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今语 IP属地:上海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4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然而,与儒家之善的主体或主角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之善的主体角色则是精神及其具备的特定状态:“幸福便是精神遵循修养的活动。”[1](P.12)那么,什么是精神?当处在中庸状态时,这种精神形态,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修养:“修养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状态。正是这种选择状态使其能够正好适合于我们,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决定于理性,即睿智的人能够决...
江盼:早期儒家经典中的善:善是儒者的使命。[摘要]作为儒家的核心人物,孔子并未对善或恶提出像孟子的性善论或荀子的性恶论一样明确的观点,可是,对个体之善与社会和谐的追求是始于孔子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一以贯之的价值主线。回望已传承并发展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江歌芳华早逝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承认善良是一种美德,只是只有美德既...
中国古代礼学有三部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它们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研究礼学不能不从这里起步。礼乐文化是怎么来的?文明的进步与礼乐的边缘化这里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第二个是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第三个是儒家礼学思想的边缘化。儒家主张人应该"内外兼修&...
《周礼》成书很早,人们却争论很多  《周礼》是儒家的经书,是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将《周礼》六官以及太宰一职的职掌与孔子的论述进行对照,孔子所说的六官的管理体系,正是《周礼》所记载的六官系统。《周礼》中的那些理,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中国的礼制出现很早,周礼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水准,所以孔子尊崇周公,推重周礼。周公作《周礼...
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他们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而小宗又统于高一级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起建立起非常有序...
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 (上)周 孔 之 道 与 孔 孟 之 道 ——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 (上)《淮南子·要略》篇亦云:“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仰望周公——周礼文明升起的地方。当时辅佐成王的,除了有旧臣姜尚、周公、召公、毕公、毛叔郑等贤臣外,周公又培养了吕伋、伯禽,康叔封、唐叔虞、姬克等新一代贤才,在周公周围,可谓人才济济,贤才如云。孔子的《论语》把周公的思想发展到极致。这一切,本不应当发生的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社会变态现象,会促使当代人追索并怀念缔造了“礼...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7]孔子更注重支持礼制秩序建立和维护的内在精神之人性依据。这种境界要通过不断的“礼”的实践才能达到,“礼”并不是先天赋予的,从个体对礼制秩序的追求角度,要使自己的行为内心意志都能符合社会的礼制规范,就要对社会的各种礼制规范都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二),儒家文化。这种境界要通过不断的“礼”的实践才能达到,“礼”并不是先天赋予的,从个体对礼制秩序的追求角度,要使自己的行为内心意志都能符合社会的礼制规范,就要对社会的各种礼制规范都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学礼的重要性,“不学礼,无以立”。孔...
礼乐秩序的重建——论孔子的礼制思想(一),儒家文化。大多数孔子研究者都承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不是“礼”,相对于孔子是继承周公而谈“礼”,将“仁”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确实是孔子的独创。孔子援仁入礼,实际上对礼作了一个深刻的转换:孔子认为行“礼”必须有内在的基础,只有有了内在的基础,行礼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也...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