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归客 IP属地:山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535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民谣里的腊月风情。老北京有首流传很广的民谣《老太太你别馋》(这首民谣还有其他版本,比如《小孩小孩你别哭》),通过对话的方式,道出了忙年的过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炸了烙炸炸豆腐;二十六,调了猪肉调羊肉;二十七,杀了公鸡宰母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粘糖瓜、炸烙炸(绿豆面做成的一种煎饼...
年的来历与风俗。“春节”是我国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也有很多,但是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以及传说故事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福”字倒贴有讲究。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
祭灶又称“辞灶”“祀灶”,民谣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根据神话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善恶的神,被尊为“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在北宋时期,典型的祭灶食品是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据说,祭灶用灶糖是为了让灶王爷吃过甜食,在...
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他说:“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汉曰腊。一说,《月令》孟冬腊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汉始也。又郑玄《月令注》,腊,即《周礼》所谓蜡,不知腊祭先祖,蜡百神,二祭有别,郑合为一,非也。”(《正字通》引)蔡邕已经看出了蜡、腊二祭的区别。《礼记·礼运》云:“昔者仲尼与于蜡宾。”郑玄注曰:“...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除...
中国文化要略 :风俗习惯。9.唐代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规定皇帝着黄色,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五品以上着绯色,五品以下着青、绿,士兵着皂色,未入仕途的士子和百姓着白色。到了隋唐时代,由于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对颜色的应用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到唐贞观年间,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
培根:谈礼节与俗套培根望风者难以下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全然不讲礼节不啻是教别人待自己也非礼怠慢,亦等于是叫人对自己不必尊重。但过分强调礼节,把礼仪俗套看得高于一切,那不仅会使说话人显得可笑,而且会减少人家对他的信任。无可置疑,礼仪俗套之运用有一种效果极佳并令人难忘的方式,若能将其发现,必可行之有效。在处理大事时不可过...
而词中“糕诗酒帽茱萸席”则流露了宋朝重阳节的又一个风俗——“重阳糕”。“糕诗酒帽茱萸席”,最后聊聊茱萸吧。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茱萸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要说熟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虽儿童亦能熟诵;南宋《梦粱录》载:“(重阳)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
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这一盏极普通的莲花灯,制造起来也够复杂的了,所以面对“月让灯光”的盛大灯山、灯河、灯海,人们是不能不感慨的。这跟他写的珠灯必举“珠子吊灯”的用意是一样的:珠灯高悬,珠络累垂,最能体现出珠灯的华美来。《金瓶梅》第十五回有这样一个小细节:西门庆众妾在灯市节楼上看灯,潘金莲指给孟玉楼看这婆儿灯,...
也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都很悠久,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