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人高考 写诗最难

 诗小雅 2010-10-18

  年高考,总有人拿作文说事。今年最抓人眼球的是北京卷的命题作文,要求考生“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这是一道颇富诗意的考题,让人立刻联想到温家宝总理的新诗《仰望星空》,但又要求考生不得写诗。常言道,“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诗歌这种最能抒发人性灵的文学体裁,在现代中国的教育体制里,已经沦落到连“敲门砖”都不配了。

  由此想起以诗赋取士,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大唐时代。那时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作文一样,限制很多,束缚甚严,但那些戴着诗人桂冠的精英们,到底出手不凡,竟然写出了史上最牛的高考“作文”,传诵至今。

  唐代高考作文也是老八股

  唐代科举考试与现今的高考一样,都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考生当然是冲着高官厚禄而来,而朝廷每年开科取士,则是要笼络天下读书人,为皇家出力卖命。对这一点,唐太宗看得很明白。他在贞观年间“盛开科举”,考试科目在隋朝时的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基础上,又新增了明法、明书、明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法学、书法、数学)三科,这六门功课,只要精通一门,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应试求官。国家扩大招生范围,效果立竿见影,应试考生很快就由隋朝时的几百人一下子增加到数千人。有一回高考期间,太宗皇帝登上端门,看见新进士从考场排着长队鱼贯而出,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你想啊,皇帝老儿设了个局,把天下读书人尽揽怀中,能不偷着乐吗?

  也有人看破了这把戏,编成顺口溜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当时是皇帝垄断的家天下,读书人除了应试中举,没有别的出路和选择,而皇家用人,真才实学倒在其次,最要紧的是肯听话,凡事忠顺,会奉承主子。这种人怎么选拔?主考官就要在考试上下功夫。譬如考进士,有一场考试叫“帖经”,考官随意抽一本经书(当时有九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等在内,是必读课本),随便翻开一页,遮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句话。在这句只有十个字左右的经文里,再用纸条贴住三个字,让考生填空。每次出十道填空题,至少填对五道,考试才算过关。这种简单的填空游戏,显然不在乎考生的真才实学,要的是他们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的功夫。

  当然,唐朝社会上流行作诗,就如时下的流行歌曲,谁都会哼一两句。当时官场上逢场作戏,饮酒宴会,都离不开诗。因此,这也是考生的必修课,反映到科举上,还以进士考试为例,一共考三场,除了前面说的帖经,还有一场时事政治(当时叫时务策),而竞争最激烈、淘汰率最高的,就是诗赋这一场。

  如果说,帖经填空,考的是死功夫;那么,吟诗作赋,就需要考生临场发挥了。但是且慢,皇家规矩很多,绝不会让你自由发挥。唐人写诗,最喜欢洋洋洒洒不受限制的古风,其次是短小精悍的五七言绝句,限制稍多一些的律诗,也颇受欢迎。但到了考场上,这些时尚体式都用不着。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800字;有唐一代的诗赋考试,字数上也有严格要求——六韵十二句,仅限五言,不多不少,总共六十个字。

  这种不伦不类的要求,后人称为“帖括体式”,并总结出一套作文秘诀:“起联点题;次联写题,意不用说尽;三四联正写,发挥明透;五联题后推开,六联收束”。这完全是后代八股文的祖师爷,可以想象,就如今天高考的命题作文一样,在重重限制之下是难以出现好作品的。如果不按规矩来,诗写得再好,考试也不及格。

  最牛高考生——祖咏

  唐玄宗开元年间,偏偏有这么一个读书人,在进士考试时,毅然置个人功名于不顾,打破陈规,写出了一首绝妙好诗。

  这人就是祖咏。开元十二年,他在京都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打开卷子,作文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略加思索,提笔写了四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到这里,祖咏即搁笔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要求写完六韵十二句,祖咏回答说:“意尽矣。”意思是说,诗意已经表达完了,再写就是画蛇添足。两联四句,已把 《终南望余雪》的意蕴全部表达出来,字字珠玑,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诗写得再好,但不合规矩,照例不予录取的。所幸的是,祖咏毕竟生活在气魄和风度包容一切的大唐盛世。他的应试诗虽然不合规矩,但仍以质取胜,当时的主考官杜绾(一说与祖咏同榜进士),出身高门望族,喜爱祖咏的文才,并没有因此而为难他,破格录为进士。祖咏进士及第,后半生衣食无忧,乐得与王维、储光义等人诗文唱和,优游终老,成为盛唐一代光照千古的群星之一。

  千百年后,当时同科应试的进士们写下的“合格”诗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祖咏这脍炙人口的寥寥四句,传诵至今。历代评比咏雪诗,都尊“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为绝唱。清人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把祖咏这首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获此殊荣的,还有大诗人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

  最牛高考作文:《湘灵鼓瑟》

  盛唐一代,诗人数不胜数,但应试诗中除了祖咏《终南望余雪》一篇外,再没有佳作传世。究其原因,诗是人性情的真实流露,最需要自由发挥,受不得半点拘束,“帖括体式”对诗人的束缚太深,虽然有人为了功名而悉心揣摩,但盛唐诗人,大多心高气傲,不愿低三下四,拿诗作“敲门砖”,写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所以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天纵英才,到死也没能靠手中的诗笔,在考场上混个出身,捞个一官半职。

  此后,文学界经不起官场诱惑,风气越来越坏。读书人的才气、格调和风骨渐衰,去盛唐一代渐远,靠写诗博取功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清代有个叫沈德潜的人,编了一本《唐诗别裁集》,里面选了一批试帖诗,约三十来首,没有一首是盛唐人所作。其中最好的一首,当推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写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国人爱攀比,现代人老爱排“富豪榜”、“高考状元榜”,一年发布一次,这是沿习老祖宗的传统。唐代大历年间,也有一个“十才子榜”,排头的就是钱起。现在没有人知道这“十才子榜”是怎么排的,但从钱起的个人履历和出名过程来看,《湘灵鼓瑟》这篇高考命题作文起了重要作用。

  天宝十年,大唐盛世已经接近尾声,钱起参加进士考试,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湘灵鼓瑟”,出处和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很相似——“仰望星空”出自总理的新诗,而“湘灵鼓瑟”出自前辈诗人屈原的《远游》篇:“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看来,从名人诗作中寻找出题的灵感,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优良传统。

  高考生钱起这篇作文到底牛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钱起这两句诗,在交卷时就得到主考官李暐(wěi)的击节叹赏,以为“必有神助”。当场就录取了他,而且名次很高。钱起一举成名,后来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主持全国高考事务。

  叹赏这两句诗的,不独是李暐大人。一千多年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还写文章称赞“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推尊为诗美的极致,并从哲学高度剖析说: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这段评论惹恼了大文豪鲁迅先生,他看了朱先生的文章,很不服气,撰文批评朱先生尊崇太过,犯了寻章摘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他认为,《湘灵鼓瑟》不过是一篇高考作文,诗人上京求取功名,首先要防落第,结尾两句的圆转活脱,无关艺术,完全是为了切题的需要:

  一看题目,便明白“曲终”者结“鼓瑟”,“人不见”者点“灵”字,“江上数峰青”者做“湘”字,全篇虽不失为唐人的好试帖,但末两句也并不怎么神奇了。

  文人们的笔墨官司永远也断不清,打不完。鲁迅与朱光潜的笔战且不论,一篇命题作文,千余年后还能勾起这些大师们的激赏与批评,不能不说它的文字魅力与时空穿透力,的确有过人之处。我们推它为“史上最牛高考作文”,应该不算过分吧!

  得益于这篇“高考作文”,钱起不但仕途上一帆风顺,在诗坛也声名鹊起。当时就有人编了一个段子,给这位诗坛盟主和他的两句“成名作”,镀上一层神秘色彩。段子应该不止一个版本,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

  钱起在前往长安赶考的路上,夜宿京口(今江苏镇江)旅馆,听得有人在院子里吟诗,走来走去老吟着“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两句。钱起出来到院子里一看,没有人,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两句诗牢牢记在心里。考试时,试题是《湘灵鼓瑟》。钱起就用这两句诗结尾,一鸣惊人。

  编《唐诗别裁集》的沈德潜老先生比较厚道。他注意到了这个段子,很替钱起抱不平,认为是有人恶意造谣,中伤诗人。为此,他特意在集子中注了一笔,“落句固好,然亦诗人意中所有。谓得自鬼语,盖谤之耳。”意思是说,这两句诗是钱起自己想出来的,编一个说鬼话的段子是对诗人的诽谤。

  现在没有人能够查清段子的始作俑者了。也有人说是钱起本人,出于炒作的需要,自编自导了这个神话传说。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就持这个观点,他在宣讲唐诗时批评钱起“造作神话加以渲染”,目的是猎取名声。如果真是这样,钱起这番炒作相当成功,最后稳稳地坐上了大历才子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参考资料: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闻一多著《唐诗杂论》;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

 

来源:《文史参考》

 

(责任编辑:张淑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