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第1节鉴赏形象板块(考题)精练

 鲤鱼山九龙门 2010-11-08

1    鉴赏形象

板 块 精 练

板块 1  鉴赏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 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解析(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人用明珠来喻己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比喻性意象)

【答案(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傲,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

玉瀣(xiè):美酒名。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因此要答好此题,主要是读懂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从家住一开颜写的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旷达闲适的心情,而后两句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解析(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要读懂下阕的含义。

【答案(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赏析】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3(2010·苏锡常镇二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1)】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多情)、腼腆羞涩(羞涩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团结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解析(2)】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2)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4、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 调】

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翁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 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刳:剔挖。

这两首小令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解析】解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标题。谎人即吹牛撒谎的人,贪小利者则是那种吝啬、贪婪的人。另外,要考虑诗歌所用到的手法。最后,应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所持的态度或情感,从标题中的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分别表达出人们对这两类人的嘲讽和厌恶。

                                                                         

板块 2  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篁:竹子。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解析】解题时,要把握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还要注意的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在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内涵也不可忽视。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2(2010·深圳一调)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解析(1)】解答第(1)题时要抓住表现诗词意象特点的字眼,如雨纷纷”“细雨”“点点滴滴等。

【答案(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解析(2)】解答第(2)题时既要注意诗词中跟抒发感情有关的欲断魂”“冷冷清清”“等词语,又要知人论世。

【答案(2)】两首诗词中的江南雨所蕴涵的感情分别是: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意思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此句用宋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春解舞:柳絮被风从枝头吹散,却像是随着春光轻柔地漫舞。此二句用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孤花的特点,诗中用了明如许来写出了孤花的明丽,还用了藤刺”“飞絮等意象来和孤花形成反差;但是这美丽的孤花却生长在墙角,并无人来折取,写出其无人欣赏,诗人写花,其实亦在写人。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表现”“特点的字眼,如生春夏”“芊蔚”“青青等。另外,回答思想感情要首先注意本诗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以及是如何抒情的。通过诗中的重点词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板块 3  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 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解析(1)】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示。

【答案(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 吕】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景物形象,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意象,分析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如诗中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动作、心理、外貌等,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特征。如从人物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热切,从不饶人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无情等。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答案(1)】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了自己落寞的境况。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2)】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不我待的感慨。两句对照,塑造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解析】这两道题要求我们分析氛围、情感。分析诗歌的氛围,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具体来说要分析诗人笔下的人、事、景,本诗中已去,秋草寒林也是斜日,氛围自然是萧条、凄怆的。分析诗歌中流露的情感,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中涉及贾谊、汉文帝,情感自然也要涉及他们两个。分析尾联,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于曲折处流露出的讽世之意。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答案(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 香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 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江国,指江南水乡。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

【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以上与《创新设计》配套使用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注释】子:果实。可怜:可惜。无车马:意指不被人们注意。(这里指坐车骑马的达官贵人)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绛:大红色。

——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石榴花红艳夺目,但“此地无车马”,没有人观赏,它只好默默地飘散于青苔上。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诗以寂寞的石榴花来暗喻怀才不遇、困顿终生的英杰,对他们的可怜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词中塑造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也有景物形象,也有抒情主人公形象。注意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①,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②,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③。杖藜徐步转斜阳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此词为元丰六年(1083)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附: 快速把握诗歌技法的“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2008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参考答案】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00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1   鉴赏形象

1(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湖书扇韵

姜 夔

西一曲水岸阁浮萍绿有痕。

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开门。

【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命题考向】第(1)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2)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山水形象)解答第(1)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句,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征,组合起来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多意象/概括+特征/概括→画面)//注意,回答第一问时,答案中既要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特征的词语(清幽恬静)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解答第(2),一定要结合诗歌中的诗句和命题者所给的注解进行分析。从对诗歌的人不到和注解的分析,可以知道题干表述的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也可把人不到理解为泛指,这样,题干表述的观点就不正确。作答这类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2009·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风吹细细。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命题考向】考查对诗歌形象以及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1)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形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表现之态;颔联写嫩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套上,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颈联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竹子的色与味。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2)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即竹之色,句中最具特色。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3)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人,不被摧残就是要爱护关心人,理解尊重人。

【答案(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答案示例2】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示例3】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以上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当我们辨清了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

                                                                                                               

2010·南开中学考前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寒木,数花//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此僧?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3)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岩居僧生活在花草人鸟稀少的“石岩”,他用“冰下水”煮茗,用“佛前灯”燃香。可见这是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

【参考答案(1)】①远离俗世: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②淡泊、平静: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品性高洁: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每点1)(或: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

                                 

(2)前人评价该诗“写飞鸟用一‘过’字,十分精练”,谈谈你对诗中“过”字的理解。(3)

【解析(2)】考查诗歌的语言。语言的赏析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字面义+文中义,画面内容,表情达意的作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2)】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这里写出了“飞鸟”既不急于归巢,也不陶醉山林,只是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其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特点,衬托出“岩居僧”淡泊的心境。(1)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味道在开头结尾的“石层”和“此僧”的遥相呼应。这是作者的得意处。读不出,就不理解作者的苦心经营。石和此读音相似,層和僧字根相同,若此,石层和此僧便巧妙地形成呼应。正因为把门开在岩石上,导致苦行僧的孤傲或傲岸,这是很少有人来往的原因,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高度。

“一鸟过寒木”和“数花摇翠藤”表面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诗人的这种表现方法,使这两种事物仿佛有了一种关系。好像是因为“一鸟过寒木”的原因,导致“数花摇翠藤”的结果。由此益发证明:“开扉在石层”和“何因似此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联系。这正像我煎茶烧的却是冰下的水,而供佛的香居然烧着佛像前的灯,这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岩居僧和逃名者的行为和目的的自相矛盾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第一步/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第二步/特征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第三步/形象意义)

                                                  

【2010·福建晋江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百姓为何乐不起来?因为家园移入“战图”。

【参考答案】(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解析】(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诗句赏析包括:含义+画面,手法+表达效果。回答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成”(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3分)

【诗歌赏析】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2010·北京宣武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解析】(1)“渔父”在古诗文中是“隐者”、“超脱”、“率真”的象征。诗中的“渔父”生活上“无时节”,着“绿蓑青笠”去“披霜冲雪”、“出红尘”,可见其洒脱、疏放的性格。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解析】(2)注意揣摩词人透过画面所揭示的志趣:“风定”、“丝闲”恰是词人“心定”、“心闲”的写照,新月的清新、通透正是词人内心的清新的体现。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2)这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诗歌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折射。下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2010·天津南开区一摸】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答题步骤: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寄托了怎样的情愫。分析时一定要引用诗句,不可脱离文本空发议论。

【参考答案】(1)客船、月色昏黄、“无灯”、荒野()店、半死枫树,这一切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引诗中词句、概括凄凉氛围、表达孤寂心绪各1分)。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解析】(2) 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种比较鉴赏题要结合诗句,能自圆其说就好。回答时应包括:该词语的字面义和诗句义,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要结合诗句比较其优劣。

【参考答案】(2)可以有三种答案(答出其一即为正确):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诗人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诗中开头的“客航收浦月黄昏”化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野店无灯欲闭门”则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皆不露痕迹,另出新意,隽永可爱。“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010·福建厦门三月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2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到直接写“弄潮儿”的词句:“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他勇立潮头,要使“旗不湿”必须奋力拼搏。

【参考答案】1)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1分)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1分)

                    

2)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2)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正面描写江潮涌动就是直接描写,写游人“满郭”、“心寒”是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

【参考答案】2)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1分))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1分)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2分)

【诗歌赏析】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句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阅读下面这诗完成1-2题。(6分)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阶除:台阶。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参考答案】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参考答案】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赏析】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马茂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读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2

[]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参考答案】1)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3分)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5分)

【参考答案】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2分)“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黄叶”、紧闭“疏窗”和即将坠落“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参考答案】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旅夜书怀  

杜甫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江汉》尾联化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江汉》诗中“乾坤一腐儒”的“腐儒”形象。(2分)  

【参考答案】(1)漂泊天涯的儒生;年迈多病的老者;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诗人;怀才见弃的文人。

2)有人说《旅夜书怀》的颈联和《江汉》中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认为呢?请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2)同意,《旅》诗中说,“名岂”这两句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我的诗文写得好,但哪里因此就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做官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以此来表达诗人在仕途上的辛酸与不平。《江汉》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仍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不同意。《江汉》诗的尾联没有怨愤之情。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流露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考题】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4)

/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现场抽样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 评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正确答案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 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正确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对现实不满、倔强、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答题要领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概括
诗人的形象特点
,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概——析——点)

【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带郭①,野径//桑麻。近种/篱边/,秋来//著花。

          扣门//犬吠,欲//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里考查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意象解说:篱边菊:隐逸者的形象:孤芳自赏、高洁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物形象。/潇洒疏放/情趣志、趣高雅/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第一步/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步/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自由自在,行踪无定,清静无为,率性自然,厌世避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坦荡淡泊、无牵无挂、从容自得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曹操《短歌行》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堆。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释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被贬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一笑是悲喜交集的笑,也是豁达的笑,是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极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英勇无畏的笑。

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在政局动荡之际坚守理想和节操的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
   参考答案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
 参考答案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概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三)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参考答案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总括画面)第一句写近景,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鸣唱;第二句写远景,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高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的白雪;门前的江边停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前两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构成了一幅远近相衬、色彩相宜而时间永恒、空间广阔的画面。(结合诗歌分析画面特点)画面不仅色彩丰富鲜明,而且境界阔大,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诗人的情感)

                        

   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高考链接
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006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释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参考答案流水   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题目类型

1.“        的寓意是什么”,“      指什么”,“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相关知识连连看   

1、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2、分析景物的方法

A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B
、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C
、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跟踪练习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

的赏析。

参考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参考答案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3

参考答案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注: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

                           

2、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3、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用阴、晴二字统领全诗。颔联写“阴”,颈联写“晴”。(1分后2,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在描写的景物时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物象

(一)概念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答题要点:
1、描绘了什么形象;
2
、结合表现手法,分析诗句是如何表现形象的;
3
、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示例: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展现了不畏严寒、近水先发、冰清玉洁的早梅形象。(总括)“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结合诗歌分析特征)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形象意义)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在古今众多的咏梅诗中,诗人往往是借梅抒怀,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志趣与理想借梅花的形象表现出来。王冕在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梅花的“著身”“冰雪林”与“桃李混芳尘”对比,来表现梅花的坚毅和高洁,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郑域在词中运用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以梅花生长在“竹篱茅舍”与“玉堂琼榭”对比,来表现梅花的纯洁、傲岸,表达了作者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和情操。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4],孤飞自可疑。

注释渚:水中的小洲。②关月:边关的月亮。③: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

参考答案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

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

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

影无依。凄凉寂寞。

                              

 4

参考答案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