀减轻,面已不红,三剂病若失。 嘱平时多用骨头熬汤喝。  

第7例:头大面赤案 患者 刘某 男 52岁 湖北十堰人 感觉头胀大,发现面发赤3天。 患者三天前与家人争执后感觉头胀大,面发热,对镜子照时发现满面通红,当时未在意,下午发现头胀痛加重,担心脑血管意外,急忙到当地医院检查,头颅CT结果正常,医院治疗两天(具体 用药不详),未见明显疗效,三天后(2009.04)前来我处就诊,就诊时面色潮红,头汗多,心情紧张,其他未诉不适,询问既往有腰痛病史,最近劳累后时有发作,呈酸痛,隐痛。舌尖红,舌根苔白,切脉:左右寸关均有上越之势,左右尺部沉细。测血压130/85mmhg . 诊断:逆证(气血上逆) 分析:患者平素腰酸痛,反应下焦亏虚。时直春令,阳气升腾,加之与人争执,肝气升腾太过,阴不涵阳,导致气血并走于上,故出现头胀、面赤。好在平时血压正常,下焦亏虚不甚太过,似有返驱下焦之感。否则定成“大厥”(中风)。告知病情虽重,但根基尚可,三天可愈。患者心情已大为放松。 治疗:育阴潜阳 处方:附子30 (先煎)龟板20 (先煎)活磁石50(先煎)钩藤15(后下) 砂仁15(后下) 槟榔20 锁阳30 车前子15 怀牛膝30 炙甘草10 疗效:患者服用一剂后,头胀减轻,面已不红,三剂病 若失。 嘱平时多用骨头熬汤喝。   

第8例:足跟痛案 患者 周某 男 33岁 湖北十堰人 足跟疼痛两月余 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足跟痛,双足均痛,疼痛呈持续性,隐痛,酸痛,站立时加重,夜卧减轻,伴腰酸。服用壮腰健肾丸未能减轻,采用足部按摩后稍舒,未诉其他不适,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左右尺部沉细而涩。 诊断:足跟痛(肾精亏虚) 治疗:益精填髓 猪腿骨10斤菟丝子60枸杞子60五味子60车前子50补骨脂60覆盆子60大芸60黄柏30 将猪腿骨打碎,加水15斤,熬4小时后,弃骨留汤,小火收膏,最后浓缩成大约200ml浓汁,将其余8味药材,研成 极细粉,和猪腿骨膏,揉和成团,制成小丸,晒干,密封保存。每次10克,每日三次。 疗效:患者服用一周后疼痛基本消失,服用不到一个月,病若失。腰酸也治愈。 按:足跟痛有因肾虚而起;也有因湿热下注而起;也有因痰湿阻络而起。因肾虚而起者,以益精填髓为主,虽为小疾,但须竣补,古方用虎骨,本人采用大剂量猪腿骨熬制配用,效果亦佳。   

第9例:右胸疼痛案 患者 周某 男 30岁 湖北十堰人 突发右胸疼痛1小时。 患者于昨晚(2009.08.16)20:00左右出现右侧胸痛,呈持续性闷痛,刺痛,疼痛无法忍受。在家吃速效救心丸无效,急在三甲医院行胸透、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急诊科医生怀疑为肋间神经痛,让患者服用芬必得治疗。患者自己略懂医术,认为不是此病,急到我处就诊,就诊时面色苍白,右手捂住右侧胸口,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腰痛。舌尖红,苔薄黄,切脉:右寸浮实而郁,左关郁涩,左寸沉细微弱。 诊断:经络损伤(天气炎热,肺 经受热邪所伤,经气外泄,局部郁涩不通) 治疗:先用针刺法疏通郁涩经络:针刺双侧内关(梳理胸中之郁气)、双侧阳陵泉(条畅肝胆经气);三棱针刺右侧少商穴写肺热(挤出紫黑色淤血)。经过3分钟左右运针,患者疼痛缓解,面色见血色,左寸已不沉,咳嗽时仍有疼痛。 中药:川芎细粉10克 延胡索细粉5克 川楝子细粉5克 上述20克药粉用开水一次性冲服。 服药后观察5分钟,患者疼痛消失,右寸柔和,左关已无郁涩缓感,左寸和缓有力,遂回家休息。今早复诊,未诉不适。   

第10例:皮肤干燥症 患者 上官某 男 36岁 湖北十堰人 自觉皮肤干燥3月,加重7天。 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皮肤干燥,洗澡后,感觉皮肤干燥不适,水洗稍舒,天气炎热时出汗也少,伴劳累时气短。七天前病情加重,感觉干燥如裂,吹电扇稍舒,但吹风后皮肤瘙痒,在医院诊治,诊断为皮肤过敏,静滴抗过敏药无效,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病史同上,皮肤颜色、光滑度均正常,无脱皮、脱屑,伴气短,咽喉干燥。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右寸虚细若无,右关细软。 诊断:皮肤干燥症(脾肺气虚) 分析:患者病情以自觉皮肤干燥为主要表现 ,但医生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光滑度均正常,无脱皮、脱屑等表现,似乎难以入手。切脉后发现,病机非常简单。肺主皮毛,肺气不足,无法滋养皮肤,皮肤失养,故自觉干燥,目前病情尚轻,久必脱屑,虚则补其母,健脾则肺气足。当治以培土生金法。 治疗:健脾益气,滋养肺阴。四君子加玉屏风加减 党参25 白术20 百合30 天冬20黄芪20 知母15 升麻8石斛15防风15 当归20 生麻黄5 生甘草10 五剂水煎内服日一剂 疗效:患者服用一剂后,明显感觉皮肤干燥感减轻,气短、咽喉干燥亦减轻,五剂后病若失。 按:此例乃脾虚,升清不 够,肺失其养,皮肤得不到滋润。与第七例脂溢性脱发病机正好相反,相互参阅,很容易理解。 

第11例:乏力案 盛夏炎热,湿热较重,不少患者贪凉饮冷,出现四肢乏力,周身困顿,本人通过调理心脾肾三脏,收到满意效果,现列一例: 患者 张某 男 43岁  四肢乏力,周身困顿1月 患者自上月(2009.08)开始出现四肢乏力,周身困顿,在空调房间时感到头脑清醒,平时心中烦热,饮冷饮后感觉稍舒,最近出现头昏沉,四肢沉重无力,动则大汗淋淋,终日饮冷,还觉心中烦躁,食欲不振,总有睡意,但入睡质量不高。自购藿香正气水服后,病情少缓解,但仍感四肢酸沉无力,头脑昏沉,故来就诊,就诊时症候如上,舌质胖,苔白腻,切脉:六 脉沉滑,左关及右尺细弱。 诊断:伤湿(心肾阳虚、寒湿困脾) 分析:患者平素心肾阳虚,夏日炎热,暑热自肺而入,扰动胸膈,故心胸烦躁,饮冷后热解心舒,但饮冷无度,加上心肾阳虚,无以开化,伤及脾阳,寒湿内停,故四肢困顿,清阳不升,故头脑昏沉。 治疗:温养心肾,健脾祛湿。 处方:人参20 桂枝20 生牡蛎20 生龙骨20 附子25 (先煎)肉桂8(后下)干姜15白术25 茯苓30苍术15 猪苓15 泽泻10 疗效:一剂知,二剂轻,三剂愈。   

第12例:红蚂蚁咬伤案 最近发现不少红蚂蚁咬伤案例,治疗效果不错,特发上来。 患者 郑某 女 34岁 蚂蚁咬伤后身上出现多处红色丘疹3天 三天来,患者身体多部位被红色小蚂蚁咬伤,咬后痛如针刺,痒甚,抓后立即出现红色丘疹,外用风油精、清凉油无效。打死蚂蚁后,蚂蚁的体液刺激皮肤,也立即出现上述症状。就诊时身上共有四十余处,可见明显抓痕。患者心情烦躁。 诊断:虫伤 治疗及疗效:蜈蚣4条(切碎) 雄黄粉5克 冰片8克 95%酒精100ml 上述三药加入酒精泡24小时即可以使用。  使用时摇匀后,用棉签蘸药液擦 在丘疹处,皮肤破溃的地方会有辣痛感,三分钟痒止,15分钟后重复使用,此连续四、五次,丘疹消退,治愈。 按:红蚂蚁咬伤,乃蚂蚁体内毒素所致,如果同时多处咬伤,则患者痛苦异常。蜈蚣为百虫之王,本人采用蜈蚣为主药配合雄黄(专杀虫毒),专清蚁毒;冰片祛风止痒,酒精加冰片可以促进药物发挥作用,故能很快起效。  

第13例:清晨腰痛案 今年夏天治疗十余例此类患者,效果不错,发一例上来大家看看。 患者 张某 男 42岁 清晨起床前腰痛15天。 患者十五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清晨起床前5:00左右腰痛,呈酸痛、僵痛,持续性,疼痛无法忍受,起床后,活动腰部,病情慢慢缓解,白天基本不痛,夜晚入睡时也不通,在医院就诊,怀疑腰椎间盘突出,行CT检查,结果正常。故前来就诊。就诊时症状如前,伴乏力,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左寸细弱,左尺郁滑,右尺沉细。 诊断:腰痛(阳虚水停) 分析:四诊合参,患者肾阳虚衰,无以化水,水湿内停,白天活动 ,气血循环稍强,湿性趋下,故只觉双下肢乏力,夜晚卧床,气血循环减弱,水湿停于腰部,故腰部酸痛、僵痛,当以温阳利水兼补养肾精治之。 处方:附子30(先煎)干姜15白术25 杜仲20寄生30 黑豆30 泽泻20桂枝15菟丝子25狗脊15黄芪30通草10炙甘草10 三剂 水煎 日一剂 疗效:患者服用三剂,病若失。嘱服天麻丸一周巩固疗效。   

第14例:性功能减退案 患者 刘某 男 50岁 湖北十堰人 自觉性功能减退1年 患者近一年来自觉性欲减退,达到近乎无欲的境界,努力尝试多次,也均不成功,在医院全面体检,血糖、血脂、血压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在他处就诊,认为精血不足,予以五子衍宗丸服用一月,疗效不显。经朋友介绍过来就诊,就诊时病情如上所述,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左寸细软,左尺沉细,右尺沉细。 诊断:阳痿(心气不足,肾精亏虚) 分析:常言道:温饱思淫欲。性欲的产生首先是思,有了思,才有性欲冲动,如果没有思的想法,才有可能有开始。从医学理论来 讲,阴茎的勃起,实际上是海绵体充血形成的,心主血脉,而海绵体充血与心气充足有很大的关系,勃起的硬度则与肾有密切的关系,肾主封藏,海绵体充血,而所充之血依靠肾之封藏,则充而实,举而坚固;射精的过程是肝主疏泄的过程,肝疏泄太过,则不能持久,肝气郁结则久而不泄。明白上述道理,则阳痿治疗不难。 处方:九地150 淮山药120 五味子100 茯苓150 泽泻80 三棱120 文术120 枸杞子200菟丝子120 蛇床子80 灵 芝100 柴胡80葛根200 桂枝80菖蒲100 鳖甲150 丹参200 人参90 淫羊藿 300 阳起石100 当归100 甘草100  上述药材淮山药、茯苓、菖蒲、鳖甲、人参、阳起石共为细粉。剩余16味加水煎煮后浓缩,提取浸膏,与药粉混合后制浓缩,黄豆大小。每次10粒,每日三次。 疗效:患者服用一周后,自觉有性欲冲动,一月后反馈,效果非常好。 第四十七例:顽固性嗝逆 患者 彭某 男 湖北十堰市六里坪人 嗝逆不止3年,再发加重5天。 患者3年前秋季受凉后出现嗝逆,当时在陕西打工,经当地医院治疗一周无效,后在院外服用中药10天治愈,第二年秋季复发,在医院治疗一周未能改善,后经人介绍在我处予以诊治,一周治愈。上周(2009.09.04)再次发作,发作时嗝逆之声不断,大约每分钟60次左右,夜以继日,非常难受,自购藿香正气水服用后未能改善,经西医治疗4天无效(具体用药不详),发病5天后过来就诊,就诊时症状如上,未诉其他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切脉:左右关尺 浮郁而滑。 诊断:嗝逆 分析:嗝逆之证乃膈肌痉挛所致,膈肌痉挛,乃其抖动超过平常之动。经云:风盛则动。凡动之为过,皆宜从风而论。患者关尺浮郁而滑,浮为风,滑为湿,郁则反应病变部位在中下二焦,推而论之,患者夏伤于湿,积于肠间,湿阻气机,胃气不得下降,加之秋后复受风邪,故上逆为嗝,连连不断为风盛之征。治疗以祛风除湿,降气除嗝。 风除则嗝止,湿去方胃和。 治法:祛风除湿,降逆除嗝 方药:藿香30 苍术20 木瓜15 薏米仁30僵蚕15 肉桂8通草15茯苓30白术20 北防风30 甘草15 代赭石细粉20(分三次冲 服) 三剂 水煎内服 冲服赭石粉 日三次 疗效:患者服用后,一剂轻,两剂安,三剂病若失。   

第15例:婴幼儿腹泻案 婴幼儿腹泻在临床很常见,临床运用西药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内服,患儿依从性较差,中药贴肚脐,证型受限制;本人采用中药泡脚法,患儿乐于接受,临床效果非常理想,现举一例代表: 患儿 房某 女 2岁 湖北十堰人 腹泻一周。 患儿一周前受凉后出现腹泻,每日大便七八次,呈水泻样大便,夹杂未消化食物残渣,喂服藿香正气水,患儿哭闹,难以下咽,采用丁桂儿脐贴,疗效不显,服用思密达后,泻稍止转为发烧,遂到医院治疗,烧退而泻仍作。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正好腹泻一次,大便淡绿色,呈水样,夹杂未消化食物 。苔薄白,双侧食指指纹呈青色。 诊断:外感腹泻 分析:婴幼儿腹泻多为外感,随后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导致饮食停滞,外感与食滞为婴幼儿腹泻的病根,如不能及时治愈,日久伤及脾胃,形成脾虚泄泻。外感腹泻采用藿香正气水效果较好,但内服患儿无法接受,婴幼儿皮肤薄,药物泡脚吸收好,正好弥补这一缺陷。 处方:苍术20 藿香20 佩兰15 葛根20 黄芩10 黄连10 干姜12 苏叶20 苦参10 炒内金30 白术20 石榴皮25 车前子20艾叶15 上方加水2000ml,煎成900ml。每次取300ml,加水700ml,稀释 成1000ml加温后给幼儿泡脚,每次泡15-20分钟,每日泡两次。 疗效:患儿泡一次后,当天大便仅两次,连用三天,恢复正常。  

第16例:小儿营养不良 患者 周某 男 5岁 湖北十堰人 厌食、消瘦、多动2年 患儿两年来,食欲减退,喜好零食,以辣条、干脆面等辛香甜辣味居多,每日正餐食疗较少,无饥饿感,服用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等无数,未能改善食欲,服中药则依从性差,难以下咽。平素好动,手心脚心发热,晚上入睡浅,喜欢翻动,身体消瘦,体重明显低于同年儿童。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病情同上,舌质红,苔薄黄,切脉左关郁 涩,右关沉细而软。 诊断:小儿疳积 分析:***,明代医家,字密斋,他潜心研究各家学说,颇有发挥。其学术思想中以“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最为突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运用此理论,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取得较好效果。 治疗:滋水涵木,健脾开胃 处方:玄参60 生牡蛎80 菊花50 制首乌50 桑葚子60 生麦芽80 虎杖50 西洋参60 茯苓60 白术60 炒内金80 山楂120 炒麦芽60 炒谷芽60 连翘60 枇杷叶60 仙鹤草50 上药加水煎煮两边,合并煎液后浓缩大约至500 ml,加入蜂蜜4斤,搅拌后小火煎熬30分钟。制成大约2000ml糖浆,冷却后装瓶。每次服用20ml,每日三次。本糖浆味酸甜略苦,患儿易于服用。 疗效:患儿服用一周后,饥饿明显增强,每餐能正常进食。连用一月后,体重增加5斤,饮食正常,多动症也大为好转。  

第17例:撞伤岔气 患者李某,女,40 2007年10月8日,于工厂搬运重物时右胸部被撞,患者自感疼痛剧烈,深吸气和轻微咳嗽即感疼痛,无咳血、无憋气感,局部皮肤无淤血肿胀,胸部透视结果显示无异常。受伤后服中华跌打丸,喷云南白药喷雾剂,治疗三天无效。舌质偏暗, 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经络受损 (外力所致经络损伤,经气外泻,局部经气淤滞不通,故疼痛难忍) 治法:接经顺气,修复经络 处方:川芎20克 元胡25克 通草10克 砂仁5克(打粉后下) 三副 每日两次 黄酒二两为引 水煎服 同时服用接经散5克,每日两次。服药一剂后即感疼痛大为减轻,可以咳嗽。三剂痊愈。  接经散制法:红藤300克 香附子50克 三七粉50 克 穿山甲50 克 地龙50克.将红藤用水2500克,煎2小时,取1800ML左右,小火浓缩成浸膏,另将香附子、 三七粉、 穿山甲、 地龙共研成粉,与浸膏 合匀,用手揉成面团,摊成1CM厚饼,切成条,放烤箱中烘半干,趁热用刀切成1CM*1CM大小药块(便于烘透),继续烘干(用手掰开干脆为度),放凉后用粉碎机粉成细分,玻璃瓶装后密封保存(也可以灌成胶囊,密封保存)。 接经散功效:疏通经络,修复经络 接经散适应症: 1、凡经络造成损伤的疾病均可运用。手术后、外伤后服用可以加快伤口修复,减少后遗症。 2、凡经络杜塞的疾病。肩周炎、寒痹、部分癌痛。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3、太多了,自己慢慢用吧,反正疼痛基本都有效....  

第18例:颈汗证例 患者 刘某 男 6岁  睡中颈部出汗如水一月。 患者一月来睡中颈部出汗如水,白天正常,未见其他不适,在本地医院就诊,怀疑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描述如上,反复询问,得知大便数日未解。切脉,左右寸口细弱,右尺沉细,舌质淡,舌根苔白厚。 诊断:汗证(盗汗) 分析:汗为心液,凡汗证当从心入手,再综合其他脏器进行分析,方能找到病之根源。该患儿舌根白厚,右尺沉细,反应肠道寒邪偏重,大便数日未解,肠道气机不畅。人体阳气日行于外,夜行于内,患者体内寒邪阻滞,气机不畅,入夜阳气在体内循环受阻,心肺与大小肠互为表里,寒热互 争,不能从下焦随大便而解,必然从上焦而发;如果上焦再分阴阳,则颈部正好属阴阳交接之处。故入夜颈部汗出如洗。腑气通,则入夜寒热交争即可随大便而解。 治疗:益肺气、养心阴、散肠寒、通腑气 黄 芪20克 白 术12克 防风15克 枣仁15克 柏子仁15克 浮小麦20克 小茴10克 艾叶8克 桂枝5克 火麻仁25克 三剂 疗效:三日后其父带领他人前来就诊,反应患儿服用一剂后,当天下午解大便一次,晚上出汗大为好转,服两剂后已不出汗。  

第19例:强直性脊柱炎治疗 患者 王某 男 28岁 退伍军人 腰背发僵疼痛2年 患者2年前 出现腰背发僵疼痛,晨起时加重,逢阴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在三甲医院拍片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遂退伍转业,回家疗养。就诊时症候同上,切诊:左寸细软、右尺沉紧而滑,其余四部均滑。 诊断:痹证 处方:人参60 桂枝50 狗脊60 羌活60制马钱子30 雷公藤50 生麻黄60 白术60 薏米仁80  木 瓜80 延胡索80 红藤80 白芥子40  三 七50 威灵仙60 制川乌60 黄柏40 生牡蛎60克 上十八味(单位为克),共研细粉,每次5克,每日3次。两个月服完。 复诊:患者服用两个月后,疼痛缓解,阴雨天仍有 不适,上方继续服用两月,四月后诸症消失,脉象已无滑象。拍片复查,未见异常!  

关于马钱子的用药经验: 入汤剂,生品、制品均可,用量3—5克(一天量)!一般按此剂量均有效,药汁分三次内服! (特殊病人可以加大剂量,如癌症!重症患者....但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经验丰富了,慢慢你就可以知道了)。 入散剂、丸剂,一般0.5克安全、有效,每日极限1克(具体操作量与病情及患者状况有关),且必须用制的! 马钱子生用时,不可锤碎,整个入汤剂,安全有效!炮制(可油炸)后可以锤碎入药! 连用5-7天,必须停药几天,防止积蓄中 毒! 如果出现中毒前兆,即四肢肌肉轻度抖动,立即服用白砂糖30克左右,可立即解药!  

第20例:头痛案 高某,女,38岁 湖北十堰人 头痛1周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两侧颞部及头顶部为主,呈持续性闷胀痛,伴头部昏沉感,无恶心呕吐,自服药治疗(感冒药、芬必得),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后再发。 今因上症加重就诊,就诊时诉左侧颞部及头顶部疼痛为甚,脉象:左关郁涩,左寸细软,六脉偏浮濡滑。舌苔薄白。 诊断:头痛 处方:柴胡15克 枯芩20克 川芎25克 延胡索20克 藁本20克 荆芥穗10克 葛根30克 莱菔子30克 浙贝母20克 一剂 水煎分三次内服 三天后复诊,诉服 药一次后头痛即止,三天来疼痛未再发作,无头部昏沉感!! 应战友要求,我分析一下病机: 患者病机有:肝气郁结并化火;痰湿上犯蒙清窍;兼夹有头部伤风!  

第21例:扭伤 患者 女 35岁左右 下午打羽毛球时,不下心脚崴了,疼痛难忍,医院拍片,排除骨折,因疼痛较剧,3小时后过来救治。 就诊时右踝关节外侧肿胀、皮肤颜色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无法自行站立行走。 取生栀子50克左右,研成细粉,加鸡蛋两个(只取蛋清),调和后外敷,然后纱布包裹。 2009.11.03日下午复诊,肿胀已消除,关节活 动不受限,直行行进已不痛,但稍侧一下活动踝关节,仍感疼痛,治疗同时上。 一周后,在街上遇见,告知敷药两次后已恢复九成,几天休养后,已经完全恢复。 按:栀子粉加蛋清调匀后外敷治疗脚崴伤、局部扭伤、拉伤,效果神奇!而且安全,无副作用,同行可以采用! 另:糖尿病皮肤外伤后,久不愈合,采用栀子粉灭菌后外用,效果也不错! 栀子取效是因为栀子能促进血肿的吸收,加上蛋清,收摄力更强! 再加上冰片、穿山甲粉效果是可以,但价格贵了,没必要! 单用栀子效果就非常好了!2009.01.26日上午 患者范某 女 40岁 双下肢沉重、胀痛三天 患者三天来出现双下肢沉重、胀痛,沉加重趋势,上午起床后感觉沉重无力,严重到无法做早餐给小孩吃。就诊时双小腿不红不肿。切脉:右尺沉紧,左尺沉滑,舌根白,苔滑。 诊断:痹症(寒湿下注) 处方:乌附片30克(先煎2小时) 白术20克 茯苓30克 干姜20克 怀牛膝20克 小伸筋草30克 木瓜15克 薏米仁30克 苍术15克 黑豆30克 羌活10克 独活20克 三剂,代煎。 2009.01.27中午取药时反应,昨天服用一剂后小腿已轻松,今上午感觉病已去七八成!  

第22例: 性别:男;年龄20岁;职业:学生 主诉:头部疼痛3年 发病时间:从2007年(高三)开始发病 发病原因:颈部姿势长期扭曲,导致颈椎病。另外,患者情志易怒、易抑郁。情志因素增加了头痛的程度。 症状:患者自述有缺氧头晕的症状出现;心率较快;头皮、前额连眉棱骨痛;心脏阵发性疼痛;面色微白;舌象正常 。 【我的用药】: 白芷12g、葛根15g、川穹15g、延胡索10g、丹参15g、柴胡15g、香附10g、当归15g、龙骨15g、牡蛎15g、石决明10g 【诊病思路】: 长时间颈椎姿势不正常导致气血瘀滞,使神明之腑失养。不通则痛不容则痛,所以会产生头痛。由于情志易怒易抑郁,所以导致肝郁气滞,肝主疏泄,所以加剧了头痛。因为他是前额连眉棱骨疼所以为阳明经首选白芷、葛根。再加上活血行气止痛的药,如川穹、延胡索。由于肝郁气滞,加柴胡、龙骨、牡蛎、石决明。心脏疼痛加丹参活血化瘀。 【有经验的中医指导】: 1.Ymg 2000:疏肝再补肝,加上芍药、甘草两位药。甘草15g、芍药30g 2. цнГй:川芎的作用是上行。在《医学从心录》中说过。川芎引气上行。口诀是“头痛必须用川穹”。大脑供氧不足,“气行则血行”,川芎行气了,丹参养血和血。古有“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的说法。 3.任之堂主人:肝气郁结、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 肝郁则肝血不能上达而养心 所以心血不足,所以心慌,所以心率较快,所以心脏阵发性疼痛 龙骨15g、牡蛎15g 这两味药不能用 换成酸枣仁30克 就可以了 肝火已经很重,火已经伤了肝阴 再用柴胡,劫肝阴,不妥 柴胡、香附子都是温燥之物 用香附子配上当归,既可以养肝血,又 可以润燥!! 梳理肝气有很多药 薄荷疏肝,性凉,不燥,正好 【最后成药】: 白芷12g、葛根15g、川穹15g、延胡索10g、丹参15g、柴胡15g、香附10g、当归15g、石决明10g、酸枣仁30克、甘草10g、薄荷15g 【效果】: 具我同学口述,近来头痛减轻。 【总结】: 自己分析病机的思想还是幼稚,还是不能有效的应用中医的思维去诊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