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东中医馆 IP属地:浙江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6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夫妇不好了,阴阳不好了,阴阳不和了,那么生出来的子女,又在这样一个阴阳不调和的家里生长,这个子女不可能好。我们刚刚讲到阳气是人的命根,阳气靠什么补充?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行、动、一切思维都在耗阳气,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耗阳气的途径很多,可是补充阳气的...
跟我来学《黄帝内经》白话文 (全文连篇)一.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
“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白,常德不忒之意。“广德若不足”,施常德教行于天下,是谓广德。“大音希声”,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行不言之教。三生万物,万物由于阴阳的不同组合而有分别。“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万物都是由阴阳合体而构成的,没有孤阴,也没有孤阳。道从来不用告诉万...
《易经》是科学还是迷信?《易经》是科学,不是迷信,为什么,《易经》是古人圣贤之士的智慧结晶。可是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拿它当做来钱之道大力鼓吹说它是国宝科学,那么易经是群经之首凡是读书人都学过,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落后于西方科学,易经为什么没有起到科学作用,答案就是它是个愚民论述是凭空捏造打扰人的正常思维。
《黄帝内经》中的入门篇章——形与神。《黄帝内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形与神的概念。学《黄帝内经》上一篇讲到了关于气的概念,形神特别重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门篇。我们由此说明,《黄帝内经》的神是什么概念呢?因生能张,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正是有了五气五味对机体的营养...
通过青铜器铭文的解读,通过古汉字的研究,以及对甲骨文理解和认识的逐步加深,我们认为西汉之前的古汉字无论是在写法上,还是在表意功能上,更或是在汉字的结构组成上,都与西汉时期的隶书汉字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汉字“风”在汉代以后的解释中都是用来表示大自然中“风”的意思,但在西汉之前的古汉字中“风”表示的并不是大...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首风...
精读黄帝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①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气口,人体部位名。②气口亦太阴也:气口部位是手太阴肺经所过,亦太阴,说明其与足太阴脾经同气,肺为五脏提供清气的化生来源,与脾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存在。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
所以九针的创制,第一种针是取法于天,第二种针是取法于地,第三种针是取法于人,第四种针是取法于四时,第五种针是取法于五音,第六种针是取法于六律,第七种针是取法于七星,第八种针是取法于八风,第九种针是取法于九野。第二种针叫圆针,它仿效絮针的式样,针身圆直如筒,针尖椭圆如卵,长一寸六分,主治邪气在分肉间的疾病。第九种针叫大...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黄帝曰:善。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于风府,沿着脊骨两侧日渐向下移动,卫气在体内周回运行一昼夜后,就在风府处大会合,而且由次日起,每日沿脊骨下移一个骨节,所以疟疾每日发作的时间也随着向后推迟。邪气先已侵入了脊背,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的时候,腠理就张开,腠理开邪气就乘机侵入,邪气...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