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随 IP属地:内蒙古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5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HCl和CaCl2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假设反应都是充分完全):(实验数据)实验共记录了两组数据:第①组,气体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4.4g;(写出计算过程,保留结果至0.1%,下同)(3)实验中混合溶液与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后所得滤...
9.(6分) 小华想测定Cu-Zn合金及Cu-A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将1.80g不纯的氯化铜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跟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0%的溶液5.85g。)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1.(4分)盐酸和氯化坝的混合溶液40g,其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推断ABCDFEA--------B-------C--------D--------E--------F--------6.向某无色溶液A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A可能是Na2CO3溶液,因为Na2CO3溶液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BaCO3沉淀。请你将乙、丙两同学的结论及理由填在下表中:丙乙Na2CO3+BaCl2=2NaCl+BaCO3↓Na2CO3甲判断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中溶质的化学式7、有失去标...
⒈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8.下列各组溶液,两两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的是()A.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C.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铁溶液。12.稀硫酸与下列何种物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H+没有减少的是()17.现有下列六种物质:无水硫酸铜(白色,吸水后变蓝)、纯碱...
6.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CaCl2溶液B.盐酸C.硝酸D.KNO3溶液。133种物质的溶液,若只让钡离子生成沉淀时,需加入一种钠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若只让镁离子和铁离子同时生成沉淀时,需加入一种钠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要把上述沉淀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一般采用方法。17.无水硫酸铜是一种色固体,溶于水后生成...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B.苯甲酸溶液的pH大于7.11.如图所示,等质量的金属Mg和Al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常温下,10%的稀硫酸的pH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的稀硫酸的pH。如果要使稀硫酸的pH升高。18.今有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50g,与7.8g锌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然后再加入20g7.3%...
A.硫酸铜溶液B.水C.稀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3.能将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钠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试剂是()C.氢氧化钠溶液D.硝酸银溶液。11.由生铁粉、铜粉组成的混合物与适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滤纸上留有的固体是______________,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_,在上述溶液里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3.向蒸馏水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所得溶液的pH>7的是()4.有甲、乙、丙三种溶液,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B)用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的pH值为5.6.10.下列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大于7的是()16.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的颜色变成()17.山茶花、杜鹃花、栀子花等适宜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而仙人球适宜在中性...
硫酸稀硝酸二氧化碳氧气碳酸钙生石灰铁粉铜粉方法杂质物质NaOHNa2CO3Na2SO4NaClX7符合下列物质变化要求的是()甲乙丙丁甲ACuBNa2OCMgDCuO+HCl+AgNO3+Fe+O28某粉末状固体含有(1)碳酸钾(2)硫酸镁(3)氢氧化钠(4)氯化钡四种物质中的两种。12某氯化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硫酸钾,可用一种试剂()除去杂质。还可用两种试剂除去杂质,若...
1DBAECCuSO4A,B,C,D,E分别是氢氧化钙,盐酸,铁,碳酸钠,硝酸钡,推断:A-------B-------C-------D-------E-------非金属酸氧酸盐金属碱氧碱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俩个A,B,C有如下转化关系:ABC推断:A,B,C有几种可能性A------B----------C--------(四种可能性)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