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w65k9gp8te IP属地:山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507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学习《传习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心是...学习《传习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心是道,心是天,心是一切,修心,改变自己。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译文】议论先生的诸位弟子时,谈到某人是在修养身心上用功,某人在知识见闻上用功。先生说:“专在修养上用...
心即理。心即天理。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人生启...
心学第一奇书《传习录》经典名句32句,每读一遍,都是一次修行!善恶的想法及行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产生的,被事物引发的善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在于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恶,存善去恶,就能保持心之本体。8. 持志如心痛。“心即理”即是指心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解读】 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
”12:这良知人人皆有。阐析:有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说:“只要已经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不只记住,连理解也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简而言之就是,读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本心,“致良知”,在于如何用书...
一、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译文】所谓良知本体发用的思虑,自然是明白简易的,对此,良知亦自能判断。【译文】朱熹所谓“他人不知而只有自己独知”,这正是我所说的吾心良知。【译文】无事之时,良知固然是独知,有事之时,良知也是独知。……八、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阳明答道:“良知自知,原本是容易的...
8、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如果草木瓦石没有了人的良知,就不成其为草木瓦石了。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有事无事,可以讲动静,然而良知本体无分于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可以讲动静,然而良知本体无分于寂然感通。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
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译文】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译文】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书中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心学”观点,体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宗旨,可以说是阳明学说的精华。善恶的想法及行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产生的,被事物引发的善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在于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恶,存善去恶,就能保持心之本体。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11、“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事即道,道即事;13、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14、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