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61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李东垣脾胃升降理论浅识。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脾气下陷,胃气上逆,升降失调而为病。然在脾胃升降失调的矛盾中,主要矛盾是脾失升清,以致阴火窃发上干,“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干”,脾胃不足,六腑失养,五脏无所禀受,其所属组织器官亦为之病。“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只是胃...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简称正,通常与邪气相对而言,是人体机能的总称,即人体正常机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当正气不足时,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更无力尽快...
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液,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由于血瘀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血除有寒热之别外,常常出现血瘀兼气虚、血瘀兼气滞、血瘀兼血虚等病理改变。由于血得温则行,故在血热的情况下,血液运行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邪热又可煎熬阴血和...
而外火亦可引动内火,如外火灼伤津血、引动肝阳、化火生风等。肝阳化风和阴虚风动的病理基础均为肝肾阴虚,但肝阳化风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以水不涵木、阴虚阳亢、上盛下虚为特征。血虚生风,因血不养筋,故以麻木、肉困、筋挛为特征,不若肝阳化风之抽搐、震颤和阴虚风动之手足蠕动或瘐疯,内寒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1)肾阳、肾气失调:肾阳、肾气失调主要表现为肾阳虚损,命火不足和肾气虚衰,封藏不固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性生理机能衰退.、水液气化功能的障碍、脾胃生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紊乱、生育功能衰退和肺气出纳升降功能失常等。②肾不纳气:肾不纳气是指肾气虚弱不能摄纳肺气的病理变化。(1)肾与心、肺、脾、肝的关系:如前所述,肾阳不足与心、...
中医基础理论:心的病机——心阴、心血的失调心阴、心血失调,主要表现在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心血瘀阻等方面。其病理表现为心阴虚,则阴不制阳,而致心阳偏亢,即心阴虚而心火旺。心血亏损,即心血虚。其病理表现,常为心血不足,血脉失于充盈,则血脉空虚,脉细无力;其形成,多由于心阳心气素虚,或血脉寒滞,从而导致心血瘀阻;
中医基础理论:心的病机——心病常见症状心病临床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喜笑不休、谵语发狂或痴呆,表情淡漠、昏迷、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爪甲紫暗,或面色苍白无华、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大无力、或迟涩等。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心阴心血虚损,...
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
浅析心肾相交理论中医“心肾”关系反映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主要表现在“阴阳水火平衡”方面:心火下降,肾火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功能的重要内容,维持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足少阴肾经循行,一分支从肺出入心注胸中,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舌为心之苗,肾经连心,肾阴可靠元阳温煦气化,通过经脉上升至心。2 “心肾相交”的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灵枢·五味篇》曰:“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