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长一起学 IP属地:湖南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66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暗能量:王阳明的惊人神通。后来问起能够预知的理由,王阳明笑答:“只是心清。”后来很多人来找王阳明请教吉凶祸福,王阳明也大多能说中,大家都以为他这是得道了,王阳明却说:“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王阳明也遇到过很多神通之人、经历过很多神通之事。当我们考察所有类型的神通和神秘灵验事件,也都能感受到这神秘道理和莫测力量的存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十个字,四句话。“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 十个字。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
王阳明心学50问,心学入门从这里开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湛若水是岭南心学大师陈白沙的弟子,他继承陈白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24、什么是良知?南宋朱熹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同时代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他说:“心即理也...
“心”的含义及“心即理”的论证有两层意思,首先,“心”是指心之本体,从这个角度讲“心之本体,即天理也”,也就是说从本体上,心理是同一的;良知与致良知。因而,“致良知”也不是悬空的,而是实落在事物之上,“若鄙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
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
王阳明(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以心即理的心并不是指知觉而言,而是指心体或心之本体而言,这个心之本体也就是从孟子到陆九渊的本心的概念,它不是现象意识层面经验的自我,而是先验的纯粹道德主体。既然心即是理,于是格物变成了格心、求心。照他看来,格物的直接意义是去其心之不正,心之本体无所不...
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轻松高效地处理繁杂事务,不仅要养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地训练一种高度的专注力,那就是:当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只有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这件事。王阳明举例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虽然不管有事无事,都要做存心养性的工夫,但...
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译文: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
王阳明为何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王阳明汲取了孟子“心”思学说中的后一种,即“心”之良善,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其中,“心”即包含了“良知”,熊十力曾评价“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孟子。”另外,王阳明早年钻研佛学,受到了禅宗“明心见心见性”的阐发,这一“明心见性”也影响到了他的心学。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