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动物园

 憨痴呆 2015-09-04

上海动物园

 

上海动物园位于长宁区西南虹桥地区虹桥路2381号,东近虹桥国际机场,西临虹桥、古北开发区,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10公里。东、西、北三面以新泾港及其支流为界,西南与龙柏饭店相邻。

 

早期建设一波三折

 

上海动物园园内的部分土地原为占地417亩(27.8万平方米)的英商高尔夫球场。约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侨民在此开设老裕泰马房,占地20余亩(1.33万平方米),宣统年间(1909~1911年)扩大到约100亩(6.67万平方米)。民国3年(1914年),太古洋行、怡和洋行、汇丰银行等8家英商购买了这块土地,民国5年成立高尔夫球场俱乐部(又名虹桥杓球俱乐部球场),用地扩展至约150亩(10万平方米),民国19年增至417亩(27.8万平方米)。高尔夫球场扩展的土地除少数用高价购得外,多数是由英商通过英国领事馆与当地中国政府交涉,勾结地方势力,进行威胁强制购置的。

1953年3月20日,外交部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处关于收回新泾地区高尔夫球场的报告。同年6月12日,市外事处与市公务局、市房地产管理局、市劳动局、市总工会新泾区办事处会商收回虹桥高尔夫球场的有关事宜。同年7月,市公务局园场管理处在依法收回高尔夫球场的同时,以1.7万元收购该处的建筑以及其他设施。同年10月,市政建设委员会决定在此辟建一座文化休息公园。建园工程由园场管理处造园科负责总体规划,1953年10月由该处负责组织施工,至次年5月已完成绿化种植、道路、上下水道、照明及其他配套工程,建成竹结构大门、五曲长廊、八角环廊、双檐气楼、六角亭、小方亭等建筑,还辟建了溜冰场、儿童园等,投资额85.33万元。

1954年5月25日,面积为421亩(28.07万平方米)的公园对外开放,定名西郊公园。开放头十天,日游人量高达3~15万人次,园外交通堵塞,园内花木损坏,遂于6月5日紧急决定暂停开放。在此期间,市工务局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在园东南建12米宽园门和8米宽木桥各一座;园外增辟面积21亩(1.4万平方米)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一处;对售票办法、交通管理、饮食供应、园内设施作适当改进。公园于6月21日重新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日限4万张门票额。西郊公园开放轰动上海,这是园林史上罕见的,也反映了人民对园林绿化的需要。

195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通告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献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头大象交给上海饲养展出。于是把西郊公园建设为动物园的设想被提上议事日程。7月,市工务局派出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动物园管理人员到北京动物园学习,并约请在京的莫斯科动物园主任萨斯诺夫斯基商议建园规划及有关事宜。8月,萨斯诺夫斯基与莫斯科动物园兽医主任丽安德诺娃来沪,协助踏勘了西郊公园、龙华苗圃、华泾长桥镇等三地,最后决定将西郊公园扩建为动物园。规划中的动物园将展览、生产、科研、科普合为一体,总面积为2000亩(133.33万平方米)。动物园建设采取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的方针,在动物园未建成前,原文化休息公园保留,但不再建造新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设施。

1954年12月,经过“反浪费”批判后,公园规划面积压缩,最后决定在原有421亩土地的基础上再征用西郊公园北部的土地373亩共754亩(50.27万平方米),由造园科负责总体规划,华东建筑设计院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设计。随即动工建设。动物笼舍建筑面积为1857平方米,除象房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均属简易设施。1955年夏,市园场管理处把中山公园动物园和复兴公园动物园的部分动物转移到西郊公园展出。

在兴建动物园的同时,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派技术员、饲养人员去云南西双版纳接运大象。当时西南地区不仅不通铁路,不少地方甚至无公路。接运人员克服生活、语言、运输等种种困难,历时7个多月,于1955年6月12日把大象安全运抵上海。在此期间,接运人员同时在云南、贵州等地收集到猴、虎、熊、金猫、马鹿、红狼、娃娃鱼等动物20余种,并与大象一起运回上海。7月9日,取名为“南娇”的大象正式展出。是年,西郊公园展出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鸟类6种、兽类21种,共31种46只,展出面积约4万平方米。

1955年春夏之交,北京报刊以三里河办公楼、友谊宾馆为重点,批判建筑设计的“复古主义”,并掀起了一股反浪费之风。上海报刊也以西郊公园象房为重点,批判“追求形式,不计实用,铺张浪费”的设计思想。为此,对动物园的建设规划重新审查,面积压缩为279亩(18.6万平方米),包括公园在内共为645亩(43万平方米)。

1956年春末夏初,中国科学院建议除北京已有动物园以外,上海等10个大城市也应建动物园。这一建议得到国家和省、市的一些领导人的支持,于是上海动物园规划面积又改为990亩(66万平方米),原文化休息公园不再保留,把全园作为一个完整的动物园重新布局,笼舍按照动物进化的规律,由低等到高等依次分区设置,并使之与参观路线相一致。1956~1958年,拆除了大部分简易笼舍,新建大游禽池、涉禽池、鸣禽笼、猛禽笼、犬科笼、小杂食兽笼、狮虎房、熊山、猴山。1959年3月续征土地319亩(21.27万平方米),公园面积扩大至1055.7亩(70.38万平方米)。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园5周年,在园中建成天鹅湖、狮虎山、熊猫岭、野牛山、鹿苑和百花厅,举办“百花齐放”展览会,初步形成大型综合性动物园的面貌。

1960年后,陆续兴建长颈鹿馆、海狮池、雉鸡园、小兽笼。1970年后又改造大门、建斑马房、金鱼廊、鸣禽馆、企鹅房、鸵鸟房、猩猩馆、河马馆、袋鼠房等。1978年,在哈密路中新泾另辟面积为3.7万平方米的动物繁殖场。1980年以后,建犀牛房、小兽园、扩建长颈鹿馆等。到1989年,动物笼舍建筑面积已达1.14多万平方米。

 

90年代后的改扩建

 

鉴于早期建造的笼舍大多陈旧破损,1989年经市建设委员会批准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建。局部改建工程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梁等负责规划,参加设计的有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等,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其规划(一期)指导思想是:在以动物进化程序安排展出内容之基础上,结合利用上海动物园绿化的优越条件,将园林自然风景与动物生态环境相结合,将园林引入动物笼舍,形成独具特色的动物观赏园林。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动物园,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主,逐步扩大展览种类,同时逐步形成我国珍稀动物种群中心之一,使动物园与上海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地位相适应,为上海人民及国内外观光游览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节省资金。至1994年已新建、改建灵长一馆、二馆、三馆、猕猴山、海兽区、两栖爬虫馆、狮虎山、中型猛兽笼舍、大猩猩馆、食草区、进入式鸟园、热带鸟馆以及大门、小吃部、摄影部等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共1.28万平方米,投资3942万元。上海动物园整体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动物展出种类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增动物展出种类达200余种,游客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后,1995年改建了兽医院,1997年改建了中餐厅(舒友大酒店)和繁殖场,1998年底建造了蝴蝶园,1999年10月建造了巴西狼舍。

由于上海动物园一期改建工程并未能得到全面实施,上海动物园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上海大都市形象不相适应。特别是道路系统不完善;供水、供电容量不足;外环线、虹桥路路面的全面提高,使上海动物园成了一个盆地,造成园内排水不畅,全园积水严重;雨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不断积累的污染源已严重影响上海动物园自然生态环境。为改变上述状况,增加动物展出种类和数量,提高动物展出、饲养和繁殖水平,改善上海动物园园容面貌,使上海动物园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于2000年实施了改建规划(二期):

指导思想——人、动物、环境三者和谐统一:以世界动物园发展总趋势为指导思想,追求动物与环境的和谐,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提高改进,使上海动物园最终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中心,成为展示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统一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场所。

目标——世界动物园先进行列:在上海动物园已有的经验和措施的基础上,利用高新科技手段积极开展科研,最大限度地进行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和周围环境的保护,让游客在以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自然生态园中通过观赏游览接受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科普知识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使人们自觉地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来,最终把上海动物园改建成为物种繁多、设备完善、功能健全、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动物园。

特色——生态动物园:坚持以环境理论和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建设生态笼舍和生态展示区,使园内环境与动物笼舍和谐协调统一;依托动物园良好的园林绿化大环境,将每一个动物展区、服务区、游乐区改建成各具特色的自然园林景点,并使其有机地融汇在整个园林中,最终使上海动物园成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的自然生态园和生态式动物园。随之以自然生态园、动物视线无障碍展示、提高展出质量等为内容的项目全面展开。

1999年6月底的大暴雨,使周边地区的雨水潮水般地涌进上海动物园,园内95%的面积被水淹,深达0.7米,大批动物受灾,致使闭园三天,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2000年10月至2002年1月经市建委批准投资2931万元实施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共铺设管道17公里多。工程建设达到了设计目标,工程建成后,雨污水得到了彻底的分流,防汛标准大大地提高。自建成后至今未出现过积水点,河道的水质得到较大改善。雨污水系统的改造,改善了动物活动场的排水条件,为动物提供了较好的生息环境,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有利于动物的防病治病。

 

动物展示与饲养

 

西郊公园开始动物展出时,展出动物只有31种46只,1957~1959年动物的种类、数量大幅度增长,1957年超过100种,1958年超过200种,1959年达293种共3561只,分别为1955年开始展出时的9倍和77倍。1960年以后逐步下降。“文化大革命”前期(1966~1970年)动物大减,因无统计或有统计而未保存,动物减少的数量已无据可查。1972年开始逐步增加,至1978年才基本上恢复到1959年的水平,计307种3544只。1990年以后增加较快,2003年达到620种7000余头(只)。上海动物园展出的动物种类,有一半以上为国家和国际珍稀、重点保护的代表种。其中有扬子鳄、东方白鹳、丹顶鹤、华南虎、大熊猫、羚牛、麋鹿、金丝猴、白头叶猴、黑叶猴等,国外代表性动物有火烈鸟、鹦鹉、非洲狮、北极熊、长颈鹿、犀牛、斑马、大猩猩、黑猩猩、松鼠猴、节尾狐猴等,具有脊椎动物门各纲中的主要代表性种类。

每一种动物从产地或从异地动物园到上海都要经过检疫、驯化,使之逐步适应环境。动物园的科技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饲养技术,从动物行为学、从动物饲养管理、从动物展区布置等方面来提高动物生活丰富度和福利条件,先后培养起亚洲象种群、长颈鹿种群、斑嘴环企鹅种群、旋角羚种群、黑叶猴种群、华南虎种群等动物种群,而且在鹤鸵、扬子鳄、东方白鹳、红斑羚、大熊猫、华南虎等动物的繁殖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部分景点、展区

 

上海动物园有广阔的空间,展出动物虽多,但无拥挤的感觉。大树、草坪是动物园的一个特色。特别是调整改造后的新景观形式多样,自然亲切。游人在参观动物时,可兼赏园林之美。

动物园大门  位于虹桥路北侧。建园时为中式竹结构大门,1971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式大门,1994年改为“吉象迎宾”拱形大门。2003年上半年又对大门一线的整个环境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大门整体环境传承了动物园的风格,线条简洁、明快、流畅具动感,功能与美观相统一;既醒目、通透、开放,又质朴、安宁、不张扬,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统一的自然主题,给前来参观的人们以无边的遐想,即便是匆匆过客也能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大型生态动物园的风貌。入口上方形如飞鸟的天棚与大象雕塑拱门清新而充满活力。各具功能的建筑,运用了亲和自然的石材作贴面,略显人工雕琢的痕迹。植物配置融合了园内外环境,趋向自然野趣。香樟、三角枫、广玉兰、悬铃木、白榆使林冠线活跃;棕榈、慈孝竹、罗汉松、垂丝海棠、紫藤、红枫、腊梅、八角金盘、花叶海桐、黄馨、南天竹、西番莲、爬山虎、常春藤、紫娇花,草坪、花坛、地被等和适当的山石点缀使植物层次丰富。古朴的铸铁栅栏大门、大玻璃橱窗,映射出园内的景致,将动物园的绿意、生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与现代都市的环境融为一体,又使动物园内外得到自然的分隔。

两栖爬虫馆  位于公园东南部,园门内林荫大道的北端,1994年5月建成。部分建筑为两层,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室外地坪面积200平方米。馆由序言厅、鱼类厅、两栖厅、蜥蜴厅、无毒蛇厅、毒蛇厅和生态厅7个部分组成,共有展箱、池117个。各展箱内都配置有树木花草、山石流水和壁画,光线来自箱顶。鱼类厅有海洋珊瑚鱼类、热带观赏鱼类、淡水经济鱼类。两栖厅有大鲵、哈士蟆、树蛙,蜥蜴厅有巨蜥。蛇类厅有网纹蟒。生态厅有湾鳄、鼋等大型爬行动物。生态厅1998年改造为生态馆。生态馆是整个两栖爬行馆中的最后一个展出景点。因湾鳄和扬子鳄种类和观赏效果的特殊性,以较大展示空间突出其主体地位。为突出无视觉障碍展出方式,参观道路采用U字形架空形式。参观道下隐蔽的空间作为湾鳄的隔离饲养笼,也同时作为四个展区的主要隔断。为顺应动物生活习性,表现其生态环境,用30余种植物,把整个生态馆布置成错落有致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根据需要,还可以定时定点降雨喷淋,并伴有电闪、雷鸣、蛙鸟呢喃等音响视觉效果,使人恍若置身原始热带雨林,融入爬行动物的世界中。

蝴蝶馆  作为一个新颖的动物展出科学普及项目,蝴蝶馆于1999年4月建成,成为我国目前公园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室内蝴蝶馆。馆内用植物进行空间分隔,使蝴蝶馆既是一个蝴蝶园,同时也是一个室内植物观赏园,成为假山(瀑布)、水体和绿地、动物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蝶自由欢乐的“交往”空间。植物的选择,以符合蝴蝶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为主,片植芳香蜜源植物,点缀具有特色的热带观赏植物,形成一个四季如春,色彩缤纷、花香四溢的热带与亚热带景观。

科教馆  位于大门西侧。原为砖木结构的百花厅,1992年9月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环形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上海市民用设计院设计,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施工。马赛克墙面白绿两色相间,南面墙上一幅绿色大树图案,以示保护生态的主题。因马赛克损坏,2003年重新装饰墙面,呈简洁的灰白色。正面墙上嵌有谈家祯题写的“科学教育馆”五个金色大字。迎面门壁有一幅世界区系动物图,高1米,宽2米,以504块瓷砖拼就,图上标出7个系61种代表动物所在的位置。2003年因瓷砖破损改为喷绘壁画形式。馆中间圆形天井内,耸立一座动物进化示意模型,显示从原始形态的厌氧异养生物,逐渐进化到人的全过程。动物进化示意模型后因陈旧而拆除,在原地展示白鲼鳍豚标本。馆内有三个各具特色的展览室。蝴蝶室有1000多只标本,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5种蝴蝶及其他400种珍贵蝴蝶。自然保护展览一室以模型展示地面植被被破坏后造成的水土流失,农田、草地沙漠化,洪水、干旱、风沙肆虐的情景。自然保护展览二室以图片及文字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灭绝的原因和灭绝速度、中国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所作的努力等内容,阐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科学教育馆内具体的展出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馆外沿墙基设带状花坛,种植红枫、垂丝海棠、黄杨等。馆南为大片草坪,草坪上有一座太阳能大钟,是1994年上海与大阪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时由日本国大阪市所赠,草坪周边种植高大的悬铃木、广玉兰、乌桕、枸骨,树荫下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

九曲长廊  位于科教馆以西,原为1954年建的竹结构五曲长廊,1972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九曲长廊。廊平顶,北面廊墙置漏窗,南面为廊柱,总长70余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廊前保留原高尔夫球场一块略有起伏的草坪,1966年于草坪上建混凝土“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塑一座,底座高1.1米,像高3.5米,占地20余平方米。草坪间栽有高大成荫的雪松、龙柏、悬铃木、香樟、枸骨等大树和花灌木,大树下设石桌、石凳或木椅。廊后错落有致地散点山石,旁植腊梅、桂花、石榴、南天竹、紫薇、郁李、黄金条等花灌木。

金鱼廊  位于公园东部,原来是参观动物路线上的第一个展览区。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顶,长50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廊壁镶嵌15只大型金鱼缸,廊内有一座斧劈石大型水石盆景,缀以人工瀑布。廊前大水池中央有一组喷泉。廊周种植杜鹃以及石楠、倭竹、丝兰等。廊东临小河处建平台,上置假山、桌、凳,河中有成群的红鲤鱼戏水。河边栽雪松、垂丝海棠、黄馨和成片枸骨。2003年对展出形式做了改造。改造后展区首先由4只新颖别致的卡通鱼缸出列迎客,随后是一幅大型砂岩金鱼浮雕。在廊前台阶中,是一组地埋鱼缸。廊内是长度达4米的巨型幕墙缸、形状各异的转角缸、凹凸缸和环抱圆柱的柱型缸。假山瀑布与扇形鱼池由小溪相连,小溪以鱼眼石饰面,上覆高强度玻璃,溪中流水潺潺,锦鳞悠悠,游客可跨溪而过或停步俯身逗弄小鱼。最后是一组大型室外缸群,由一个直径达3米的特大鱼缸和9个小圆柱缸组成,气势恢弘。

雉鸡园  位于金鱼廊北,建于1965年,后经多次改建、扩建。园中展出食火鸡、鸵鸟、鸸鹋、火烈鸟、孔雀、雉鸡、长尾雉、锦鸡、马鸡等。笼舍小巧玲珑,舍房按动物的生活习性种植不同树木,有棕榈、南天竹、瓜子黄杨球等。笼舍外与参观道间有铁栏杆阻隔,植石菖蒲、石蒜。孔雀舍旁植黑松,前有宽广草坪,栽有大片樱花、月桂和萱草。2001年将孔雀舍改造为散放孔雀园。散放孔雀园参照原产地风光,稍作模拟。在园中设置小木屋一幢,供孔雀晚间休息。孔雀活动区置石铺沙,以一条天然石材铺成的小路贯穿全园,形成游人入内的参观道。植物种植上,选用具有热带风格的树种,外围花灌木组成多种绿篱隔离园内外。散放园打破常规的铁栅栏铁丝网隔离参观的方式,既为孔雀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和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又让游人能与孔雀零距离相接触,提高游人的游园兴趣。

进入式鸟园  位于天鹅湖东畔,是一座梯形钢架外罩以铁丝网及部分覆盖玻璃的建筑,馆体外观似大鸟笼,最高点为12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游人进入鸟馆双重垂帘门(原为旋转玻璃门),就似置身于鸟的世界。头上有画眉、相思鸟、灰喜鹊等在飞翔鸣叫。沿馆内小道前行,两旁小丘起伏,溪水缓流。在浓密的八角金盘、竹、石楠、桂花树丛间走动着白鹳、戴冕鹤、孔雀等。馆东侧为花灌木丛,西侧小山坡植朴树,小路旁是一丛丛半球形的黄馨,坡下有红枫、青枫、枸骨等。

热带鸟馆  位于进入式鸟馆北部。笼舍为混合结构,舍内用不同颜色的瓷砖贴面,建筑面积955平方米,笼舍活动场地400平方米。馆中展出热带鸟类以鹦鹉为主,冬天有保暖设施。

火烈鸟  展出笼舍靠近天鹅湖,原来是两个全封闭笼舍。场地狭小,游客通过铁丝网的网眼来参观。2002年改造后去除了铁丝网,合并笼舍,扩大水面,使火烈鸟有更大空间自由活动。地面覆盖红土,增加湿生植物和背景植物,尽力模拟火烈鸟的原生境,满足火烈鸟生存繁殖的基本要求。参观面以爬山虎矮墙、矮灌木和粗旷的仿木栏杆组成,参观者一览无余,没有视线障碍。

鸳鸯池  原为矮墙、半岛式的展出形式。2002年改造拆除了铁丝网笼舍,保留了宽阔的水面。一条小溪使保留的水面前后贯通,形成鸳鸯岛。在岛上和溪边,调整影响视线的树木,增加色叶花灌木和芦苇、荻草等。在整个鸳鸯池周围,从不同的角度,都可欣赏到鸳鸯戏水、休息的生活情景。

天鹅湖  位于公园中部。建园前此地原有几个池塘,1959年将这些池塘扩大连成一片,东西长,南北狭,状如葫芦,面积约3.27万平方米。湖周围以黄石、太湖石砌驳岸,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拱桥将水面分成东西两部分,园中干道越桥而过。东湖东岸有亭伸入湖中,以平桥与岸相连。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琉璃瓦攒尖顶,六角上翘,面积12.6平方米。在湖北岸与六角亭相对的有两座方亭,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绿色琉璃瓦攒尖顶,面积共29.4平方米。两亭之间有绿廊相联,廊旁植木香藤蔓于架上。这3座亭子都是观赏湖中水禽的佳处。湖中有5个小岛,岛上种植黑松、柳树、棕榈、竹、水杉及芦竹、菖蒲等,岛上设置造型别致的笼舍,供游禽栖息产卵。20多种水禽经多年人工饲养,已适应湖中环境,时而飞翔,时而戏水,鹈鹕、雁等早已在此繁殖后代。湖四周绿树成荫,湖西北有大片树林,湖边密布芦竹、荻草、花芦、倭竹、紫穗槐等植物,环境适合鸟类生存。入秋后,有大批候鸟在天鹅湖越冬,且逐年增加,群鸟夜间密集栖息于岛上、树上,致使树身与地面铺满一层白色鸟粪。2002年建造的天鹅湖上的亲水平台与鸳鸯池隔路向望,平台沿水面长约30米,钢筋水泥逼真仿木。以天鹅湖为大背景,平台环境朴实无华。游客可在平台上观看、喂食天鹅、鹈鹕和野鸭,与天鹅湖的居民相亲近。

儿童动物园  面积3000多平方米。2002年在废弃的游泳池上建造。卡通式的动物笼舍,色彩鲜艳的地坪,在红枫、金叶女贞等色叶树木点缀的环境中,散养小猪、小羊、小兔、鸽子和鸡、鸭等,小朋友可以直接接触、喂食,自由自在的和小动物嬉戏。大树下安放园椅,带孩子的父母可以坐下休息。

鹤轩  2000年由原涉禽动物展区改建。改建的鹤轩打破了鸟类一贯的笼养格局,参观视觉无障碍。自然山石的护坡、驳岸,起伏变化的地形,整个布局近低远高。曲折而下的溪流与池塘连为一体,参观道紧贴池塘,使游人能贴近动物。植被苍翠自然,富有野趣。蜿蜒小溪流淌自密林深处,随风摇曳的芦苇中隐现着丹顶鹤、戴冕鹤等动物的俏丽舞姿;池塘里微风掀起的清清涟漪,揉碎了天鹅们悠闲自在的身影。整个展区浓缩模拟并表现了自然优美的涉禽动物生态景观。

猛禽笼  位于三孔桥北,是一座高达10余米的圆顶钢架铁笼。饲养兀鹫、金雕、秃鹫等猛禽。笼周围植高大的香樟、银杏,配植罗汉松、枫和翠竹、花灌木丛,使铁笼处于绿树丛中。

鸣禽区  位于天鹅湖北,共6幢禽舍,建筑总面积693.8平方米。禽舍四周植高大的悬铃木、枫杨、雪松、水杉林,树下有各类花灌木、球形植物、刚竹,笼舍间以大叶黄杨、垂丝海棠等分隔。鸣禽区中部有4只规则式花坛,面积共约1200平方米。中间花坛孤植大雪松,其旁密植贴梗海棠、杜鹃。花坛周围种植合欢、香樟、珊瑚、梅花、桂花、桃花、迎春、月季等。花坛中四时不绝之花与婉转动听的鸟声相伴,使游客能领略到鸟语花香的美景。其北部花坛现为喷水池和植物雕塑大象。

植物雕塑(大象植物造型)  整组造型置于鸟区喷水池北面,总面积204平方米。大象在我国一直寓意吉祥安康,是我园较早引进的大型动物之一,为动物园增添了很多荣誉,是上海动物园的标志性动物。为了体现大自然中大象家族和睦温馨的生活,用植物材料塑造了一个欢乐的大象家庭。在造型周围用常绿植物棕榈、铁树及草坪作环境配置,间以草花点缀陪衬,充分体现大象的生活环境和大象一家在动物园的幸福生活。

猛兽生态园  原为豹房。2000年改进展出方式,将整个园子依次分隔成三个不同的小园子,分别饲养展出狮、虎和豹。生态园外围基础用钢筋砼构筑,顶覆不锈钢丝网。园内陆形起伏,绿化方式自然。以香樟、悬铃木等大树来支托整个环境。针对不同动物,配置小乔木和花灌木和茅草,以自然的组群种植。用藤本植物如爬山虎、西番莲、常春藤、紫藤等作环境渲染。参观面用大块钢化玻璃,让游客参观动物时,在视觉上没有了障碍,在较自然的环境中观赏猛兽,有了一种可与动物亲近的感觉。三个小园子整体相连,各自独立,自然延续,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园,既完善了动物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展出动物的效果和趣味性。

小兽园  位于公园东北部,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58.6平方米。园中笼舍造型别致,呈半开放式,游人可临近参观。笼舍周围植紫薇、桂花、腊梅、含笑、杜鹃、茶花、棣棠、紫藤、月季以及福禄考、酢浆草、长春花、马蹄金、鸢尾等,墙上布满地锦、爬山虎。在这良好的绿色环境中,共展览中、小型哺乳动物50余种。1993年改建为宠物园,展出狗、猫、鸽等宠物。

巴西狼舍  1999年10月建造开放。整个笼舍占地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95平方米。体量虽然不大,却有着小家碧玉的秀气和玲珑。这是一座模拟自然生态配置的动物展示场。游人站在一米多高的仿造大石块护栏前,俯瞰动物在地势起伏、长满灌木草丛的室外运动场中活动,一种贴近自然可与动物互相交流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室内展示厅,动物的所有行为通过大玻璃窗一览无遗地映入人们的眼底。厅的两侧是卧室和产房,这里的地坪下均铺设了防寒保暖的地热板。这也是一座南美巴西随哈图地区乔灌木、草丛地带的居民小屋在上海的再现。奶黄色的外壁镶嵌着乳白的框边,上面点缀着垂直条状的水晶玻璃石;窗前火红的鸡冠花与门厅前色彩艳丽、波浪造型的花坛相呼应,充满着休闲别墅的情调。30°~45°大斜面的屋檐上铺置着带树皮的圆木,映托着种满常绿灌木和攀缘植物的屋顶,透出了一股南美原始古朴的气息。

熊猫岭  位于公园北部,由大熊猫馆与小熊猫馆组成,两馆间以棚架联接。在公园干道旁通向熊猫岭的支路口,有一组大熊猫合家欢雕塑,为浙江美术学院周轻鼎遗作。大熊猫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弧形板屋顶,底层为冷冻机房,上层是大熊猫饲养笼和展厅,建筑面积443平方米。饲养笼与展厅用厚玻璃间隔,游人在展厅中观赏熊猫的活动。馆南是半圆形室外场地,饰以叠石、水池和草坪。圆形的小熊猫馆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漏窗墙,折板顶,外观轻巧活泼,建筑面积130平方米。馆外半圆形场地植有构树、女贞,气候适宜时,小熊猫多在树上睡眠和活动。两馆之间的棚架依地形曲折起伏,架上攀绕木香。熊猫岭周围主要种植葱郁清翠的竹林,岭北是绿野馆和一片水杉、香樟、黑松、毛竹林。

熊山  位于熊猫岭南。钢筋混凝土山体内设饲养室、管理室。山前有一片扇形活动场地,外围是块石砌的高围墙,动物活动场地上以石墙分割成四个区,分别饲养北极白熊、欧洲棕熊和中国的黑熊、棕熊。围墙外填高成坡,游客可沿坡而上,从围墙顶部的扶栏外参观动物。坡地栽迎春、香樟、枫杨、海桐、黄杨球、龙柏球。

狮虎山  位于熊猫岭西。三座相连的钢筋混凝土山体内设管理室、参观厅。山体前各有一块约3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植乌桕、枫杨等。场地前有一宽约10米水池,池边建混凝土高墙,游人可高踞墙外扶栏参观。狮虎山分别展出非洲狮、东北虎、华南虎。墙外山坡种植大片黑松、雪松,间有白鹃梅、杜鹃等花灌木。狮虎山北面有一片约3万多平方米的密林,植水杉、黑松、香樟、女贞等,树木葱郁,充满野趣。

海兽馆  位于狮虎山南面,展区分馆内馆外两部,面积1383平方米。海兽馆建筑面积488平方米。馆内有一个卵形水池和弧形表演场,游客可欣赏海狮、海豹表演顶球、击掌、跳高、投篮等节目。馆外是一个与馆相连的半圆形露天展池,不同的海兽在分隔的三个水池中活动,面积共895平方米。池旁植大树,边缘有青桐、红叶李、杜鹃,馆四周青桐围绕,南侧有高大的珊瑚树、乌桕、柳和火棘、郁李、棣棠等花灌木。在通向表演区的路旁有两排高耸的水杉,门口植白玉兰,整个海兽馆掩映在花树丛中。

月季园  位于河马馆东面,紧临公园主干道,是一个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2003年改造。在花坛中央建新颖别致的花状溢流喷水池,中心以一组透明玻璃球构成花心,形成反射效应,产生梦幻般的奇异景观。彩色透气砖铺地、竹栏杆花坛围边,勾勒出月季之美。月季园视觉效果强烈,充满浪漫情怀。

友谊园  位于天鹅湖西北的公园中部,占地约6700平方米,园中有国际友人种植的纪念树。原址位于狮虎山及熊猫岭对面,因面积只有2700平方米,遂于1983年移建于此。自1973年11月30日上海市与日本横滨市结成友好城市起,到1990年5月8日止,已有67个友好代表团在此栽植树木32种共221株。友谊园以常绿树作基调树,群植罗汉松、棕榈、桂花、白玉兰等树木,园中四季常青,象征友谊长存。园中以亭廊组合建筑为主景,建筑面积59.53平方米。亭为混合结构,四角攒尖顶,覆绿色琉璃瓦。廊为两面披屋顶,檐口有道绿色龙头滴水,廊壁上嵌一幅大型陶瓷画,画面为一人双手高高托起和平鸽,一人在浇着幼苗,寓意“友谊、和平”。亭廊边散置黄石,植罗汉松、南天竹和紫藤,树形古雅。亭廊前是一片开阔的草坪,供游人休息和举办仪式使用。草坪后栽植雪松、龙柏。穿过廊侧门洞有一小院,沿墙角设黄石花坛,植芭蕉、铁树、桂花等。

新食草动物展区  位于北面,2003年完成改建。在展区内增加枯树干、茅草,饲料棚,分隔和模拟食草动物的生态环境,形成森林、草地、沙地、干河床、泥地等不同的环境景观。在不同的环境中,可根据需要单独集中展出一种动物,也可将有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混合放养、展出。例如,斑马、羚羊、鸸鹋等的混养;梅花鹿、麋鹿、马鹿等的混养,进一步反映动物的野外生存环境。木栈道、索桥穿过展区,周边参观道隔离用木质和仿木质栏杆,摒弃了钢丝铁网的展示方式。参观视角多样,视觉无障碍,勾勒出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

象房  位于园西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拱顶,建筑面积1813平方米。由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央建筑工程部洛阳工程处上海办事处直属工程处施工。建筑气势宏伟,富有民族特色。房南两端大门外均与棚架连接,棚架由8根粗大水泥柱支持,架上攀绕紫藤,柱间置长凳。大门正面墙上嵌一幅西双版纳风景画,画面下沿墙栽植芭蕉、铁树、珊瑚树、棕榈,真假相对,使画面更趋生动。除门厅外,象房中有观众厅、大象活动厅、锅炉房、饲养间等。象房周围根据亚洲象生活环境配置绿化,墙面长满了爬山虎,四周植广玉兰、香樟、珊瑚树、水杉、棕榈及花灌木。房北是一块面积2230平方米的弧形室外活动区,地面上植丝兰,周围及中央种棕榈树,四周以深沟和铁栏杆阻隔。活动区中有一座10根粗大水泥柱支撑的圆形棚架,上附攀援植物,供大象遮阳休息。活动区东部有一个面积为402平方米水池,是大象洗澡的地方。

灵长类动物馆区  位于园南部,由展览猴类的灵长一馆、二馆、三馆及狒狒山、猩猩馆等组成。

一馆  位于馆区西端,是二组矩形与弧形相结合的建筑,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馆周围植青桐、十大功劳、白玉兰、麻叶绣球、金丝桃、石菖蒲。馆内展出猕猴、四川猴、熊猴、金丝猴、黑叶猴。

二馆  位于一馆东首,建筑风格与一馆相似,前后两排有廊相连,展区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建筑面积1536平方米。室外北侧有一小庭院,院内植广玉兰、罗汉松、紫薇、杜鹃、桂花、红枫、结香、南天竹等。馆南面植一大片腊梅。馆内展出热带猴类,有山魈、赤猴、绿猴。

三馆  位于二馆及狒狒山东南,建筑呈锯齿斜面形,两层,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斜面一侧有一片1000多平方米的绿地,坡状地形高低起伏,坡顶间栽雪松、红枫、杜鹃、金丝桃。馆东侧是一片桂花林。馆内展出低等猴类,有狨猴、狐猴、懒猴。

狒狒山  位于二馆东。展区北面为钢筋混凝土仿岩石山体,长约29米,高约8米,内设管理室、饲养室,建筑面积63平方米。活动场面积约200平方米,设秋千、爬杆、石凳、卧石等。活动场边沿有隔离水沟,沟边设护栏,游客扶栏参观。狒狒山周围种植高大的悬铃木、白腊及柿、油橄榄、垂丝海棠、白玉兰、金丝桃、麻叶绣球、腊梅、山茶、紫藤等。

猩猩馆  位于二馆北,建筑面积1003平方米,馆中展出猩猩、长臂猿、山魈。与馆相连的两块圆形活动场地上,植地被植物、悬铃木。场地与参观道之间以深沟隔离。馆外墙有马赛克拼嵌的芭蕉壁面,四周种植芭蕉、棕榈、丝兰。参观道旁种植无患子、油橄榄、栀子花、垂丝海棠、罗汉松。1991年扩建大猩猩馆500平方米,展出大猩猩。

节尾狐猴园  2001年以自然状态下的生存环境为依据,模拟仿造在狒狒山后的主干道边上。利用假山作背景并在两侧向主干道延伸假山,延伸部分形成参观道,在假山后以吊桥连接。在主干道一侧,用高及胸部的接地大玻璃分割内外。在园中有水杉原木搭建的小屋、支架和平台,供节尾狐猴避风遮雨和活动。选用乔木香樟、女贞、合欢为骨架树种,以假山石、枯树干、杜鹃、茅草等作适当点缀,女贞的嫩叶可被食用,既体现热带风光的韵味,又不影响游客的观赏,也符合节尾狐猴的生活习性。游客参观可平视,也可俯视,视觉无障碍,人与动物的亲和度增加。

松鼠猴园  2000年建造在三馆东面。松鼠猴园既有一定数量的乔木,但又不因种植过密而影响游客的观赏。以枝叶疏密适中的落叶乔木合欢为骨架树种,它既体现了热带风光的韵味,又符和松鼠猴生活在原始森林的习性。在背景树种上选择了珊瑚和女贞这两种常绿树种,并选用了刺梨、火棘等一些带刺植物,以避免天性顽皮的小猴对植物的过度破坏;而这些植物的果实、嫩叶又能被其食用。植物布置高低错落、疏密恰当,同时适当以山石、枯树干、杜鹃等作点缀,力求自然。让游客参观视觉无障碍,增加人与动物的亲和度,体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美好景象。

繁殖场  坐落于动物园附近的中新泾地区,占地面积3.6公顷,1978年建成,为中国特有珍稀动物的饲养繁殖基地,不向公众开放。有食草、灵长、食肉、马、两栖爬行、鸟类等动物饲养笼舍。种植大量乔、灌木,有女贞、泡桐、柳、榆树等和一年二季的青绿饲料。动物们在这里过着舒适、幽静的生活。

 

服务设施

 

公园初开时有一座大食堂、4个售品部和摄影部、茶室。1972年后,陆续将原有竹木结构的建筑改为混合结构,并且增加了许多设施。2003年有游客服务中心、舒友大酒店、天鹅轩大酒店、竹园村餐厅、绿野馆餐厅,售品部10座,摄影部1个,摄影点3处,茶室2座,可满足各类游客的需要。游乐设施原有儿童乐园、露天舞池、游泳池等,都先后停止开放并改作它用。2003年底有旋转高空观览车、碰碰车、碰碰船、魔奇世界、骑马场、高架脚踏游览车、滑行龙、漂流船等游乐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