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辩伪的要素

 傲剑*凌风 2006-12-18

邮票辩伪的要素

  1. 纸张

  早期邮票用纸比较混乱。古典邮票大部分用质量最好的“手抄纸”印刷,此种纸特点是韧性好,不会发黄发脆,缺点是厚度不匀,因而造成古典邮票纸质薄厚有差异。如,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就存在这种明显差别。1878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是用半透明的薄纸印刷的,因此被叫作“薄纸大龙”。而1883年第三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使用的纸就厚,不透明,被称为“厚纸大龙”邮票。此后多个国家采用“机制纸”印邮票,使邮票纸张厚度的均匀性大大提高。

  分辨纸质有助于区分邮票的印刷年代或特定环境。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播种”邮票 是用白纸印刷的,战争期间用的是质量较差的发灰的毛纸。

  1918年,拉脱维亚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印刷邮票的纸张,而采用德军遗留下的大量地图印刷邮票。其他的国家,也曾用到卷烟纸、食品配给证等“临时代用纸”印刷邮票。这在经济困难或战争时期比较多。

  在中国的解放区邮票中,也曾出现过类似使用代用纸印制的邮票。1942年淮南区交通总站发行无面值“稿”字邮票,是淮南报社发给通讯员用于寄递稿件及通讯的。它多数用使用过的电报纸背面。原电报纸上有铅笔写的电码数字和用钢笔写的中文译文。

  1947年东北安东印制的毛泽东、朱德像邮票(安东二版)也是使用代用纸印刷的。长期无法搞清该种邮票用什么纸张。为了弄清此问题,集邮家张文光收集了大量这次印刷的邮票。当这些邮票的背面拼在一起时,显露出一女演员的画像,还有“明星便笺”四个字,从而断定此邮票是印在明星信笺纸的反面。

  特殊环境里的特殊邮票用纸,无形中为辨别这些邮票的真实性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邮票的使用纸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而向正规化、专门化发展,和钞票一样,也使用特殊的专用纸张。印制邮票的专用纸称为邮票纸,由国家定点生产、定向使用,这种纸的特点是细洁光滑、吸墨性强、有韧性,手感柔软,耐水洗 ,平展性好。各国使用邮票纸大都具备此基本特性。

  目前,常见的伪造邮票的用纸大多是铜版纸、有光纸等。这类纸手感硬挺,纸质较脆,光滑而吸墨性差,轻微折叠就产生折痕,受潮或浸水后还会掉色。

  新中国1962年至1963年间先后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儿童”、“熊猫”“金丝猴”等4套无齿邮票,使用的纸张与同时发行的同图案的有齿邮票的纸张不同,前者纸质较薄,从而便于区别。只是后来发行的无齿票“麋鹿”,与有齿票图案和纸质完全一样,使伪造者易于变造。

  近代,各国为了扩大邮品的材质种类,竞相选用一些非纸质材料印制邮票。如,铝质、银质、丝绸、塑料等。

 

2、水印

  世界各类重要文件、有价证券和纸币大都采用带水印纸张印制,水印已成为防伪的重要手段。早期的邮票也大量使用水印纸印制。邮票的水印可以分三种:
    “单式水印”,在每枚邮票上,都有一个位置和图案相同的水印,亦称“一票一水印”。
    “复式水印”,水印图案在全张邮票上规则排列,重复出现,而每枚邮票上的水印图案位置却彼此不同。
   “全张水印”,在一整邮票上,印一个大水印图案,在每枚邮票上,只有该水印图案的一小局部。

  有些邮票目录上详细列出了水印的图案、位置和类型等资料,有的还附有图示。由于一般目录图示上的水印图案是从邮票正面观察的,集邮者多是从邮票背面观察水印。因而邮票目录上的图示水印基本都是反的。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邮票水印图案各不相同。如,1840年,英国发行的第一套黑便士邮票便开始用有“皇冠图”水印的纸张印制的,一直延用了20多年。1862年瑞士邮票的水印是双层的椭圆形中有一个十字。1923年至1927年捷克邮票使用的是菩提树叶图形水印,到了50年代水印则改为五角星图。苏联邮票的水印,在1921年使用V字形图案。东德邮票上的水印则是用国名缩写“DDR”字母构成。

  中国最早使用有水印的邮票是1885年清朝海关邮政发行的“海关二次云龙”邮票,俗称“小龙”票。邮票上的水印图案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还有1894年清朝海关邮政为慈禧太后60寿辰发行的“万寿纪念”邮票,邮票的水印仍是太极图。

  早期有些造纸厂为表明售出的纸是该厂的产品,将纸张都加上厂名水印。有时使用这种带造纸厂厂名的水印纸邮票,就会出现特殊的水印。如,1895年发行的我国“台湾民主国邮票”(“独虎票”)就是印在有造纸厂厂名的水印纸上的。由于水印图不连续,所以只能在部分邮票上见到。

  民国初期的邮票一直未用水印纸印刷。后来赝品增多,邮政部门决定改用有水印纸,特在英国定制了大批的水印纸张。此纸坚韧而薄,含有民国邮徽——篆文“邮”字水印。1940年起在香港印制的孙中山像邮票中,中华版有水印票5种,大东版有水印票10种,商务版 有19种。还有1940年发行的香港版长城图航空邮票,有水印票10种,均与无水印邮票混合同时发行,情况较为复杂。    

    新中国邮票上一直无水印。1992年1月25日,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壬申年”(生肖猴)特种邮票首日封,采用水印纸印制,水印图案是中国邮票总公司的徽志。这是新中国邮品首次使用有水印的纸张印制。

 

3、印版

  邮票是邮资凭证,方寸之地,既美观又要防伪,因此世界各国都精心设计,以提高它的水平。

  目前我国发行的邮票一般都采用雕刻、影雕、影写三种制版形式进行印制。雕刻版是经过雕刻者在钢板上的艺术加工刻出原版后制版,采用凹版印刷。其特点是墨色厚实,线条清晰,可以显出不同的层次。它的印制效果艺术性强,最能防止伪造,是印制有价证券的理想的工艺手段。

  采用雕刻、影雕印刷的邮票,其印刷效果无法用平版印刷表现出来。例如,特57“黄山风景”和T.46“庚申年(猴)”这两套邮票都是采用影雕版印刷,图案上的线条非常清晰,用手摸能够感觉得出来。而前几年出现 的这两套票的伪造票,都是用平版印制的,票面一片平滑,有经验的集邮者几乎一望便知是伪造品。

  1987年至1988年,在南京、九江等地的邮市上,甚至出现了以彩色复印机复印伪造的“黄山风景”、“金鱼”、“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及“牡丹”小型张等高档紧俏邮品。这些假货的欺骗对象,主要是初集邮者。

  由于影写版、印刷技术操作简便、印刷质量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我国的邮票以影写版居多,但是这种邮票以及用胶版印刷的邮票容易被伪造团伙仿造出极逼真的赝品。再加上彩色复印机的出现,又多了一个仿造的途径。尽管邮电部门为防止仿造,在设计印制邮票时加了暗记,但这些暗记是保密的,广大集邮者仍无法用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集邮者们曾不断呼吁,多采用雕刻版印刷邮票才是防伪的上策。

  一种新发行的邮票,一旦印完规定的发行量,即停止印制,并且从此不再印刷。这是邮票区别于其他有价证券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国家的邮政当局也会把当年发行的邮票印版取出来翻印新邮票。例如,1864年英国邮政当局就曾再版过1840年发行的黑便士邮票。发行“再版”邮票在国际上不常见,由于受到国际集邮界的强烈反对,因此,一般情况下现在很少有哪个国家敢冒此种风险。

  1955年1月10日,邮电部决定将1949至1952年发行的24套纪念和特种邮票重新制版印刷发行。这些再版邮票每枚印量多达250万枚,是原版票印量的六七倍。由于引起国内外集邮界的种种猜测和误解,我国以后再也没有再版纪特邮票。必须指出,新中国所以要再版大批的纪念和特种邮票,完全是为了促进集邮活动的发展。解放初期,国内邮政业务不是很多,后来集邮活动也渐渐地发展起来,到了1955年1月筹备成立集邮公司时,已没有多少可供出售的储备邮品,正是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集邮者收集新中国邮票的困难,邮电部作出了再版邮票的决定。为了便于邮政业务人员及集邮者区别原版和再版票的种种差异,邮电部还发布了有关文件。

  再版邮票,对缺乏经验的集邮者是很大的危险,如果辨别不出原版 、再版,就会遭受经济损失。以再版票冒充原版票也是一种赝品欺诈的行为。因此,掌握再版票的特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辨伪研究。
 

4、背胶

  邮票背面涂刷胶层的目的为了使用时便于粘贴。背胶的有无与胶质的特征,也是鉴别邮票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例如,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邮票,大多数是无背胶邮票。60年代初采用的多为糊精胶,胶层较厚,颜色发黄、发亮,对湿度敏感 ,胶面受潮容易发生粘连,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PVA合成胶,胶质浅白,很薄,光亮度比糊精胶差。这种化学胶抗潮性强,不易发生自粘。

  邮票的背胶并不都是白色的,一些国家曾使用过特殊的背胶。这些比较特殊的背胶,成为辨别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些国家的邮票背胶上带有纵向或横向条纹,有的还有水印花纹图案,以防止伪造。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的一套共和国五周年纪念邮票,黄色的背胶上有方格条纹。中心部位都有一个由捷克斯洛伐克邮政的缩写字母“CSP”组成的图案。因此,有的邮票,可以从背胶上鉴别出版别和发行年代。

    辨别背胶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胶层是否厚薄均匀,色泽正常。尤其是背胶有水印图案或条纹图形的,要仔细观察辨认。

(2)注意观察齿孔。正常的邮票印制过程是先刷胶后打孔。由于伪造品是在邮票打孔后补刷背胶的,胶水会渗入邮票齿孔,甚至渗流到邮票表面。如果发现邮票的齿孔尖 端被胶水包住了,没有撕断时造成的纸纤维露出,即可肯定是撕开后刷的胶。

(3)对于那些伪造得非常高超的假背胶邮票,必须采取化验胶水成份的办法,进行严格检验分析,方能辨明真伪。

  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邮票都刷有背胶。一些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气候高温,空气潮湿,只能发行无背胶邮票。集邮票者必须了解这些情况。不能见到近代的外国无背胶邮票就武断地认为是伪造邮票。另外,一些居住在热带地区的集邮者,为了妥善保存邮品,防止邮品发生粘连,往往将国外新邮票上的背胶全部洗掉。这种邮票也会引起其他集邮者的怀疑和误解,但应该区别于无背胶的伪票。

  邮票图案印在刷了背胶的一面,就会产生“糊上刷变体”。例如,我国普23“民居”中的20分邮票,就出现过这种变体。有的集邮者不知此事,亦未加以辨别,在泡洗这种信销票时,也将邮票上的图案全部褪洗掉了。

 

5.票幅与票边

  票幅是指单枚邮票的外廓尺寸,用横×直(mm)表示,单位是毫米。邮票目录一般都注明邮票的尺寸规格,多数是指票幅,也有一些特殊的邮票(如无齿邮票或齿孔有差异的邮票)则是指图幅(即图案尺寸)。这一点应在查阅邮票目录时注意。

  1988年发行的T.132“麋鹿”有齿邮票变造成单枚无齿邮票很难区别。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测量标幅。该有齿邮票的规格为30×40(毫米),齿孔孔径为1毫米。因此凡横对边长大于29毫米或竖对边长大于39毫米的无齿邮票一般情况下是真品。而周边均等于或小于29×39毫米的,基本都是利用有齿票变造成的假无齿票。购买收藏无齿邮票,最好是带边或双连邮票。

  1989年初,在广州、上海、北京、青岛、南京等一些城市出现了几种台湾邮票小全张和小型张的赝品。辩认这些赝品可以从纸张、印刷、背胶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真票纸张厚实挺括,印刷精细,背胶微呈黄色,而赝品纸张发白、薄软。由于是复印加工的,画面颜色不纯,字迹有些模糊,假背胶见水后不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法,这些赝品的外形尺寸均小于真票1-2毫米。

  邮品辩伪通过测量票幅发觉差异,显得比较直观、准确、方便。因此,了解掌握邮票的票幅数据,显得十分重要。

  票边,即全张邮票四周的边纸,上面通常印有一些特殊标记、图案、数字或符号。如:厂铭、发行当局名、邮票名称、图案名称、全张枚数、印刷或检验编号,以及对色标记、套色对位线、裁切控制线等等。各国在各时期这方面的内容不尽相同。

  边纸被称为“邮票的原始档案”。它上面真实记录的各种标记和数据,既是研究邮票的版式、印次、刷色等内容的重要资料,也是辨别邮票真伪的参考依据。
 
 

6.齿孔

  邮票带齿孔,目的在于使邮票容易分开,使用方便。齿孔已成为邮票区别于其它有价凭证重要的标志之一。

  邮票的齿孔种类很多,时有变化,一些集邮票者专门收集研究图案和面值相同,但齿孔不同的邮票,这是一种重要的变体。齿孔的变异,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出一些邮票的真伪。

  早期邮票是用落后的齿孔机打孔的,所以每次只能打出水平方向的单线齿(一排齿孔),以后经过改良的齿孔机,在水平方向的齿孔针长行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齿孔针短行。这样一次可打出一排邮票上边和左右两边齿孔,然后再往下移动一枚邮票的位置,打出下一排齿孔。这种打孔机械被称为梳式齿孔机。这两种齿孔机由于操作者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一张邮票上的局部漏齿或错齿。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全张齿孔机,卷筒邮票齿孔机和小型张、小本票齿孔机相继问世。这些打孔机上不会出现一张邮票(或一枚小型张)局部漏齿的现象。

  不同时期的打孔机械,在邮票上打出的齿孔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单线齿孔机在邮票四角打出的齿孔几乎都不一致,左右两边每枚邮票的齿孔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邮票四角齿孔不规则,图案有时偏离,是单线齿的主要特征。梳式齿孔机打出的邮票齿孔四角和左右齿孔形状规则。根据齿孔特征可以断定邮票是采用哪一种齿孔机打的孔。分析邮票的产生年代。

  专用的打孔机配有自动套准调节设备,打出的齿孔位置很准确,孔一般都很光洁,无毛齿现象。而伪造邮票使用的齿孔机非常简陋,由于钢针大小不一,控制精度不高,往往造成齿孔错位、孔眼大小不一以及毛齿现象。有些“花纸头”、仿印票甚至使用改装的缝纫机打齿孔,打出的齿孔间距、位置、孔径等有明显的漏洞。

  齿孔的度数不仅能辨别邮票的版别、真伪,从其齿孔的光洁程度也能辨认不同的版别。例如,1885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小龙邮票,齿孔度数为12.5,被称为“细齿小龙”,因用旧式打孔机打孔,所以齿孔有毛糙的,也有光洁的。1888年第二期发行的海关二次小龙邮票,开始使用新式打孔机打孔,齿孔光洁程度好,齿孔度数为11.5,又被称为“粗齿小龙”。

  在解放区邮票和新中国早期的邮票中,有许多邮票因为打孔技术不过关而出现了“毛齿”现象。这些特殊现象,亦是邮票辨伪的依据之一。
 
、刷色

  万国邮政联盟曾对邮票的印色作出规定,要求各国根据邮票的不同用途,采用统一的刷色。例如,国内平信邮票采用绿色,国外平信邮票采用蓝色,国外明信片邮票采用红色等。对其他一些用途的邮票则没有具体规定。当时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颜色醒目,使用方便,便邮局和寄信者都易于区别。

  随着各国邮票发行种类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多色印刷邮票的大量出现,原来的规定逐渐被废除。

  中国从30年代初开始,由于物价不稳,国内外邮资费变更频繁,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像邮票和烈士邮票先后多次被印刷,出现了许多刷色雷同、面值不同、或面值相同、刷色不同等混乱情况。

  例如,孙中山像邮票4分与5分票,2角与2角5分票均同印一色。1角5分票,同一面值有红蓝两种刷色,2角面值票也有类似情况。而烈士像邮票1角3分与5角票,两种刷色基本相似,有深浅之分,这样,不仅使用时容易混淆,而且在辨认版别时亦颇费功夫。

  解放区邮票的版别往往不能单纯靠颜色深浅来识别。同一版的邮票也可能出现颜色差异。

  许多使用时间较长,或需用量较大的邮票(尤其是各种普通邮票),由于多次加印或由不同的厂家承印,刷色会有明显差异。有时甚至根本不是原来的刷色了。这类由印刷技术原因造成的较大的刷色差异亦是研究鉴别邮票不同版别和印次的参考依据。

  邮票刷色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变化。除了自然褪色外,人为的化学变色是最常见的作伪手段。
 
 

8、暗记

  为了便于鉴别邮票的真伪和版别,不少国家都在邮票上暗藏了记号。这种暗记是由设计者、雕刻者或印刷者有意制作的识别标记。由于暗记一般是邮票某处的图案或文字很细微的变化,普通集邮者较难察觉出来。

  暗记应该是保密的,邮政当局一般不对外公布暗记特征。新中国仅对建国初期发行过的24套再版纪特邮票公布了各套原版和再版邮票的不同暗记。

  邮票暗记对辨别邮票真伪、版别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集邮者对暗记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就能够发现一些邮票上隐藏的暗记,经邮刊宣传介绍,使邮票暗记公诸于世,例如,我国的T.78“九星会聚”邮票,图案左边线中附近有一阴文“九”字,每枚皆有。

  邮票上的暗记虽然是集邮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应该指出,暗记的成因及对辨伪的参考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集邮者发现的暗记中,有些是印刷厂方或有关部门特意制作的;还有一些暗记可能是邮票印制过程中,因修版等原因,造成了与原图案的细微差异,集邮界称这种细微差异为版暗记。
 

9、文字

邮票上面的文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面值,邮票上显示出的邮资金额及其货币单位。一些特殊的“无面值邮票”、“单位邮票”、“免费邮票”等,均有各自的特定涵义和表示方式。
  2. 国名,邮票上用文字(或图案,如英国发行的邮票以英国王头像或王冠为标志)表示发行该邮票的国家的名称(或地区)。另外,还有邮政标记。新中国邮票国名标记与邮政标记连在一起,一直延用“中国人民邮政”,1991年12月起改为“中国邮政”。一些国家(包括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印有多种语言文字。
  3. 票名,邮票上表示邮票(图案)名称或邮票发行目的的文字。
  4. 志号,邮票上表示票种、套号、图号、年份的标记。有的国家在邮票上还印有邮票设计者、雕刻者的姓名。
  5. 宣传性文字,一些国家在邮票背面或附票上印有说明文字、口号、广告或邮票编组号码等。例如,尼加拉瓜1976年发行的一套票中票,每枚邮票背面均印有一大段西班牙文字,详细介绍正面珍邮的历史掌故。1952年,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将纪15“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背面印上英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共同打击过日本”,作为对美军宣传战的用段之一。

  邮票上的各种文字和数字,是了解邮票国别、图案意义和邮资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辨别真伪提供了重要条件。当一些伪造票在面值、票名、宣传文字等方面出现常识性错误时,这些常识性错误就成为自我暴露的疑点。

国外一些臆造票上的地名(“国名”)

序号

地名(“国名”)

译名

备注

1 ABUDHABI 阿布扎比 1971年并入阿联酋
2 AJMAN 阿治曼 1971年并入阿联酋
3 BERNERA ISLANDS SCOT LAND 贝赖那群岛苏格兰  
4 DAVAAR 达瓦尔  
5 DHUFAR 杜法尔  
6 DUBAI 迪拜 1971年并入阿联酋
7 EYNHALLOW HOLY ISLAND SCOTLAND 艾因哈罗圣岛苏格兰  
8 FUJAIRAH 富查伊拉 1971年并入阿联酋
9 GAIRSAY 盖尔塞  
10 HERM ISLAND 赫尔姆岛  
11 LUNDY ISLAND 隆地岛  
12 MALUKU SELATAN 南摩鹿岛 流亡政府印制
13 MANAMA DEPENDENCY OF A-JMAN 马纳马 阿治曼属地
14 NAGALAND 纳加兰  
15 NAGYVARD ORADEA 纳吉瓦德奥拉迪亚  
16 PABAY 帕拜  
17 RAS ALKHAIMAN 哈伊马角 1971年并入阿联酋
18 SANA ISLAND 桑达岛  
19 SHARJAND 沙迦 1971年并入阿联酋
20 SOUTH ARABIA 南阿拉伯  
21 STAFFA SCOTLAND 斯塔福苏格兰  
22 STATE OF OMAN 阿曼国  
23 UMMAL QUWAIN 乌姆盖万  
24 WENDER 温德尔 1971年并入阿联酋
25 YEMEN (KINGDOM OF)(RE-PUBLIC OF) 也门王国(共和国) 流亡政府印制

 

10、加盖(加印)

    加盖邮票是指由于发行机构、邮票的用途和面值等内容的变更而在成品邮票或其他适合作邮票的票证上加印或加盖特定文字或图案的邮票。一般也称其为“加字邮票”。

    加盖邮票可手工加盖,即用木戳、角戳或字钉逐枚(或一次同时2枚或4枚)盖印邮票。亦可采用石印或铅印方式,在整张邮票上一次印刷而成。加盖算是邮票上的二次印刷,常常会出现差错,如倒盖(印)、复盖(印)、漏盖(印)、横盖(印),以及错字、漏字等。这些有错邮票传到集邮者中,被视为珍贵“变体”,也就增添了加盖(加印)邮票的辨别难度。

    许多国家都发行过加盖邮票。西方某些国家还发行过特殊的“加印”邮票——凿孔邮票,即在用于通信的邮票上打出由一组孔构成的几何图案,这类邮票上凿孔有的是由邮政当局加上去的,有的则是一些大公司和团体为防止将公司的邮票贴寄私信,自行打上去的。

    加盖邮票的发行背景比较复杂,有全国统一印制的,也有地方加盖的。旧中国,由于政权变更、通货膨胀、地区割据、战争等原因,加盖邮票的发行品种和数量都很多。例如,辛亥革命后,将清代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邮票加印“中华民国”四字,于1912年3月下旬起陆续发行。这套邮票分别由三处加印,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字体。其中,上海邮政供应处是用宋体字加印的,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印的被称为“大国字”,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则是用楷体字加印的。

    抗战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邮资时常调整,原来印的邮票已不能适用,必须加盖改值,或改为高面值,或改为低面值。按照规定,这些待改值的邮票应由各邮区邮政管理局上缴后,由邮政总局统一加盖再发回各邮区售用。但是,战争时期交通十分困难,而且往返运输延误太久,等加盖好的邮票发到时,可能邮资又调整了。因此 ,邮政总局为了节省时间和运费,只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加盖字样、改值数额和原票版别等,令各邮区自行加盖。结果造成加工方式非常复杂的局面。

    加盖邮票是集邮者最感兴趣,同时也是最感头痛的邮品。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出现的伪造假邮票中较多的是加盖票。像各地商埠加盖票和清代加盖票几乎都有赝品。尤其是“真票伪盖”,容易乱真,对初集邮者或不懂中文的外国集邮者的威胁很大。

    清代加盖票中,除红印花加盖票赝品较少见外,其他票均有大量伪品出现。特别是万寿加盖票字体变化复杂,成为邮票伪造者仿制的对象。

    民国初期及40年代后期的民国邮票加盖十分频繁,伪品亦大量 出现,主要有臆造与伪造两大类

    例如,曾出现过1912年在汉口加盖的“临时中立加中华民国”二分邮票,实际从未发行过,完全是臆造的。

    在军阀割据时期,由于各地币值不同,汇费高,实际差价大,邮政当局为防止用大量购买邮票代替汇款,发行了许多盖“限××省贴用”字样的邮票。新疆省的统治者盛世才拥有几架小型教练机,自办了“航空公司”,1932年至1933年间他在原来已加盖有“限新省贴用”字样的邮票上,再用木戳加盖“航空”两个红字。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套地方航空邮票,发行数量很少,是国内外集邮者瞩目的珍品。

    加盖邮票的作伪比较容易,因为木戳、胶戳随处可刻;经管人员用铅字排版加印时,弄虚作假也比较容易。因此,加盖票中赝品甚多,从“临时中立”直到新中国的加字邮票中均有伪盖品

    识别伪盖票的主要办法是与真品进行 细致对比,包括纸质、刷色、图纹、笔划、印色等,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方能找出细小的差异和各种漏洞。
 
 

11、邮戳

邮戳也是集邮者研究的收藏品之一。它的历史比邮票的历史更长。作伪者利用邮戳作伪可分为三种类型:

(1)去掉邮戳,用信销票冒充新票。将邮票上的邮戳全部洗去,然后重新出售,以牟取暴利。

(2)伪造假邮戳,用新票冒充信销票。用新票画上假邮戳伪造假信销票出售,从中牟利。

(3)用真邮戳盖假邮票。将杂志或纪念张上的邮票图案取下来,然后用真邮戳覆盖住邮票图案右下角的划角线,造成信销票的假象,欺骗集邮者。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使用的邮戳是不同的。自清代以来,我国先后使用过的邮戳千差万别,极为复杂,其中的差异,为利用邮戳辨别邮品的真伪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存世仅1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旧票,上面盖的是一种特殊的八卦戳 。经过研究鉴定该戳,从而确认该枚邮票是真品。

从1932年起,中华邮政局决定改用钉齿邮戳 。这种边线较深而带有尖锐钉齿邮戳,一经盖戳,邮票即被洞穿,目的是使邮票损毁,防止作伪。这样一来却使集邮者叫苦不迭,很难觅得品相好的信销票。

新中国各期使用的戳具形式有过许多次的变更,而且日戳的品种也趋向多样化。加盖方式也由单纯的手工向机械化发展。

用假邮戳加工的信销票赝品,常会暴露出一些马脚。例如,伪造的邮戳与当时当地使用的邮戳具年代或内容不符;假戳点线间距不匀,粗细不一,字体不规范;从邮票背面来看,没有钢制邮戳销票时在邮票上留下的凹痕,等等。
 
 

12、实寄封(片)

    许多情况下,实寄封(片)的价值高于邮票本身,于是伪造的实寄封(片)赝品就大量出现了。实寄封(片)集邮票(或邮资图)、邮戳、文字及其他签条于一身,反映出的邮递过程信息很丰富,从而给鉴别邮品的真伪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一些重要的实寄封,可辨别所贴邮票的真伪,有时从所贴邮票和所盖邮戳亦能辨别封的真伪。

    例如,1904年8月2日至6日,重庆曾出现过一种对剖邮票,但是很长时间,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邮票目录都不收入这种重庆对剖票,指出这是臆造品、投机品。

    产生怀疑和否定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见到的重庆对剖票实寄封,几乎全部出自当年重庆海关的外籍人员之手,其中很多是自寄自收。由于当时清朝海关与邮局均为外国人把持,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内部合伙作弊的产物,是并未对外公开发行过的对剖票。

    直到1981年,集邮家孙君毅从集邮家王纪泽处发现了一件完全是由中国人寄收的重庆对剖票实寄封。迄今为止这是唯一一件用汉字书写的重庆对剖票实寄封,上面的日戳完全符合邮递日程,从而证实了重庆对剖票确实是经过邮政使用的,也就是说由实寄封的真实证实了所贴邮票的真实。

    80年代后期,国内邮市上出现了大量伪造的区票实寄封、解放初期实寄封及文革票实寄封。一时赝品封成为抢手货,使不少集邮者上当受骗。这些伪造实寄封有以下特点:

    (1)赝品解放区封所贴邮票大多是解放战争后期发行的。这些票存世量大,新票价格低廉。新中国票的赝品实寄封许多是用信销票补贴改造的,信封绝大多数是当时使用过的旧信封。

    (2)许多用新票变造的解放区票实寄封,使用的邮戳是钢质真戳,原因是当年旧钢戳停用作废后,有少部分未上交或销毁处理,落入私人手中,结果被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去加工各种赝品。

    (3)凡使用信销邮票变造的实寄封,邮票上的邮戳一般较完整,所缺的边缘部分邮戳,被作伪者在信封上用黑色墨水补画上去。但与邮票上的邮戳连接得不自然。

    辨别这类改造实寄封,要仔细观察是否有邮票被补贴、邮戳被补盖补画现象。从邮戳的文字,邮票的邮资。信封的纸质、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注意是否有异象。

  此外,还发生了不少用假邮票伪造实寄封赝品和仿印邮资封片赝品的现象。作伪者利用初集邮者一般对实寄封片比较放心的心理,把假邮票贴到信封上,经过伪装再去兜售。邮资封片赝品则是动用现代照相制版技术和印刷机械大量加工出来的,辨别有一定难度。例如,“文革”期间曾发行过20枚一套的毛主席语录邮资封(编号121967至311967),到80年代末,这些邮资封已成为紧俏品。于是不法分子大量加工出全套的仿制品,在邮市上扩散。

    1990年5月17日,邮电部原定发行一枚编号为JP22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结果因邮资片的英文名称有误,被通知收回,取消发行,但是,仍有个别地方提前出售,使其流入一些人的手中。这种邮资明信片一时成为国内外集邮者争购的热门邮品,价格猛涨。仅过了半年时间,仿印的赝品就出笼了,而且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假片在邮市上流通。

    由于假片都是真片拍照后再制版印刷,所以图案没有真片清晰。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文字网点零乱,部分笔划有残缺。与真品比较假片刷色偏红或偏蓝。所使用的纸张也存在差异,真片纸厚0.25毫米,有一种假片的纸厚仅0.21毫米。总之,对图案、刷色、纸质全面细致对比分析,就能够找到识破赝品伪装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