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26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难道妄心不是和正心一样是心生出来的?人们会把正心和妄心平等起来认为是心的两种状态,这样一来真的心就不只是正心了,也包含着妄心。因此心的力量来自心对自我的认可,心既然能自我认可,也就能自我不认可,自我不认可就是,我虽然知道它是对的,但我不去做,或者我不确定是不是对的,但我不想去搞明白,这种心是妄心,是正心的缺乏,是心对...
阳明心学概念无数,为何我只谈知行合一。再次,知行合一可以提高人生效率,最后,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而所谓知行合一,以心学语境的解释就是:良知感应神速,无由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是为知行合一。至于致良知,无非就是行良知,在现实中遵循良知的指令而行,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相对于“不肯”知行合...
只有“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使我们成为圣人。王阳明肯定我们的本然“良知”,既然称之为“良”,就一定是“好的”,也即是“善的”,因为良知即是天道,天道即是至善,“良知”的善是由天道的至善来保证的。“良知”既然即是天道,而在中国文化之中,天道不仅是一切万物存在的本原,同时也是一切存在的价值本原,那么“致良知”就不...
以心学指导投资的修炼。首先回顾一下,心学的基本要旨是“心即理,事上练,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任何时候,知行都是合一的,没有主次先后之分。知行合一是从“心即理”的心学磐石衍生来的。致良知: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致良知看似简单其实艰难的原因就是“知行不一”。良知是直觉,听从第一...
什么才叫内心强大?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养成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去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心静而慧。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人生的境界,说到底,是心灵的境界。都捕捉不到人生的本象,领略不到有韵致的风景。唯有心灵的安静,方能铸就人性的优雅。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人生的脚步常常走得太匆忙,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人生难免会有困苦,不要惧怕,也不要畏缩,
知行合一王阳明 教会了我们什么?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道德认识...
作为一门实践哲学的费希特伦理学,采取了一种与理论哲学不同的演绎方向,因为理论哲学走的道路是从客观的东西到主观的东西,而实践哲学走的道路则是从主观东西到客观的东西,(注:[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梁志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页。)费希特将意志作为从主观东西到客观东西的枢纽和他的演绎的第一步骤。
事件的发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事件的发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我的老师赛斯说过“任何你们感知到的事件,都只是事情真实程度的一小部分”。就像你的孩子回家告诉你,某个老师对他很坏,你必须将孩子考虑进去;到底是老师客观上很坏,还是你的孩子很坏,老师处罚他,所以被说得很坏。生命有时候像一面镜子,当你微笑着看镜子,镜子里的脸就给你微笑...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