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huirong IP属地:湖北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277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老子.道德经_第一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无名④,万物之始也;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
老子.道德经_第二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
老子.道德经_第三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
老子.道德经_第四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它好象万物的祖宗。“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可参阅《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26页)老子的“道”同样具有“罗各斯”的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
老子.道德经_第五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
老子.道德经_第六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
老子.道德经_第七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
老子.道德经_第八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老子.道德经_第九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译文][注释]⑤咎:过失、灾祸。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
老子.道德经_第十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译文][注释]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5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B2-20242964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