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牧 IP属地:江苏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01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悲秋宋玉千古韵/ 原创。宋玉从《九辩》开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悲秋”之母题。关键词:母题,原型,宋玉、悲秋情结、感伤主义、悲秋之士、文学影响。悲秋有意无意地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诗人写悲秋诗,作家写悲秋文,歌手创造悲秋歌。宋玉的名字或许不是广为人知,但“悲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此可见宋玉悲秋母题对我国文学史的...
正确理解“词宜清脆涩 ”中的“涩” 字。正确理解“词宜清脆涩 ”中的“涩” 字 [元] 陆辅之在谈“词旨”说, “包慎伯明府云:感人之速莫如声,故词别名倚声。倚声得者又有三:曰清、曰脆、曰涩。不脆则声不成,脆矣而不清则腻,脆矣清矣而不瑟则浮。”其中这个“涩”字最令填词人疑惑:历来说填词要行文流畅,用字简易,切忌迂腐,自...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外篇·天地》《庄子·人间世》《庄子·外篇·...
诗歌通感手法的运用。通感的运用十分普遍,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他的歌声真甜哟”就用了这个手法。“歌声”是靠听的,“甜”是靠味觉感知的,听觉转换成了味觉,造成的效果是:歌声不仅动听,而且还有甜甜的糖果味。通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也十分常用。只有遵循了这个原则,被运用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才会对作品产生状大形象,渲染意境,升华主...
清代词评家沈祥龙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与起头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词人、词评人都十分重视,他们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词源》)承上接下是总要求,一般来说,上下片分别吟咏情景、今昔、内外、来去...
[诗词探索] 罗辉:也谈诗不厌改[诗词探索] 罗辉:也谈诗不厌改 2017-01-12 中华诗词杂志。关于自己改自己的诗,古代诗人或诗评家有许多精彩论述;例如,唐庚(字子西)《唐子西语录》说:“诗在与人商论,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殆尽法家,难以言恕矣。故谓之诗律。东坡云‘敢将诗律斗深严’,予亦云‘诗律伤严近寡恩’。”唐庚...
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应避之。哑韵者,指的是声调不响亮,或意...
诗词创作立意创新的五种方法。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感悟就是诗词创作立意创新的基础。《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诗词语言贵在创新。……而当代口语入诗,尤需提倡。”语言创新,就是在诗词创作中用别人未曾用过的或自己新创的词句(非任意生造、简缩之词)来表现别人写过或未曾写过的内容。有无意境始终是我国诗词创作的最高审美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