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亲历故事系列【70】——我的捉鱼经历。我们先把稻杆扎成一条龙的样子,然后几个小伙伴抬着稻草龙在村姑洗衣服的水埠头下河,将稻草龙放在水里,大家合力把鱼围上岸,不过能围到的都是一些猫吃的鱼孙子。顺手上网一搜狗,立刻就显示出来——塘鳢鱼,也叫鰕(xia)虎鱼,俗称“趴虎”、“傻鱼”、“哑巴鱼”等,生物学分类属于鲈形目,鰕虎鱼亚目...
铲杉树果——少年辛苦赚钱记。杉树多,杉树果自然就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些年份,家乡的林业站还收购杉树籽。睁开眼睛看着弟弟快把一地的杉树果捡完了,我不得不爬起来喝口茶水爬上下一棵树继续重复那些动作行为。回家把杉树果凉摊在晒谷竹簟上,晒干后,用连枷(一种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
农户一般都是靠一点糠皮和猪草养一、二头猪,没有多少猪屎的。养的猪也不多,猪屎也有限。好多社员的畚箕底部都装着沉沉的泥巴。我也跟着大人学来着,尤其喜欢在烂污泥水沟里拔水蓼草、酸模叶蓼(这两种相似的蓼草,我们村的土话都叫木蓼草)和蛤蟆酸(土话叫法,与蛤蟆草不一样的)。后来,生产队研究决定:一律不收带泥巴的青草,只收割的青...
亲历故事系列【68】——奶奶家祖传的黄渍 我奶奶娘家家祖传的一种泡菜,土话叫“黄渍”(读音),选材单一,做法简单,不放盐;奶奶说,她也是听她奶奶讲的:长毛火烧倪干村那年,长毛来到我们村抢劫了许多粮食,就没有烧我们村的房屋了。泥干人得到消息早,长毛到倪干村没抢到粮食。菜心一下子吃不完,外天祖母也就是奶奶的奶奶想出...
亲历故事系列【67】——奶奶的盐渍。在我老家,有一种干菜,土话叫 “盐渍”,和普通话里的梅干菜差不多。其实,徽州的盐渍与浙江梅干菜的做法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干菜。我奶奶做的盐渍分冬盐渍和春盐渍两种。奶奶做的盐渍受了从婺源逃荒到我们村里的茶花阿婆的点拨,很有婺源盐渍的味道。当年,我们读中学那几年,进学校带菜带的最多的菜就是...
亲历故事系列【68】——怀念观音绿豆腐。绿豆腐也叫观音豆腐。绿豆腐是因色而起的名。奶奶把浆水倒入做豆腐的沙袋里,放在做豆腐的木架上,让它过滤到另一只木盆里。奶奶用豆腐刀将绿豆腐划成方块盛入盘中,真像一块块翡翠玉石绿,绿幽幽的晶莹剔透。我发现茶园磅上有几棵观音豆腐树,我们班几个住校的男同学就把叶子摘回宿舍,用脸盆做了一大...
亲历故事系列【59】——割草作肥料。话说当年我老家生产队的割草有两个时节。远的地方,就要靠社员割草堆积“绿肥窖”了。我也跟着大人学来着,尤其喜欢在烂污泥水沟里拔水蓼草、酸模叶蓼(这两种相似的蓼草,我们村的土话都叫木蓼草)和蛤蟆酸(土话叫法,与蛤蟆草不一样的)。后来,生产队研究决定:一律不收带泥巴的青草,只收割的青草和嫩...
率水河的河滩上,并排摆放着家家户户过年做豆腐用的木桶,一般人家都要准备两只木桶。洗粉的工具一切准备就序,开始洗粉了:先是将捣得稀烂的蕨根倒进木桶里不停地搅拌敲打之后再捞出来,放在另一只木桶上的竹篮里,用河里的清水冲洗三遍,然后将桶里的蕨根浆水倒在原先那只木桶中,再用做豆腐的过滤沙布袋过滤蕨根浆。但却忘不了蕨粉菜羹和蕨...
亲历故事系列【64】——马铃薯成了我们村民的大救星。汪先生开篇就写道:“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一个“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早上,人民公社的武装部的项部长、生产大队的民兵营金营长带领十几个基干民兵背着...
亲历故事系列【63】——奶奶的腌羊角。从初一到高中毕业整个中学生涯五年半时间(高中春季毕业改为秋季毕业延长了半年),吃的最多的要数腌菜了,腌菜中最下饭、最好吃、最难忘的就是奶奶的酸羊角和腌辣椒片了。奶奶吃了我腌制的酸羊角和辣椒片,对我说:“你腌得酸羊角和辣椒片真脆,比我的还好吃呢!”我跟她说明道:“那是因为现在有钱买白...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