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篇文章 |
|
史上最全的中药配伍总结(中医生必看)处方上经常当归、白芍同用,苍术、厚朴同用,半夏、陈皮同用,这种药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有根据,有理论,不是随便凑合的。桂枝——白芍(气——血) 桂枝汤,调和营卫。杏仁——贝母 桑杏汤,顺气化痰。青皮——陈皮(处方惯写青陈皮) 疏肝胃气。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仁、蔻仁同用,... 阅368 转79 评0 公众公开 17-03-12 18:42 |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yixi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 阅263 转57 评0 公众公开 16-12-29 14:12 |
伤寒至简图。黄元御之《伤寒悬解》六经提纲。六经表里图。六经传变图。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证图。少阳经病图。少阳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水论证。火论证。 阅374 转86 评0 公众公开 16-10-06 10:52 |
名医名方:养血祛风止痒汤。功效:养血和血,祛风止痒。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变四物汤养血调经之意而为养血润燥、和血祛风之用,其中地黄用生地,芍药用赤芍,以增凉血之效又兼制全方之辛温,川芎行气、活血、祛风集一药而为三用。制首乌、白蒺藜为成肇仁用以活血祛风之经验药对,临证使用多有效验,制首乌养血润燥,白蒺藜活血祛风,二药相... 阅182 转44 评0 公众公开 16-10-01 18:38 |
国医大师董廷瑶:儿科用药六字诀,治从内外五原则导读董廷瑶(1903年-2002年),号幼幼庐主。董廷瑶教导学生说:“人参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在宁波行医时,曾治一富商之7个月婴儿,因泻剧而虚脱,已弃置于地。董廷瑶强调,前辈名哲处方用药,每多三、五、七味,对证发药,虽危重之候,获效亦迅速。董廷瑶平生用药从不滥施昂贵之品,亦不以... 阅78 转17 评0 公众公开 16-10-01 18:34 |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肺热呕吐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4、用于热淋涩痛。辛肝凉,肝胃。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3、湿... 阅200 转31 评0 公众公开 16-10-01 18:34 |
五门十变: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已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肝经病变的配穴 肝经(乙)的病变可用大肠经(庚)的本穴商阳,但根据难经『补井当补合』理论,故改成补合水穴『曲泉』来治疗大肠经虚证 原理说明 肝经天干为乙,五行属木,根据五门十变理论『乙庚合化金』,故『乙庚互合』,所以乙经(肝经... 阅763 转28 评0 公众公开 16-10-01 18:33 |
肠胃之所以被称作“阳明”,是因为它的阳气同太阳系统比较较少,另外阳明系统的阳气和太阳系统作用不同,太阳系统的阳气是通过体内向外宣发实现人体防御功能的,而阳明的系统的阳气是用来消化人体的食物的,所以阳明系统的阳气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的,它的阳气流动方向和太阳系统相反,太阳系统向外,阳明系统向内。动脉供血和静脉回血不足... 阅290 转34 评0 公众公开 16-08-08 21:30 |
针对这种情况,仲景提出了“温经汤”的治疗思路,温经汤由“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12味药组成,其中用吴茱萸温暖肝经祛邪,桂枝、芍药、川芎、当归和阿胶的组合可补益肝血并加强肝系统的生发,用丹皮泄掉血中的郁热,... 阅206 转28 评0 公众公开 16-08-08 11:27 |
1、甘草汤。4.太阳病,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 阅2726 转452 评1 公众公开 16-07-08 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