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米棒 IP属地:广西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501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中庸》原文 译文 思维导图。《中庸》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
《中庸》全拼音版。《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
《中庸》第25~29章 原文 译文 解读。大哉圣人之道!伟大啊,圣人的道!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1)王天下有三重(zhong)焉:王(Wang四声),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
《中庸》第30~33章 原文 译文 解读(全文完)天下至圣具备“五美”足矣 “天下至圣”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典范。这就是“天下至圣”的“五个美德”。《中庸》中说:“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以上五种美德的人...
《中庸》第20~24章 原文 译文 解读???【译文】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此前各章主要是从方方面面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章则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政事与人的修养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五项伦常关系、三种德行、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最后落脚到“...
第十八章 齐家(2)【原文】“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注释】[1]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孔子称赞周武王、周公“其达...
《中庸》第11~15章 原文 译文 解读??第十一章: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
《中庸》第4~10章 原文 译文 解读。【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中庸之道由于其自身是高层次的思想智慧,所以它的存在是隐形的,是不明的,是不容易为我们所觉察的,而另一方面,世间大多数人的思想境界和智力水平都是有限的,对这种人生大道是无知的,他们是不明白和理解其深刻智慧和哲理所在的,由于道之不明与人...
《中庸》第1~3章 原文 译文 解读。《中庸》作者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1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