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11 篇文章 |
|
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画语全纪录(珍藏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顾问、教授。大青绿之画,用笔宜浓且重,线条宜少;笔浓重,使之色墨对比强烈,线条少使青绿突出。62、画树一般都宜用浓墨,中远景的树有必要的话亦可用浓墨。66、古人云... 阅1 转自摩羯天尘 公众公开 19-10-07 16:03 |
国画妙不妙,“取舍”很重要!在画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国画构图非常重要的形式美之一。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黄宾虹认为:“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人生要“舍得”,国画创作也要敢于取舍。“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国画... 阅23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9-10-06 17:45 |
古云:“三树一丛,第一株为主树,第二树三树为客树。”或问何以为主树?三树一丛,一树有根,则二树无根。七遍大约耳,其中皴染原无定数,今人但知点叶,不知叶中有皴染,点不成点,染不成染,故谓之皴。有斧劈皴,有大斧劈皴,有牛毛皴,有披麻皴,有解索皴,有铁线(皴),有卷云皴,有鬼脸皴,有骷髅皴,有刺梨头皴,有丁字皴,有豆瓣皴,... 阅1 转自欢 喜 公众公开 19-10-05 11:13 |
《古画品录》与《宋朝名画评》的比较。《古画品录》和《宋朝名画评》是两个不同时期对绘画艺术“画品”的理论性总结。在《古画品录》中,作者对27位画家分品鉴评外,还提出系统的“方法”,作为品评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隋姚最的《续画品》、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怀瑾的《书断》都运用了这种理论研究方法,其中宋代刘道醇的《宋朝... 阅1 转自无咎●无誉 公众公开 19-07-04 05:30 |
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 韩刚。考虑到谢赫之后有姚最著《续画品》、唐李嗣真著《画后品》,所以把《画品》称为《古画品》;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理论后,迄至清末,历代均有转述与发挥,如姚最《续画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等。其六,《古画品录》品评画家言简意赅,直指特点。如... 阅1 转自过去不是... 公众公开 19-07-03 22:06 |
陆俨少独家传授8个用笔诀窍,掌握能轻松国画。用笔不是笔杆垂直竖起,就是中锋。作画要求不同,它横拖竖抹,作用多端,因之不能永远竖起笔杆,有时把笔卧倒,也可取得中锋的效果。笔平划是中锋,但转了一个弯,笔锋偏出墨痕边缘,就不圆,就不是中锋,这样必须换笔,那末笔锋又回到墨痕中心来,还是中锋。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要做到笔松而... 阅1 转自欢 喜 公众公开 19-06-10 13:56 |
墨色的变化是靠不同的蘸墨、蘸水和调墨上纸来完成的。“蘸墨”是以清水笔(笔先蘸清水)或干笔(不蘸水)直接蘸墨。不在任何地方调叫“蘸 ”,如果把蘸墨的笔横卧在纸上,其效果是笔尖墨很重,笔根是清水。要用“焦墨”可直接用干笔蘸墨,(或把墨汁放一时期,使水分稍蒸发)即可得到焦墨。“双边墨”(笔尖较宽为好,如宽竹杆,也可用扁笔)先... 阅28 转6 评0 公众公开 19-02-15 11:55 |
钱松嵒谈画理画法。画法有一规律,却无法运用规律的固定公式。画鸟头,头画得太大。画麻雀,寒暑是不同的,你不是见过任伯年、齐白石画的寒雀嘛,羽毛蓬蓬松松,一副萎头缩脑的样儿,这是生活里捕捉得来的形象。有些人用人的形象来想象寒雀的形象:人到了冬天,衣服裹得紧紧的,寒雀的羽毛怎会抖开呢?他不懂寒雀冻得紧缩笛子,皮肤发皱,根根... 阅33 转7 评0 公众公开 19-02-15 10:24 |
中国画画家最关键的是判断力,有了自己的判断,就有了看绘画史、看笔墨的高度。所以我运用笔墨从书法求灵感。但又不是字写得好看,笔墨就会好,而是从书法的笔形和笔法介入,寻求用笔用墨的微妙转化,主动上升到书法空间构成的境界,进而不着痕迹地融入绘画。当代中国画家应在八大的个案中,深究绘画与书法交融互换的可能性,自觉引入现代绘画... 阅11 转3 评0 公众公开 18-02-27 15:09 |
陈子庄:徐悲鸿画的马都是一匹,画穷了!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染山水不宜用笔刷,只宜用笔点染或皴染,刷则使墨气有损,点、皴可以增其浑厚,亦无损于墨色也。凡最高境界,不但在笔墨之内,而且要在笔墨之外。而意趣深厚,原不是依色量和墨量之多寡... 阅1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8-02-06 1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