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5 篇文章 |
|
黄庭坚书论释读。黄庭坚书论释读(一)古人学习书法,兼学这两方面,今人学习书法,肥笔与瘦笔都有毛病,不但如此,还常学别人拙劣的东西,像今人学颜体就是如此,让人感慨不已。有和我关系挺好的人将此语传到陈留告诉我,我笑着说:“如果晁美叔的书法与王羲之相似,那么扺掌谈笑演得很像孙叔敖的那个优孟,就能是孙叔敖了吗?”过去曾有一位叫... 阅1 转自爱雅阁 公众公开 25-04-08 16:06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用笔精要。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东坡书,笔俱重落。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提得笔起,则一... 阅1 转自回归2266 公众公开 24-01-29 06:10 |
东晋《好大王碑》释文高清赏析(三)#古籍里的历史#碑文字体大小在9~10厘米左右,为方严厚重的隶书,少波磔,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 阅1 转自三平斋 公众公开 23-09-19 15:01 |
书法欣赏-郑孝胥书法。书法视频【伊秉绶隶书】截屏 伊秉绶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独树一帜,其隶书成就达到了清代碑学的高峰,是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对岭南及清代晚期碑派书法有着重大的影响。《书林纪事》有一段记载虽然未提到雍正书法如何,也未提到对书生书法评价,... 阅1 转自榜上有名 公众公开 23-09-19 15:00 |
压倒《灵飞经》的“完美”小楷,赵孟頫参悟不到一半,就成了“盟主”有小楷、中楷跟大楷,从书法时代特色甄别,还有晋楷、魏碑和唐楷,在这繁杂多彩的门类中,适合当代初学者用来入门的,就是唐楷加小楷。还说:“赵文敏(赵孟頫)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这句话是说,赵孟頫学了钟绍京的小楷一辈子,才只得到他的三、四成功力。 阅1 转自三余字画 公众公开 23-09-14 14:52 |
台北故宫拒不外借的书法,暴露董其昌真实水准,王羲之看了也要目瞪口呆!台北故宫有一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拒不外借的宝贝,它就是董其昌行书《天马赋》。《天马赋》结字欹侧跳荡,字势左右摇摆,重心变化明显,这一点倒是很符合米芾的原作,米芾是取势高手,他的作品的变化性堪称历代名家之最,这既是他的长处,也是后人临摹时的难处,而董其... 阅1 转自墨品书法网 公众公开 23-09-14 14:50 |
米芾—《曲江宴会即事》 阅1 转自崇尚欧体 公众公开 23-09-14 14:49 |
东晋《好大王碑》释文高清赏析(六)完#古籍里的历史#此碑的粗犷之美与当时魏晋的主流审美截然不同,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者可多多品味,在此碑上下一些功夫,从中吸取营养,有助于促进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 阅1 转自三平斋 公众公开 23-09-14 14:48 |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已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墨道最不可遽明,又先达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法以暗衄而微著,势以轻揭而潜趯,乃右军变于钟法而参诸行法,則《乐毅论》「燕」字、「无」字,时或用之,为后遵用,守而不替,至于今矣。此名「峭峻势」,亦草书之法,险利为胜。此名悬针,古无此法,右军书《曲江序》... 阅1 转自澍jf 公众公开 23-09-04 12:32 |
欧阳旭以楷书最为著名,后世将其楷书称为欧体,楷书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体内紧外松,左敛而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见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对初唐之后的楷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5、欧阳旭楷书作品代表作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甫诞碑》,隶书[《房彦谦碑》],墨迹有《张... 阅1 转自haiming076 公众公开 23-09-03 1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