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岩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画家范曾

 娜视花开 2014-10-16


陈岩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画家范曾
陈岩近照

陈岩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画家范曾

   ——由《往事丹青》说起

 

题记:陈岩现任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黄胄艺术基金会理事及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李可染艺术委员会理事、李可染画院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青雲文/    

 

 

陈岩《往事丹青》:从一个文物商店的学徒到书画鉴定界泰斗,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是这双“火眼金睛”真实披露了《范曾真假画案始末》的凡人口吻,平常心态。本书生动再现了当代书画大师的平凡人生。他的平凡是在于1983年秋天发现了范曾。那是陈岩与范曾去看病人刘继卣回来的路上,范曾突然一本正经地对陈岩说:“哎,陈岩,你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陈岩听到这句话便问范曾:“我咋伟大了?”

范曾把大拇指往上一挑:“你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画家。”这时,陈岩才明白范曾是绕了一个圈子在说“自己”。

陈岩在他的大著中说:“你这个伟大的画家我一分钟就发现了。”——陈岩用“一分钟”就发现的伟大画家范曾,有记者这样写到:1977年,陈岩组织主持了“文革”结束后第一次“近现代书画展”。后任百年老店“宝古斋”经理,多次举办范曾、李可染、黄胄、黄永玉、吴作人、刘继卣、白雪石等大师画展。陈岩告诉记者,“我本质是研究书画鉴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全国几十位大师直接交往。改革开放前,画家地位低,几乎没人买画。文革时有外宾供应部,只有卖的权利。改革开放之后,国内需求量大起来,我在古宝斋开始收画,并为这些大师制定标准。” 

陈岩举例,上世纪60年代,黄胄要挂一幅画卖还要四处求人,1977年以后,全国第一个画展在古宝斋举行,轰动全国。此后画家日子就好过多了,陈岩出现,总有画家开玩笑:“财神爷”到了。“我的商业概念比别人萌发得都要早。”除了第一个在全国办画展,陈岩说,当他认定当时的新画家范曾后,马上给他的画作评估5元一尺,这在当时的物价水平看来对画家是一笔不小数目的肯定。“改革开放初期,画一个连环画画面的价格就是5元,当然我在学徒时,通过对书画史、鉴定史的基础性训练打下坚实基础,有行业自觉性也尊重画家。现在我能掌握他们命运的时候,自然会有我专业的判断标准。”

全国改革开放后,陈岩陆续认定了40多位大师的作品,且从来不给他们打借条,现场收画就拿走。“这些大师也都很信任我。我和徒弟说,现在这些画家手里有多少就要多少,将来会贵的,再贵我们就可以出手了。”陈岩笑谈,他那时不懂股票,但想想效果是一样的。他心里知道,关键不是为了炒画,而是把大师的好东西留下来。

陈岩为范曾评估5元一尺收购字画,那时的范曾“有时画一张大的画,只有一个干馒头啃啃。”“范曾的画开始不是这模样,而是以半工半写为主。”

有一天早上,陈岩正在宝古斋后院整理书画,范曾急火火地走了进来激动地说:“陈岩,你看,这是我昨天晚上画的,我要追梁楷,超过梁楷。这种大写意人物画起来真是痛快。”

“好,你就超吧,没问题。”陈岩一边笑一边开玩笑地对范曾说。

“别开玩笑,你看行不行?”范曾见陈岩不认真的样子立即追问。

“行,真的行。不但行,每尺再给你加一块钱如何?”

     范曾不敢相信地又问陈岩:“真的?”

“真的。”

范曾很快把他的画叠起来就急急走人。他到了荣宝斋就立即向米景扬说:“陈岩给我每尺加了一块钱。”可以想象得到范曾当时的激动与开心,多得“一块钱”的奖励不亚于一种天大的惊喜交集。

陈岩几乎跟当代艺术大师都有密切交往,有很多还是老朋友。他任宝古斋经理多年,交的全是范曾、启功、黄胄、黄永玉等书画大家。1977年,陈岩举办了全国第一次书画展,展览结束后,陈岩花钱收了一批字画。“那时,画家都是送画给别人,不用花钱买。他们生活不容易,有时甚至没钱买宣纸。”陈岩说,“我很尊重这些画家,李可染、黄胄、吴作人,我花钱买他们的画,5块钱一尺或者6块钱一尺。有时用宣纸换他们的画,他们高兴死了。”

    陈岩在文物行业一泡就是半个世纪,目睹一位位大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来了又去。而今,他们中走的走了,老的老了。“很多人退避文物界了,因为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陈岩说,现在全民收藏热是好事,不论怀抱什么目的,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之后,就不会胡糟蹋了。“可惜像王世襄、田家英那样的收藏大家越来越少了,真正的收藏家是只收藏,不买卖的。”

2004年《文艺报》向陈岩约稿,让他把文物店的学徒生涯和与范曾、李可染、黄胄等一代画家交往的故事写出来,连载一年。后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这些散见报端的文章结集成书,洋洋洒洒40万字的《往事丹青》,旁证着新中国文物业发展史,并对一代书画大家的个人生活历程作了群像式的书写。

众所周知,文物行业从来不把新画收藏业务当作主业,而上世纪70年代前,北京的文物商店主营新画业务的也仅限于隶属宝古斋的墨缘阁。陈岩认为:中国古代书画,上溯元代以前,就很难识别真假和判定价值了,而元代以前,只要断代准确,即便是假画也很珍贵。就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而言,不要说造假手段非常高明的今天,即便放在40年以前,没有34位以上专家的判断也很难下结论。再考虑到存世量的问题,陈岩以为投资书画收藏如果单把眼光放在古代书画作品,收藏到真迹或者有价值的作品的机会非常低,于是“一些有独到眼光的藏家宁愿放弃吃不准的古代书画作品,而把目标锁定在容易判定真假的近现代作品上”。

事实上,经过文革十年沉淀,范曾、李可染、黄胄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画家的创作大多处于顶峰,技法纯熟,画风鲜明,艺术造诣极高。陈岩对此看得很清楚,1977年的“近现代国画展”之后,便主动承担了宝古斋的现代书画征集业务。其后,陈岩以普通的画店工作人员身份,开始了与大师的交往。

19791月的一天,黄永玉让陈岩到藻鉴堂去帮他送个文件,当时黄永玉顺手拿了张明信片,把去藻鉴堂的路线图画给陈岩。正是冬天,陈岩随手把明信片装进了羽绒服兜里,办完事后也逐渐忘了。天暖的时候,洗衣服才发现衣兜里的这张明信片背面竟是黄永玉画的猴票底稿,“看到猴票底稿,很是激动,于是在上面题了几句话,记下了这件底稿的来历。”

多年之后,猴票发行成功,设计猴票的邵柏林又找黄永玉画一套仙鹤邮票。正好当时陈岩在场,顺便提起猴票底稿还在他那儿保存着。黄永玉高兴极了,让陈岩把底稿拿去题了一段话:“此稿为余之初稿,重睹是图时余等方自风雨中过来,衣衫尚湿也,陈岩、小雷一笑。黄永玉乙丑题。”陈岩为人处事之细心可见一斑。

陈岩说:“整整40年时间,曾和这些老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日子、那些故事和书画一想起,就觉得是人间美事。”而“一拨大师的出现,就像是上天派他们来的,能跟他们在一起是一种幸运……”

陈岩与现当一批书画大师“幸运”见证了他们风雨飘摇的发展过程。如他去看病中的范曾,鼓励范曾多画画,范曾就每天画一幅,直到上手术台……

范曾在陈岩关照下的友爱色彩,充满了心身愉悦。可是最终,感动人的,也还是充满人性的故事细节,因为只有人性才能引起共鸣,而铺天盖地地渲染一个故事,重要的就是一个生动细节。就好像中国画一样色彩鲜明,是陈岩审美的鲜明立场,宣传了范曾,也成就了范曾……

通读了《往事丹青》,觉得像是欣赏一幅语言刺绣,文字更加紧凑自然,娓娓道来,不加修饰和夸张的细节充满诗意张力,而这种张力是来自于生动细节把玩的字画情结。陈岩更多的这一“字画情结”是与他鉴定书画的职业本身自有一种打动人性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一切没有语言的声音也都会引起情感的反应?如前文中他给范曾字画加“一块钱”奖赏的细节,范曾就如小孩子似地马上给朋友们眩耀,一切发自内心的激动都可以做到一种疯狂的状态,它一定会去寻找这些“疯狂”的惊喜根源本身就是完整的心路表达,并非透过这些“眩耀”去表达另外的什么东西。说白了范曾当时是把这种“眩耀” “财神爷”认可他的字画加“赏”,是在直觉地审美中追寻人生的意义,能够在文化里安顿自己的身心。多年之后范曾每每谈到这些往事时,这样形容他对陈岩的感恩:“那是北京最妩媚的夜晚,月光如画,花影飘香,我用什么语言也表达不了陈岩对我的关爱,心里那种激动好甜……”

我也因此将范曾这个激动的“好甜”记到了现在。每每想起,心里会感觉我搞范曾研究真的是有意思……(注:据相关网络资料整理)

 

 

杨青雲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批评家协会理事。著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底》《杨青雲书法与绘画论稿》《樱花结》长篇小说等。作者现为北京大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北京陈香梅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范曾研究会会长。《范曾研究》杂志执行总编。在北京发起首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