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译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
朱熹给出的既是是,天下虽然理有很多,但是只要你研究多了,你终有一天会发现所有事物的普遍真理。其实,朱熹所谓的格物,其实是要我们了解人类所要遵奉的道德品行,其实朱熹的“格物”是伦理学意涵上的。朱熹为我们举了例子。朱熹说(这里不援引原文了),比如我们都知道,小辈要孝顺父母,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慈爱。朱熹引用了《孟子》里面的...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虽然南宋人朱熹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学家,但他对“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作为主流,其主要原因是从明太祖开始,明朝独尊朱熹学说为当时的唯一官方思想,成为科考中唯一的理论。比如说你现在吃一盘鱼,在朱熹理论里,要知道鱼的道理,你就盯着它,长时间盯着它,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
《四书》的阅读顺序,值得借鉴!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构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进去。《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
“四书五经”指什么?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想要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从这几本书入门。五经分别指的是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周易)、礼记、春秋。尚书,顾名思义,就是上古时代的书籍。而且,后代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之中经常引用尚书,如果不能够诵读尚书,有些书是不能够看懂的。四书是朱熹提出来的说法,他将论语、孟子以及在...
《六经》是否是孔子写的?六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是不是孔子所做?孔子之意是,六经不是我创作的。我们就以今天的现代汉语,来说一说六经是不是孔子所做。《诗经》、《尚书》、《周礼》、《乐经》是孔子修的儒家教科书。下面两种说法皆可:一是《周易》的作者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人。总之...
於是,「文化」一辞的本义,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而来,而「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著「文明以止,人文也」而来的。有了「人文」,接下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观照即能体会,体会则能发扬,体会发扬了人的光明,叫「观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与人文...
总结了四书中的16条名言,每一条都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中庸》人如果真诚就会明白...
《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指出:“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的总规律,实现于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八个步骤,旧称 八条目 。八条目以 修身 为中心环节,因为 身 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明、亲、止以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是 身 的活动。”此其一。《大...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