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5779 IP属地:北京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2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CD10,在HCC中CD10呈阳性,该标记物也可鉴别HCC与转移性肝癌。甲胎蛋白AFP,AFP目前仍是诊断HCC的最有效的指标,但AFP在其他肿瘤也可呈阳性,因此不能单凭AFP来诊断HCC。CD34,标记肿瘤新生血管,CD34阳性在HCC和良性肝病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用于鉴别肝细胞良、恶性病变。MOC31,MOC31和Hep Par-1可用于鉴别HCC、转移性腺癌和肝内胆管癌,但需...
双免疫疗法为晚期肝癌治疗带来“曙光”!近日,免疫疗法Imjudo(tremelimumab)联合Imfinzi(durvalumab)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4年生存期数据披露,进一步证实了Imjudo+Imfinzi双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优越性[1]。目前,除了上文中提到的Imjudo+Imfinzi双免疫疗法,抗PD-1疗法Opdivo(nivolumab)与抗CTLA-4疗法Yervoy(ipilimumab)的...
免疫组合疗法“进军”肝癌辅助治疗领域,降低肝癌复发风险28%!免疫组合疗法降低肝癌复发风险28%.IMBrave150研究结果显示,PD-L1疗法Tecentriq联合靶向药Avastin(T+A)的组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可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2%、一年生存率提高12.6%,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1.58倍[4]。总而言之,免疫联合疗法的...
2023年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进展。2023年国内出台了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翔实的临床应用细则,为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全程管理提供参考。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一线治疗推荐选择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可大致分为3 类:(1)免疫治疗单药联合局部治疗。(...
APASL名家访谈丨Masatoshi Kudo教授:中期肝癌的创新治疗策略。在第32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上,本刊特邀请日本金代大学医学院Masatoshi Kudo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与我们分享当前日本中期肝癌患者的治疗现状以及新近涌现出的治疗策略,并且就如何为中期肝癌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当前肝癌在临床治疗上还有哪些尚未满足的需求,以...
之前有研究报道立体定向放疗和TACE结合可以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也有报道局部治疗可以重新启动免疫系统,改善肿瘤的微环境,增强对PD-1抑制剂的治疗应答等。2019年3月到2021年1月,试验招募了33个肿瘤病灶有5-17.5厘米大的患者,64%的患者肿瘤有主要血管侵犯,没有手术治疗机会。所有14名有完全反应的患者,后面都停止使用PD-1抑制剂,中位随访...
START-FIT是一项单臂、多中心、研究者发起的II期临床试验,2019年3月18日至2021年1月27日,研究人员对68例患者进行资格筛选,最终3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均为≥18岁且患有不可切除的、无淋巴结或肝外转移的HCC患者,其中21例(64%)为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C期并伴有大血管浸润,8例为BCLC-B期且超出up-to-7标准(即肿瘤个数与最大肿瘤直径之...
仑伐替尼通过REFLECT研究,非劣效于索拉非尼,获得了与索拉非尼同等的地位。来自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的一项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研究[2],探索了一线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进展后续贯瑞戈非尼的长期生存数据,仑伐替尼续贯瑞戈非尼和索拉非尼续贯瑞戈非尼的mOS分别为29.7个月和23.0个月,其中瑞戈非尼治疗时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8.0个月和5...
在已经召开的ASCO会议上(Abstract 4506),国产靶向药多纳非尼公布了一线用于晚期肝癌的临床数据,共招募668例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按照1:1接受多纳非尼或者索拉非尼治疗:卡博替尼联合阿替利珠单抗:临床试验评估了卡博替尼联合阿替利珠单抗与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显示卡博替尼联合阿替利珠单抗...
全新双免疫联合疗法获批一线?尽管近年来针对肝癌的靶向和免疫疗法纷纷问世,但临床上迫切需要针对晚期患者的更有效治疗方案。近两年,肝癌新药和创新疗法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手术、介入、放疗、化学、靶向和今天介绍到的免疫药物治疗方案外,还有很多肝癌病友并不知道新型疗法如钇90、电场疗法、CAR-T、TCR-T、癌症疫苗...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5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B2-20242964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