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而无限 IP属地:山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21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23] 《论语·述而》,吴哲楣主编:《十三经》,第1275页。[24] 《论语·子罕》,吴哲楣主编:《十三经》,第1281页。[25] 《论语·子罕》,吴哲楣主编:《十三经》,第1280页。[26] 《论语·子罕》,吴哲楣主编:《十三经》,第1281页。[58] 《论语·子罕》,吴哲楣主编:《十三经》,第1280页。[63] 《论语·子罕》...
但这种继承发展模式又必须从孔子说起,或者说从孔子起中国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继承模式与发展道路。所以,在论及孔子对三代礼乐制度的因革损益与综合继承时,陈来先生指出:“离开了三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去孤立考察儒字的源流,就难以真正解决儒家思想起源这一思想史上的问题。”[64]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孔子的文化主体精神...
推介||丁为祥:儒家主体精神探索(自序及目录)儒家主体精神探索。——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091 孟子如何道性善?——孟子与告子的人性之辨及其发生学解读。104 孟子心性之学的信仰维度。——儒家道德性善的追分溯源与深层检讨。宋明理学中的批判精神与排拒意识。——《正蒙》一书之主体发生学考察。245 如何进入朱子的思...
推介||丁为祥: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三)(程颢:《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03页)至于《宋史·邵雍传》所描述的“坦夷浑厚,不见圭角”以及“清而不激,和而不流”(邵雍:《宋史·邵雍传》,《邵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77页)等等,应当说也是对其为人气象的一种...
由经学到玄学,本来应当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自救运动,因为正是经学的衰微,才导致了作为新道家之玄学的崛起,而玄学也确实表现出了一种高标远致的追求。从经学到玄学,大体可以代表佛教传入前中国本土儒道两家之超越追求及其归宿,虽然佛教在两汉之际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从东汉之今古文经学融合到魏晋玄学却基本上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因而从两汉...
推介||丁为祥:苏武、马迁与李陵的人生悲剧及其意义。天汉二年(公元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带三万骑出酒泉,汉武帝打算派李陵为贰师押辎重,但与贰师将军有过一次合作经历的李陵绝不愿为贰师殿后,故自请以步卒五千出居延,北行三十日,遇到单于三万大军的包围,李陵奋力死战,单于不能胜,几乎就要放弃了,又因为先降匈奴者告密,知道李陵并...
推介||丁为祥·儒佛因缘:宋明理学中的批判精神与排拒意识。实际上,这正是理学之为理学的标志。很明显,在与佛老对峙这一点上,朱子与韩愈的道统意识并无本质性的差别,但由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因而在如何论证并维护儒家道统意识这一点上朱子便与韩愈表现出很大的不同:韩愈的道统意识由于主要对应于佛老代代相传的“衣钵”而不可...
比如对于人的德性之源及其善恶问题,孔子虽然也有“天生德于予”一说,孟子也有“天之所与我者”一说,但孔孟毕竟没有明确地说明天究竟是如何赋予人以德性的,而董仲舒则由于其要借助阴阳五行之自然生化来落实天的神性主宰功能,所以他也就必须借助作为自然生化之基础的阴阳二气来说明人的德性依据及其善恶根源,于是,这也就有了“阳者天之德...
推介||丁为祥:张载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消化及其影响(一)[ 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3页。]实际上,如果认真辨析张载的人性论思想,就会发现他虽然并不将人性归结为自然之性,但他也并不否定自然人性的存在,因为其“人但物中之一物”[ 张载:《语录》上,《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1...
阳明精神的三“点”一“线”及其现代意义(下)——丁为祥。丁为祥教授在《阳明精神的三“点”一“线”及其现代意义——阳明心学的发生学析辨》一文中提出: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阳明心学往往被视为以“心”并吞天地万物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明确的否定取向无疑压抑了人们对阳明心学的研究。但随着国学热的兴起,阳明学研究中又出现了另一...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