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有大佛 IP属地:四川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17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留针法的运用,早见于《内经·灵枢》,其首篇《九针十二原》中就提出: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甲乙》作“忘”,意指施行“随之”针法时,要“静以久留”,好象“忘”掉施针,以待气至),若行若按(言气至时针感有时放散有时停留),如蚊虻止(言针感有时象飞虫停住感),如留(言针感有时留住不前),如还(言针感有时会返还退回)...
本文通过对《内经》各篇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相关文本的诠释分析,深入探讨了经脉“盛泻虚补”的依据、思路及实质—以人迎寸口脉诊为据,以调和阴阳平衡为理,以表里经脉补泻为法。结合《灵枢》“禁服”篇与“经脉”篇等相关内容的记载,我们进一步得出的观点是:经脉的“盛泻虚补”实际上依据人迎寸口脉脉诊的表里经补泻,即经脉盛者(...
虽然经络学说与中医各科皆有关系,但是从经络现象的具体表现,以及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推论,本人认为经络学说的原始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体现在病理作用上,皮部论指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病邪中人,由皮而络,由络而经,最后入传内脏的关系,在临床...
灵素之问|医经与经方。至于后世逐渐把黄帝医经之医理作为至高纲领,除了有推崇强调“阴阳五行藏府经脉”等等理论之外,理论上的一统基于阴阳五行藏府经脉等理论,逐步重构了本草的药法,诸如对应藏府经脉虚实补泻、药物归经等,显示出医经理论的渗透,是渐进完成的。约略言之,则为先秦至于扁鹊仓公李柱国时期的本草学,以阴阳指代寒热为首的...
灵素之问|吃瓜神仙与学者。把模型当真理,是当代神仙闹的笑话,这种笑话包括“内证了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等等。吃瓜姿势也可以完全分类。躺着吃跪着吃继续把方法当真理甚至弄成什么“基准”,或者换个姿势吃瓜,甚至矫枉过正直接将瓜像垃圾一般扔掉,这是自信完全垮掉的表现;在当下有了“基准”这个层面,连神仙都是吃瓜群众,不仅无法了...
第一关《扁鹊仓公列传》这出自于我的一个比喻,我认为可以把《黄帝内经》看作是一个“经学”游戏,我们通过“玩”它可以接触到古代的经学的传统,学习一些治经学的方法。这一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这一关是一个双层的关。它有两层结构:上层结构我们叫它“扁鹊关”,下层结构呢,叫“仓公关”。(扁鹊、长桑君、赵简子、董安于、公孙支、子舆...
穴位理论同样如此。如果不能纠正认知的误区,则诸如干针、假针刺,甚至别的什么针刺“新理论”,取代古代经典的经脉穴位针刺学,并不是意外的事情,而是必然发生并且已经正在发生的。自豪感是可以有的,毕竟现代医学的针刺学诸如“干针”完全是两千年来古代针刺法中早已存在的,脱离经脉穴位也完全不是发明,【灵枢官针】里面多数刺法都不依经...
灵素之问|五行理论概述。无论是司马迁本人还是其授业老师董仲舒,以及班固、郑玄、萧吉、孔颖达等等,都认为,五行理论,源自古典五德、五常“之行”,班固甚至明说五行理论直接源于五德终始:“其法亦起五德终始”。一是先秦五典、五德、五常等人道比附于天道和地道,用地之五材附会五德,并使用阴阳主运的法则而成五德终始,结果被“燕齐海...
灵素之问|三焦名实正义(二)无论是【九针十二原】的五六之数导致的五六腧穴共61,还是“心之原出大陵”而不是“心包”之原出大陵,与【本输】“心出中冲……手少阴也”而不是“心包出中冲……手心主也”,“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心与小肠合”同时“三焦为孤府”便显然的说明,其时手少阴同时名为手心主,即“手少阴心主”为同一脉,...
新校正: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当然这或许不是他的主张,而是当时的【素问】文本如此:“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土王四季,既可以是全覆盖的“不因土,方不立”,又可以是四季各取18日寄王,各...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